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15 08:23:15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章末整合提升主要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短缺。具体分析如下:
1.环境污染专题一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原因2.生态破坏
3.资源短缺
[典例1](2015·重庆)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大气降水是该国的淡水来源之一。上图所示区域降水类型多为
A.台风雨      B.地形雨
C.对流雨 D.锋面雨
(2)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马尔代夫主要位于3°N~6°N、72°E~74°E之间。第(1)题,南北纬10°之间的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类型主要为对流雨。第(2)题,马尔代夫的领土主要由一系列的珊瑚礁、岛组成,海拔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海平面上升及珊瑚的退化。
【答案】 (1)C (2)D
可持续发展从其内涵来看,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从实现看,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主要包括:
专题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人地协调(1)控制人口规模
(2)转变发展与消费模式
①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资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因为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从而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它主要包括:a.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材料和能源,减少、降低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b.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c.对服务,要求将环境效益纳入到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去。但清洁生产过程中也会有废弃物产生,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较少,所以清洁生产并不等同于无污染生产。
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绿色农业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总称。凡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之类的农业生产都可以被认为是绿色农业,它强调农业在生产、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都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符合绿色环境标志规定的要求,包括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产后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安排农业生产各部门,使农业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系统,比如通过稻田养鱼既可消除稻田的虫害,减少农药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又解决了肥料问题,促进了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的提高。我国华北的鱼塘—台田模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3)适度消费
生态环境及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适度消费必然成为人类必须自觉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人类消费观念的重大转变。传统经济以刺激和鼓励消费的方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而不顾及资源与环境后果。适度消费提倡满足基本需求条件下的适度、适量消费,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典例2]阅读以下材料和我国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生产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部正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重点建设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的各类生态农业模式。其中“四位一体”模式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将沼气池、猪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1)日光温室为沼气池、猪舍、蔬菜创造适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猪的呼吸、沼气燃烧为蔬菜提供__________(气体),蔬菜的光合作用又为猪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气体);猪和人的粪尿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为农户提供________,还产出沼渣、沼液,为蔬菜提供________。
(2)结构示意图中所显示的生产过程________的环境效益最大。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一种与此生态农业模式类似的案例。
(4)简要分析在我国农村推广和实施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
【解析】 从图中可以获取“四位一体”生态农业的物质循环利用过程。从生产过程2—沼气生产可以看出,沼渣、沼液充当肥料,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沼气可以作为生活能源,减少了有机垃圾、达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和农产品的无害化等。【答案】  (1)温度 湿度 二氧化碳 氧气 燃料(能源) 有机肥料
(2)2
(3)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生态农业。
(4)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第六章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①荒漠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图示内容为人类大规模开垦耕地,反映了征服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不考虑实际,无节制地开垦土地易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答案 1.C 2.A
3.读下面四幅漫画,漫画中人类的行为会加剧气候变暖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使用汽车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砍树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所以乘“车”和砍树会加剧气候变暖。
答案 C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下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读图回答4~5题。
4.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国土面积
C.土壤肥力 D.水资源数量
5.下列能够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有
①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 ②围湖造田 ③保护野生动植物 ④推广生态农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第4题,读图分析,巴西比俄罗斯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因为巴西是热带气候,俄罗斯是温带、寒带气候,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A对,B错。根据材料,生态承载力与土地面积的总和相关,与土壤肥力、水资源数量无关,C、D错。第5题,根据材料分析,能够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包括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①对。围湖造田会降低生态承载力,②错。保护野生动植物,推广生态农业能提高吸收二氧化碳能力,③、④对。
答案 4.A 5.B
一首唐诗这样描述某地区的景象:“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结合下图回答6~7题。
6.该诗描述的地区,最可能见到图中四种农业活动中的哪种经营模式
A.甲 B.乙
C.丙 D.丁
7.该诗描述的地区,从事该农业活动最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A.土壤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气候变暖
解析 第6题,本题通过唐诗考查主要环境问题。材料中的唐诗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景象,这里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而且是粗放的自给农业,最可能是丁模式。第7题,该地区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答案 6.D 7.C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完成8~10题。
8.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9.该产业构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
10.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A.北方的退耕还草
B.湖区的混合放养
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解析 第8题,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及严重的环境危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庞大的人口压力。第9题,该构想图能够促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减轻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第10题,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完全符合循环经济模式,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而A、B、C三项尽管也符合保护生态、充分利用资源的生产原则,但不能做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答案 8.C 9.B 10.D
二、综合题(共40分)
11.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第40个世界环境日,其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的森林保护意识。
材料二 某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1)森林为我们“效劳”的方式有哪些?
(2)要使森林持久为我们“效劳”,并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
(3)结合材料二,描述我国河流水质的地区差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森林的生态功能就是其为我们“效劳”的方式。第(2)题,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植树造林,又要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充分挖掘森林资源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第(3)题,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出在七大水系中,位于南方的两条河流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而北方河流的水质普遍较差,这与南北方河流的自净能力及地区排污量的差异有关。
答案 (1)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答出四条即可)
(2)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合理采伐,实现森林的采育平衡;对木材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答案合理即可)
(3)地区差异:北方河流污染较重,南方河流污染较轻。形成原因:南方河流流量大,自净能力强;北方降水少,河流自净能力弱,且重工业发达,排放污染物多。
12.(2018·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下图)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1)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2)分析在索瓦建纯碱厂有利和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3)近年来,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当地对是否关闭纯碱厂有不同观点。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问,根据等高线分布情况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征。根据经纬度进行区域定位,判断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分析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即可。第(2)问,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从原料、用地等方面分析;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应结合当地的地形、经济发展状况从交通、市场、基础设施等角度分析。第(3)问,本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若同意关闭,应从技术、生产成本、运费、资金、市场等角度分析。若不同意关闭,应从保障就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等社会经济效益角度分析。
答案 (1)地形:位于(南非)高原上的低洼(盆)地,地表平坦。
气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季)干季长,高温少雨,光照强,蒸发旺盛。
(2)有利条件:接近原料地;可用地广(地价低)。
不利条件:交通不便、距离市场远,基础设施不足(投入高)。
(3)同意关闭: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运费高,竞争力弱、短期内难以改变亏损状态;国内资金不足;市场狭小(主要销往南非)。
不同意关闭:保护民族工业,保障就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
演变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国语·鲁语下》)。两诗句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的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天命决定一切    B.人类主宰自然
C.人定胜天 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2.该思想形成于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解析 此思想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答案 1.A 2.C
下图是一张于2013年2月4日提交《国家地理》的摄影作品,这张拍摄于北京的照片中,金鱼在水缸里轻松地呼吸,但是鱼缸外面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据此回答3~4题。
3.北京的雾霾天气,属于环境问题中的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全球变暖 D.土壤污染
4.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北京努力采取措施降低不同单位及企业的烟尘排放量,以缓解雾霾,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有序性原则
解析 环境问题中的雾霾现象对大气的质量造成了危害,属于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污染。不同的企业和单位都对缓解雾霾作出贡献,这属于可持续发展中的共同性原则。
答案 3.A 4.C
5.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A.多施化肥提高单产 B.分类回收垃圾
C.大量使用塑料袋 D.常使用一次性产品
解析 多施化肥提高单产会产生环境污染;大量使用塑料袋,常使用一次性产品会导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分类回收垃圾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
答案 B
[限时4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我挑水来你浇园(男)”“你耕田来我织布(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A.史前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后工业化时期
2.下列对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解析 第1题,由歌词中灌溉、耕作等信息,可知描述的是农业文明时期。第2题,农业文明时期,由于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资源等,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出现了局部的环境问题。
答案 1.B 2.C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地球面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最强扰动,主要发生在
A.狩猎—采集时期 B.农业社会时期
C.工业社会时期 D.信息社会时期
4.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A.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
B.沿海国家填海造陆
C.东北排干湿地、开垦荒地
D.广西开辟梯田,发展茶园
解析 第3题,工业社会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第4题,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会对全球的气候、生物产生深刻影响。
答案 3.C 4.A
读下图漫画“危险”,回答5~6题。
5.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A.水资源短缺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沙尘暴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解析 本题组趣味性浓厚,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为了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
答案 5.D 6.D
据报道,长江三角洲刀鱼价格昂贵。渔民说,刀鱼前年一网还能打到10来条,去年能打到6、7条,今年究竟能打到多少不容乐观。据此回答7~8题。
7.长江刀鱼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有
①生产及生活污水大量排入 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鱼类正常繁殖 ③不合理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④酸雨危害,长江水酸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下列有利于长江刀鱼可持续生存的措施有
①修建水库,减少洪涝灾害 ②上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③发展科技,进行人工养殖 ④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7题,影响长江鱼类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是排污入江,不合理的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第8题,减少洪涝灾害和减少水土流失对长江刀鱼可持续生存无直接影响,科技养殖和合理捕捞是刀鱼可持续生存的主要、直接影响因素。
答案 7.A 8.C
(2015·北京)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9~10题。
9.太白山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10.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9题,太白山为秦岭主峰,秦岭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秦岭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所以其北麓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A选项错误;植物生长主要受热量与水分条件的影响,越往高处,热量条件越差,降水自山麓到山顶遵循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且由材料可知从北麓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变得稀疏,也可说明山腰的降水比山麓多,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有“越上树木越密越高”的描述,根据垂直地带性规律,从山麓到山腰植被类型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变为针叶林,因此又密又高的树木为针叶林带,位于山腰处,故C选项正确;稀树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而秦岭北侧为温带,因此不会出现稀树草原,故D选项错误。第10题,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④正确。所以D选项正确。
答案 9.C 10.D
二、综合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碳足迹,指人类日常活动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碳排放,还包括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中间产品中隐含的间接碳排放,它标志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2007年中国各省区之间碳足迹和人均碳足迹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据图甲简述中国各省区碳足迹总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2)内蒙古自治区碳足迹总量大、人均多,广东省碳足迹总量大、但人均少,试从人口、资源和经济(规模、结构)三方面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分布特点可依据先总后分的原则,据图说明即可。第(2)题,首先要理解碳足迹的含义,然后注意题中提示的三个方面,结合两地区资源、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结构,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 (1)特点: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北多南少,北方地区(或东北、华北地区)最大,青藏地区最小。
(2)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产业层次低,能源利用率低,人口较少,所以碳足迹总量和人均量均较大;广东省经济规模大,能源消耗导致碳排放量大,但是煤炭等化石能源短缺,产业以轻工业为主,科技水平较高,能源利用率较高,人口总量大,人均碳足迹少。
12.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由于____不断增长,以及____不断增加,世界耕地面积已趋于零增长,甚至有所减少。
(2)乙图所反映的问题是: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开发速度超过了资源的______能力。
(3)甲、乙两图共同反映的问题是:人类经济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求时____了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从而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性、________性原则。
解析 由甲、乙两幅漫画可知:①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少。②过度捕捞。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人口增长、城镇化发展占用耕地。第(2)题,过度捕捞反映了开发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使资源不能够持续利用。第(3)题,耕地资源的破坏、资源的过度使用,都影响了后代人的资源利用,同时也会造成资源枯竭,影响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而违背了公平性、持续性原则。
答案 (1)人口 建筑 (2)再生
(3)损害 公平 持续
第六章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工业生产中资源利用虽然有明显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突出,下列属于当前我国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
①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②国家资源政策不利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
③全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不理解、不支持
④环境污染严重,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①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②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情况 ③人口基数过大,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 ④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
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③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
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我国由于技术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目前尚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第2题,我国走节约型发展道路,是由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以及资源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所决定的。第3题,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危机严重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压力。我国人口众多,目前人口就业压力较大,劳动力富余。我国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
答案 1.C 2.B 3.C
龙井生态农业,是集英国贵妃鸡、美国山鸡、竹鼠等特色珍禽养殖,百香果、红心蜜柚、美国早熟核桃等名优水果种植;活禽屠宰、分割、熟食深加工、动物标本工艺品加工,农家乐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下图是龙井生态链种养循环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农业生态园废弃物再利用体现在
①食品加工的废弃物和秸秆、粪便用于生产沼气 ②养殖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 ③在红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 ④珍禽的羽毛制作观赏标本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是
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②废弃物资源化,降低环境污染 ③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 ④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 ⑤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⑥果草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解析 第4题,在红心蜜柚等新型水果中套种玉米草等牧草属于空间上的合理利用,养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是养殖业的生产需要,二者都不属于废弃物的再利用。第5题,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⑤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属于经济效益。
答案 4.C 5.D
[限时4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可持续发展是为众多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所认可,并被各国普遍采用的发展战略。据此回答1~2题。
1.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环境保护
B.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C.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
D.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义务应相同
2.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人口数量 D.不利的外部环境
解析 第1题,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其中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第一位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而不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不仅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的义务应公平,还包括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第2题,我国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的问题都是由人口问题带来的。因此,庞大的人口数量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答案 1.C 2.C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绿颜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商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4.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B.大力开垦沼泽,努力增产粮食
C.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
D.商店出售商品时每件商品均单独包装
解析 第3题,绿色消费亦可理解为环保消费,并不是指人们购买、使用绿颜色的物品。第4题,美国拒签《京都议定书》违背共同性原则,大力开垦沼泽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单独包装会浪费资源。使用沼气既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又保护了环境。
答案 3.A 4.C
(2018·浙江)下图为我国某酒精企业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为传统生产工艺。据此完成5~6题。
5.该清洁生产方式的益处是
①提高土壤肥力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减少产品种类 ④缩短生产工艺流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从接近原料产地考虑,该企业最可能布局在我国粮食主产区
A.青海省 B.河南省
C.湖南省 D.广东省
解析 第5题,仔细读图可知,用糟液进行沼气发酵,生产的有机肥回归农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①对;从图中信息看,玉米脱胚后可以糖化、发酵和蒸馏,还可以生产玉米油和饲料,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②对;从图中信息看,与传统生产工艺相比,该清洁生产方式的产品种类是增多的,③错,生产工艺流程延长,④错。答案选A。第6题,从接近原料产地考虑,该企业最可能布局在我国玉米产区。四个选项中,河南省位于玉米产区。答案选B。
答案 5.A 6.B
2017年12月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批八周年。江西省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建设成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系统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结合下图回答7~8题。
7.下列农作物属于该农业生产基地的是
A.冬小麦和高粱 B.春小麦和玉米
C.水稻和油菜 D.谷子和大豆
8.该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①地开挖鱼塘,发展水产养殖业
B.②地修建水平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②地发展立体农业
D.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 第7题,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图示地区是我国的鄱阳湖平原,高粱产于北方地区,A项错误;春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在东北地区,B项错误;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D项错误。第8题,根据地形图可知,①地为平原,发展种植业很有优势,A项错误;②地为丘陵,发展立体农业更具优势,B项错误,C项正确;该地水热条件优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应该发展多种经营,D项所述不是最佳出路。
答案 7.C 8.C
下图为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的物流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生态工业示范区可能位于
A.江苏宜兴 B.湖北武汉
C.广西贵港 D.山东青岛
10.此生态工业示范区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系统间只通过废弃物的交换而衔接
C.造纸厂的布局属市场指向型
D.各环节实现资源共享
解析 第9题,该生态工业示范区农场种植甘蔗,我国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台湾省、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等。第10题,整个物流过程有废弃物的排放,各环节的废弃物在循环过程中成为了下一环节的原料,在农场→制糖厂、复合肥料厂→农场这两个环节并没有废弃物的交换,该工业园区的造纸厂靠近制糖厂,利用甘蔗渣为原料,应属原料指向型。
答案 9.C 10.D
二、综合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7%,年平均土壤侵蚀量高达45亿吨,损失耕地100万亩,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高达263.62万平方千米。荒漠化防治工作是一项紧迫任务,需长期努力。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对应的空白框内。
A.毁林开荒 B.土壤污染
C.土地荒漠化 D.过分施用化肥
(2)图中“对现有土地过度使用”主要指(多选)______。
A.半干旱地区农田的不合理灌溉
B.半湿润地区的陡坡开垦
C.草原地区过度放牧
D.林区的超量采伐
(3)该图反映了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非常大,表现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1)题,按照图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可回答。第(2)题,“对现有土地过度使用”可理解为对现有土地不合理使用,超过了土地生产能力,而出现生态问题。半干旱地区农田的不合理灌溉往往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半湿润地区陡坡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草原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林区的超量采伐,会导致森林资源减少,出现一系列生态问题。第(3)题,结合图和教材可回答。
答案 (1)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ACDB
(2)ABCD (3)人口压力 深刻的环境危机
12.清洁生产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读图并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河南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流程图。
材料二 车用乙醇汽油是酒精(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这种新型燃料排放的CO2等废气明显减少。经过几年的试用,我国一些省市开始推广这种车用燃料。
(1)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相比,清洁生产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有______,清洁生产实现了______效益和________效益双赢。
(2)在河南省建酒精厂的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玉米转化为酒精,再将酒精转化为车用燃料,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吉林省相比,河南建设酒精厂的优势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酒精生产厂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传统的末端治理是污染物产生后再处理,而清洁生产的全过程来控制污染,产污量减少,资源消耗减少,也消除了污染转移。第(2)题,酒精是用粮食发酵制成,其作为燃料使用,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大气环境保护。第(3)题,由材料可知,酒精生产需要蒸煮、发酵、蒸馏等环节,在气温越高的地区越有利于生产。第(4)题,该生产流程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注重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现了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要求。
答案 (1)污染物排污量减小,资源消耗减少,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且不存在污染物转移的问题 经济 环境 (2)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 原料丰富,有利于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有利于大气环境保护;有利于解决卖粮难的问题 (3)河南省纬度较低,气温较吉林省高,减少能耗,可降低生产成本 (4)有利于延长农业生产链,增加就业和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课件59张PPT。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知识整合·新知落实1.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_______关系,人类对环境_______________。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对人地关系有了科学的萌芽。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要点梳理】平衡既崇拜又依赖3.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提出“______自然”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呈现________,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征服不协调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人地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果不同。具体内容如表所示:
【深化拓展】示意图法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方法技巧】1.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1)~(2)题。
【即时应用】(1)在图Ⅰ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草原退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全球变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产生于图Ⅱ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①天命决定一切 ②自然主宰人类 ③人定胜天 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图Ⅰ阶段为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大规模开垦土地,会导致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图Ⅱ所示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早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 (1)A (2)B
二、直面环境问题【要点梳理】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_______。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_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3)在人与环境__________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能量废弃物相互作用2.环境问题
(1)类型及产生原因
土地资源水土流失再生速度(2)危害: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生存;局域性环境问题有些已经演变为___________,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大气污染放射性污染自净社会公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消耗资源发展人口环境问题的产生、表现及分布特点
环境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造成的,其实质是发展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深化拓展】(1)箭头①②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3)箭头⑤⑦表示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箭头⑥⑧表示环境把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是全球性和局域性,如下图所示: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经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1)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2)环境问题区域性
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①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3)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方法技巧】2.下图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完成(1)~(2)题。
【即时应用】(1)下列环境问题中,发生在a环节过程中的是
A.水土流失     B.地震
C.酸雨 D.旱涝灾害(2)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有箭头b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如果箭头a、b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就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
解析 第(1)题,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地震、旱涝灾害属自然灾害,酸雨发生在b环节过程中。第(2)题,箭头b表示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当排放的数量小于环境的自净能力时,是不会出现环境问题的;图中的箭头反映出人类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如果人类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或是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人与环境之间完全可以通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两者协调发展。
答案 (1)A (2)C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点梳理】1.环境问题的实质:_______问题。
2. 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__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_______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发展当代人后代人(3)基本原则:_________原则、持续性原则、________原则。
生态社会公平性共同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深化拓展】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在我国古代,虽然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产生了科学的萌芽。当前,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已得到大力推广。据此完成(1)~(2)题。
(1)“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唯一性原则【即时应用】(2)下列生产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为解决牧草不足问题,内蒙古高原大量开荒种植饲料
B.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在坡地上发展林果业生产
C.小麦返青时节,华北平原的农民大量向麦田中浇灌水源,满足小麦生长需要
D.为提高产品档次,厂家对产品进行“大包装”以增加产品竞争力
解析 第(1)题,这句话体现了实施伐育结合,注重林木的抚育更新,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2)题,内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量开荒会导致土地荒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为此应植树种草,坡地发展林果业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持水土,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春季华北平原干旱,小麦返青需水量大,但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壤盐碱化;对产品进行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
答案 (1)A (2)B
典例剖析·规律总结[典例1] (2015·上海)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3)题。
题型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赤潮的相关知识。第(1)题,赤潮易发生在20~30℃的温度范围内,我国南方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城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必须的营养。我国北方及乡村近岸海域温度及营养供应上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 A正确。第(2)题,夏季海水温度高,陆上处于汛期入海径流量大,带来大量营养盐类,适宜赤潮生物的繁殖。D正确。第(3)题,洋流可扩大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寒流能降低表层海水的温度,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进而降低赤潮危害。D正确。
【答案】 (1)A (2)D (3)D
1.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变式拓展](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解析 第(1)题,本题以赤潮为背景,考查了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赤潮的成因是温暖海水的富营养化,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氮、磷营养物促使某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B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赤潮形成的水温条件和气象条件。赤潮多发生在水温偏高的海域,同时,风力偏小不利于海水散热和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导致赤潮的暴发,C项正确。第(3)题,本题考查赤潮多发的海域位置。赤道附近海域降水量大且氮、磷污染物排放量有限,A项错误;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影响很小,不易发生赤潮,B项错误;中、低纬近海既有温度条件,又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赤潮多发,C项正确;高纬近海水温低,不易发生赤潮,D项错误。
答案 (1)B (2)C (3)C
[典例2]“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据此回答(1)~(2)题。
题型二 可持续发展(1)“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降低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生态持续发展
B.经济持续发展
C.社会持续发展
D.生活持续发展
(2)若我们每个人都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就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解析】 第(1)题,只要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就时刻践行着可持续发展,“光盘”行动实际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其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第(2)题,如果每个人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列里,对可持续发展我们都作出了贡献,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答案】 (1)B (2)A
2.下列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相关内容的组合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公平性原则——联合国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
②持续性原则——保持高消费
③共同性原则——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
④共同性原则——“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变式拓展]解析 该题逐项分析如下:
答案 D图表解读·迁移应用材料P93图6.7
本图以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为例,说明人口增长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读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读图指导](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耕地?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4)耕地面积扩大了,人们为什么反而越来越贫穷?
提示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缩小牧业、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
(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4)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产生了环境问题、经济问题。
本讲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综合训练·能力提升]课件42张PPT。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知识整合·新知落实1.我国基本国情:_______的大国,肩负着提高__________、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_____________的历史任务。
2.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
(1)人口众多:庞大的人口数量,尤其是低素质的人口过多。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要点梳理】发展中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2)资源问题:资源_________,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_______较低。
(3)深刻的环境危机
相对短缺利用率大气固体废弃物城市农村荒漠化生物3.解决措施:走_____________之路。
4.《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发布时间:1994年3月。
(2)主要内容: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对策以及__________。
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行动方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基数
【深化拓展】2.严重的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完成(1)~(3)题。
(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即时应用】(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使生育率保持较低的水平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3)下列属于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是
A.城市环境恶化    B.酸雨
C.水土流失 D.温室效应增强
解析 第(1)题,中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2)题,我国人口问题突出表现为增长过快,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第(3)题,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答案 (1)C (2)B (3)C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要点梳理】1.循环经济
(1)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__________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2)手段:环境________技术。
(3)核心:提高__________。
(4)资源利用方式:___________。循环利用无害化生态效益环境友好(5)原则:资源输入________、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____________。
(6)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_________。
2.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
(1)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________利用,控制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______。
(2)经济效益;有利于_________和________调整。
减量化再生资源化生态化可持续来源技术改造工业结构3.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
(1)原理:用__________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__________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
(2)方式:调整_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协调各层关系。
(3)目的:形成_______________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原有的生态结构种植业和林、牧、副、渔业生态上和经济上可持续发展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理解循环经济的含义必须从概念、生产模式及意义等方面入手。
【深化拓展】表解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
【方法技巧】【即时应用】(1)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B.乙图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C.甲图模式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乙图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2)下列哪组生产方式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A.广西贵港建立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
B.杭州成功研制出节水生态型“泡沫公厕”
C.不可降解包装材料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
D.海尔集团成功研制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乙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第(2)题,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而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是C项。
答案 (1)D (2)C
典例剖析·规律总结[典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题型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为防治这些地区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巨大的生态工程是________。
(3)③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治理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地区出现酸雨的原因有____,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
(5)上述地区出现的问题说明了我国面临着深刻的__________。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国面临庞大的________和________,这些都是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
【解析】 本题以我国面临的环境危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我国各地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产生原因、治理措施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重大措施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①地地处内陆,距海远,降水少,气候干燥。②地降水较少,过度放牧、垦殖,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土地沙化。③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降水、土质、植被、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分析。④地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大量二氧化硫,酸雨严重。
【答案】 (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2)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使植被遭到破坏 “三北”防护林 (3)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的侵蚀作用强烈 植树种草 (4)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危害 综合治理,回收利用或减少排放量 (5)环境危机 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
图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方法技巧]1.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变式拓展](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④秸秆作为沼气原料时制出的沼气,可以作为生活能源,又可以产生沼渣和沼液充当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秸秆作为燃料直接燃烧,产生了烟尘和灰烬,既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同时也失去了饲料和工业原料,造成资源的浪费。燃烧产生的灰烬不是有机质,所以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秸秆无论作为燃料燃烧还是制成沼气,利用的都是生物能。
答案 (1)D (2)A
[典例2](2018·天津)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
题型二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解析】 A项中,稻田提供杂草和虫类养鱼,鱼的排泄物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形成物质循环,属于循环经济;B项中,共享单车与消费者使用之间相互联系的互联网运营和资金回笼不属于物质循环过程,因而不属于循环经济;C项中,城市生产生活垃圾燃烧发电,残余粉灰制造混合砖材并用于城市建设,形成物质循环,属于循环经济;D项中,火电厂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同时利用热电厂产生的热海水进行海水淡化和生产盐,实现了废物减量排放,属于循环经济。
【答案】 B2.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读图完成(1)~(2)题。
[变式拓展](1)影响该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能源 B.技术
C.原料 D.市场
(2)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动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厂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
解析 第(1)题,由图知,该生态产业园区的各企业是围绕制糖厂建立的,即产业园的核心企业是制糖厂,影响制糖厂的主导因素是原料,故选C。第(2)题,图中甘蔗来自于第一产业,其产品在制糖厂、纸浆厂、发电厂等第二产业间循环利用,第二产业产生的化肥、废糖浆等又被第一产业利用,故D正确。
答案 (1)C (2)D
图表解读·迁移应用教材P104图6.15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分析留民营村是怎样调整产业结构的?
(2)由图分析留民营村是怎样开展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的?
(3)由图分析其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如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读图指导](4)据资料及图分析留民营村在开发利用新能源中主要利用了哪些新能源?分别是怎样利用的?
(5)据图分析生态农业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1)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
(2)农作物的秸秆和粮食加工后的米糠、皮做饲料,牲畜的粪便和部分秸秆作沼气的原料,沼渣和沼液养鱼、肥田,部分沼渣又可以做饲料,塘泥可以肥田。
(3)降低污染,美化环境,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4)太阳能和生物能。太阳灶、太阳能采暖房、太阳能热水器和沼气池。
(5)地尽其力,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资源和消除环境污染,达到节约高效的目的。
本讲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综合训练·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