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1 短文二篇之《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11 短文二篇之《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5 09:2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1、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自号华阳居士。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有《陶隐居集》。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基本信息
2、 主题思想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记叙了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还未入眠,便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人一同在月光下的庭院中散步的情景。寥寥数语,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以及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 艺术特色
《答谢中书书》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文章语言凝练,言简意赅。
《记承天寺夜游》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心情。结尾更是用“闲人”二字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4、 知识梳理
(1) 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月色入户 古义:门;今义:住户、人家
4.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读
5.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副词,只是;今义:连词,但是
古义:语气词,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2) 一词多义
1. 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 判断动词,是
是故谋闭而不兴 代词,这样
2.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读yù,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醒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读yǔ,介词,和
(3) 词类活用
1.夕日欲颓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2.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念无与为乐者(省略主语“吾”,应为“吾念无与为乐者”)
2.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闲人者耳”)
5、 练习题
(1) 填空题
1.《答谢中书书》中写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很多古人的作品,总让我们陶醉于当时明月清风、松柏竹林。其实,何夜无月?何处无竹?(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作答)只要我们的内心常有一份闲适和豁达,再平凡的生活也会有诗意,再芜杂的岁月也会有逸趣。
3.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颇有豪士为文“狂越时空,洒落不羁”的特点。文中所绘之景秀丽奇绝,各具情态,其中描绘山高水清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5.《答谢中书书》中描写傍晚景色的语句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议论抒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答谢中书书》一文中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 “沉鳞竞跃”。乙文写景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月夜)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2) 选择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相与步于中庭 尝射于家圃
C.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人语响
解析:A介词,和/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B介词,在;C连词,大概是;D副词,只是。
2.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遭贬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3.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刻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宁静淡雅的境界,令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文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中。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独有的特征,以极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解析:B“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应为“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之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4.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B)
A《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中书,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C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D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解析:“康乐”是谢灵运。
5.下列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山川之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C.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D.实是欲界之仙都(指人间)
解析:A之是助词,的。
6.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B)
A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B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鱼鳞闪烁,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C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解析: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7.下列《答谢中书书》赏析说法有误的一项(C)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解析:C应为语言以短句为主,意境优美,结构缜密,语言凝练。
8.选出下列句中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A)
A.《答谢中书书》一开始,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感慨作为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美”(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共谈”(美)点明全文中心。
B.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C.“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帛长画,上以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倒影入清流,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
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作者观察极细,猿猴鸟雀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回荡在山间;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欢快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体现生命的气息。
9. 对《记承天寺夜游》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解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自我排解同时表达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小石潭记》表达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二者感情不一致。
10.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解析:“异常欣喜的心情”属于无中生有。这一句包含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3) 简答题
1. 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所营造的画面。
例: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坡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漫步在崎岖的山间小路,聆听轻巧的鸟儿婉鸣、通灵的猿猴长啸……
2.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例: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说说其中包含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既有遭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4.《答谢中书书》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面对挫折的豁达都包含其中。
6.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阅读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散步,漫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只是
(3)轼诣武卫营 到……去
(4)卒全其城 最终,终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 / 事急矣 /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3)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4.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盖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酔也
C.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解析:A古义,用在句中,表示推测、推断,译为“大概,大约”;今义:有遮盖作用的东西。B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败兴的样子。C古义:为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D古义今义均为“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5.【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⑴宦途失意的苦闷。⑵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乙文翻译: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 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 始,一直连接到城墙。 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A.学而时习之 B.其一犬坐于前
C.一狼洞其中 D.吾日三省吾身
解析:C项中的“洞”是名词用作动词;例句中的“夜”和A、B、D项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然是中有深趣也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年与时驰
C.复与疏钟相间 其间千二百里
D.倘能从我游乎 一狼仍从
解析:D动词,跟从。A表判断/这;B参与,句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和;C交错/中间。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1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乙文翻译: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 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 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 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 的旨趣啊!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方山子传》节选)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一同,共同
(3)余告之故 故:缘故,原因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3.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
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A经过/过错;B看见;C心态/意旨;D表原因/表依据。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乙文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苏轼是宋代(宋朝、北宋)(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愉快的样子、喜悦的样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只、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围绕“空明澄澈”回答即可。
4.“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有何妙处?
围绕“神速;声势浩大”回答出一点即可。
5.从《记承天诗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诗文内容。
围绕“有闲情雅致;诗意地生活;心胸旷达;壮志难酬;英武豪迈;有报国之志等“回答出两点即可。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补充[去月]上月。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仆去月谢病 辞官
(2)岂徒语哉 只
2.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
3.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乙文翻译: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