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作声音的方法;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3.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身边常见的物品、音叉、烧杯、水、记录表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钟左右)
1.谈话:请同学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声音。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看你能听到哪些声音。(播放课件,摩托车发动行驶的声音,池塘里青蛙小虫叫的声音,大海潮声,海鸥鸣叫声,电闪雷鸣声)
请生答。
2.提问: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的周围有声音吗?
生答:有。
3.谈话:我们的周围有些什么声音?
请生答。
4.提出关注,直入主题
5.谈话:我们的周围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就身处在一个声音的王国。
6.启发关注:如果没有声音,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7.谈话:声音对我们非常的重要。同学们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生答:想。
8.谈话:好,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初步探究,制造声音。(5分钟左右)
1.利用经验,制造声音。
(1)谈话:要想研究声音,我们首先要来制造出声音吧!
(2)提问:同学们周围有很多东西,我们的书、文具盒、铅笔袋、桌椅,还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用品。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响,我们不是看谁制造的声音大,而是看谁制造声音的方法多,看看哪个小组制造声音的方法最多。
(学生利用身边物品,动手制造声音。)
2.大胆猜想,假设声音。
(1)提问:刚才同学们已经成功的让这些东西发出了声音。你能大胆猜一猜,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请生答:敲击、碰撞、摩擦、摇晃等。
(2)谈话: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那声音产生的秘密我们真的找到了吗?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等原因产生的,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实验,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三、深入探究,验证假设。(25分钟左右)
1.引导探究音叉发声。
(1)教师介绍音叉的结构和敲击方法: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它是用来调试乐器的音准的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
(2)谈话:描述一下音叉发生的声音吗?
生答:很悠扬,很长。
(3)提问:如果给你音叉,你准备怎样研究?能用音叉证明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生答:可以看、用手摸。
(4)谈话: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当老师敲击音叉时,音叉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答:晃动。
(5)追问:你可以用动作描述出这样的状态吗?
生答:学生抬手左右晃动。
(6)谈话:下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来看一个神奇的现象。
(实物投影出示一烧杯水,教师轻敲音叉,然后迅速放入水中,学生会看到水花四溅。)
提问:杯子里的水为什么会飞溅?
生抢答:是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7)谈话: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当老师敲击音叉后,你听见了什么?音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1答:敲击后,音叉发出声音,音叉在晃动。
生2答:在振动。
(教师板书:振动)
(8)追问:什么样的振动?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学生用手左右晃动)
(9)继续追问:你能用图把这样的振动画出来吗?(请学生到黑板来画出振动的图案。)
2.反面验证发声假设。
(1)提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是否就会停止呢?
教师再敲击音叉,突然用手握着音叉。
(2)提问:为什么声音突然停止了?
生答:可能振动停止了。
(3)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汇报交流,学生小结:声音可能是振动、晃动等产生的。
(5)教师小结: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那就是振动。
3.亲身探究音叉发声。
(1)谈话:同学们想自己动手试一试,亲身感受音叉的振动呢?
(2)谈话:做实验需要把实验的情况及时的记录下来。下面就请同学们,用音叉来进行探究。并且将你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学生分组实验,亲自探究,感受音叉的发声振动。)
(3)出示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深入自主探究发声。
(1)提问: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到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发声都会振动呢?
(2)谈话:我们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实验物品,自己进行验证,并及时做好记录。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①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实验用品继续进行研究。
②采用多种方法使它发声,仔细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③及时实验报告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在巡视中,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3)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4)汇报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举例来证明自己的发现)
(5)学生小结:不发出声音时是静止的状态;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振动的状态。物体产生振动是声音产生的直接原因。
(6)教师小结: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那就是振动。
四、拓展应用,认识声带发声。(5分钟左右)
1.谈话: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歌。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请你把手放在喉咙上。
(学生唱小苹果。)
2.提问:你的手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回答:喉咙在振动。
3.教师播放声带发声原理视频。
五、总结评价,概括声音产生。(2分钟左右)
1.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消失,声音就会消失。
2.师生总结: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拓展:有关声音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4.谈话:只要同学们肯动脑、动手,就能揭晓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
摩擦
拍打 振动 声音
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