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1.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
作。 2.没有智慧的头脑,就象没有蜡烛的灯笼。3.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4.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列夫 · 托尔斯泰
新课导入八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外貌描写的方法,并体味其作用。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法国作家司汤达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本文就选自这部作品。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早年父母双亡,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早期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等。60年代创作进入巅峰,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代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1910年11月病逝,终年82岁。主人公介绍《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检查前置研习 小组成员互相检查预习的字音和词语,然后比一比哪组的准确率最高。
1.老师随意抽查小组任意成员的字音作业。
2.用白板比一比哪组预习的词语写得最准确。 一、读一读胡髭( ) 长髯( ) 鬈发( )
滞留( ) 颔首( ) 锃亮( )
黝黑( ) 禁锢( ) 犀利( )zīránquánzhìhànzènɡyǒuɡùxī轩 昂:
藏污纳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入木三分: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二、记一记全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两部分:
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1.第一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摹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试说说其作用。2.阅读6-9段,思考这几段的内容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 ,用一个词来形容其特点( )。
3.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1.第一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摹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试说说其作用。 作者从须发、眉毛、胡子、皮肤等方面细致入微地描摹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比喻和夸张联用,不仅使语言形象生动,而且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你能找出多少关于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呢?交流分享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托尔斯泰外表的特点。平庸(丑陋)请一个同学朗读托尔斯泰对自己的评价: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语气:自嘲、愤怒2.阅读6-9段,思考这几段的内容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 ,用一个词来形容其特点( )。 眼睛精美绝伦眼睛
这道目光像黑豹那样
这道目光像锃亮的钢刀那样
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
这道目光像金刚刀切开玻璃一样
这对眼睛像神奇的星光
这对眼睛是手术刀
这对眼睛是X光
这对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
这对眼睛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请找出所有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比喻句: 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找出相关语句理解其含义。(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托尔斯泰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这句话运用夸张,恰当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 尔 斯 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文章为什么重点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之窗,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想,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他是时代的代言人。 具有这种犀利目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他究竟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3.难点探究: 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
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幸福”与“不幸”
课文两大部分内容在写法上的异同:写法探究:总结全文的写作特色 相同点:比喻夸张联用
不同点:前者多用抑笔,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后者高度赞美,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
(1)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给读者生动的视觉感受,从而抓住其外貌的主要特征。
例: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 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
比喻中有联想,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写法探究:总结全文的写作特色(2)夸张修辞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
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
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
了的样子。
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
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3)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
为了肯定表现对象,而先用曲解的方法和嘲讽的态度去贬抑它,然后再着力褒扬。
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了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反衬他他坚韧的性格、深邃的思想和高贵的灵魂。拓展运用:请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来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物的外貌:(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外貌特征,不少于80字)
学以致用罗曼·罗兰《名人传》拓展阅读:茨威格《世界最美的坟墓》列夫·托尔斯泰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教 学
内 容
概 述
课标
要求
1.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名家名作,人文内涵深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从内容主题看,它们都与“生活的记忆”有关:或追叙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这些作品,情感淳厚,内涵深刻,艺术表达各有特色。
3.本单元教学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把握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风格多样的语言。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
分析
优化
设计
学 习
需 要
分 析
认知
基础
1.在初一,学生已学过多篇回忆性散文,对该类文章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要引导初二的学生把握文章叙议结合的特点,抓住议论性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并尝试运用到写作当中。
2.学生具备一定的课前研习能力,解决文章的生字词和作者相关事迹、背景信息,但是对人物刻画方面的整合能力以及语言品味能力还有待提高。如今学生面对学业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较弱,正值华诞70周年,向古今中外伟人学习高贵品质正当时。
3. 第二单元两篇人物传记是长篇传记,不是学生写作的人物小传。学生写作时极易將人物小传与写人的记叙文混淆。
情意
现状
差异
分析
学 习
目 标
设 定
知识
技能
1.具有初步的文体意识,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类文本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2.学习作品刻画人物的方法,比如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描写,运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表现,注重细节描绘,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借鉴运用。
3.通过阅读回忆性散文和名家传记,了解作者或传主的人生经历,追寻其思想轨迹,并能从中有所领悟,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过程
方法
Qg
情感
态度
基本
信息
课题课时
《列夫·托尔斯泰》一课时
授课类型
研习课
学校名称
教学班级
班
时间地点
授课教师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学 习
内 容
分 析
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在于外貌的描绘。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前半段极力凸显托翁外貌上的平庸甚至“粗劣”,到后半段,则着力描绘人物的眼睛,展示其灵魂的深邃伟大。这样的层层蓄势,反转形成的巨大张力,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
学 情
现 状
分 析
学生对托尔斯泰这位名家并不熟悉,加上托尔斯泰的思想也比较深奥,所以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介绍背景,同时要注意学有所得,不可方方面面都涉及。
重 点
难 点
预 设
重点: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难点: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进而探索传主的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学 习
目 标
设 定
1.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教学策略设计
媒 体
资 源
PPT课件
方 式
方 法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小组交流 合作学习
教 学
结 构
流 程
一、以托尔斯泰的名言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分享: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课文背景、作者茨威格及传主托尔斯泰的资料。
四、检查课前研习。
1.小组成员互相检查前置研习作业相关内容。
2老师随意抽查小组任意成员的字音作业,用希沃平台展示,全班共同订正。
3.用白板比一比哪组预习的词语写得最准确。
4.全班齐读重点字音。
五、自主探究:文章的结构
六、合作探究:1.第一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摹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试说说其作用。2.阅读6-9段,思考这几段的内容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 ,用一个词来形容其特点( )。3.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七、课堂小结写法探究:师生共同完成
八、拓展运用:请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来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物的外貌:(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外貌特征,不少于80字)
九、拓展阅读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 茨威格《世界最美的坟墓》
学习评价设计
【主要内容】
1.文学常识:
(1)作者及写作背景: 茨威格, (国籍)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1928年访问俄国,适值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 (2)课文主人公: 列夫·托尔斯泰: (国籍)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 。出身贵族,却不满贵族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不满贵族奢侈享乐的生活,晚年致力于"平民化",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从事体力劳动。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预习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胡髭( ) 长髯( ) 鬈( )发 黝( )黑 滞( )留 愚钝( ) 禁锢( ) 轩( )昂 犀( )利 侏儒( ) 酒肆( ) 平庸( )
锃( )亮 甲胄( ) 粲( )然 盎( )然 一绺绺( )藏污纳垢( ) 粗制滥( )造 颔( )首 穹顶( ) 粗糙( )
胆怯( ) 蒙昧( ) 鹤( )立鸡群 正襟( )危坐 缰( )绳(2)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1)( ):比喻包容坏人坏事。(2)( ):心情不舒畅,不快乐。(3)(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4)(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5)( ):惶恐不安。(6)( ):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7)( ):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8)( ):没有什么可被怀疑。(9)( ):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评价反馈】
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学生在文学常识部分掌握较好,但字音的掌握上还是欠缺。
【主要内容】
1.阅读1-5段概括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三个外貌特征(可用摘选词句的方法概括),并用一个词概括其外貌特点:
2.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刻画出其外貌特征?请分别点评两句话。(参考课文41页的阅读提示和42页的修辞知识)
3.阅读6-9段,思考这几段的内容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 ,用一个词来形容其特点:
请赏析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
4.课文两大部分内容在写法上的异同:
5.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评价反馈】
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因此在探究过程中花费时间较多,特别是第1题和第5题理解较慢,需要老师点拨。
【主要内容】
总结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请用其中的方法来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物的外貌:(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外貌特征,不少于80字)
写作特色:
人物描写:
【评价反馈】
为了让学生抓住人物特点,所以选择了鲁迅和孙悟空两个人物来写,从学生的写作反馈来看,大都掌握了文章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来写,证明还是学有所得的。
教学过程设计
1.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2.没有智慧的头脑,就象没有蜡烛的灯笼。3.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4.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设计意图】
通过托尔斯泰的名言导入,激发学生对了解这个人物的兴趣。
【自主分享 】
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课文背景、作者茨威格及传主托尔斯泰的资料。
【设计意图】
1. 学生课前自行搜集相关的资料,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 了解课文背景、作者茨威格及传主托尔斯泰,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
【检查课前研习】
1.小组成员互相检查前置研习作业相关内容。
2老师随意抽查小组任意成员的字音作业,用希沃平台展示,全班共同订正。
3.用白板比一比哪组预习的词语写得最准确。
4.全班齐读重点字音。
【设计意图】
1.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及中考考点。
2.通过小组互相检查以及小组竞赛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探究】
全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感知文本。
【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摹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试说说其作用。
2.阅读6-9段,思考这几段的内容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 ,用一个词来形容其特点( )。
3.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以及探究知识的能力。
2.解决课文的重难点。
【拓展运用 】
请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来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物的外貌:(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外貌特征,不少于80字)
【设计意图】
希望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拓展推荐阅读 】
罗曼·罗兰《名人传》 茨威格《世界最美的坟墓》
【设计意图】
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托尔斯泰,丰富对他的认识。
写法探究:总结全文的写作特色
1.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给读者生动的视觉感受,从而抓住其外貌的主要特征。
2.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3.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评价与反思
【优点与特色】
1.前置研习作业让学生提前研习文章内容,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老师能在一节课把如此深奥的课文讲完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前翻看学生的前置研习作业,了解学生学习难点所在,课堂教学有针对性。
3. 充分利用希沃平台展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
4.小组合作探究比较成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有素。
5.能够读写结合,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写作当中,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
【问题与建议】
1.在课堂时间把控上还欠缺,后面的教学内容稍有影响。
2.在最后写作的内容指导上不够具体,应该有例文会更有效。
【优点与特色】
小组合作学习卓有成效,目标明确,指导具体。
课堂教学重点清晰,控堂能力强。
教师教态自然大方,亲和力强,和学生互动效果好。
课堂活跃,学生发言积极。
【问题与建议】
最后的拓展写作运用如果能够在课堂马上展示反馈,效果会更好。
【优点与特色】
1.备课组七位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到一课一得,不面面俱到,使整个单元教学在讲读课的基础上对阅读、写作以及综合性学习都有延伸。
2.七位老师都是使用希沃平台上课、录课,对现代科技的使用较为熟练。
3.负责讲读课的四位老师都设置了前置研习作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4.重视读写结合,强调学以致用。
5.每位老师都以学生的学为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白板展示、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等多种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问题反思】
1.大部分老师的课堂时间把控上欠缺,导致前松后紧的教学节奏。
2.课文有些重难点没有全部体现在前置研习的学案上,所以影响了上课的进度。
【改进的方向与措施】
1.合理安排好上课进度,在备课的时候清楚每个环节所完成的时间。
2.做好学情检查,课前研习要落实到位。
【课例研究的主要结论】
1. 单元教学是否成功,取决于集体备课是对课文交叉互补的前瞻设计,不仅要对单元内每篇课文进行学习探究,更可以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提炼教学主题,更深入、更精准的提升教学效果。
2.坚持一课一得或者整合课程,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
《列夫·托尔斯泰》研习学案
文学常识:(课前研习)
1.作者及写作背景: 茨威格, (国籍)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1928年访问俄国,适值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
2.课文主人公:
列夫·托尔斯泰: (国籍)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
。出身贵族,却不满贵族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不满贵族奢侈享乐的生活,晚年致力于"平民化",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从事体力劳动。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预习字词:(课前研习)
给加点字注音:
胡髭( ) 长髯( ) 鬈( )发 黝( )黑 滞( )留 愚钝( ) 禁锢( ) 轩( )昂 犀( )利 侏儒( ) 酒肆( ) 平庸( )
锃( )亮 甲胄( ) 粲( )然 盎( )然 一绺绺( )藏污纳垢( ) 粗制滥( )造 颔( )首 穹顶( ) 粗糙( )
胆怯( ) 蒙昧( ) 鹤( )立鸡群 正襟( )危坐 缰( )绳2. 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1)( ):比喻包容坏人坏事。(2)( ):心情不舒畅,不快乐。(3)(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4)(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5)( ):惶恐不安。(6)( ):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7)( ):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8)( ):没有什么可被怀疑。(9)( ):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三、走进文本,感知人物:(课内测评)
(一)阅读读前五段,理解人物外貌特征(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阅读,养成勾画、旁注的习惯。用“ ”在文章中画出来,并在旁边做好批注。请将你认为理解困难的词语用“ ”在文章中画出来,并在旁边提出你的问题。用“?”批在该语句的旁边。)
1.概括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三个外貌特征(可用摘选词句的方法概括),并用一个词概括其外貌特点:
2.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刻画出来的?请分别点评两句话。(参考课文41页的阅读提示和42页的修辞知识)
(1)
(2)
(二)阅读6-9段,思考这几段的内容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 ,用一个词来形容其特点:
请赏析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
(1)
(2)
四、思考探究:(课内测评)
1.课文两大部分内容在写法上的异同:
2.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五、写法探究(课后测评):总结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请用其中的方法来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物的外貌:(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外貌特征,不少于80字)
写作特色:
人物描写:
六、补充材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对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的评论。)
补充材料二: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这里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卡列尼娜卧轨时对上流社会的诅咒实际是托尔斯泰内心深处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补充材料三:托尔斯泰的忧郁托尔斯泰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产和版税,统统分给穷人,以求得良心上的安稳。托尔斯泰还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烧茶、劈柴、生炉子上,为学生编写识字课本,为农民编写俄语读本……但这一切,在外人看来几乎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高尔基就从来不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去种地、修炉灶、做皮靴”有什么必要。但托尔斯泰就这么干了几十年,他穿着宽大的农夫的上衣、一部蓬松的大胡子、满脸愁苦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1910年11月7日,托尔斯泰死在他的出走途中,死前他说:“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 补充材料四:托尔斯泰的爱心19世纪的俄国还很贫穷落后,而且等级森严,农民的孩子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托尔斯泰就在自己的庄园里创办了贫民学校——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学校。他收的学生都是当地的农民子弟,甚至还有四五名女生,这在当时可真是破天荒。托尔斯泰的教育模式极为自由开明,迥然不同于当时传统的墨守成规的贵族教育方式。他对学生不约束,不体罚,完全由着他们的兴趣选课并自由发展,同时注重在日常行为中自然而然地灌输民主平等的意识。学生中有人在多年后回忆说:“我们早晨到校上学不受时间的限制。学校里没有传统的功课表,也不用打铃的形式来区分课时。每门课都很有意思,每个人都可以上他想上的课程,有人学地理,有人学历史,有人学写作或绘画,有人只想看书。如果学累了,可以随便倚靠着睡觉。我们感到非常自由,经常一整天呆在学校里,到很晚才回家。” 还有一个故事也许更能说明托尔斯泰的爱心:一次,当托尔斯泰行走在莫斯科的广场时,一个乞丐向他乞讨。托尔斯泰立刻就要掏钱,旁边一个朋友告诉他,这个乞丐不值得施舍,因为其品行之恶劣,全莫斯科都闻名。托尔斯泰回答:“我不是施舍给他那个人,我是施舍给人道。”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的爱已经不是洒向某个特定的阶级,某些不幸的个人或人群,甚至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宇宙间的一切生灵的关爱与怜悯,而是已经升华为一种境界,如同一面柔软却又锋利的剑,直面人类的灵魂。
补充材料五:跟托尔斯泰学积累
托尔斯泰妻子的妹妹塔吉娜,每年总带一家人来姐姐家的庄园避暑。塔吉娜见托尔斯泰总拿个本子写着什么,不解地问:“你往小本子上写些什么东西?”托尔斯泰说:“记的就是你们。”“我们有什么可记的呢?”托尔斯泰耸耸肩,风趣地回答:“这就是我的事情了,真实总是有趣的。你认为你在我这儿是白住的吗?我把你们的行动全都记下来了。”这就是从不离开笔记本的托尔斯泰。他在家里,散步的路上,和客人喝茶聊天,在孩子们中间……总之,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敏锐地注视着一切,观察着、记录着一切有意义有趣味的东西,为自己的创作提炼了思想,积累了素材。
由此看来,学会积累并不难,只要我们像托尔斯泰那样,平时注意眼到、耳到、口到、手到、脑到,那么,看似平淡的生活将变得丰富多彩。可以说,联系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的语文学习并不是什么负担,而是快乐的享受。
补充材料六: 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快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阅读感悟:(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