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我为什么而活 课件(共30张PPT)+教案+学习评价设计+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6 我为什么而活 课件(共30张PPT)+教案+学习评价设计+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6 18:33:27

文档简介

学段及科目
初二 语文
授课教师

时间
课题
我为什么而活
教材版本
人教版部编教材
学校名称
授课地点
学情
分析
课标
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内容
哲理散文的阅读路径:情与理,严密的逻辑与以意象传达情感。2、情感载体——意象化的语言。
学情
现状
学生没有掌握哲理散文的文体特征,不知道哲理散文的阅读方法。
学习
目标
知识
技能
哲理散文的文体特征;阅读哲理散文的方法。
过程方法
1、课前了解学生对哲理散文内容的理解情况,集中在基础知识、内容梳理与层次划分。2、课中引导学生总结哲理散文的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并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感情3、课后用此方法读哲理散文,并写作哲理小诗。
情感
态度
通过对罗素生命意义的阐发,启发学生思考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
策略
重点
难点
1、学生能够使用“情与理”的方法来阅读哲理散文。2、学生能够甄别意象,并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方式方法
自主学习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探究合作法
媒体
技术
多媒体(PPT)
教学
流程
结构
学习评价设计
【测评内容】
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与内容。
【练习内容】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字音
不可遏制 飓风 肆意 濒临 震颤
俯瞰 孤寂 云霄 呼号 嘲讽 深渊
2.词语理解
(1)濒临
(2)俯瞰
(3)不可遏制
(4)飓风
(5)呼号
二、作者常识
请查找有关于罗素的资料。查找方向:罗素的出身(家庭背景);罗素的婚姻爱情关系;罗素所获得的成就;人们对罗素的评价。
三、结构层次分析
1.本文共 段,可分为几个层次,你认为该如何划分?每个层次的含义是什么?
2.数字“3”仿佛无处不在,西方认为数字“3”是神秘的,请围绕数字“3”,再次梳理文章。
罗素因三种感情而活着,这3种感情是 ;罗素寻求爱情有3个原因,分别是 ,罗素寻求知识,他渴望了解3方面的知识,分别是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云霄,而同情心却把他带回尘世,罗素最关心3类人,分别是 。

3.默读《我为什么而活着》,你认为2.3.4段的前后位置可以调换么?如果可以,应怎么调换?请写下你的理由。如果不可以,也请写下理由,为什么不能调换?
四、写下你的疑问
因为你的独特的,所以你的思考是最有价值的,请写下你的疑问或读后的感悟,50—100字左右,可用小诗表达。
【评价方式】
教师批阅。(设计意图:了解学情)
小组合作,制作预习成果汇报PPT。(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生生互动与交流)
【测评内容】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情(感情抓意象)与理(严密的逻辑结构)结合”的阅读方法来读懂哲理散文的层次结构、所讲述的内容及语言特点。
学生能够通过标注逻辑层次与运用意象的方法来表达自己情感的。
【练习内容】
一、展示预学成果,订正
二、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哲理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情与理的交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请问,从谋篇布局看,哪里能体现哲理散文的理性?
三、理解并品析语言
1.比较第一组两个句子: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2)这三种激情,就像大风一样,在大海上,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地步。
请讨论并回答:这两个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资料卡片:在理解有哲理的句子含义时,要抓住 。
2.练一练:请尝试解释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一—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提示:“——”(破折号)的作用是 ,故而“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是在解释 。
四、读写结合
引用《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字词和句子,加上你自己的感悟,写成一首小诗或一段50字左右的话。要求:可以在结构上做调整,也可以加入意象,使你的哲理小诗更具有情与理。
五、总结与测评: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不理解的问题是什么?
【评价方式】
1.随机抽取同学来展示预习成果
2.小组合作分享交流,随机提问展示
3.小组加分与比拼
4.读写结合,由输入到输出
【测评内容】
1.修改表达生命意味的原创小诗
2.使用“感性+理性”的方法理解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分析其结构层次和感情。
【练习内容】
1.修改表达生命意味的原创小诗
2.使用“感性+理性”的方法理解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分析其结构层次和感情。
【评价方式】
1、老师批改,将符合要求的诗歌贴在班级展览,同学投票选出最喜欢的诗歌,授予作者“桂冠诗人”的称号。
2、课堂讲评展示,随机抽取同学提问,让同学来讲《永久的生命》。
【名言警句导入】
以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导入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设计意图】
1.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生命应该如何度过。
【 环节之一 】展示预学成果(约15分钟)
1.字音及词语理解的展示:提前将44份导学案扫描,截图,抽同学展示,讲解。
2.文学常识展示:抽签,在7组中抽一组上台展示,讲解有关于哲理散文知识的PPT
3.作者资料展示:抽签,在7组中抽一组上台展示,讲解有关于作者资料的PPT
4.结构划分展示:请同学讲解
5.层次顺序展示:请同学讲解
6.疑问展示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在讲授和展示中完成基础知识和结构层次划分的学习
2.展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课堂学习,不断思考。
3.学生主讲,老师补充、深化,充分发挥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作用。
4.引导学生由整体感知“总—分—总”的文本结构,走向细化,关注并列的段与段之间连接,顺序安排、过渡词语及过渡语句的安排。
【 环节之二 】感知哲理散文的特点,即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教师介绍哲理散文的特点:情与理的交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展示资料卡片,学生齐读,并做批注。
认知理性特点的表现(严密的逻辑) 方式:小组讨论、总结归纳
师问:该文章体现理性的部分是哪些?从哪里能体现罗素的理性?
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每个同学的发言都要总结之前发言的同学的观点和内容。最后一名同学总
结,要求全面。
即总分总的结构;层次顺序分明,各层次之间有过渡词或过渡句;论述充分,且有关联词指示语。
认知感性特点的表现(意象化的语言) 方式:品析语言、诵读赏析
理解句子“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 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绝望
的边缘。”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一些词的重要性,与情感表达直接相关,这些词就是意象,是作者内心
的形象化表达。
学看2个句子,对比哪一个更好,生先默想1分钟,然后,小组讨论,2分钟后,学生回答。
总结:读哲理散文的句子要抓住意象。这些名词不再是确实存在的,而是作者内心世界情感的投射,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是内心主观与外物对象一体的存在。
引导学生体悟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练习:利用意象破解哲理化的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一—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提示(小支架):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震颤的心”、“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这些都是解释“孤寂”的意象,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设计意图】
1.使学生认识到哲理散文的特点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让学生有阅读哲理散文的路径。
2.体是一篇美文,美在
学生回答:美在结构完整;美在层次分明;美在情理交融;美在语言生动;美在境界感人等等
2.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不理解的问题是什么?
【设计意图】
1.训练总结、概括和提炼能力
2.自我反思,测评学习效果,个人学习效果反馈,便于优化和个性化辅导

1.哲理散文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阅读哲理散文时要关注作者的理性,表现在标题、文章的结构、层段落次及写作顺序等。感性则要关注词句,在语言中找到意象,这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蕴含作者情感。
2.在理解哲理性散文的句子时。要抓住意象,答题公式:意象+特点+感情。
【优点与特色】
1.设计思路清晰
2.教学生阅读哲理散文的方法,实用性强
【问题与建议】
在平衡阅读方法和文章主题的比重上需要再思量
【自我反思】
1.语文知识的内容(语言品析)的部分要增加时间
2.注意把控时间,有可能会无法限时完成,要准备方案一和方案二
【优点与特色】
1.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问题与建议】
1..概念性的教学少一些,侧重感受、理解和体悟
2.意象化语言的品析部分时间还是少了,要增加时间,多练习几个题。目前略微仓促,导致学生领悟不充分
【自我反思】
1.仍是略微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一个新的知识点,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是需要一些习题去训练的,一道题作为例子,不足以让学生学会迁移。
2.在语言品析部分,应花更多的时间,更细致的讲解。

【优点与特色】
学生知道了阅读哲理散文要从严密的逻辑和意象化的语言入手,去感知文意和感情。
学生理解了文意,能表达自己关于生命的看法。
【问题与建议】
1.写作时间过少,时间分配略有不合理。
2.意象化语言需要更深入再讲1个课时。
【自我反思】
1.时间把握
2.意象化语言部分要再设计学习环节
课件30张PPT。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苏格拉底What I Have Lived For我为什么而活着Part 1 展示预学成果
不可遏制 飓风 肆意 濒临
震颤 俯瞰 孤寂 云霄
呼号 嘲讽 深渊
2. 词语理解
(1)濒临
(2)俯瞰
(3)不可遏制
(4)飓风
(5)呼号词语理解
(1)濒临:临近、紧接。
(2)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不可遏制:不能制止;无法控制
(4)飓风:最初只指加勒比海的热带气旋;后来又可
指任何具有狂风的热带气旋
(5)呼号:因极端悲伤而哭叫;因处于困境需要援助
而叫喊二、作者常识
请查找有关于罗素的资料。
查找方向:罗素的出身(家庭背景);罗素的婚姻爱情关系;罗素所获得的成就;人们对罗素的评价。素个人简介罗录 目第一章生于英国蒙茅斯郡特雷莱克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约翰·罗素伯爵两次出任首相,是争取1832年英国改革法案通过的领导人。20世纪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著作达40余部,论文或其他文章更多。他多方面的建树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罗素的成就罗素的成就:1890年被选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1908年当选皇家学会会员
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授予英国嘉奖勋章
1967年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总结:罗素的寿命很长,当他去世时已有98岁的高龄
罗素的感情经历十分丰富
在罗素的一生中获得过很多的成就,他的存在为历史这张画轴上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作者介绍 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演说,反对侵略战争,参加“禁止核武器”的游行,被拘禁多次。
作者介绍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结构层次分析
1.本文共 段,可分为几个层次,你认为该如何划分?每个层次的含义是什么?
2. 数字“3”仿佛无处不在,西方认为数字“3”是神秘的,请围绕数字“3”,再次梳理文章。罗素因三种感情而活着,这3种激情是爱情、对知识的渴望和同情;罗素寻求爱情有3个原因,分别是爱情给他狂喜;爱情解除孤寂 ;爱情让他看到理想境界,罗素寻求知识,他渴望了解3方面的知识,分别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云霄,而同情心却把他带回尘世,罗素最关心3类人,分别是饥饿的儿童,受害者和无助的老人。
3. 你认为2.3.4段的前后位置可以调换么?如果可以,应怎么调换?如果不可以,为什么不能调换?哲理散文的“理性”——严密的逻辑
总分总结构、层次分明、有过渡词和过渡句、论述充分且各分点之间有连接词part 2
咀嚼语言,品析句子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2)这三种激情,就像大风一样,在大海上,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地步。

“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在理解有哲理的句子含义时,
要抓住( )
练一练:请尝试解释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练一练:请尝试解释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Part 3 总结与测评
1.《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美文,美在( )

美在结构完整;美在层次分明;
美在情理交融;美在语言生动;
美在感情真挚;美在境界感人等等
Part 3 总结与测评

2.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不理解的问题是什么?part 4: 读写结合. 修改你的哲理小诗,
使之变得有情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