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反思+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 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反思+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7 14:32:08

文档简介

17.昆明的雨 (汪曾祺)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结构。
2.揣摩本文文中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体会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3.感悟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课前习·朗读与积累】
文学常识: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开始写小说,他博学多识,兴趣广泛,爱好书画,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研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散文《天山行色》等。
2.给加点字注音
乍 辟邪 鲜腴 篱笆 格调 吆喝 暮年 情味
苔痕 密匝匝 连绵不断 张目结舌 绿釉
3.词语填空
(1)根据意思写词语
(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也作瞠目结舌)
( ):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 ):非常浓密的样子。
(2)在横线上天上恰当的词语:__________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2)完善本文的结构提纲。
6.体
【课中习·质疑与释疑】
4. 整体感知(读懂文意)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优秀的你记得读出文中作者的情感
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文章写的仅仅是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课文中圈画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的语句,并摘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画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尾写“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你读出了作者那天哪些情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揣摩写法。
(1)本文题目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他给宁坤的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我想念昆明的雨”,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味语言。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总结归纳(主旨)
这篇散文以_________为出发点,选取了昆明雨季特有的____、____、_____,突出了昆明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_________,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无限_______。
【课后习·拓展与延伸】
8. 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8段,学习文章细节描写,描绘你生活中某一熟悉的景、物、事,展现你对生活的热爱。(要求:描写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不少于70个字。) 参考答案:
《 昆明的雨》课堂教学设计
学段及科目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
授课教师

时间
课题及课时
《昆明的雨》(一课时)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学校名称
授课地点
学情
分析
课标
要求
《昆明的雨》是一篇怀旧之文,不只是叙事,还述情。全文细写了昆明雨季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体现了昆明雨季的自然特点;也描写了昆明雨季有关的人、事,表现了昆明的风土风情。课文首尾都有“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可见本文的出发点是抒发感情;文章对没有对景物进行细致描写,只对人物做了较为精细描绘,作者意不在写景,而是在传情。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本文,要在整体把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中的观点;理清课文的思路与层次,培养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学会品分析作者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的语言,进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
学习内容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结构。
2.揣摩本文文中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体会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3.感悟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学情
现状
《昆明的雨》篇幅不长,文中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的话语,蕴含了作者对第二故乡——昆明的深深思念之情,了解时需要读者有代入感,多读多品味语言。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不大。课堂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探讨为主线,采用自主和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单元
目标
知识
技能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思念。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过程方法
1. 揣摩本文文中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体会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对昆明的思念。
情感
态度
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
策略
重点
难点
1.揣摩本文文中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体会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2.感悟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方式方法
1.批注阅读法、朗读法、默读法;2.小组合作;3.“习本课堂”模式
媒体
技术
1.多媒体平台播放PPT;2.课前、课中、课后习案
教学
流程
结构


《 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测评内容】
1.参考课下注解,了解作者。
2.参考“读读写写”,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评价方式】
1.通过分析学生课前习习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课堂重点讲解难字难词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通过课前习习案掌握重点字词,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思想情感,了解作者观点,赏析文中个别词句。
【练习内容】
1. 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体会感悟: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
3.思考人生: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思考文章写的仅仅是雨吗?文章以写雨景以及雨中的人、事、情,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评价方式】
1.通过理清作者思路,体会作者情感,检验学生是否领会文章的内涵。
2.通过思考“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作者的中心观点。
3.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如何以写雨景以及雨中的人、事、情,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帮助学生品味生活。
【测评内容】
1.这篇叙事散文语言平淡自然、如话家常,请摘录文中的修辞句,品味赏析。
2.学习文章细节描写,描绘对生活中熟悉的景、物、事,展现你对生活的热爱。

【评价方式】
1利用课后习案,帮助学生品味文章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的语言。
2.通过细节描写,描绘对生活中熟悉的景、物、事,展现你对生活的热爱。
【 创设情境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设计意图】
诵读与“雨”相关的诗句,感受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对“雨”的喜爱,由雨引发了情思,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习·朗读与积累】
1. 了解作者。
2.积累字词。
【设计意图】
1.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有助于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解决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朗读障碍和理解课文。
【课中习·质疑与释疑 】
(一)【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文章写的仅仅是雨吗?
2.全班按段落齐读,请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画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写在下面。
3.分析文章的结构。
【设计意图】
通过回答两个问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中心观点。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 文章末尾写“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你读出了作者那天哪些情味?
2.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我想念昆明的雨”,有何用意?
【设计意图】
找准文中的文眼,理解作者对第二故乡——昆明的思念之情,品味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课后习·拓展与延伸】
学习文章细节描写,描绘你生活中对熟悉的景、物、事,展现你对生活的热爱。(要求:可运用修辞手法;不少于70个字。)
【设计意图】
在习作中感悟平淡的语言也能描绘细节,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昆明的雨》这篇散文以昆明的雨为出发点,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优点与特色】
1.曾老师教学设计中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定本课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明确,能够体现本学年段的特定,符合课标规定年段的教学要求。
2.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方面,设计教学思路清晰、内容剪裁得当,内容的精简容易使教学做到高效。
【问题与建议】
教学设计中可以引用适当引入课外选文引入到文本教学当中。
【自我反思】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散文,其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挖掘文中表达情感文眼的句子,能够让学生角色代入,深刻了解蕴含在文中作者传达的深切的思念之情,又能在诵读中品味语文味。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回答问题,从而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对昆明的深切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紧扣文本,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但是如果能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汪曾祺同类的散文进行教学,将会更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会上课后去选读同类型的文章。

【优点与特色】
曾老师在课堂上很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学会阅读。这是一个成熟教师的标志。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一直只站在一个地方,而是行间巡视,在巡视中有意识地找到展示的学生。通过展示,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表达。
【问题与建议】
1. 课堂习案的学习有利有弊。首先,本课的学习单,设计精简,板块清晰。其次,习案单的使用,容易影响学生情感体验的连贯性,这是在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2. 课堂的朗读比较少,老师可以在教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中语文课,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品味。
【自我反思】
1.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我引用与“雨”有关的诗歌让学生朗读,为学生对昆明的雨的学习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惜在选诗歌的时候没有能够进行适当的选择能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的诗句。
2. 设计习案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意,体会文段作用,品析句子都设计了相应的题目。在教学时,也朗读了相应的语句。可是脱离了整篇文章的诵读,语文味就减弱了。


【优点与特色】
1.基础知识方面的落实,曾老师运用习案让学生课前习,课堂上讲评与朗诵,高效地完成了这一学习任务的落实。
2. 习案设计非常不错。本课习案设计了小组共同探讨,学生自主品析,小组交流合作的环节。语文本对话,诵读经典句子,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悟文意和品析句子。
【问题与建议】
1. 在学生研讨后,老师若能让小组推荐同学上来展示,效果会比老师直接找学生回答更能达到共同合作的目的。
2.延伸拓展的片段习作,如果能够当场完成,学生的学校的效果会更有实效。
【自我反思】
1. 本节课以“课前习·朗读与积累——课中习·质疑与释疑——课后习·拓展与延伸”为主要教学流程,体现了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了“自主先学、合作探究、一课一得”的学习策略。
2.习案的设计基于教材与学情分解重难点,紧紧围绕文章的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对昆明的怀念设计学习环节,活动精简,力求落实知识点。
3.拓展与延伸的仿写环节时间不充裕,没有在课堂是完成,学生的创作没有能够及时展现出来。在教学中,应当加快教学的脚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自读课文可以一节课结束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