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课件(共15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课件(共15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7 14:32:57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愚公移山》的雕塑愚公移山《列子 汤问》初读课文,感受语言请你找出文中的语言描写,揣摩其语气: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坚定、支持
坚毅、果敢
诚恳、协商
担心、犹豫
嘲讽、讥笑(诚恳、协商) 愚公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关心、犹豫)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坚定、支持)家人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嘲讽、讥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坚毅、不屑)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重点对比:“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献”疑笑而“止”愚公说说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智叟再读课文,推演情节找出愚公移山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助力”,思考:其成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阻 力助 力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操蛇之神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家人杂然相许邻人京城氏遗男,跳往助之。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面对“阻力”,寻求解决之道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操蛇之神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而山不加增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长息(反驳),智叟亡以应。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研读课文,大胆假设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惩


惧 如何理解“帝感其诚”这样的结局? 1、回归文本,理解文体特征——寓言;2、了解时代背景,体会创作初衷;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想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想要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只好借助神灵的力量,这样的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老人与海》
1、生动的人物对话2、善用对比手法3、情节曲折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金克木集·第4卷》:“《列子》讲的道理是自然无为,矛盾无理,著名的愚公移山故事,在《列子》里只是证明愚胜过智,神也怕人愚笨得挖山不止。‘力’起了作用,用的可是笨法子。结果也不过是神把山搬到别处去堵别人的大门而已。”

现代哲学史专家严北溟《列子译注》:“‘愚公移山’原意在于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眼光,应像愚公那样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 请以“移山&搬家”为题,1-4组为正方;5-8组为反方,各自选出4位辩手,准备好辩论的材料,下周一,我们开赛。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2、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3、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本堂课为: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愚公移山》的雕塑
上节课我们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字词句进行了梳理,相信同学们都有许多的感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探讨一下文章的语言、人物形象以及主题。
初读课文,感悟语言
请你找出文中的语言描写,读一读,并揣摩语气。
一找,揣摩语气;
1、聚室而谋曰: 诚恳、协商
2、其妻献疑曰 关心、犹豫
3、杂曰 坚定、支持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嘲讽、讥笑
5、北山愚公长息曰 坚毅、不屑
二读,读出语气来:(指名读—师范读—齐读或者小组读)
(诚恳、协商) 愚公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关心、犹豫)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坚定、支持)家人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嘲讽、讥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坚毅、不屑)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三重点对比: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这两个句子无论是句子结构还是内容都是极相似的,那么能否把说话人和说话内容交换一下呢?为什么?
小结: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体现人物形象,在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读出坚毅、果敢的愚公,读出高傲自大、目光短浅的智叟,可以读出认真思考,为家人考虑的愚公之妻,可以读出行动力强,积极应对困难的愚公家人。
再读课文,推演情节:
愚公决定了移山,但是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请在文中找出愚公移山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助力”,思考:其成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两分钟自读自找,两分钟小组讨论)
1、阻力: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操蛇之神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助力:
杂然相许
邻人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
帝感其诚。
2、面对这么大的阻力,愚公的应对之法是什么?
3、如何理解“帝感其诚”这样的结局?
A、仔细阅读课文,如果没有“帝感其诚”,你觉得愚公能否成功移山?请从原文中找到支持你观点的语句加以分析。(强调:原文中的语句)
(三分钟小组讨论)
B、你如何理解“让天帝来帮忙”这结局的意义:(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想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想要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只好借助神灵的力量,这样的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读课文,探究写作特色
生动的人物对话
善用对比
情节曲折
(三分钟分组讨论,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每一个写作特色。)
作业布置:
辩论赛
请以“移山&搬家”为题,1-4组为正方;5-8组为反方,各自选出4位辩手,准备好辩论的材料,下周一,我们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