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理解文章事例的充分典型,说理的精辟透彻,见解的新颖独特与语言的准确精当。
重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理解文章事例的充分典型,说理的精辟透彻,见解的新颖独特与语言的准确精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语句,勾画疑难。
2.区分观点与事例,勾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从中找出主旨句。
3.划分段落。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朱光潜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光潜先生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第三次,是在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
2、了解作者朱光潜。先让学生交流,然后大屏幕展示朱光潜的相关情况。
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二、领会文章主旨
1.解题
咬文嚼字:在词句上斟酌推敲。
2.本文题目为“咬文嚼字”,文中那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即主旨)?从中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主旨句: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3段)
作者:治学严谨
3.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4.作者从哪两个角度来阐述“咬文嚼字”的作用(或原因)?(课后练习三第2小题)
斟酌文字的分量
调整思想和情感
?
三、理清思路
1.关于“咬文嚼字”,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据此文章分成几部分?
“你是……”与“你这……”两种句式的不同。(第1,2段)
《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第3,4段)
贾岛诗中的“推”与“敲”。(第5段)
?
四、研读课文
(一)研读例一
1.“你是……”与“你这……”两种句式有什么区别?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是……”只是单纯的叙述语。
“你这……”是坚决的判断。(郭沫若)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你这……”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带有极端的憎恶,表现强烈的感情。
“你是……”只是不带有情感的判断,总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上见出。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与“你这好小子!”
“你是……”,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你这……”,并非任何情形下都比“你是……”来得更有力。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与“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不是一句话,表达不妥。
2.小结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更换文字意味不同,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二)研读例二
1.翻译“李广射虎”
?原文: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译文:?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去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接着重新再射,始终不能再射进石头了。
2.结合课文分析事例,这个例子说明什么?
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二部分大意)
3.拓展
(1)“你来了!”与“你又来了!”
“又”流露出一种不太欢迎的语气。
(2)“生个女儿好。”与“生个女儿也好。”
“也”带有一种无奈和自我的宽慰。
(三)?研读例三
1.典故“推敲”
2.作者对“推”与“敲”的理解
推——步月归寺——冷寂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3.对于“推”与“敲”,你赞成谁的理解?
?4.例三说明了什么?
文字与意境有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必须咬嚼。(第三部分大意)
?
五、总结
本文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分析非常入扣,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表现了作者深厚的人素养和纤细的文字敏感力。
六、课堂训练
1.“推敲”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朱先生对此也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下面,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的意境,大家来评一评。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在学生充分讨论发言后,教师可以提示:实事求是,联想想像,还是“敲”字好,它绾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边树上的鸟,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又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见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树”显得无理,意蕴也浅得多。
2. 请分析王安石改为“纷纷”二字好在哪里?
晴景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提示:实事求是,联想想像,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3.请分析《菊花台》歌词,看黑体字的句子好在哪里?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提示:实事求是,推敲句式,比拟借代;联想形象,以物喻人。
七、课后作业
1、以“推敲再推敲”或“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为副标题,写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一番审视,推敲推敲,咀嚼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