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2018·浙江嘉兴期末)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见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
A.焚书坑儒 B.崇儒尚佛
C.独尊儒术 D.百家争鸣
解析:D 从材料中的“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可知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百家争鸣,D项正确。
2.(2019·浙江6月学考)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以“六艺”来培养学生,这里的“六艺”除了礼、御、书、数外,还包括( )
①乐 ②易 ③射 ④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历史基础常识。审题时要注意“六艺”和“六经”的区别。“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故选B。
3.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解析:B 材料“君子喻于义”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强调道德,鄙视无道德的富贵,故选B项;材料主要论述道德没有涉及等级,排除A项;孔子否定的是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认同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否定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反对百姓追求富裕,排除D项。
4.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 )
A.克己复礼为仁
B.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解析:C A是孔子的观点,B是庄子的观点,C是孟子的主张,D是荀子的主张,故选择C。
5.(2019·浙江丽水、衢州、湖州期末联考)下图为先秦某一著名思想家的主张示意图。图示表明该思想家( )
A.吸收了法家思想
B.开创了儒家学派
C.贯穿了功利精神
D.探索了天人关系
解析:D 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依据材料“天道无为”“人道有为”“最终,将人道有为置于天道之常的规律基础之上”结合所学可知,这位思想家是先秦时期的荀子,而这幅图表明他探索的是天人关系,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荀子对道家思想的吸收,与法家无关;B项错误,开创儒家学派的是孔子,不是荀子;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荀子探索天人关系,并未体现功利精神。故正确答案为D项。
6.“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作为中国教育史上首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原只是战国各学派百家争鸣交流的主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学规,后来却成为后世书院、官学制订学则、学规的蓝本。从上述内容可推测稷下学宫( )
A.以儒家学说为教学内容
B.开私人办教育之先河
C.是较完备有组织的学府
D.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析:C “中国教育史上首个较完备”说明稷下学宫的学习内容和规范比较完备,故C项正确;各学派交流说明不一定是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教学内容,A项错误;B项是孔子的贡献;D项中全面发展不符合事实。
7.(2019·浙江嘉兴、湖州联考)先秦时有学派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反映了此学派主张( )
A.以德治国 B.无为而治
C.严刑酷法 D.尊贤尚能
解析:B 材料的大致意思是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道德,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这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B正确;A是儒家的思想主张;C是法家的思想主张;D是墨家的思想主张。
8.(2018·浙江台州期末)古代中国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
C.兼相爱、交相利 D.事异则备变
解析:B 材料反映的观点是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是老子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是指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是荀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弱者道之用”是说柔弱是“道”作用的方式,是老子的思想,与材料内容相符,故B项正确;“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兼爱、非攻思想,故C项错误;“事异则备变”是韩非子的思想,是指事情改变了那就需要对变化做相应的准备,故D项错误。
9.(2018·浙江温州期末)有人在评论某先秦学者时说:“他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由于世间万物是齐一的,那么,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该先秦学者最有可能是( )
A.墨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解析:C 题干“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反映了庄子的“齐物”论,故C项正确。
10.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D 据材料“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来看,讲述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主张君主专制的是法家,故选D。
11.(2019·浙江绍兴期末)先秦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D.加强君主集权的思想
解析:D 从材料“要在中央”“制天下而征诸侯”看,反映的是加强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故选D。A是儒家思想、B是墨家思想、C是道家思想,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12.荀子曰:“(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韩非子曰:“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两者都强调( )
A.人臣要效忠君主
B.人臣对君主可以抗命
C.君主要以礼待臣
D.大臣对君主绝对服从
解析:A 材料“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体现的是儒家倡导的忠君思想;材料“人臣要从主之法”体现的是法家服从君主的思想。故二者都强调人臣要效忠君主,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相反,荀子所谓“逆命”不是抗命,其后仍有“利君”作为条件限制,排除B项;C项属于荀子的主张,排除C项;大臣对君主绝对服从,与材料“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不符,排除D项。
13.(2019·浙江湖州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解析:D 材料信息“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是墨家的“尚同”思想,故D项正确。
14.(2018·浙江绍兴模拟)战国时有思想家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然而,同为“显学”的儒、墨两家诸多思想却多有相异之处。下列属于墨家言论的是( )
①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④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C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儒家思想,故排除③。①②④是墨家的主张,故C项正确。
15.(2018·浙江台州模拟)先秦某一思想家认为:“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该思想家( )
A.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
B.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影响较大
C.希望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D.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解析:D 据材料可知是墨子的名言。墨家产生于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对秦始皇统一影响大的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希望建立礼乐文明社会的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墨家讲求实际功利,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故D项正确。
16.(2019·浙江宁波期末)先秦时期是君臣观起源、形成、发展、整合的重要时期。下列百家争鸣时期各思想家关于君臣关系的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
人物 言论
A 孟子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人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B 韩非子 (为政者应)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C 墨子 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D 老子 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解析: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属于孟子观点,故A正确;“顺物自然而无容私”体现了道家因循自然的“无为”处世方法,而“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正是庄子的观点,故排除B;“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是法家“重术”“重势”的观点,故排除C;“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是墨家的尚贤、尚同观点,故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二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则上尊而不侵。
——《韩非子》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问,材料一主要强调“仁”和“礼”,结合两者的内涵分析两者的关系。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唯治为法”得出君主要以法治国,厉行赏罚;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思想角度阐释。
答案:(1)概念:仁和礼。
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2)理念:君主要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的统一,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法治思想被儒学吸收,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三 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解析:B 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2.(2019·浙江湖州期末)他认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由于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这里的“他”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守仁 D.黄宗羲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是汉儒,他不可能有“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这样的言论,排除A。题干所给材料中“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由于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体现了朱熹的道统论思想,选B。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3.(2019·浙江温州学考模拟)朱熹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社会政治理论的依据是( )
A.道统论 B.“太极”学说
C.知行合一论 D.“众治”思想
解析: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故答案为A项。B项“太极”学说是理学家周敦颐的学说,排除;C项知行合一论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思想,排除;D项“众治”思想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排除。
4.(2018·浙江温州模拟)朱熹,南宋人,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加以注解,明朝政府以朱熹的注为依据,以此来选拔知识分子。下列对朱熹和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仁”,因此要努力达到仁者境界
B.朱熹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孟,曾经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
C.理学的修养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D.程朱理学逐渐衰弱后,渐渐兴起了陆王心学,促进了儒学发展
解析: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A错误;朱熹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曾经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B正确;理学的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C错误;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是两个不同流派,并不是由于程朱理学的衰弱才兴起的陆王心学,D错误。
5.(2019·浙江湖州、德清、安吉联考)宋代思想家陆九渊在论述中,常先肯定“心”即“理”,“心”与“理”相合,然后又说“心”又不尽合“理”之处。他通过这种论述意在告诫人们要( )
A.做到“心外无理” B.努力“发明本心”
C.追求“知行合一” D.时常格物致知
解析:B 题干反映了陆九渊思想的核心命题心即理也,在论证此命题时,主张“本心体悟”,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故选B。“心外无理”是王守仁推出的结论之一,“知行合一”也是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方法论,“格物致知”是朱熹强调的“修养论”,排除A、C、D。
6.有学者对理学的某一观点评论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这一观点是( )
A.“心即理也” 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孔颜之乐”
解析:B 材料认为一个人不能光口头谈思想,要有行动证明,即“知行合一”。
7.以下材料是钱穆先生对某位思想家观点的描述:“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该思想家是( )
A.孟子 B.朱熹 C.王阳明 D.黄宗羲
解析:C 首先,该思想家观点“泯合朱子偏于外”可排除B项。提炼题干该思想家的观点——“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与王守仁的思想相符,故选C。
8.(2018·浙江温州期末)北宋“二程”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南宋朱熹指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明代王守仁得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之结论。上述思想( )
A.说明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之正统
B.表明儒学已经与佛、道理论融合为一
C.成为近代反专制思想家的理论武器
D.反映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逐步完成
解析D 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儒学发展为理学是吸收了佛道思想,但并不是融合为一,排除B。成为近代反封建专制思想家的理论武器的是明清时期黄宗羲的思想,排除C。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表明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逐步完成,故选择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人民版教材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理学的内涵。并指出其与儒学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忠、孝、节、义”可以得出其内涵,依据“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新儒学”,可以得出与儒学的关系。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可以看出,他的努力是解释经典,有利于理学普及化;由“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可以看出注重道德规范教育;由“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可以看出,推动理学的生活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1)内涵:儒家的伦理纲常;关系:对儒学的新发展,称之为新儒学。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生活化。
地位:朱熹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专题一 检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某学者评价百家争鸣时指出:“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由此可见( )
A.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争鸣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
D.百家争鸣只关注人际关系
解析:B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想领域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面对“政治混乱”的局势,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反映了对重建社会秩序的追求。
2.春秋时期,出现了君主失政的现象。孔子对此感慨不已,并提出自己的主张。下列属于孔子主张或言论的是( )
A.“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解析:B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属于孔子的德治思想,故答案为B项。A项是老子的思想,C项是孟子的思想,D项是黄宗羲的观点,均排除。
3.一位中国哲人所提出的“民为邦本”的思想,被日本学者宇野重昭称为“首次在世界思想史上明确表达了人民主义革命理论”。这位哲人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解析:B 根据所学可知,孟子提出了“君轻民贵”思想,这一思想肯定了人民的地位和意义,与材料相符,B正确。孔子提出“德治”体现民本,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民为邦本”,题干强调了首次“明确表达”,排除A。荀子提出了“君舟民水”,但时间晚于孟子,排除C。老子没有此相关主张和言论,排除D。答案为B。
4.荀子认为,国家要长治久安,首先必须重视“礼”的教育;而仅依靠“礼”还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需搞好“法治”。这表明荀子( )
A.在儒学基础上开创法家学派
B.融合其他学派思想以完善儒学
C.已摒弃早期儒家的德治思想
D.极大地提升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故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荀子糅合法家思想提出“礼法并重”,故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时期孔子的早期儒家思想,并非摒弃,故C错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更适合时代发展,题干中并未涉及儒学社会地位的提升,故D错误。
5.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解析:B 材料“无为,而无不为”“无治也,而无不治”反映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故B项正确。
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是某一古代思想学派的重要主张,下列与该主张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B.“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
C.“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D.“人之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解析:A 材料“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反映的是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这是道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符合题意;B项是法家术、势思想,C项是儒家仁、义思想,D项是儒家荀子的“性恶论”,均排除。
7.“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庄子的“齐物”观点
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墨子的“兼爱”思想
解析:C 根据材料“世异则事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文王行仁义得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世异则事异”是指世道不同,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体现的是法家变革思想,韩非属于法家,故C项正确;“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庄子的“齐物”是指万物齐一,任何事物的本质是一样的;墨子的“兼爱”是指没有阶级差别的爱,与材料主旨变革思想不符,排除A、B、D。
8.《淮南子》在评论先秦某思想家时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这位思想家是( )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可知,该思想家反对孔子所主张的周礼,主张节葬节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家为墨子,故B项正确。
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一家提倡实践精神,推崇夏朝政治。下列有关“圣人”(“圣王”)的言论属于此学派观点的是( )
A.圣人,人伦之至也
B.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D.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解析:B 通过题干“提倡实践精神,推崇夏朝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墨家思想的特点,B体现的是墨家“节用”主张,故选B;A是儒家思想“礼”的表现,C体现的是法家顺应历史变革的思想,D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均排除。
10.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下列各项,属于他的“建树”的有( )
①推行盐铁官营制度 ②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③实行郡国并行之制 ④开始监察地方政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A 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不是汉武帝的建树,故③错误。秦朝的监御史就是监察地方的,故④错误。因此选择A。
11.下面示意图是中国古代某时期出现的学校系统。这一时期是( )
官学
私学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B 根据材料“郡国”,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在中央设太学,并在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故B项正确。
12.董仲舒提出:“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一观点( )
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B.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观念
C.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D.阐释了“三纲”的伦理道德观
解析:D 材料中董仲舒以天地比喻君臣覆载关系,用阳阴说明夫妇的主从关系,以春夏解释父生子养道理,还强调君臣、父子和夫妻之间这种支配和服从的关系不可改变,结合所学可知正确答案为D项;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民重要性的信息,B项错误;董仲舒的这一观点在于强调政治和社会的伦理秩序,不是对学术思想的打击和压制,C项错误。
13.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 )
A.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解析:C 从材料可知,刘桂生认为汉武帝的用意是确立儒学的官学地位,其他学派思想读书人是可以研究的,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故汉代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还是呈包容态度的,C项正确。汉代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不是刘桂生的观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的权威遭到挑战,故B项错误。由材料“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可知,当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错误。所以选C。
14.有研究者发现,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咏史诗发生了重大变化:诗人品评历史治乱兴衰的标尺由事功史实变为纲常伦理;在材料取舍、史实叙述、人物得失等方面也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只辨义利,不顾史实。这一时期是(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C 由材料中诗人品评历史“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结合所学,宋代的理学强调纲常伦理、礼制规范,因此这是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秦朝重法,曾“焚书坑儒”,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之际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直到唐朝儒学才逐渐开始复兴,但唐朝未形成系统的能影响文学的思想体系,故B项错误;元朝在宋朝之后,其政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对儒家的伦理、纲常重视程度不够,故排除D项。
15.“太极,理也;动静,气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
①理是气的驾驭者 ②气的变化推动理的形成 ③太极是“动静”的根源 ④理发生变化气才能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由题干中“太极,理也;动静,气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推知朱熹把理和气比作人和马,即理是气的驾驭者,故①正确;不是气的变化推动理的形成,而是气体现理,故②错误;题干中“太极,理也;动静,气也……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推知太极是“动静”的根源,故③正确;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但气的变化有能动性,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16.有学者认为:“要理解朱子学的特征,就必须广泛关注北宋时代的各种潮流。我们一定得把朱子学看作宋代思想文化史的最终到达点。”此学者“把朱子学看作宋代思想文化史的最终到达点”。主要是基于朱熹( )
A.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了天理高度
C.建立了系统而独特的心学理论
D.完成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解析:A 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因此该学者“把朱子学看作宋代思想文化史的最终到达点”,故A正确。北宋理学的开创者已经将儒家伦理提升到了天理高度,故B错误。建立心学理论的是陆九渊,故C错误。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故D错误。
17.思想家陆九渊曾赋诗:“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其主张( )
①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②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③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④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B 根据材料“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可知人见墟墓便兴起悲哀之感,见宗庙即兴起钦敬之心,这悲哀钦敬之心正是人所共有的千古不磨之心,故可知陆九渊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地点明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②正确。由材料“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可知,易简质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旁求他索不着根本的支离之学只能浮沉不定,故可知陆九渊认为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的存在,③正确。①是朱熹的观点,与材料不符。④是王阳明的观点,与材料不符。故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C、D,选B。
18.王阳明的《示诸生诗》:“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他所主张的是( )
A.发明本心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 D.循序渐进
解析:C 材料认为各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不用向人问求或从书中获得,只要加强自己内心修养,致良知就可成德业,这反映了王阳明“心外无物”的主张,故C项正确;A项是陆九渊的主张,排除;B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循序渐进的思想,故D项排除。
19.明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以下属于这位思想家主张的是( )
A.“发明本心” B.“正君心”
C.“循天下之公” D.“知行合一”
解析:D 王守仁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D符合题意;主张“发明本心”的是陆九渊,A不符合题意;主张“正君心”的是朱熹,B不符合题意;主张“循天下之公”的是王夫之,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0.下表内容为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观点。据此判断该思想家是( )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A.王守仁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解析:C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结合所学,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是黄宗羲思想的最精彩处,此外,他还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故选C。
21.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信息判定此人是( )
姓名 称号 思想家
籍贯 江苏昆山人 思想主张 主要成就 提出“众治”的主张,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生卒年 1613—1682年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康有为
解析:B 顾炎武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提出“众治”的主张,故B项正确。
22.“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如果要详细了解这些言论,应当查阅( )
A.《焚书》 B.《明夷待访录》
C.《船山遗书》 D.《日知录》
解析:D 由“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和“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可知这是顾炎武的两个观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所以应当查阅顾炎武的《日知录》,D项正确;《焚书》是李贽的著作,A项错误;《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代表作,B项错误;《船山遗书》收录的是王夫之的作品,C项与题意不符。
23.下表是小明同学制作的明末清初某思想家信息表,据此可知,表格中“哲学思想”栏应填入( )
籍贯 湖南衡阳
著作 《船山遗书》
政治思想 循天下之公
哲学思想
A.“天地之化日新”
B.“吾心便是宇宙”
C.“灵明是人的心”
D.“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解析:A 依据材料“《船山遗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的思想家是王夫之,王夫之的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态度;“天地之化日新”从唯物思想的角度论证反对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故A正确。B、C、D均与宋明理学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4.王夫之认为,不能离人而别有天,不能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是天理”。这一主张( )
A.反对“理”是世界本原的思想主张
B.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C.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D.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途径
解析:C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王夫之强调“理”“欲”的一致性,明确反对“天理”与“人欲”对立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
25.下列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言论,按所处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②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犹“共曳木之人”。
③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④ “正君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③①④②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属于西汉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②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的君臣平等思想;③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君舟民水主张;④是南宋朱熹的儒学干预政治主张,故其按朝代排序为③①④②,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限制君权的思想学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对贤良策》
明年夏,大旱,(朱熹)上疏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宋史?朱熹传》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限制君权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有何进步意义。(4分)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核心观点、南宋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黄宗羲限制君权的主张及意义。第(1)问第一小问,“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体现了天人感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可分别得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应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进步意义是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答案:(1)核心观点:天人感应。理学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6分)
(2)主张: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应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意义: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4分)
27.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陈翠芳《中国儒学总论》
材料二 借书籍的编纂,剪除各种异端。直到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初的《古今图书集成》,也还尚能容纳各书,“直取原文,未尝擅改片语”。然而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就大不一样了,乾隆进行了直接干预……讽刺派代表作《儒林外史》不得收入。与此同时对非儒学正统的爱情作品,清统治者一律斥为“淫”,禁止刊行,如《红楼梦》就被严行禁止。故“四库全书书不全也”!
——林岷《中国文化史概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进步思想的经济因素。(4分)
(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未能开拓新路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天下为主,君为客”“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等可以看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君主专制和主张经世致用。“经济因素”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1)主要内容:反对君主专制;注重实学,讲究经世致用。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壮大。(4分)
(2)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封建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思想专制加强。(6分)
二 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
1.(2019·浙江温州期中)为了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曾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位思想家是( )
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B 从材料“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很容易得出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得出答案为B。
2.《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解析:B 材料强调统一思想对巩固统治的作用,反对百家争鸣和思想自由,故A项错误,B项正确;“天人合一”提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主张君主要实行仁政,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君权和君主的问题,故D项错误。
3.(2018·浙江温州期末)董仲舒称:“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不明于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表明他主张( )
A.君主专制 B.天人感应
C.“大一统” D.君权神授
解析:B 根据材料中的“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可知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故答案为B项。这种主张为君主专制服务,但材料中的观点不是主张君主专制,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君权神授的主张是天子受命于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4.(2018·浙江仿真模拟)孟子与董仲舒虽然都属于儒家学派,但二者对君主的态度则大相径庭。孟子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董仲舒却认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由此可得出( )
A.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
B.两者思想均提出于社会变革时期
C.两者思想均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董仲舒否定了先秦儒学
解析:A 根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神化了皇权,故A正确。孟子思想提出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董仲舒新儒学提出时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故B错误。孟子和董仲舒均不否定君主专制,故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并未否定先秦儒学,其思想是对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故D错误。
5.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 )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 (六艺) 道家 阴阳 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 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解析:A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儒家支派最多, 而且作品篇数比其他学派的总和还多,这充分说明儒学地位提高,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6.(2018·浙江丽水、衢州、湖州三地期末)西汉时期,董仲舒为兴建太学上奏汉武帝:“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据此可知,董仲舒兴办太学的意图是( )
A.加强思想控制 B.培养政治人才
C.扩大儒学影响 D.确立选官制度
解析:B 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兴办太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得到“英俊”之才,不是加强思想的控制,故A项错误;通过“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可以得知其意图在于培养为国家服务的政治人才,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扩大儒学的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兴办太学的目的,而不是确立一种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7.《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解析:C 据材料“《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结合所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故私学教材出现于官方史书中,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现象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不可能是儒学私家教材上升为官方史籍的原因,排除D项。
8.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
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惟一的思想 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各级教育主要传授儒家思想 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认识。①的说法与史实不符,罢黜百家并非除儒家之外其他学说的灭绝。汉代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主要是为控制人们的思想以维护政治上的专制统治。②③④与图文材料及所学相符,故本题选B项。
二、非选择题
9.(2018·浙江6月学考)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作答注意题干的限制“指出材料一中”,根据材料“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可知秦代的郡县制得以延续;根据材料一中“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可知皇帝制也得以延续。第二小问,根据题干的提示“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监察制度方面”,可知考查的是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监察的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是刺史制度的确立。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主要反映的是重用儒生,结合所学可知还有设置太学和表彰六经。第二小问,注意是对大一统局面的影响而不是全部影响,所以并不需要一分为二。首先要从思想角度分析,儒学地位的提升并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有利于思想的“大一统”;其次对文化的影响,思想的“大一统”有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再次是对政治的影响,思想的“大一统”有利于政治的“大一统”。
答案:(1)制度:郡县制和皇帝制。
举措: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影响: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选择题
1.(2018·浙江嘉兴模拟)有学者在评论古代某一时期思想状况时生发感慨:“这一阶段思想的特殊风貌及其大趋向和心性之学垄断的时代比起来,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最难得的是,他们的言语之间往往充盈着人道的热情,形成一股感人的张力。”这一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秦汉之际 C.明末清初 D.清末民初
解析:C “心性之学垄断的时代”指的是宋明时期,故根据关键信息“心性之学”“思想大解放”和“人道的热情”可以判断出是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故选择C。
2.(2019·浙江嘉兴、湖州联考)“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这句名言出自( )
A.《明夷待访录》 B.《日知录》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船山遗书》
解析:A 材料“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体现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黄宗羲的思想主张,A项是黄宗羲的著作,符合题意;B、C两项是顾炎武的著作,排除;D项是王夫之的著作总集,排除。
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
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
解析:C 黄宗羲属于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并未提出建立民主政治,故A项错误;据材料信息“所以养士也”“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可知学校不仅培养人才,还是议政之所,C项正确,B项错误;题中并未提到恢复宰相,故D项错误。
4.(2019·浙江诸暨期末)他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方面都有建树,是当时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是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开了清代考据学之先河,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他是(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魏源
解析: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了清代考据学之先河”的是顾炎武,故B项正确;黄宗羲和王夫之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C错误;魏源是晚清思想家,不符合时间信息,故D项错误。
5.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主张( )
A.出自《天下郡国利病书》
B.区别王朝政权与国家概念
C.具有了近代“民权”意识
D.被康有为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B 题干材料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思想主张区分亡国和亡天下,“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指整个民族国家的沦亡,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思想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蒙,但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故C项错误;这一思想主张被梁启超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D项错误。
6.年谱是按年月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献。阅读如图某思想家年谱目录,对这位思想家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②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③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④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王夫之的思想。根据年谱目录图片中“船山先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王夫之的年谱,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故③④正确,选择B项。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①错误;顾炎武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②错误,故A、C、D三项错误。
7.明末清初时,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下列各项,属于该学者观点的是( )
A.“众治” B.“循天下之公”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B “天地之化日新”是王夫之的思想。“众治”属于顾炎武思想,故A项错误;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故B项正确;“天下为主,君为客”属于黄宗羲思想,故C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属于顾炎武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B。
8.(2019·浙江台州学考模拟)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下列中国“独特思维方法”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天地之化日新 ②知行合一 ③仁者爱人 ④发明本心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解析:C 天地之化日新是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思想,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的思想,仁者爱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发明本心是南宋陆九渊的思想,故时间顺序为③④②①,选C。
二、非选择题
9.(2018·浙江金华十校期末)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思想呈现出新的气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成化、弘治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绫绸)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吴江县志·风俗》
据严中平研究,1580~1590年间,中国商人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商品中,棉布仅次于生丝与绸缎,居于第二位。……中国棉布还远销西班牙殖民地,印第安人和黑人都用中国货而不用欧洲货。……嘉定县、宝山县出产的紫花布,尤其成为欧洲的畅销货。
——据樊树志《晚明大变局》整理
材料二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明]黄宗義《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在纺织领域中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2)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承古而萌新”的特点。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加以说明。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居民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尤其成为欧洲的畅销货”并联系所学可知纺织业市镇兴起,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出现,质量精美,产品畅销世界各地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在新气象出现的环境下政府依旧实行重农抑商的老政策。第(2)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批判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注重实学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1)“新气象”:纺织业市镇兴起;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的出现;质量精美,产品畅销世界各地。“老政策”:重农抑商。
(2)承古:继承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萌新: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工商皆本,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求;注重实学,推动经世致用思潮。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脉络。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诸子百家彼此驳难、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2.汉武帝时代形成独尊儒术的局面:经过西汉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3.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一 百家争鸣
基本 要求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
说明 “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开创儒学
时期 人物 思想内容 对儒学 的贡献
春秋 孔子 (1)思想核心:①“仁”——仁者爱人;②“礼”——克己复礼 (2)政治主张:推行“德治”,建立礼乐文明社会 (3)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 (4)教育贡献: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1)儒家学派创始人 (2)整理儒家经典
【特别提示】 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①“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②“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③“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平等理念,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2.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儒学
时期 人物 思想内容 对儒学的贡献
战国 孟子 (1)人际关系:主张“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2)政治主张:提倡“仁政”;主张“君轻民贵” (1)儒家思想的发展者,被后世尊为“亚圣” (2)其“君轻民贵”思想是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孟子》后来成为儒家经典,成为“四书”之一
荀子 (1)天人关系:强调“天行有常”;主张“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2)礼法关系:礼法并用,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判断下面言论出自谁之口?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二、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和墨家的主张
学派 人物 思想内容 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 老子 (1)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1)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无为而治”成为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
庄子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齐物论”
法家 韩非 (1)将“法”“术”“势”糅合为一 (2)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3)主张改革,与时俱进 (1)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联系实际)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续表
学派 人物 思想内容 对后世的影响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 (1)墨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2)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判断下面言论出自谁之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老子)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墨子)
【概念阐释】 百家争鸣:“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在此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的局面。
一、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1.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这些无形的道德行为规范根植在人们的心中可以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对于当今提高个人素养,规范社会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2.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3.孔子的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对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对于处理国际关系,构建和谐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4.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与方法,对当代教育发展有着启蒙与借鉴意义。
【例题】 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 )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题指导】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故①正确。“贵贱有序”强调等级差别,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故②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故③正确。“有教无类”说明孔子对待学生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与和谐社会无关,故④错误。答案为B。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
思想家 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
治国思想 民本思想 伦理观
孔子 “仁”“德治”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君轻民贵 性善论
荀子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例题】 据下表可知,表中三人的共同主张是(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仁爱思想 B.教育思想
C.民本思想 D.轻徭薄赋
【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孔子、孟子、荀子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仁”“德治”及教育主张,孟子的思想主要是“君轻民贵”、仁政;荀子重视君民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位思想家共同思想主张应该是民本思想。答案为C。
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原因及重要意义
1.社会原因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为争雄竞相招揽人才。
(3)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4)阶级上: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5)思想文化上:专业文化阶层“士”崛起;私学兴起。
总之,文化觉醒根源于社会大变革,大变革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重要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特别提示】 用生活语言体会诸子百家的观点: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墨子说:我爱人如己;韩非说:把他们全抓了。
【例题】 “尚贤”是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的共同主张。其中,墨子更是提出“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关系变动剧烈 B.宗法等级趋于瓦解
C.加强集权急需人才 D.手工业者地位提高
【解题指导】 材料“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体现了一种选贤任能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关系剧变,故A项正确;B项从属于A项,属于A项的表现之一,故B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集权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与手工业者的地位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为A。
一、选择题
1.(2018·浙江6月学考)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永恒”的新思想。这种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
A.孔子、孟子 B.老子、庄子
C.墨子、庄子 D.荀子、韩非子
解析:B “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永恒”反映的是道家思想,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故选择B。
2.习近平在曲阜考察时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以下主张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依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解析:A 本题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A项是儒家思想,B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墨家思想,D项是法家思想。
3.(2019·浙江台州学考模拟)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到某一学派的思想时指出:“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以下属于该学派观点的是( )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解析:A 根据材料“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可以判断此学派是道家。A项是道家的观点,B项是墨家的“兼爱”观点,C项的意思是“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是儒家的诚信思想,D是法家的观点,故选A。
4.(2018·浙江11月学考)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解析:C 儒、道、法、墨四家的治国之道分别是“以德治国”“无为而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和“兼爱非攻”,故与材料主旨相吻合的是法家思想,故选择C项。
5.(2019·浙江6月学考)《庄子?天下》描述某一学派“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这一学派应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C 根据所学可知,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这与题干中“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相符,“裘褐”指粗陋衣服,“跂蹻”指草鞋,材料反映的正是墨家艰苦朴素的精神,故选C。
6.(2018·浙江4月学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解析:B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墨家思想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针锋相对,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的思想主张,D项为道家的思想特点,三者均排除。
7.(2017·浙江11月学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解析:C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意思是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唯恐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各有特点,他们往往各执一端,有其片面性。荀子批评当时各家自以为是,提出以上观点,强调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C项正确,A、B两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的主张,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法两家主张的差异
主张 学派 强调 内容 实施方式 特点 目的
儒家 礼义 伦理道德 教化 以理服人 王道
法家 法治 制度法律 刑罚 以力服人 霸道
——马小红《古法新论》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孔子、老子、荀子、庄子也都曾默想和探究过“天”的道理。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韩非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哲学家对“天”和“人”的关系进行了怎样的阐释。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孔子主张“仁”和“礼”“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主张“大一统”、中央集权、法术势相结合。第(2)问,解答时可以依据题干信息“战国时期”,排除孔子、老子,因为这两人是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1)主张: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
(2)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庄子主张崇尚自然、顺应自然。
二 汉代儒学
基本 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说明 “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一、罢黜百家
1.历史背景
(1)政治上:汉武帝时期,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政策上: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数百人,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汉武帝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2)“儒学独尊”“大一统”——文化一统有利于政治一统,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唯心主义哲学家。汉武帝时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谁的思想主张?分别体现了哪一核心思想?这些思想为何能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提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后者适应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上:重用儒生。
(2)教育上:设置太学。
(3)思想上:表彰六经。
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请试着回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举措和成就。
提示:政治领域:设立中朝,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实行察举制度,选拔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才。
经济领域: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开通丝绸之路。
4.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特别提示】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以外的诸子百家的学说,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同时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二、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建立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对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官僚、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一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
(4)对儒学: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5)对政坛: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其议政运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一、董仲舒新儒学的可取之处和需要批判之处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属于唯心主义,“君权神授”神化君权,利于皇权的强化;“天人感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的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题】 董仲舒认为,天人在形体结构上是一致的,在思想和道德意识上是一致的,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这一思想体系( )
A.沿袭了孔子的天人观
B.凸显天人感应的科学性
C.形成了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的思想体系
D.体现儒家一定程度地限制皇权的意图
【解题指导】 材料中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它有利于警醒统治者,体现儒家一定程度地限制皇权的意图,故选D。董仲舒的思想是对早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排除A;董仲舒的说法缺乏科学性,排除B;C是理学的特点,排除。答案为D。
二、汉代儒学思想的内容、影响、特点及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内容和影响
(1)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暴政。
(2)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3)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4)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形成等级秩序,利于社会安定。
2.特点
(1)外儒内法:在儒学主导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学说。
(2)儒学神学化: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学说,使儒学和专制王权神学化,从而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3)为现实政治服务:儒学独尊并成为正统思想,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3.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王国割据问题和匈奴侵扰的威胁,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需要,社会需要一种新的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
(2)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即位后面对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强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3)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吸收,宣扬“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正好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
(4)儒学: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学说进行吸收,形成为政治服务的新儒学体系。
【例题】 (2017·浙江11月学考)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解题指导】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以看出,儒学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因而得以树立正统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A项正确;太学的设立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结束”表述错误,B项错误;培养《五经》博士,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不可能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也不可能促进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C、D两项错误。答案为A。
一、选择题
1.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解析:C 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2.“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材料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 )
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解析:D 据材料“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及天子“宜视天如父”可知,D项符合题意。
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教合归儒
解析:C 董仲舒认为思想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的统一,主张“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即除儒家学说以外的思想,应“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2018·浙江湖州期中)《汉书·武帝纪》中写道,“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为解决“稽古礼文之事”,汉武帝采取了( )
①设置十三州部刺史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置太学表彰六经 ④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汉武帝在文化礼制等方面的贡献。设置十三州部刺史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并不是为了解决“稽古礼文之事”,故排除①,②③④均是汉武帝解决“稽古礼文之事”的举措,故选B。
5.(2019·浙江6月学考)有学者统计,《汉书》中武帝以后立传者188人,其中士人有150人,约占80%。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B.世袭制退出历史舞台
C.世家大族势力逐渐减弱
D.儒学独尊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D 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在秦朝已经形成,且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表明汉武帝后士人地位上升,并不能说明世袭制退出历史舞台,排除B。科举制使得世家大族势力逐渐减弱,汉代尚未有科举制,排除C。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独尊儒术有利于形成崇尚读书的风气,故选D。
6.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太学的设立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 )
A.儒家经典是教学内容
B.太学是政府官办学校
C.民间向学风气的兴盛
D.中下层有了入仕机会
解析:A 太学的设立推动儒学发展最直接的因素是儒家经典是教学内容,故A正确;B、C、D都是儒学发展的外部因素,不是最直接的因素,排除。
7.(2019·浙江湖州、德清、安吉联考)西汉有人向汉武帝建议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据此可知太学( )
A.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新的一页
B.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C.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D.以培养官僚后备力量为主要办学目的
解析:D 题干大意是说太学是培养贤士和教化的重要机构,希望皇帝能够兴太学,设名师,来培养天下的贤士,故D正确;太学是在汉武帝时期兴办的,故A错误;B表述虽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排除;早在秦朝“焚书坑儒”之际,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就已结束,排除C。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二者的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可知二者的相同点是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二者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可知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根据材料一中“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可知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第二小问,一方面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来作答,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另一方面可结合孔子和孟子所生活的不同时代来分析原因,即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可知其特点是强调法、术、势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可知其特点是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根据材料二中“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可知其特点是宣扬君权至上。第二小问成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实践法家思想的成功之处是秦国任用法家人物商鞅进行变法,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其缺陷是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再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思想文化不统一,可知其意义是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根据材料二中“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再结合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等相关史实,可知其意义是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意义还有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写出2点即可)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意义: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三 宋明理学
基本 要求 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说明 “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一、理学的创立者——“北宋五子”
1.理学的涵义: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2.代表人物: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3.“二程”主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程颢和程颐,北宋理学家、哲学家,河南洛阳人,世称“二程”,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性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二、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1.思想主张
(1)理气关系
①理离不开气;理先于气。
②万物本原是“理”。
(2)修养论
①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②追求的目标:仁者境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
①依据:道统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②儒生的责任: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其关键是“正君心”。
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据材料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并分析这一思想的本质目的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核心:“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理由:材料指出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就是“理”在社会上的表现。
(4)理学经典: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经典。
2.历史影响
(1)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2)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拓展】 理学也是儒学,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是儒学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理学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儒学与时俱进的特点,也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三、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陆九渊,今江西人,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1.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陆九渊的主张
(1)核心命题:“心即理也”。
(2)方法论:“发明本心”,主张“本心体悟”,要求剥落、扫除“物欲”和“意见”等人心之弊。
四、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
王守仁,别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1.主张
(1)“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2)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2.评价: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名师点拨】 不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儒学越来越走向理论化和思辨化,它的唯心主义色彩也越来越明显。儒学越来越成为统治阶级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材料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体现了王守仁的哪一思想?
提示:知行合一。
一、理学创立的背景
1.经济上:封建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2.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统一思想,重文轻武国策为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文化上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思想。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4)宋朝:儒家学者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例题】 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解题指导】 第(1)问“历史现象”依据材料一图中主要商业圈的分布分析出宋代商品经济得到突破性发展;依据材料一图中“瓦子”的分布、材料二中“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衣冠更易”“不体旧规”“斗美夸丽”“非复旧时淳朴矣”等信息分析出宋代社会上出现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联系”可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变化对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和儒学家对此做出的反应作答。第(2)问为开放性设问,学生可以从魏晋南北朝至宋代儒家思想所受到的冲击或挑战的角度补充材料,也可从市民阶层的发展及其需求的角度补充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二、宋明理学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地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2.评价
(1)消极方面: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方面: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题】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产生出来的哲学智慧,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下列有关程朱理学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
B.强调自我调节,发愤图强
C.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D.张扬个性,强调人的自然欲求
【解题指导】 程朱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所以D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答案为D。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及异同
1.二者的联系: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
2.相同之处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思想 范畴 同属于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发展;理是世界的本原
思想 主张 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属于唯心主义
目的 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维护专制统治
社会 影响 (1)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有利于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的塑造(气节、教化、责任、立志等) (3)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4)扼杀欲求、空谈义理
3.不同之处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认识理 理在心外 理在心中
实现理 格物致知 致良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例题】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一主张出自(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解题指导】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等观点。答案为D。
一、选择题
1.程颢、程颐认为“饥食渴饮,冬裘夏葛”是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需要,谓之“天职”。“若致些私吝心在”,则“天职”便转化为“人欲”,“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因此要学会节制一己之私利的“人欲”。这表明二程( )
A.主张克己复礼 B.倡导格物致知
C.重视道德修养 D.强调知行合一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二程认为应当节制人的私欲,这种节制是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来实现的,C项正确;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A项排除;格物致知是探究天理的方法,与材料主旨节制私欲不符,排除B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D项排除。
2.史书描述某位学者,说他:“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经》《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这位学者最有可能是(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程颐
解析:B 由材料“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先排除陆九渊。由材料“凡《诗经》《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可知是朱熹,朱熹为《四书》作注,故选B。
3.(2018·浙江11月学考)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 )
A.知行合一
B.本心即天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
解析:D 本题考查宋代理学。“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南宋朱熹的修养论,旨在强调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故D项正确。A项是明代王守仁的思想,B项是南宋陆九渊的思想,C项是明代李贽的观点,故均排除。
4.(2019·浙江稽阳联考)古代有一大儒曾言:“愚不肖者之蔽在于物欲,贤者智者之蔽在于意见,高下汙洁虽不同,其为蔽理溺心,不得其正一也。……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该大儒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心学,首先排除A、B。根据所学可知,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据此判断,题干中言论是陆九渊的,故选C。王阳明主要思想是“致良知”“知行合一”,排除D。
5.明代有一位思想家提出圣人之学就是致良知而已,并且良知是圣众智愚都具有的,只要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称为圣人。这位思想家( )
A.是心学的开创者 B.世称阳明先生
C.注解了《四书》 D.提出“众治”说
解析:B 根据“明代”“良知”“良知是圣众智愚都具有的”等,可得出这位思想家是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故选B项。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排除A项。朱熹注解了《四书》,排除C项。顾炎武提出“众治”说,排除D项。
6.(2018·浙江4月学考)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D 本题考查王守仁的思想主张。“夫良知者……人皆有之”,说明王守仁认为人人都有良知,②正确。“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致知也”,表明王守仁主张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认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④正确。①是理学建立的任务,而非王守仁的主张,③是李贽的观点。故本题选D项。
7.(2019·浙江嘉兴、丽水学考模拟)有学者指出,宋明理学的形成反映了知识分子希望“建构一种超越万物万象万事之上,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的终极依据,可以笼罩并解释社会、自然与人类的‘真理’”。该学者旨在强调理学( )
①思想体系庞大严密 ②具有干预政治的远大抱负 ③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④注重循序渐进的治学方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A 根据材料“建构一种超越万物万象万事之上……的‘真理’”,可得出理学体系严密,包罗万象,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的终极依据……的‘真理’”,可知宋明理学维护封建皇权为中心的等级伦理秩序,具有干预政治的远大抱负,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建构一种超越万物万象万事之上……笼罩并解释社会、自然与人类的‘真理’”,可知理学建构以探究世界的本原,追寻天人关系为目的之一,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故③正确;材料的主旨是“理”,与治学方法无关,故④错误,综上,A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一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守仁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心学出现的意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故人主之心正”,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朱熹认为儒家干预政治,设法“正君心”的目的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再据材料出处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王守仁认为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认为理不需要到外界去探寻,只要通过内心的思考即可,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答案:(1)观点:正君心。
目的:君心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以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
(2)思想主张:理在心中;致良知。
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基本 要求 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说明 “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简介:李贽,明代福建泉州晋江人,祖上经商,伊斯兰教徒,他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
2.思想
(1)批判“存天理,去人欲”,认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2)反对盲从孔子。
(3)提出“童心说”。
(4)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李贽主张“真心”。
3.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4.历史影响
(1)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的挑战,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其诗文写作风格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背景:明清之际,中国历史上出现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思想界的又一活跃时期。
2.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
3.主要思想
(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2)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②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3)反对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材料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指出材料的核心思想。判断其作者和出处。
核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作者:黄宗羲。出处:《明夷待访录》。
4.影响
(1)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其经济思想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知识拓展】 黄宗羲之所以能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结果。在新的生产方式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注意到了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性。这说明一定时期的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思想。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主要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主要思想
(1)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3)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的沦亡。梁启超将其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历史评价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顾炎武在历史学、地理学、音韵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建树,并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2)虽然顾炎武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但他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知识拓展】 经世致用思想是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著作:《船山遗书》。
2.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
①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②地位: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规律总结】 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除了在政治上都批判君主专制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在治学方法上,都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这种思潮强调学以致用,注重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像理学家们那样只知道埋头于故纸堆中,或者只会空谈义理。所以,在当时这种治学方法是进步的。
一、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共同点及评价
1.共同的生活背景:明末清初。
(1)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3)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2.共同的经历: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3.共同的进步思想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早期民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主张工商皆本,减轻人民负担、减免赋税。
(3)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4.共同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对封建专制。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例题】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解题指导】 从“怀种族之奇耻”,可知反映的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由于清军入关,明朝覆灭,才开始“究兴亡之要因”“批评专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三大思想家认为改朝换代是历史必然趋势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大思想家因主张民主才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三大思想家都带有排斥夷狄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为A。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原因、影响
1.原因
(1)政治上: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上: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得以缓慢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宋明理学日益僵化,文化专制强化;“西学东渐”的影响。
2.影响
(1)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2)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例题】 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也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有( )
①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明清之际思想活跃 ②矛头直指君主专制制度,具有近代民主启蒙色彩 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发展了儒家思想 ④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先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题指导】 ①②③④体现了黄宗羲思想的内容、特点、影响,均表述正确。答案为A。
一、选择题
1.明朝后期,正直清廉的思想家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下列主张属于他的是( )
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B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的思想。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思想。故选择B。
2.(2019·浙江1月学考)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的最精彩处”在于( )
A.认为工商皆本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众治” D.抨击“孤秦”“陋宋”
解析:B 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C是顾炎武的思想,D是王夫之的思想,故首先排除C和D。A是黄宗羲的经济思想,B是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据所学可知B是黄宗羲思想的最精彩处,故选B。
3.(2018·浙江湖州期中)古代中国某学者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该学者认为明朝无“善治”的原因在于( )
A.推行君主专制 B.实行中央集权
C.设立内阁制度 D.宦官参与政治
解析:A 材料是明清时期思想家黄宗羲的思想,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可知黄宗羲认为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君主专制导致“无善治”,故选A。
4.(2019·浙江4月学考)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诗中顾炎武自比精卫,借精卫填海的精神表达自己对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的坚定信念,体现的是经世致用,A项符合题意。“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之主,是王守仁的心学思想,B项排除。“循天下之公”是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C项排除。“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的“众治”主张,体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排除。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顾炎武思想的高度概括,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
解析: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故B正确。A表述错误,明清占统治地位的仍是理学;C与顾炎武的这一思想无关;D错误,儒学复兴运动是在唐宋时期发生的。
6.(2019·浙江湖州期末)王夫之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从三个方面深刻揭露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他认为民生疾苦的根源是( )
A.帝王横征暴敛 B.帝王独尊
C.法制之弊 D.土地私有
解析:A 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在这个主旨下,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从三个方面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故选A。
7.(2018·浙江绍兴期末)每个时期的儒家思想,都有时代的印记。下列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当政策应当“更化”的时候就必须“更化” ②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③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④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解析:C 本题综合考查了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是董仲舒的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是荀子的主张;“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是宋儒的主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主张,故选择②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8.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由此形成了古代中国丰富的思想文化宝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关于西汉儒学的评价,主要有两种观点:①消极作用为主;②积极作用为主。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观点?侧重分析①,请结合其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予以说明。侧重分析②,请结合其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予以阐释。(要求列出观点并作分析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可知提出了大一统思想;根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是开放性问题,史实论证要与观点保持一致。选择观点①,要结合学术思想,分析对学术界的影响。选择观点②,则是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对政治的影响,二是对文化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关键句子“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后面材料文字都是在具体分析。第二小问,注意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当时正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1)思想主张: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评价:侧重分析①:开始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侧重分析②: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开始重视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这对民族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2)主要观点:抨击君主专制(或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时代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表明封建专制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专题总结
一、儒家思想在各个时期地位的演变及其历史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孔子提出仁,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君轻民贵”,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春秋战国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君权神授”和“大—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3.宋明:儒学新高度
魏晋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相互影响,互相吸收,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宋明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为纲常伦纪是“天理”,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4.明清:儒学再次活跃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及理学的日益僵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儒学再次活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正确评价和对待儒家思想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第一总的原则: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第二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及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孝”“仁义”“诚信”“和为贵”等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4.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它所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