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讲义+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讲义+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1 15:36:06

文档简介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选择题
1.(2019·浙江湖州期末)1839年12月,林则徐写了一封信让人转交给英国女王。信中写到“贵国王历次进表文云:凡本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接到此文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该信(  )
A.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B.反映鸦片战争前的传统观念
C.体现了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D.说明当时英国女王掌握实权
解析:B 材料“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等明显体现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这是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外交观念,故选B。直接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是中国的禁烟运动,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林则徐对西方的看法,排除C;当时,英国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排除D。

2.下列关于如图所示著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华事夷言》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
B.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科技著作
C.魏源阐明“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作品
D.探寻和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解析:D 《海国图志》是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华事夷言》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故A项错误;《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而不是科技著作,故B项错误;“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派的主张,魏源在书中提出的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C项错误;《海国图志》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探寻和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故D项正确。
3.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解析:D 由“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可知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表明提倡中体西用,故D项正确;由“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可知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全面复兴旧学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B项错误;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新学消解旧学,故C项错误。
4.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谈到:“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下列能体现上述思想的著作是(  )
A.《天下郡国利病书》 B.《天演论》
C.《孔子改制考》 D.《文学革命论》
解析:C 依据题干信息“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可知借助了孔孟之道,宣扬西方学说,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的思想相一致,故选C项。
5.(2019·浙江丽水、衢州、湖州联考)近代维新派政论家汪康年在《论中国自强策》一文中明确指出:“至今日而致力反数千年之积弊,以求与西人相角,亦惟曰复民权、崇公理而已。”该主张(  )
①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④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B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汪康年主张“复民权、崇公理”,破除数千年积弊,与列强抗争,这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①正确;汪康年主张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②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③错误;汪康年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④正确。因此①②④正确,③错误。B项正确。
6.(2019·浙江温州十五校期中)近代每次战争都使中国人产生巨大的震惊和强烈的民族危机感,“救亡图存”之声从而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下列近代“救亡图存”之声,按发生时间先后排在第三位的是(  )
A.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B.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C.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D.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
解析: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B是维新派代表梁启超在1896年发表的《变法通议》中提出的;C是魏源的思想,出现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故各“救亡图存”之声出现的顺序为CABD,排在第三位的是B,故正确答案为B。
7.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中说:“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垂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这符合孙中山后来提出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解析:B 民族主义即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与“共和主义”不符,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指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民本主义不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8.(2019·浙江湖州期末)下表列举了近代不同派别的思想主张,其共同诉求是(  )
抵抗派(魏源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派 伸民权,设议院
革命派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A.宣扬自由平等 B.实行西方政治制度
C.挽救民族危亡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解析:C 表格中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以及革命派的主张均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诉求,故C项正确。抵抗派和洋务派均是地主阶级,其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主张都以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特点,旨在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A、B、D均只是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共同诉求,排除。
二、非选择题 
9.(2018·浙江4月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1894年的那场大败”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第二小问,“激进的改革”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动因包括: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不变革政治制度不能实现救亡图存。 第(2)问,据材料中“解放作用”“忧国忧时”“百日维新”等可知维新变法思想具有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据材料“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可知,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答案:(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2)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专题三 检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陈旭麓认为:“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西学东渐”开始兴起
B.“夷夏观念”遭到否定
C.“中体西用”付诸实施
D.传统文化内容得到延伸
解析:D 根据“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在近代得到扩充和延伸,故选D项;“西学东渐”开始兴起早在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前,故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否定“夷夏观念”,故排除B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故排除C项。
2.“(他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员,是(道光)皇帝的化身……他的动机是禁止鸦片的输入和消费。”“并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上述言论涉及的人物最可能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方举赞 D.张謇
解析:A 依据材料“行政官员”“(道光)皇帝”“禁止鸦片的输入和消费”“力抗西方入侵”“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结合所学,林则徐是清政府的官员,主张禁止鸦片走私,抗击西方侵略,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项正确。魏源也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但他没有直接参与禁烟运动,排除B。方举赞和张謇是民族企业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
3.受林则徐委托,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一书。以下对该书主旨思想的评述,准确的有(  )
①有利于打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 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 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④使“睁眼看世界”成为了社会思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A 《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有利于打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故①正确。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抱着“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种挑战,故②正确。林则徐、魏源是近代学习西方的先行者,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故③正确。林则徐主持编辑《四洲志》、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等都是“睁眼看世界”思想的先导,其后研究与介绍世界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睁眼看世界”才发展成为了社会思潮,故④错误。
4.“该书被梁启超誉为‘经世’著作,在当时是最详备的世界历史地理参考书,书中主要包含西方国家各种先进科技知识,被人誉为‘百科全书’”。该“著作”的主张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C.“师夷长技以自强”
D.“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解析:A 根据“在当时是最详备的世界历史地理参考书”可知该“著作”是魏源的《海国图志》,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故A项正确。
5.近代某思想家评论当时中国的形势:“吾岁入七千万,偿款乃二万万,则财弱;练兵铁舰无一,则兵弱;无新艺新器之出,则艺弱……”并指出中国“民心弱”“民智弱”。基于此认识,该思想家投身于(  )
A.维新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A 根据材料“偿款乃二万万”,结合所学,可判断材料中“当时”应该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双方签订《马关条约》后,联系所学可知,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影响下,康有为等人开展变法图存的维新运动,故答案为A项。辛亥革命主要是为推翻本国的专制统治,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主要是针对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排除C项;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排除D项。
6.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这样写道:“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与材料描述相符的是(  )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康有为 D.谭嗣同
解析:C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符合材料中的“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故答案为C项。李鸿章和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主张改制,排除A、B两项;谭嗣同主张变法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没有采用材料中托古改制的方式,排除D项。
7.梁启超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
B.凸显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C.他对西学思想进行了中国化
D.维新派争取民众的支持
解析:C “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可见梁启超借助中国传统的绅权来宣扬近代西方的民权思想,对西学思想进行了中国化,故选C;“绅”是一种非官非民的身份,多指有学问或有党派身份的人,不仅仅是资产阶级,故A表述不准确,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的信息,排除B;材料说明要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没有体现“维新派争取民众的支持”的信息,联系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运动缺乏群众基础,没有注重发动民众,争取民众支持,故排除D。
8.某学生根据梁启超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内容,整理出下表。从表格内容推断当时梁启超做此宣传的目的是(  )
中国旧思想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A.宣扬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唯一途径
B.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
C.主张实业救国,实现富国强兵
D.谴责专制君主,否定儒学正统地位
解析:B 把中国旧思想和欧洲新思想进行比较,是为了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故B正确。A错在“唯一途径”;材料中没有经济方面内容,也没有否定儒学正统地位,故C、D两项错误。
9.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有两个同学,一个叫孙竞存,一个叫杨天择。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下列著作中,与“这种风气”关联最密切的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天下郡国利病书》
解析:C 从材料中“竞存”“天择”“适”等提示语可以判断这体现了《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故选择C项。
10.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  )
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解析:B 严复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天演法则的支配,他以生物界“孤悬岛国”的物种在“外种”闯入后“渐湮”来警醒中国,暗喻严格夷夏之防的中国有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忧患,故选B。材料并没有体现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排除C;维新派主张改良而非革命,排除D;材料否定儒家思想传统的夷夏观,而非其正统地位,据所学,维新变法的一大特点是托古改制,所打旗号便是孔子,排除A。
11.康有为生于1858年,孙中山生于1866年,他们近于同一辈人,但在社会政治思潮及其实践的急遽嬗变中,他们的脚步却是前浪推后浪,显示为两代人。以下解读正确的有(  )
①时代和个人经历是政治思想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孙中山对康有为的政治学有继承也有发展 ③二者都反对君主制度,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④维新思想的宣扬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B 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民主共和,两者思想的不同与所处时代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故①正确。孙中山和康有为的政治思想都是资产阶级性质,孙中山继承了康有为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又将其改良与君主立宪制思想发展为革命与共和思想,故②正确。康有为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故③错误。康有为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这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故④正确,故选择B。
12.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其思想体系体现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理念
B.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解析: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体现的是民族革命,“国体民生”涉及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所以B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建立民主共和制的理念而非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理念,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民国”才是三民主义的核心,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的是新三民主义而非材料所说的三民主义,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由此可知,陈独秀认为新文化运动(  )
A.首要目标是“打倒孔家店”
B.必须政治革命与文学革命并重
C.应该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
D.要力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A 材料强调“伦理问题”“根本思想”需要改变。联系所学可知,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思想和伦理纲常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因此陈独秀主张的“变更”实际上表明他认为新文化运动首要目标是“打倒孔家店”,故答案为A项。材料涉及伦理思想和政治学术的关系问题,并未对政治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先后关系做出相关论述,排除B项;材料的主张是首先打倒旧的“伦理”和“思想”,排除C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陈独秀及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和内容不符,排除D项。
14.1919年,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里的“两位先生”是(  )
A.自由与平等 B.民主与法制
C.科学与人权 D.民主与科学
解析:D 由材料可知这是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言论,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所说的两位先生是民主与科学,故选D。
15.由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下列言论,属于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是(  )
A.“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D.“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解析:D A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的主张,排除。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主张,排除。C项是康有为后期尊孔保皇的主张,排除。D项根据“科学与人权并重”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知是激进民主主义者的主张,故D项正确。
16.近代有学者认为:“盖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今犹有敢播专制之余肠起君主之笼火者,不问其为筹安之徒与复辟之辈,一律认为国家之叛逆、国民之公敌,而诛其人,火其书,珍灭其丑类……而后再造神州之大任始有可图,中华维新之运命姑有成功之望也。”这一言论意在(  )
A.利用进化论推动维新变法
B.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
C.批判尊孔复古与复辟帝制
D.提倡平易通俗新鲜的新文学
解析:C 结合材料中“筹安之徒”“复辟”“专制之余肠”,可知这一言论出现在袁世凯复辟时期,由此可判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者把传播君主专制者称为国家的叛逆、国民的公敌,可见其批判尊孔复古与复辟帝制,故正确答案是C。
17.1940年,毛泽东撰文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在毛泽东看来,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表现主要是(  )
①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③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重新阐释三民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D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前途是社会主义,孙中山希望建立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故①错误;孙中山领导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反帝反封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②正确;孙中山主张三民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中国共产党,故③错误;孙中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尤其是明确提出反帝,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④正确。
18.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这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
A.统治者个人喜好 B.当时的经济状况
C.文人学者的喜好 D.现实政治的需要
解析:D 根据所学可知儒学“仁”“仁政”等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没有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的需要,所以不受重视。秦始皇时期信奉法家思想,儒家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统一,把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正统思想。近代康有为利用儒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为宣传民主与科学把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等,无不反映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需要的密切关系。本题选D项。
19.《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它以清晰、精确的白话文代替言约义丰的文言文,用精确性、严密性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称为“白话文运动”或“文学革命”。这说明(  )
A.白话文只是文学形式上的变化
B.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载体
C.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解析:B 题干所给材料说明白话文不只是文学形式上的变化,也有实质的变化,排除A。题干所给材料中“以清晰、精确的白话文代替言约义丰的文言文,用精确性、严密性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反映了“文学革命”的实质是思维方式近代化,它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内容,选B。“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没有突出实质,而且“全面”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新文化运动者的“文学革命”口号仍在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下,故其方向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
20.1921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生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
解析:B 从打破偶像到蔑视师友,从自动自治到完全不守纪律等,可知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倾向,而陈独秀此言正是在批判这种现象,因此B正确。A显然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没有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等信息,因此C和D错误。
2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思想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者们的视野逐渐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关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经济等所做的科学分析。这方面的“第一人”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梁启超 D.朱执信
解析:B 梁启超和朱执信只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传入中国,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第一人是李大钊,故选B。
22.“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此文最可能出自(  )
A.《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B.《天演论》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共产党宣言》
解析:C 材料“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表明该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论述了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见解,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和学说,没有系统介绍马克思的历史论、经济论和政策论,排除A;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无关,故B项排除;《共产党宣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于1848年发表,而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方出版,故《共产党宣言》中不可能涉及资本主义的经济论,排除D。
23.如图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示,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两个刊物发表的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最多,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B项表述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除了报刊,还有创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等。C、D两项表述也错误,“都是马克思主义者”说法过于绝对,《新青年》与《每周评论》最关心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
24.“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了中国化进程。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经历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B.梁启超作《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做相应介绍
C.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D.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解析:A 马克思主义属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可见此时思想传播体现出这一特点,A正确;B、C、D说法均错误。
25.由下图可见,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  )

A.不断深化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B.不断摒弃传统思想的过程
C.西方文化日益占主导的过程
D.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
解析:D 图中思想有两条线,既有不断学习西方直至全盘西化的思想,又有中国本位论,故A、B、C三项均不正确。图示反映了两种思想不断碰撞,最后出现中国式现代化论,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真正使中国人切身地感到世界的存在,在七万里之外竟然存在一个能打败数千年文明古国的蕞尔小夷。这么远的距离,那么小的国家,光是这两个数字就足够使中国人深切地认识到,传统的地理观念必定存在着某种毛病。于是就在战争期间与战争之后究心于世界地理,产生了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理著作,一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一是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如果说魏源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那么徐继畬就是第一个正眼看世界的人。
材料二
魏源《海国图志》 徐继畬《瀛寰志略》
“海国”自唐宋以来多见于诗文中,意思为“海外之国”,与“海内”相对:海内即天下,海外即四夷。《海国图志》即《四夷图志》 “瀛寰”是徐继畬发明的词汇。“瀛”指大海,瀛所寰者,全世界也。徐继畬知道地球上陆地被大海包围,故取此名
内容没有包含中国在内 内容中包含了中国,并把中国置于亚洲中
续表

魏源《海国图志》 徐继畬《瀛寰志略》
1841年受林则徐嘱托开始着手编写,于1842年完成五十卷本。以《四洲志》为底本,抄撮现成文献资料为主 开始于1843年,完成于1848年,共计十卷。广泛搜集资料、大量吸收西方地图,加以缜密考证,有所弃取
第一部分为海防思想;第二部分为世界地理;第三部分是杂录。全书贯穿经世致用的思想,魏源指出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不以提出具体对付夷人的办法为己任,而是从纯学术角度介绍各国的地理与政治制度,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作此书的旨趣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周振鹤
《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原因及该书的价值。(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徐继畬“正眼看世界”的表现。(5分)
解析: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鸦片战争真正使中国人切身地感到世界的存在……传统的地理观念必定存在着某种毛病”、材料二信息“1841年受林则徐嘱托……以《四洲志》为底本”“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并结合所学得出:鸦片战争的刺激、反思传统的地理观念、林则徐的委托、《四洲志》的影响、寻求强国御侮之路等。“价值”,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第(2)问,“表现”,根据材料二信息“内容中包含了中国,并把中国置于亚洲中”“广泛搜集资料、大量吸收西方地图,加以缜密考证,有所弃取”“从纯学术角度介绍各国的地理与政治制度”概括得出:把中国真正纳入到世界范围内;资料丰富、严谨缜密;学术性强等。
答案:(1)原因:鸦片战争的刺激;林则徐的委托(《四洲志》的影响亦可);反思传统的地理观念;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路。价值: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5分)
(2)表现:冲破“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把中国真正纳入到世界范围内;广泛搜集资料、大量吸收西方地图,写作更严谨、考证更缜密,从纯学术角度介绍各国的地理与政治制度。(5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蔡元培做了北京大学校长,认为无论任何学派苟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悉听其自由发展。对于教员,一以学诣为主,讲授以不背思想自由为界限。对于学生,破除其做官发财思想,及专己守残陋风,扩大治学范围,了解科学的重要,以祛偏狭之见。他对陈独秀早表钦佩,近又读过一年来的《新青年》,益觉陈的见解多和他相合,遂聘为文科学长,共商整顿大学办法,罗致优良的教师,一向以腐败闻的北京大学,气象大变,面目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整理
材料二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给正在寻求解放道路的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北京大学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一支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新军开始组成。
——张申府《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的回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北京大学成为“大本营”的原因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5分)
(2)列举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为宣传“新的内容”所发表的重要文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北京大学在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北京大学成为“大本营”的原因包括《新青年》由上海迁到北京;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到北京大学任教;第二小问,两面旗帜指民主、科学。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作用有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十月革命胜利后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形成了一支文化新军等。
答案:(1)原因:《新青年》由上海迁到北京;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到北京大学任教。两面旗帜:民主、科学。(5分)
(2)文章:《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作用: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十月革命胜利后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形成了一支文化新军等。(5分)


二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选择题
1.“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以上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民报》发刊词 B.《青年杂志》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革命军》
解析:B 根据材料“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可知当时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结合所学,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欲以思想文化运动唤起人们的新觉醒,推动材料所涉及的政治问题的根本解决,B项正确。《民报》创办于1905年,此时共和政体尚未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与材料“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不符,排除C。《革命军》为邹容所著,作于1903年,排除D。
2.(2018·浙江温州十五校期中联考)“他们努力把民众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从民主共和政体的表层引导入民主政治的内核——独立、自主、 平等、自由的社会政治理想”,“经过他们几年的倡导,对广大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他们”包括(  )
①陈独秀 ②蔡元培 ③孙中山 ④胡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孙中山使民众对民主政治的理解为民主共和政体,而没有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则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因此“他们”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故选择B。
3.(2018·浙江嘉兴学考模拟)思想解放是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在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有人把批判矛头直指孔子,指出:“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下列主张同属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B.“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C.“禁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小学禁止读经科”
D.“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解析:D 近代中国,把批判矛头直指孔子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是法家思想,故A错误。“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是洋务思想,排除B。“禁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小学禁止读经科”是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民主与科学,故D正确。
4.(2019·浙南名校期末)近代有学者撰文:“说者或曰:孔子生于二千年前君主之世,所言治术,自本于君政立言,恶得以其不合于后世共和政制而短之耶?曰:是诚然也。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故不能已于一言。”该观点旨在(  )
①考订孔子学说 ②宣扬托古改制 ③批判尊孔复古 ④维护民主共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B “考订”意为考据订正,材料虽涉及孔子学说,但明显不是对其考订,①错误。材料所涉及“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与所学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相吻合,故③正确。根据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看,其是维护民主共和的,这也与材料中“恶得以其不合于后世共和政制而短之耶”符合,④正确。托古改制是维新运动的旗号,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持全面否定态度,②错误。故选B。
5.(2018·浙江6月学考)《新青年》经常介绍生物、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
A.主张维新变法 B.倡导民主共和
C.提倡科学思想 D.批判封建伦理
解析:C A指的是维新运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治体制,排除B。由材料“科学知识”“唯物主义”可知宣传的是科学思想,故选择C。材料没有体现批判封建伦理,排除D。
6.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解析:B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意指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B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排除A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C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且材料中时间亦可说明传播马克思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7.(2019·浙江4月学考)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根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文学革命对新文化的宣传有关。“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D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项排除。“实业救国”是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救国口号,B项排除。“民主共和”属于辛亥革命的口号,C项排除。
8.李泽厚指出:“白话文运动带来的确乎远不止是文学形式甚至也不只是文学新精神的问题,它反映和标志着中国现代的民族觉醒。”下列对白话文运动理解错误的是(  )
A.肯定西方文化 B.呼唤思想革新
C.倡导平民文学 D.彻底摒弃传统
解析:D 材料讲述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在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全面肯定西方文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它反映和标志着中国现代的民族觉醒”可知,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专制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白话文运动提倡推翻陈腐、艰涩的旧文学,提倡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但彻底摒弃传统的说法过于笼统和绝对化,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9.(2019·浙江温州期中)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胡适的上述主张(  )
①拉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 ②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展开 ③全面否定儒家传统道德 ④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的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①错误。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以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为标志,文学革命开始,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主张,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展开,②符合题意。③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大内容,但材料未体现,错误。材料中胡适的主张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④正确。故答案为B。
10.(2018·浙江宁波学考适应性考试)一战后,我国军事家、思想家蒋百里游学欧洲,归来撰成一书。其中写道:“近世之政治艺术,苟一一穷其源而溯之,实无不发轫于此十四五六三世纪之间。自理知之刃,脱颖而出,其方向之趋于自然者,则科学之基础立焉;其方向之趋于人生者,则哲学之门径辟焉。”从中可知蒋百里(  )
①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表现出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重视 ③认为应着重研究古希腊罗马文明 ④高度颂扬了欧洲启蒙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A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所以“则科学之基础立焉”体现了蒋百里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实无不发轫于此十四五六三世纪之间”强调的是受到了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所以也就表现出了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重视,是着重研究文艺复兴而非古希腊罗马文明,是高度颂扬了欧洲文艺复兴而非启蒙运动,所以只有A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导致下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C.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解析:B 1911年,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制度变革,之后的1913~1919年是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实行封建军阀专制,政治制度基本稳定,不存在明显的政治制度变革,排除A。1919年前后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宣传,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B正确。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C项是这一时期报刊数量的增加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鸦片战争以前近代西方科技就已传入中国,而且1919年前后没有明显的新科技引进的史实,排除D。
12.19世纪末,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个人主义”一词虽传入中国却遭时人诟病。但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却广为流传,大行其道。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 B.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
C.促使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D.促进了君主制度的崩溃
解析:B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未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A项排除;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从而这一时期“个人的解放”广为流传,大行其道,B项正确;清末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启蒙思想已经开始传播,C项排除;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君主制,D项排除。
13.(2019·浙江温州学考模拟)鲁迅论及新文化运动时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据此判断,下列属于“拆掉屋顶”式的言论有(  )
①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 ②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③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④孔孟言论,如民贵君轻之说,值得探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拆掉屋顶”指的是彻底破坏房屋,寓意是彻底地反对传统文化。由此可知,“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彻底反对传统文化的信息,故①②符合题意;“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对传统文化的宽容,“孔孟言论,如民贵君轻之说,值得探讨”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故③④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14. (2018·浙江嘉兴期末)“五四”前后,中国有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纷纷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李大钊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下列各项中,属于李大钊观点的是(  )
A.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
B.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
C.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未来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D.借助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解析:B 最早明确提出“文学革命”口号的是陈独秀,故A错误;面对袁世凯复辟,李大钊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故B正确;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未来必将是“赤旗的世界”,不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故C错误;鲁迅借助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故D错误。故选B。
15.(2019·浙江宁波学考模拟)20世纪10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预言。这个“预言”的提出者(  )
①早年强调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 ②首次在中国介绍马克思的学说 ③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④促成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B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以判断材料中“预言”提出者是李大钊。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也是劳工主义的胜利;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③正确。新文化运动前期,李大钊认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①正确。在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中已有人开始介绍马克思学说,②错在首次。1920年,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这其中就包括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④正确。故选B。
16.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救亡图存 D.实现社会主义
解析:C “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体现了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寻求救国的道路,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 一个新近崛起的北方邻邦苏维埃俄国,以其迥异于西方的崭新形象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处于价值危机和现代化范式困惑中的“五四”知识分子所特具的吸引力,是不难想象的。
——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发起的一场运动的名称。请概要指出这场运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背景。写出李大钊歌颂十月革命或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一篇文章题目。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信息“拥护德、赛两先生”“陈独秀”等,可知是新文化运动。对于该运动的意义,主要可以从思想解放、民众觉醒和文化转型三个角度加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处于价值危机和现代化范式困惑中的‘五四’知识分子”,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
答案:(1)运动:新文化运动。
意义:动摇儒学正统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中国文化转型。
(2)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知识分子处于价值危机和现代化范式困惑中。
文章题目:《庶民的胜利》(或《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路的思想变革历程。
1.地主阶级的林则徐、魏源迈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步,引导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2.伴随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激进派发起以西方“民主与科学”为指导的新文化运动,从而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由学技术推进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的层面,使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递进的过程。
3.20世纪初,梁启超、朱执信等人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成为主流思想。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基本 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了解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及基本内容;认识新、旧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说明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一、“睁眼看世界”
1.背景
(1)社会现状:(外)面临西方列强侵略;(内)统治危机加深。
(2)思想状况:一方面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他们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一批满怀爱国热忱和经世之志的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林则徐: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史实:收集西方国家信息,先后编辑了《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材料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说出材料中“师夷长技”和“制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提示:“师夷长技”指学习西方的长处。“制夷”指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3.影响
(1)拉开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新思想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为洋务运动提供理论基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走出误区】 林则徐、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他们与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有一致的地方,即所学习的仅限于西方的技术,而且都是为维护清朝统治,这是由他们地主阶级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二、维新变法
1.背景
(1)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2)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使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奠定了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
2.维新派的主张
(1)政治上:实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经济上: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3.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地位
康有为 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维新变法领袖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
谭嗣同 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严复 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系统介绍西学第一人


【学习思考】 康有为为何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1)康有为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即中国传统思想底蕴之深厚、影响之深远十分了解,他是为减小变法阻力才这样做的。
(2)这也是由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与保守性决定的,康有为的目的就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3)这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和学问素养也有很大关系。
4.影响
(1)爱国运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
(2)改良运动: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3)启蒙运动: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
(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误区警示】 从封建士人阶层成长起来的康有为等人,虽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经济利益,但他们的思想并非完全西化,传统的儒家理论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其思想没能同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并未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反而从传统的封建思想中寻找理论依据。
三、走向共和
1.背景
(1)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受挫。
(2)民族危机加深。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知识分子的推动。
2.概况
(1)代表人物:孙中山、邹容、章太炎等。
(2)宣传方式
①创办刊物(如《民报》《苏报》等)。
②编印小册子。
③组织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日知会、同盟会等)。
④著书立说(如《革命军》《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
⑤提出革命纲领(如兴中会誓词、三民主义)。
⑥论战(如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3.实践:发动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一、林则徐、魏源“新思想”“新”的表现及影响
1.“新”的表现
(1)冲破传统“闭关锁国”的禁锢,“睁眼看世界”。
(2)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樊篱,主张“师夷长技”。
(3)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
2.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例题】 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抵御了外来侵略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解题指导】 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并没有被统治者采用,也未能抵御外来侵略,故A项错误。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启发着人们冲破传统观念,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C项正确。当时人们尚未认识到清政府的落后,只是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故D项错误。答案为C。
二、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对其评价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3)救亡图存: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2.成因
(1)客观原因
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资产阶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西学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
(2)主观原因
①康有为、梁启超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
②维新派认识肤浅,简单地把西方文化民族化,其思想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3.评价
(1)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触及了反封建和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局限性: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例题】 (2019·浙江绍兴学考模拟)“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梁启超《康有为传》)在梁启超看来,戊戌变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起到了(  )
A.思想启蒙的作用
B.救亡图存的作用
C.政治变革的作用
D.推动革命的作用
【解题指导】 根据材料“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可知梁启超强调的是思想启蒙的作用,A项正确。戊戌变法未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B项排除。戊戌变法变革政治以失败告终,C项排除。推动革命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答案为A。

一、选择题
1.(2019·浙江4月学考)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编译书报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组织编辑的《华事夷言》主要记载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D项符合题意。
2.(2019·浙江台州期中)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新思想萌发,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从评论中“海外文”“制夷”等可知这本书应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书中表达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所以答案选A。
3.(2018·浙江湖州期中)1841年,魏源参与浙江抗英,失败后愤而著述《圣武记》,颂扬清朝开国以来重大的军事行动,总结武备之道。此后又撰述《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这说明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是基于(  )
A.对天朝上国观念的痛斥 B.对清王朝统治的维护
C.对全国抗英失败的反思 D.自身思想的根本转变
解析:B 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是对天朝上国观念的痛斥,归根结底也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排除A,选择B。《圣武记》没有反思抗英失败,排除C。D错在“根本”。
4.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  )
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B.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C.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
D.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
解析C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与材料“大政事、大征伐”等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君臣”可知该思想中仍有君主的存在,与“民主共和”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可知国家大权掌握在议会手中,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政治制度,与“科学”不符,故D项错误。
5.近代中国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适时改变,在某一时期一位思想家曾“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这位思想家是(  )
A.魏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解析:B 材料“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是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里体现的观点。
6.(2019·浙江1月学考)1895年,上海有多达三十份的报纸和杂志;1897年,天津刊发了《国闻报》,湖南刊发了《湘报》和《湘学报》等,这些报纸和杂志都为推动改革而鼓呼。下列项中,属于“为推动改革而鼓呼”的是(  )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解析:A 本题考查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A是维新派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内容,书中的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变法图强,故选A。B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C是新文化运动期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办学方针,D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故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7.(2019·浙江湖州期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这就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提出(  )
A.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B.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
C.促成了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D.体现了孙中山彻底反帝的立场
解析:A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反映了人民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故A项正确。描绘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是指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排除B。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是新三民主义,排除C。材料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仅提到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未体现反帝思想,事实上,在帝国主义的问题上,此时的革命派并没有明确其反帝立场,反而表现出软弱的妥协立场,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8.(2018·浙江温州十五校期中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王朝的灭亡给黄宗羲等人以巨大刺激,使之在深刻反思基础上,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猛烈 而系统的抨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唐甄则直称“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针对明末“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之一说”的理学,顾炎武提出“以明道救世”为治学宗旨, 将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正因为如此,他们主张有益民用和国富的工商业同农业一样视为本业,加以保护、提倡、发展。王夫之说:“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黄宗羲也说“向无人欲,则亦并无天理之可言也”。这些清初思想家们的观点,如同驰电惊雷,震动着处于黎明前黑暗的思想界。
——根据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整理
材料二 所谓夷情,就是关于外国的情况。鸦片战争前夕,有部分经世思想家留心边事,关注夷情。……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初思想家们”的共同主张,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后“部分经世思想家留心边事,关注夷情”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解析:第(1)问“共同主张”注意设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可知他们批判君主专制;从材料“以明道救世”为治学宗旨可知他们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从材料“他们主张有益民用和国富的工商业同农业一样视为本业,加以保护、提倡、发展”可知他们主张工商皆本,发展工商业;从材料“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向无人欲,则亦并无天理之可言也”可知他们批判程朱理学。历史意义可以结合他们的主张和所学作答。第(2)问“时代背景”根据鸦片战争的时间节点和“部分经世思想家留心边事,关注夷情”,可从国际社会和中国国内两个角度分析。“影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答案:(1)共同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发展工商业;抨击程朱理学。意义: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2)背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急需打开中国大门;清朝国势渐趋衰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举国上下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答出2点即可)影响: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或“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也可);他们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二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基本 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感受先进中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勇于实践的精神。
说明 “青年学生成立的社团和创办的刊物”、“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1)政治领域: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向革命阵营猖狂反扑,妄图复辟帝制。
(2)思想领域
①袁世凯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②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也日益壮大起来。
(3)经济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便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2.新文化运动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4)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知识延伸】 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的原因
(1)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2)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3)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青年。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1)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2)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倡导的民主政治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指出,只有科学与民主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李大钊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反对复辟帝制。
材料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吗?
提示:“德先生”指民主,包括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民主思想。“赛先生”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材料反映了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旧道德: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2)新道德:民主、平等、自由等。
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与独立的原则,是“奴隶之道德”。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呼吁推翻吃人的制度。
材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根据所学判断材料的出处?它反映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提示:鲁迅《狂人日记》;批判封建传统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
(1)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特别提示】 新文化运动的“新”
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新基础 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思想 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
新内容 前期宣传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新成果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新层面 救亡运动进入文化层面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影响
(1)思想解放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
(2)民众觉醒: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3)文化转型: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消极影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走出误区】 无论是维新变法时期的借用孔子,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其意图是一致的,即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为发展资本主义服务,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其不同的态度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领导者决定的。
四、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中已有人开始介绍马克思,如梁启超、朱执信等人。
2.正式传播: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1)1918年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3.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
(1)传播方式
①社会实践:成立“工读互助团”,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改造社会。虽然结果失败,但是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②相互论战:围绕“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等分歧,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围绕“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围绕“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者激烈交锋。经过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得到进一步扩大。
③组织研究会: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举行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演讲。
(2)历史影响
①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和性质: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新思想的主流,并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走出误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意味着近代中国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方向发生了转折,开始由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转为向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由以欧美为师转向以俄为师,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这一运动是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的,表明中国近代救亡运动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2.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抨击和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3.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洗礼,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4.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思想,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5.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6.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7.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颇,且具有鼓吹“科学万能的唯科学主义倾向”。
【例题】 (2017·浙江11月学考)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
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解题指导】 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对比分析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后的变化,由材料中“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慨然有志于上进了”等信息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体现了当时的北大知识分子在学术上推动了科学精神的传播,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体现不出。答案为B。
二、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及原因、评价
1.态度
(1)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寻找历史依据。
(2)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批判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
2.原因
(1)经济:维新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政治: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同儒家经典相结合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人士“排孔”也是为了其政治需要。
(3)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已经历经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次思想解放运动,西方启蒙思想也进一步传入中国,人们的思想已经获得一定的解放。
可见,经济基础、政治需要、思想解放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对孔子及儒家的态度不同。
3.评价
(1)维新变法运动
①在当时封建势力强大的背景下,“托古改制”有利于减少宣传新思想的阻力,体现了康有为的策略性。
②康有为把孔子当作中国改革的先师,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这是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源。
(2)新文化运动
①在当时“尊孔复古”逆流下,提倡“打倒孔家店”是必要的、必须的。
②为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及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③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是不妥的,它忽视了儒家思想的合理成分,对后来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例题】 (2018·浙江台州学考模拟)近代某部作品对“仁义道德”掩盖下“人吃人”的罪恶所作的犀利抨击,揭示出封建礼教所设定的种种道德规范,在麻痹腐蚀着人们的心灵,维持着“从来如此”的“人吃人” 的局面。该作品(  )
A.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B.提出文学改良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从人性解放的角度出发,猛烈攻击了封建礼教
D.号召文学革命,主张推倒雕琢、陈腐的旧文学
【解题指导】 对“仁义道德”掩盖下“人吃人”的罪恶作犀利抨击的是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思想的是严复;提出文学改良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是胡适;从人性解放的角度出发,猛烈攻击了封建礼教的是鲁迅;号召文学革命,主张推倒雕琢、陈腐的旧文学的是陈独秀。答案为C。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1.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适合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2.政治基础: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破产。
3.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
4.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潮的涌入创造条件。
5.外部原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巴黎和会上对西方帝国主义幻想的破灭;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6.现实因素: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例题】 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解题指导】 材料批评社会改良活动,并不主张用民主与科学观念改良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依靠工人群众,“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与实业救国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主张依靠工人阶级改造社会,因此材料主张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为C。

一、选择题 
1.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书中写道:“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恰值欧洲大战告终,全世界思潮都添许多活气,新近回国的留学生,又很出了几位人物,鼓起勇气做全部解放的运动。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划出一个新时期来了。”该运动指的是(  )
                    
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辛亥革命
解析:B 由“恰值欧洲大战告终”“旧心理”“决计不可能”,可知是1918或1919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再结合“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做全部解放的运动”,可知是新文化运动,故选B。
2.(2017·浙江4月学考)《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解析:B 倡导民主科学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和“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是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故B项正确;反对愚昧迷信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3.(2016·浙江4月学考)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
A.推广民间俚语 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 D.抵制白话文运动
解析:D 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土语”是指白话文,不是民间俚语,材料也没有推广民间俚语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该学者反对的是“尽废古书”,并没有提倡文言文复兴的意思,同时,“复兴”二字无从谈起,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否定外来文化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皆有文法”和“均可用为教授”可知,该学者反对提倡新文学,抵制白话文运动,故D项正确。
4. (2018·浙江11月学考)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
A.振作少年精神 B.发动文学改良
C.推动文学革命 D.反对愚昧与专制
解析:C 本题考查文学革命。根据“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可知是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故选择C项。
5.(2019·浙江台州期中)李大钊在演说中称:“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该演说的目的是(  )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颂扬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
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号召民众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
解析:C 根据材料“李大钊”“胜利”“庶民”“劳工主义”可判断该演说的内容与李大钊1918年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致。两篇文章中,李大钊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人类历史的新曙光,也是劳工主义的胜利,他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C项正确;民主科学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接受的西方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指导思想,与材料“庶民”“劳工主义”无关,排除A;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与材料无关,排除D。
6.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解析:A 陈独秀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材料中“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相符,故A项正确;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与材料中“1920年5月”不符,故B项错误;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与材料中“1920年5月”不符,故C项错误;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与材料中“1920年5月”不符,故D项错误。
7.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组合,正确的是(  )
①林则徐——“循天下之公” ②康有为——主张民主共和制 ③陈独秀——民主与科学 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D “循天下之公”是王夫之的主张,故①错误;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制,故②错误;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故③正确;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
材料二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水之谈,乞灵枯骨。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凡此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维科学。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发表于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这次向西方学习有何新变化?
(2)依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提倡科学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年杂志》创办的意义。
解析:第(1)问,要依据材料一归纳认识到的问题,依据认识到的问题判断出开展的运动,根据运动总结出“新变化”。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题干信息“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水之谈”等,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教材内容,容易得出答案。
答案:(1)问题:认识到帝制复辟的根本原因。运动:新文化运动。新变化:与以往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思想文化层面。
(2)理由:科学是使欧洲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因素;科学是根治中国迷信落后的良方。
意义: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次新觉醒。
专题总结



学习本专题要抓住一个主题、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1.一个主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其实也就是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
2.三大特征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