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讲义+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5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讲义+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1 15:38:19

文档简介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选择题
1.号外指的是定期出版的报刊除按编号发行之外,遇紧急消息须及时报道而临时编印的增刊。下列号外按其发行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解析:D 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是在1964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在2003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是在1967年,故选择D。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战争形态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在苏联领导人眼中,以人力、兵力为主要战斗力的中国军事力量已不值一提。赫鲁晓夫说:“民兵,对于有现代化武器的我们来说,这不是军队,这是一堆肉。”为此我国(  )
A.发展“两弹一星”计划,应对大国挑战
B.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增强军事实力
C.开展“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综合国力
D.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打赢现代战争
解析:A 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类战争形态正发生着重大变化”“现代化武器”,结合所学知识,为应对此种变化我国开始了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等的研制工作,故A项正确。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是加强国家信息化建设,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C项错误。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开始于1992年,故D项错误。
3.(2018·浙江绍兴期末)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依靠长征1号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这一科技成果的取得与下列哪一人物直接相关(  )
A.李四光 B.吴阶平 C.钱学森 D.华罗庚
解析:C 钱学森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而李四光是地质学家,吴阶平的主要成果在于医学,华罗庚是数学家,因此排除A、B、D,选择C。
4.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当时中国正值(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解析:C 根据所学,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正值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故C项正确。
5.1988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科技政策概要》,对技术进步的过程做如下阐述:“技术进步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包括三种相互重叠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综合过程。第一个要素是发明,即有关的新的或改进的技术设想。第二个要素是创新,创新是发明首次被商业应用。第三个要素是扩散,指创新随后被许多使用者应用。”文中的思想集中体现了(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C.发展科技以自力更生为主
D.科技深刻影响着人类思想
解析:A 依据题干信息“1988年”“第一个要素是发明”“第二个要素是创新”“第三个要素是扩散”,可知答案为A项。
6.一位中国专家曾说,如果中国不奋起直追,就会和美俄等太空技术先进国家产生“时代性差距”。我国开始缩小这种差距的标志是(  )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神舟5号”发射成功
C.原子弹试制成功
D.嫦娥探月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解析:A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和美俄等太空技术先进国家”“开始缩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有助于缩小与美俄等太空技术先进国家的差距,A正确。“神舟5号”成功发射于2003年,这标志着中国跻身于世界航天领域的先进行列,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开始缩小”不符,B错误。原子弹属于核武器,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太空技术”不符,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嫦娥探月工程开始于2004年,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开始缩小”不符,D错误。
7.作为当今世界航天大国,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突破了“六个难关”:即“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同步关”“太阳同步关”“载人航天关”。下列对中国突破“六个难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上天关”的突破,指的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一箭多星关”的突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C.突破“地球同步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
D.突破“载人航天关”,是2003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解析:C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突破“上天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80年代,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的是“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2003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中国航天技术突破“载人航天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8.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化大革命”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解析:A “一五”计划始于1953年,A项正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科技成就仍然取得一定的进展,如袁隆平在1973年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C、D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科技成果一览表
时间 重大成就 地位或意义
1958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①


续表

时间 重大成就 地位或意义
1964 ② 跨入核武器国家行列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       
1967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 ④ 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1973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材料二 “神舟5号”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堪比“阿波罗计划”对美国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
——美国著名的太空学者迪安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表格中标有序号的空格填写完整。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神舟5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的历史意义。
解析:第(1)问,考查我国在20世纪50~70年代的科技成就,结合所学依次作答即可,注意表达的准确性。第(2)问,据所学可知“神舟5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据材料“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可知,“神舟5号”的发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1)①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在世界上是首次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本专题主要学习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科学家艰苦不懈的努力,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突飞猛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这些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现代化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基本 要求 知道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知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说明 可采用表格法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条件
(1)确立方针:中国政府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2)成立机构:中央政府各个部门和各地相继建立起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3)壮大队伍: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4)编制规划: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2.重大成就
领域 时间 成就 地位或意义
国防 1958年 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跨入核武器国家行列
1967年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医学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在世界上是首次
农业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被誉为“第二 次绿色革命”


【特别提示】 (1)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集中在国防、医学和农业领域。(2)“文化大革命”时期科技事业严重受挫,但仍有成就。
材料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结合材料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
提示:“两弹一星”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影响:打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经济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给我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破坏,但“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在外交和科学技术等领域仍取得了一定成就:
1.外交领域:①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这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双方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2.科技领域:①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②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③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拉大。
(2)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3.意义
(1)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
(2)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3)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3)科技规划的实施:“863计划”“火炬计划”等。
2.成就
领域 成就
核技 术 (1)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注重核技术的和平利用 (2)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空间 技术 (1)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86年,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发射成功 (2)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3)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运载 火箭 研究 (1)1980年,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2)1999年11月以来,进行了多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 (3)2003年10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3.意义
(1)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读图,完成填空:
如图人物是袁隆平,他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读图,完成填空: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一、新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1.国家的独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发展科技。
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辛勤耕耘,努力工作,取得卓越的成就。
5.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例题】 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因素有(  )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 ④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题指导】 依据所学可知,①②③④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因素。答案为A。
二、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政治
(1)加强了中国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和平环境。
(2)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它们遏制中国的企图,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2.经济:带动相关领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3.社会生活:新中国在核技术、航天技术和杂交水稻技术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振奋了民族精神,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4.文化: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例题】 法国航天问题专家、《中国太空人》一书作者菲利普·古尔说:“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这一标志性的事件是(  )
A.“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B.“神舟5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
C.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D.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再现史实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中的“航天技术”和“21世纪”等关键信息不难判断B项正确。A项发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C项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D项发生于1964年。答案为B。

一、选择题 
1.(2018·浙江嘉兴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批科学家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默默奉献,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
①李四光 ②华罗庚 ③吴阶平 ④邓稼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D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等人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
2.中国著名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与以上成就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C.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D.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解析:C “文化大革命”时间为1966~1976年。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A项错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B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符合题意,C项正确;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D项错误。
3.(2018·浙江镇海学考模拟)“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90年代,进步得更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论断科学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这是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有“神舟1号”发射成功
D.邓小平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变革作用
解析:D 从材料中的“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故答案为D项。“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材料主旨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此不符,排除A项;1988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排除B项;“神舟1号”发射成功是在1999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排除C项。
4.(2016·浙江10月学考)2016年9月15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宫二号”直刺苍穹,见证了中华民族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美腾飞。中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是在(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解析:C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不具备发射卫星的条件,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但不具备“一箭多星”技术,故B项错误;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把三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标志着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故C项正确,D项错误。
5.(2019·浙江1月学考)有学生整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事业的部分标志性成果。下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与图中位置形成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甲: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乙: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丙: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丁: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解析:D 本题考查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新疆罗布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是在甘肃酒泉,籼型杂交水稻在湖南长沙培育成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四川西昌发射成功,据此可知D正确。
6.2017年4月20日,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将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完成我国运载火箭从“载星”到“载人”再到“载货”的又一次飞跃。回顾新中国成立后运载火箭的研究成果,依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成功掌握“一箭多星”技术  ②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③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 ④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解析:D ①成功掌握“一箭多星”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②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在1970年,③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是在2003年,④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是在1990年,依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④③,D项符合题意。
7.(2018·浙江6月学考)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下列表述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迅速增长的是(  )
A.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中国开始工业建设
B.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C.国防科技成就突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空间技术发展迅速,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解析:D 中国开始工业建设是在20世纪50年代,其标志是“一五”计划的实施,故A项错误。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是在20世纪50年代,其标志是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故B项错误。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是在1964年,故C项错误。中国1990年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
材料二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重大成就(部分)
1980年 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84年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90年 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2003年 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科书整理
(1)举例说明新中国在国防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至少两例)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优先发展国防技术的具体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哪些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取得这些成就的重要意义。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新中国在国防领域的主要成就及优先发展国防技术的原因。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调动与运用能力,依据教材内容,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依据题干信息“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等得出答案。第(2)问主要考查新时期空间和运载火箭技术成就以及意义,可依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答案:(1)成就: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任意回答两点即可)
原因:帝国主义的敌视和核威胁;维护国防安全和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
(2)领域:空间技术(航天技术)、运载火箭技术等方面。意义: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专题总结



全面认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两个阶段
阶段 时期 背景 科技发展侧重点 影响
第 一 阶 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 (1)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政权 (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3)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意在加强国防实力 (1)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全 (2)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 二 阶 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3)中国的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1)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 (2)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1)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2)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