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野望
唐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人相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食野菜的隐士。
二、作者简介: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唐朝著名诗人。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四、重点赏析:
本诗写景动静结合,由远及近,富有特色。首联“东皋”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了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颔联从色与光的角度写静景,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通过“牧人”与“猎马”写动景,描绘出一幅日暮晚归的画面。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尾联运用伯夷、叔齐的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感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与其神交,聊以慰藉,以此来抒发孤独抑郁之情。
五、练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小明在重阳节陪父母登鲁山,面对夕阳映照下的满山秋色,他不禁想起了王绩《野望》中的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野望》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二)选择题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解析: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2. 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解析: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情;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两联都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而非“喜悦之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解析:颈联中的“返”与“归”,指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情,而非“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三)赏析题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4. 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5.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6.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7.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8.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9.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10.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在天空飘荡。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二、作者简介:
崔颢,出身"博陵崔氏",唐代著名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三、主题思想:
全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四、重点赏析:
“空”字说明了古人离去后,诗人心中的孤独空荡,借黄鹤楼的空来衬托。
“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寄托了诗人对世事难料的感叹。“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而“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在、世事茫然的空幻感,催生了乡愁。
本诗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眼前的景物,颈联为登高所见,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铺垫。
五、练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芳草鲜美,诗情永恒。黄鹤楼上,崔颢高歌“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写登高所见,真情感人;江南初夏,赵师秀沉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绘乡间风情,诗意醉人。
2.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抒发飘零之感、思乡之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 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之感。
(二)选择题
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B.颔联流露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江上美景。 D.诗歌抒发了诗人旅途劳顿的愁绪。
解析:错在“旅途劳顿”,应是“思乡”
2.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D)
A.首联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
C.颈联写出江上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
解析:A错在“直接表明”;B错在“近景”,颔联的画面开阔,不是近景;C错在“凄美”和“伤感”,这里的景色比较温暖动人。
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 B.颔联写远眺所见阔大的画面。
C.颈联采用叠词来写江上美景。 D.《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
解析:应是七言律诗
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有所失的心情。
B.“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C.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色。
D.“日暮”两句以黄昏水雾江烟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
解析:错在“凄凉稀疏”,“萋萋”是“茂盛”而非“凄凉”,“历历”是“清楚可数”而非“稀疏”,河岸景色应是温暖动人的。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联借憧憬与现实的反差,抒发诗人寂寥怅惘的感情。
B.颔联借历史上的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
D.尾联以缠绵的乡愁收篇,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解析:错在“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应是“对故乡的思念”
6.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从传说落笔,在今昔变化中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
B.颔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
C.颈联写登楼远眺,运用叠词突出了想象之景的美丽、可亲。
D.尾联写日暮时长江烟波浩渺,烘托出诗人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A错在“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应是在落差中引起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感;B错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C错在“想象之景”,应是眼前所见的实景)
7.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B.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的感慨。
C.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
D.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
解析:错在“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这只是传说,不可能眼见。
8.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从楼的命名写起,借神话传说生发开去。
B.颔联承接传说,抒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之慨。
C.颈联写眼前美好的景色,传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
解析:错在“传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
9.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D)
A.首联在仙人乘鹤的传说中表明了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通过近景写出了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C.颈联描摹了凄美动人的江上景色,令人无比伤感。
D.尾联流露出烟波江上日暮怀归的真切情感。
解析:A错在传说不能表明楼是临江而建的;B错在颔联是写立于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江景,并非近景,也并非写楼之壮观;C错在“凄美”和“伤感”,颈联的景色是温暖动人的。
10.下列句子与画线句(尾联)抒发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D)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昔人”是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指地名。
C.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解析:A错在“昔人”指传说中驾鹤登仙的费祎。 B错在“晴川”和“汉阳”并非地名。 D错在诗人于暮色中所见并非“乡关”之景。
12.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以仙人驾鹤而去的传说入笔,营造了神秘、优美而空灵的意境。
B.诗歌从“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多个角度描绘了登黄鹤楼所见的景色。
C.颈联“萋萋”句实写眼前之景物,描绘了一个凄切、伤感的画面。
D.诗歌描写了登临黄鹤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漂泊的伤感与乡愁。
解析:颈联描绘之景美丽明亮。
1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前两联充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烘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
B. 诗句中多处运用叠音词,使诗作富于清朗和谐的音乐美。
C. 颈联描绘了晴日,汉水对岸的景物隐约可辨、凄美动人。
D. 诗作以“愁”字收篇,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之情。
14.对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怅然若失之感 B.岁月沧桑之慨 C.忘我陶醉之情 D.思乡念家之意
15.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借传说入笔,为抒发游子愁情作铺垫。
B. 颔联描绘登楼远望,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
C.颈联描绘美景,表现诗人四海为家的豁达。
D.尾联表现缠绵的乡愁,同时和开头相照应。
16.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解析: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并不是抒发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7.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解析:“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
(三)赏析题
1.《黄鹤楼》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昔日的仙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时光流逝、漂泊在外给诗人带来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翻译:
我轻车从简,要慰问边关守军,途径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自己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又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黄河岸边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在萧关遇到负责侦察的骑兵,打听到前线统帅正在燕然山前线。
二、作者简介: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三、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四、重点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一个“大”字,道出沙漠最突出的特征;“孤”“直”两个字状写出一股青烟直上高空的情景,富有神韵;“长”“圆”二字,朴实无华,却抓住了事物最本真的状态,写出黄河在苍茫的沙漠之中杳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准确传神,凸显出大漠给人既苍茫孤寂又亲切温暖的感受。
“单车”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同时也表达出诗人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本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含诗人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五、练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王维《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以“蓬”“雁”自比,写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当我们看到雄浑苍凉、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时,常常会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 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6. 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出使,“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飘飞的蓬草。
(二)选择题
1. 对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一壮景写情的手法。
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
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解析:C项“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分析错误,因为下联的意思是: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表达方式上是记叙,不是写景。“又暗示了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分析也是错误的,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手法,以实景写作者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对偶手法分析正确;但诗人写的不是实景,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振翮北飞的“归雁”、随风而去的飞蓬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并不是实写大雁和蓬草。
3. 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解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4.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解析: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5. 下列对《使至塞上》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解析:“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6.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解析: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7.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解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雄奇瑰丽,意境雄浑,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
(三)赏析题
1.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不见草木,行旅断绝。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思乡的情怀,也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 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
“征蓬”“归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心中无限孤寂飘零之感。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说说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观?再从中任选一个词进行赏析。
这两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壮阔,意境雄浑。“直”字是挺拔、笔直之意,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或:“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苍茫感;“孤烟”写出了烽烟的笔直挺拔,直上云霄,景象奇特壮观)
5. 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6.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7.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8.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翻译:
从荆门外渡江,去往古老的楚地漫游。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辽远无际的原野奔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空中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我更加喜爱故乡的江水,情意绵绵送我万里行舟。
二、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诗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重点赏析:
本诗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化动为静,使景物富于动态。“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现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出了江水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出了黄昏的风景。
尾联笔锋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五、练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面对离别,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吟诵“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则表达了对归京友人的不舍之意。
2.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诗人用游动的视觉来描写景物变化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渡荆门送别》以独特的方式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思乡(怀乡)的感情。
5. 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
(二)选择题
1. 古诗理解《渡荆门送别》 选择题 对这首诗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D)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将要前往的目的地和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宏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也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解析:诗中的景物是:山、江、月、云。没有近景,所以不存在“既有远景也有近景”。
2. 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C)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解析:“诗人送别友人”错,本诗中乘舟而行的是抒情主人公。
3.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解析: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及此行的目的,没有交代时间、人物。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解析:颈联通过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
(三)赏析题
1.《渡荆门送别》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颈联中,诗人将明月比作天上飞来的明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的绮丽景象。
2. 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采用拟人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体现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4. 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
例: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5. 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6.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7.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8. 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好在何处。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平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景物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的欣喜的感受。(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10.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
1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源的原野。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翻译:
在孤山寺北面贾公亭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个地方早出的黄莺,都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忙着筑巢。各色的花儿竞相开放,渐渐使人眼花缭乱,初生的草树刚刚能遮住马蹄。我最爱湖东那地方,总感到走不完看不够,那笼在绿色杨柳荫里的西湖白堤别有一番景象。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诗把早春西湖妩媚的春光描写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重点赏析:
颔联用“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彰显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渐”“才”从程度上修饰“乱花”“浅草”的生长状态,写出了花草欣欣向荣的去世;“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早春的生机盎然。
“最爱”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五、练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钱塘湖早春花草景色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歌燕舞所带来的的生机勃勃气象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西湖早春图,如春水初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花迷人眼、草没马蹄,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4. 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二)选择题
1. 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解析:“隐含的惋惜之情”理解错误,因为《钱塘湖春行》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毫无“惋惜之情”。
2. 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解析:颈联的意思是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因为是刚刚没过马蹄,所以此时的草应是刚刚长出来,还不浓密。
(三)赏析题
1.《钱塘湖春行》的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简要赏析。
“争”“啄”,“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运用动态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燕子的灵动。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与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早春的活力与生机。
2. 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春游钱塘湖的感情?
最爱
3.颔联写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枝头上,几只燕子正在人家屋檐下落脚,在来来回回啄着泥土建巢。
4.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
“乱”字形象的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5. 任选一联品析其如何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
示例一: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的早春特征: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
示例二:颔联通过写仰视所见禽鸟来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示例三:颈联通过写俯察所见花草来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示例四:尾联通过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来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以“行不足”说明早春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6.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7.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