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课件(共20张PPT)+教学设计+评价方案设计+反思+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课件(共20张PPT)+教学设计+评价方案设计+反思+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23 16:56:57

文档简介

课前习题
材料:装了一半水的矿泉水瓶、两根吸管、一块橡皮泥
要求:1、不能倾斜、挤压瓶子
2、不能直接用嘴吸
3、用上所有材料
任务:利用空气将瓶中的水挤出来
我的方法:
(请你画出组装图,并附上文字简单说明你的方法)
我的解释:(为什么这样做就能将水挤出来了?)
答:
课堂习题
1. 喝完饮料的空瓶,里面没有任何东西。
A. √
B. ×
2. 把纸揉皱塞入杯底,将杯子倒过来插入水中,纸不会湿。这是因为( )。
A. 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
B. 空气能占据空间
C. 空气能流动
3. 用针筒做压缩空气的实验时,能观察到( )。
A. 空气很难被压缩
B. 空气可以被压缩
C. 空气可以被压缩至0毫升
4. 空气看不见,所以不占据空间。
A. √
B. ×
5. 水占据的空间很难被压缩。
A. √
B. ×

课后习题
1、喷雾器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
A.压缩空气
B.水会流动
C.空气会流动
2、空气占据的空间是可以改变的,因为( )
A.空气看不见
B.空气抓不住
C.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3、下列物品中,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的是( )
A.风扇
B.轮胎
C.瓶子
4、简答题:空气占据的空间为什么可以变化?
5、拓展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利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制成的?
【评价方式】
1、通过选择题作业评价方式,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简答题和拓展思考题,检查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课件20张PPT。神奇的科学小魔术1科学版《乌鸦喝水》2科学版《乌鸦喝水》23空气占据空间吗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版《乌鸦喝水》25能否用以上材料
在不倾斜杯子,不用吸管直接吸水的前提下
利用空气将水挤出来?科学版《乌鸦喝水》26空气占据空间的小实验3实验38实验用具:实验39步骤:实验310规则:四人轮流完成实验
注意不要将水洒到桌子上
实验完成后,请将实验用具放回原位
实验311为什么?空气纸巾水纸巾水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变化吗4比较空气和水的实验413两支针筒
一支装了1ml的空气,另一只装了1ml的水按压拉比较空气和水的实验414实验结论415 水占据的空间 ________(可以/不可以)变化
空气占据的空间 ________(可以/不可以)变化
可以不可以为什么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变化呢?416空气颗粒按压活塞时:
空气颗粒之间的距离变小拉活塞时:
空气颗粒之间的距离变大练习题5魔术揭秘6下 课!20学段及科目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授课教师

时间
课题及课时
空气占据空间吗(1课时)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学校名称
授课地点
学情
分析
课标
要求
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学生由此可以明白空气的体积是会发生变化的。
学习内容
1、空气占据空间实验。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并用简单明了的讲解图讲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
2、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变化吗实验。通过体验压缩空气和水的实验,体会到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可以变化,水却不行。
学情
现状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空气这种物质既熟悉又陌生,它在生活在无处不在,人类也离不开它,但它到底有哪些特点、是否占据空间,这些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师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几样工具将水挤出来,并说说水为什么能被挤出来。这个预习单对日常生活中不习惯提问、动手实验的孩子来说比较困难,主要目的是为了启发孩子思考,激发好奇心,让学生在课堂实验时能更有代入感,更愿意主动学习、参与。
学习
目标
知识
技能
让学生在探索、实验中明白空气占据空间,且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可以变化。
过程方法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验证问题并能够正确的进行实验操作。
情感
态度
培养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并用实验验证的科学素养。
教学
策略
重点
难点
重点: 学生通过准确的实验操作,得到相应的实验结果。
难点: 学生自行总结出现这些实验结果的原因,学会相应的知识。
方式方法
教学方式:趣味导入、合作实验、巩固拓展
学习方式: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结果反馈
媒体
技术
利用PPT 展示课堂主要环节,清晰呈现知识讲解要点;利用平板电脑辅助课堂教学,方便收集学生的实验情况,实时反馈。
教学
流程
结构
【测评内容】
材料:装了一半水的矿泉水瓶、两根吸管、一块橡皮泥
要求:1、不能倾斜、挤压瓶子
2、不能直接用嘴吸
3、用上所有材料
任务:利用空气将瓶中的水挤出来
我的方法:
(请你画出组装图,并附上文字简单说明你的方法)
我的解释:(为什么这样做就能将水挤出来了?)
答:
【评价方式】
通过学习单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关知识的课前了解程度。

【练习内容】
1. 喝完饮料的空瓶,里面没有任何东西。
A. √
B. ×
2. 把纸揉皱塞入杯底,将杯子倒过来插入水中,纸不会湿。这是因为( )。
A. 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
B. 空气能占据空间
C. 空气能流动
3. 用针筒做压缩空气的实验时,能观察到( )。
A. 空气很难被压缩
B. 空气可以被压缩
C. 空气可以被压缩至0毫升
4. 空气看不见,所以不占据空间。
A. √
B. ×
5. 水占据的空间很难被压缩。
A. √
B. ×
【评价方式】
通过判断、选择题等标准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
【测评内容】
1、喷雾器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
A.压缩空气
B.水会流动
C.空气会流动
2、空气占据的空间是可以改变的,因为( )
A.空气看不见
B.空气抓不住
C.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3、下列物品中,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的是( )
A.风扇
B.轮胎
C.瓶子
4、简答题:空气占据的空间为什么可以变化?
5、拓展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利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制成的?
【评价方式】
1、通过选择题作业评价方式,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简答题和拓展思考题,检查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课前魔术】
教师演示塑料瓶将乒乓球压入水中,一个上浮、一个下沉的小魔术。
提问:为什么同样的道具,最后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希望大家学完这堂课后,都能自己领悟到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
通过小魔术,活跃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学习。
【情境导入】
用科学的角度看待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乌鸦利用什么让水位上升,什么占据了瓶子的空间。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生动的引出主题。

【探究活动一: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1】
请学生上台演示预习单中实验如何操作,并由教师利用讲解图解释为什么水会被挤出来。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让学生对于空气占据空间有初步的认识。
【探究活动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2】
教师展示实验2纸巾放在杯子中倒扣放进水里的实验步骤,让学生猜测纸巾是否会湿后,亲自动手操作,得出实验结果。邀请学生按照讲解图尝试讲解为什么纸巾没有湿。
实验小结:固体、液体、气体都会占据空间。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占据空间。
【探究活动三: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变化吗实验】
教师展示实验用品:一支针筒装1毫升的水,另一支装1毫升的空气。
学生根据平板电脑的步骤图示,完成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平板中。
邀请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讲解空气占据的空间为何可以变化。
实验小结: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变化。水占据的空间不能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变化。

揭秘课前魔术,邀请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知识讲解魔术的原理。
根据板书,与学生一起复习本课知识要点。
【优点与特色】
教学设计简洁明了,课前利用预习单引导学生思考,课上利用魔术与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相应知识,并用平板电脑辅助教学。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重难点突出,环节设计合理。
【问题与建议】
教学环节较多,最好设计纸质版学习单,方便学生理清思路,对课上做过什么一目了然。课堂时间有些紧张,实验结果的讲解可留给学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优点与特色】
教师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PPT的讲解示意图简单生动,平板电脑的使用方便掌握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教学过程符合科学学科基本式:大胆预测+动手实验+实验汇报+巩固练习;学生的课堂表现很棒,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实验也完成的很好。
【问题与建议】
学生上台展示时被教学平台挡住了,需要多锻炼学生上台展示的能力,学会将实验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练习题的错题可以留给学生讲解,给学生机会,也可以借此知道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优点与特色】
本课给予学生很多动手操作和表达的机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预测-实验-巩固的各项环节,让学生一步步达成学习目标,并且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动手验证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玩中学。
【问题与建议】
个别学生的实验操作还需更加严谨,多培养小组互助的习惯,让小组成员共同学习、进步。
这是一堂生动、丰富的实验课,各个环节设计的巧妙,让学生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积极动手操作,获得相关知识。
首先通过魔术和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通过一个个实验,让学生大胆猜测实验结果,并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只直观的看到实验结果。然后利用平板电脑收集学生的实验情况,同时借助PPT生动的讲解实验原理。最后利用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过程完整且有条理,学生参与度高,知识掌握情况好。
课前预习单的内容较难,可以简化或者多些引导语,让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课堂上多让学生上台展示,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