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信息的加工

文档属性

名称 视频信息的加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0-08-07 22: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视频信息的加工”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 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上海科技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 第三章第一节第6小节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对视频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欣赏及评价优秀影片或片断的情感态度,体验视频信息的文化内涵。
2、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过程采用上海科教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本内容对应第三章第一节“信息的加工”的第6小节,教材上只简单介绍了视频的一些概念、格式和视频采集方式,但缺少了视频信息加工的技术处理的具体内容。
在对照了相关的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教学需求后,在上一节课已经简单介绍过视频基本常识和视频拍摄、采集的基础上,选用windows XP自带的视频加工软件Moviemaker,设计了视频截取、片段合成、字幕添加、场景转换等几个相互关联、逐步深入的任务,既可以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空间,又可以以次带面,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情感,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上进行学习,就会有比较高的参与热情,从而更好的开展视频加工的教学。
3、学情分析
视频加工是高一必修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个小节的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中各种各样的视频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但是能自己动手加工视频信息的却不多,故学生对本节内容都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都希望能通过本内容的学习最终能制作出自己创作的视频作品,学生求知欲与实践欲望都非常高。
4、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本课例主要使用”任务驱动”和“问题启发”教学法来实施教学,以学生实践为主体,讲练结合。教师通过演示、点评进行操作引导,通过个别辅导帮助全体发展,通过学生的共同实践、评价来帮助学生自我完善、共同提高。
2)任务分析
本课任务是使用Moviemaker软件来完成下面几项相关任务:
基础性任务:(全部完成)
(1) 用Moviemaker对视频影片信息进行截取加工。(任务一)
提高性任务:(部分完成)
(3) 为影片添加字幕。 (任务二)
(4) 在各剪辑之间添加转换效果。(任务三)
拓展性任务:(课外活动任务,不占用课堂时间)
(5) 为影片添加背景音乐和语音。
其中,基础性任务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完成,提高性任务将根据学生基础能力来适当的调节,拓展性任务主要针对的是对视频类信息技术有相当浓厚的兴趣的,可以作为课外活动任务来进一步研究,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不同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1、问题的引入谈话导入,引起兴趣(3分钟) 课件展示,观看做好的视频:这是我昨天用dv拍摄的一些画面,然后采集到电脑中加工而成的一个作品。很可能没有展现咱们学校最美的一面,那我这里还有一些素材,我想请同学们来制作一个视频作品,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介绍咱们美丽的学校。(素材可以根据情况作出修改,引用学生最感兴趣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比如现阶段就可以用汶川地震或者奥运火炬传递为素材) 观看视频作品 用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 激发学生兴趣
2、提出思考问题(3分钟) 咱们先来考虑一个问题:将这些零散的片断,加工成能表达主题、播放流畅的视频,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教师演示:1、裁剪长度 2、连接顺序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并为任务一做好铺垫。
3、任务一:分组在素材中截取几段自己喜欢的片段(6分钟) 给出任务和帮助 学生讨论、动手实践,要求至少截取三个片段。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视频截取的基本方法
4、任务一小结,引入任务二(3分钟) 如果有熟练的学生可以让其演示或者转播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加以指导和评价,播放某一组的效果。评价 播放另一段影片,找出区别 观看演示,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片头、片尾和过渡效果。
5、任务二:给刚刚截取的几段剪辑加入片头片尾任务三:在片段中加入过渡(8分钟) 列出挑战任务:增加片头、片尾和过渡效果。教师巡回指导大屏幕用课件打出提示 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工、动手摸索实践,看那一组又快又好 让学生在摸索实践过程中体会字幕以及字幕的作用,过渡效果以及体验摸索过程
6、任务小结(3分钟) 如果有熟练的学生可以让其演示、讲解。从旁引导、补充 观看演示,思考问题 通过观看不同的效果,直观的了解字幕和过渡效果的作用
7、指导合成(7分钟) 提示合成保存过程 观看,合成 掌握合成保存
8、小组完善作品,合成(4分钟) 提示:3分钟内分组完善,看看哪一组最先完成。巡回检查 分工合作,制作作品 通过比赛巩固掌握加工方法,自己在实践中总结
9、作品评价(4分钟) 评选两组作品,简单评价 小组互评,参与同学作品的评价 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
10、总结(2分钟) 总结流程,相信能举一反三,掌握其他视频信息加工软件的使用。 回顾过程,自我总结 让学生整理思维。
11、课后拓展(1分钟) 旁白+背景音乐 看片段,体会不同点 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12、结束语(1分钟) 希望大家能做出更精美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学校。 鼓励学生,在思想上作爱校教育。
四、教学反思
1、优点及成功之处
1)一开始就用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动手的欲望。
2)本次课主要使用”任务驱动”和“问题启发”教学法来实施教学,并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实践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在教师的提示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任务采用层次递进的方式,安排了基础性任务和拓展性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4)所有问题、任务、提示、视频片段、操作演示等都在一个课件中体现,避免了在几个界面来回切换的问题。
2、存在的问题
1)学生信息水平以及动手能力有较大的差距,部分小组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分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搭配。
2)视频加工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因此,如果本次课能安排连接的两节课,学生将有更多一些动手的时间,能发挥的空间会更大,可以让每组学生都能派代表自己讲解作品,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