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山地的形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2山地的形成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29 16:0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学 科 地理 年 级 高一 教学形式 新授课
课题名称 山地的形成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即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本节侧重于分析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因此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所以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借助模拟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并运用原理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并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学习理念。
教材分析“山地的形成”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基础上,侧重于分析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作为自然地理的经典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在教材编排上,新课程用山岳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了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从其它版本的教材来看,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能在示意图上判断背斜和向斜。能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结合实例能判断出断层构造。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在找油、找水等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培养学生动手演示、判读、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乐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
教学策略:通过地理图片、多媒体动画或动手演示折竹片的试验,,引导学生从岩层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理解褶皱。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来理解断层。结合活动题,联系实际,了解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依据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珠穆朗玛峰、华山、富士山提问:地球上雄伟高大的珠穆朗玛峰、险要陡峻的华山、日本的象征—富士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读图思考 铺垫与山岳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阅读课文,找出褶皱的概念,通过关键词记忆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地壳运动、塑性变形、弯曲、褶曲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注记忆技巧
提出问题:如何区分背斜和向斜?课堂演示:教师可用竹片或橡皮演示岩层受力后的形态变化;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表形态三方面比较背斜和向斜的差异。归纳总结:展示图片:背斜山、向斜谷 学生利用手中的竹片或橡皮跟着老师做,自主完成练习后,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的动手演示能力
学习新知 启发引导: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有时候恰恰相反,背斜也可能成为谷地,向斜却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讲解并用竹片演示课件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归纳总结:地形倒置引入: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程地质专家在黑龙江松嫩平原某地区经过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地区为大型沉积岩盆地,储油的可能性极大,后经开采,原油喷出。出示幻灯片:如果你是一位地质专家,经过地质勘探,该地区岩层中储存有石油、天然气和水,分析油、气和水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教师归纳:思考:如果你是一位桥梁专家,在图中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选择背斜还是向斜?教师归纳总结并了解世界主要的褶皱山 学生观察动画演示,然后进行折竹片体验,并讨论原因 学生读图归纳 从疑问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动画,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破教学的难点; 让学生了解背斜和向斜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出示图片“华山”问题:和褶皱山相比,华山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引入断块山。动画演示:断层形成和组合读地质剖面图,思考问题: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2.断层线附近能否找到出露的泉水? 学生观察并归纳断层的成因及组合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用表格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学生分组回答 构建知识框架,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布置作业 投放题目读图回答(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______;地貌名称是____________。(2)乙地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 (3)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______处为好,其中______处最不适合建大型工程。 思考回答 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
板书设计
一、褶皱山、断块山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块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
断 层
成因
地形
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