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物质的溶解性 设计者 设计时间
设计理念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肯定都积累了很多成熟或不成熟的经验,学生的这些经验就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就可以将各个学生的原认知显现出来,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实验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原认知得以完善和提高。 本节课设计的突出特点是:首尾呼应------先后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三个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完全由学生自己猜测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进行评价,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的三个因素均是由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的。
教材分析 本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性建立初步的认识。教学的关键在于做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分组实验自己来完成,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 初步使学生明确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知道了生活中的某些物质难溶于水,但不知道什么因素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因此,本节课要通过学生实验来让学生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加深原认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1、学会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科学方法; 2、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 2、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实验药品:白糖、食盐、淀粉、硝酸钾、酒精、水 实验仪器:50mL烧杯5个,玻璃棒5根、25mL量筒1个、10mL量筒1个、药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主题引入 设问:1、冲奶粉、冲咖啡,为什么一般都用热水? 粗盐提纯实验中,为什么氯化钠能溶解在水里,而泥沙却几乎不溶于水呢? 3、天气渐冷,不久我们要穿羽绒服 了。这样大件的衣服脏了,通常送到干洗店洗。干洗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一:热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学生二:食盐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 学生三:油渍用水洗不掉,而干洗店用汽油等来洗。 从生活情景中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物质的溶解性 过渡:大家的回答并不是完全正确,今天我们就从化学的角度分析并解答这几个问题。 设问: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呢? 讲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 设问:溶解能力指的是什么?它与溶解快慢是同一含义吗? [板书]3.2.1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 设问:你认为物质的溶解性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猜测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PPT:展示学生可能猜测的结果。 设问:(1)在20℃时,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gX物质; 在20℃时,2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72gX物质。 结论:在20℃时X物质在200g水中的溶解性比在100g水中的溶解性强,此结论是否正确? 设问:以“溶质的种类是否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为例,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该猜测,请利用实验桌上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 引导:1、选择哪几种不同种类溶质进行对比实验? 如何控制其他条件的一致性? 如何通过巧妙地添加溶质的方法来比较物质的溶解性? 提醒:操作中注意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学生实验方案: 1、在室温下,将白糖、食盐和淀粉各2g分别放入3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比较白糖、食盐和淀粉溶解的质量。讲述:通过刚才实验说明白糖、食盐、淀粉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性不同。结论:溶质的性质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一。讲述:刚才我们对溶质的性质进行了比较,不变的是温度和溶剂的性质,那么我们应该在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与溶剂性质和温度有关呢?学生实验方案:1、比较硝酸钾在相同温度,不同溶剂的溶解性。 提出假设:硝酸钾能溶于水,也能溶于酒精。 学生实验方案:分别用量筒取10mL水和10mL酒精于50mL的烧杯中,各加入一钥匙的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比较硝酸钾在水、酒精中的溶解情况。 2、比较硝酸钾在相同溶剂中,不同温度的溶解性 提出假设: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性增大。学生实验方案:室温时,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0mL水,再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并搅拌,直至固体不再溶解。 加热该溶液,随温度升高,观察原来不溶于水的固体是否溶解。结论: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讲述:我们亲自实验,否定了实验假设,得出硝酸钾在相同温度下,能溶解在水中,不能溶解在酒精中。通过比较硝酸钾在相同溶剂中,不同温度的溶解性,我们得出硝酸钾在热水中溶解得多,在冷水中溶解得少。肯定了假设。结论:溶剂的性质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一。 温度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一。[板书]2.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温度概念辨析: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 倾听、思考 不相同 讨论、思考 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温度、压强、溶质的颗粒大小、搅拌。 讨论、分析、交流。 “溶质的颗粒大小”、“是否搅拌”只影响物质的溶解速率,不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思考、回答 不正确。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只影响物质的溶解质量,不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尝试采用物理学科中常用的控制变量的方法,改变一个量,控制其它量。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其他同学、教师补充。 学生实验: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 在相同的条件下,白糖、食盐和淀粉的溶解性是不同的,其中白糖的溶解性最大,食盐其次,淀粉最小。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 交流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小组分工,完成两个实验。实验结果:硝酸钾能溶解在水中,不能溶解在酒精中。假设不成立。结论: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实验结果:硝酸钾在热水中溶解的多,在冷水中溶解的少。假设成立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讨论并交流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温度升高时,原来没有溶解的硝酸钾固体都溶解了。 明晰概念,使学生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有明确思考方向。 引导学生对影响物质溶解性条件有初步的认识。 学生若有其它想法也一起提出,然后设计实验进行解决引导学生辨析“溶质的颗粒大小”、“是否搅拌”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辨析“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明确这种方法也同样应用在化学研究中。 通过学生交流合作,根据已有知识的积累以及生活经验,激发其探究欲望。 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问题──得到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假设成立。进一步理解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因素 培养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
课的小结 设问:请用“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是否搅拌”填空。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 内因 :? 外因:? 设问:用今天学习的化学知识解释我们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以致用:完成随堂练习 留疑: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大小?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续的课程中继续探讨。 用填空的方法进行总结不同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溶解情况也不同。 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回答问题 干洗衣服也是利用干洗剂能增大油渍的溶解性,而将油渍溶解洗去 倾听 全体学生参与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巩固所学知识 学以致用,首尾呼应,感知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践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主要板书 3.2.1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2.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温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尝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猜想、探讨、实验、交流、归纳。让他们在课堂中学生亲历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比较和不同条件下,同一种物质的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探索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科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热情的鼓励、积极的引导、耐心的期待、客观的评价,把学生推向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感受、猜测、思考、操作、交流与反思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完善人格和认知结构。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