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同步测试: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复习课(试题和答案没有分开)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同步测试: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复习课(试题和答案没有分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30 20:1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章复习课[学生用书B76]
类型之一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界的生物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冬天,槐树的叶片都已落下,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槐树比松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树比槐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C.槐树和松树一样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2.[2017·海南]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B )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草盛豆苗稀”
C.“雨露滋润禾苗壮”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生物都能适应生存的环境,也以不同方式影响环境
B.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生物,既有互助也有斗争
C.阳光对植物有决定性影响,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
D.生物之间的捕食和竞争会使大量个体死亡,这不利于物种的生存与发展
类型之二 识别种群和群落
4.[2017·温州]科研人员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确认了一新物种,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生活在该山区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构成一个( D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群落 D.种群
5.某市在某地水面上铺设生态浮床如图所示,浮床上种植水生美人蕉、钱币草、聚草等观赏性好、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用以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这些水生植物构成了一个( B )

图1
A.种群
B.植物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6.某海上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上植被茂盛,景色宜人,秋天赏叶是当地的一大旅游特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该岛屿中生物群落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岛上不同地段生物种群密度是不同的
C.岛上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只有水平方向上的差异
D.岛上阔叶林叶色随季节变化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
类型之三 结合实例概述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结构及功能
7.[2018·连云港改编]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图2
A.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
B.丙表示肉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
C.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
D.甲、乙、丙类中各选取一种生物只能构成一条食物链
8.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条数是( B )

图3
A.1
B.2
C.3
D.4
9.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甲、乙、丙三者中能量最多的是乙。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正确的是( B )

图4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甲→丙→乙
10.[2017·遂宁]对如图食物网的分析,错误的是( B )

图5
A.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需加入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B.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C.在“农作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若大量捕捉蛇,鼠的数量会先增多后减少
D.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
11.李明同学为了研究环境中有毒物质对生物的污染情况,测定了香泉水库生态系统中某种有毒物质在各种生物体内的含量,结果如下:
生物及环境因素 水库水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大鱼 小鱼
有毒物质含量(×10-6g) 0.02 2 0.5 25 10
(1)请正确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__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__。
(2)在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浮游植物__。
(3)有毒物质在这条食物链中的各个生物体内的含量有何规律?__在食物链中等级越高,有毒物质在体内积累得越多__。
(4)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__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__开始的。
12.初夏的黄河口,景色迷人。风吹芦苇,绿波荡漾,水草依依,随风摇曳;欢快的鱼儿在水草间自由嬉戏,清脆的鸟鸣从苇丛中阵阵传出;野兔贪婪地享受着美味,不时晃动着警觉的耳朵。当鹰在天空出现的瞬间,水鸟、野兔迅速地躲藏起来,顷刻间,这里变得十分静谧。请分析回答:
(1)请根据题目场景中的描述,用文字和箭头绘制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注:水鸟为杂食性动物)。
【答案】 (1)如答图所示。

第12(1)题答图
(2)湿地生态系统中,鹰的数量远远少于野兔的数量,原因是__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所处层级越高,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消耗越多。鹰处在该食物链的顶端,因而鹰的数量远远低于野兔的数量__。
(3)野兔的体色一般为灰黄色,有利于逃避敌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够__适应环境__。
(4)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强,原因是__生物成分比较复杂,种类较多,结构复杂__。
类型之四 结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来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13.[2018·杭州]湖州农民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绸,蚕沙(蚕的粪便)喂鱼,塘泥肥桑,从而建成了有特色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2018年4月19日,该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6
(1)由于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中的__食物链(或食物网)__结构,使能量较多地流向蚕和鱼,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吃了蚕沙后,鱼将蚕沙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这一过程属于鱼的__同化作用__,其中新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__个体生长(或生长发育)__。
(3)若塘中鱼群处于幼年时期时,每摄取100kg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X kg。当鱼群长到成年期时,每摄取100kg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Y kg,则Y__小于__X(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解析】 (1)该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特点为调整食物链或食物网的结构,使得能量更多地沿食物链或食物网流动,更加充分的利用能量。(2)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或能量储存的过程,所以鱼将蚕沙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有机物这一过程称作同化作用;鱼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另外一部分用于个体生长(或生长发育)。(3)鱼从幼年期长到成年期时,鱼由小变大,同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变多,导致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变多,在摄取食物量一定的情况下,成年期的鱼较幼年期的鱼存储下来的有机物较少,则成年期增加的重量小于幼年期增加的重量。
14.如图所示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7
(1)图中B是指__生产者__,D是指__分解者__。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__二氧化碳__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__呼吸__作用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
15.一片人造马尾松林,松毛虫危害严重。如图为用DDT喷洒及引入松毛虫的天敌灰喜鹊的过程中,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8
(1)从__D__点开始进行的生物防治。
(2)BC段曲线升高的原因:一方面DDT杀死了松毛虫的__天敌__;另一方面松毛虫产生了__抗药性__。
(3)松叶、松毛虫、灰喜鹊的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__灰喜鹊__。
(4)DE段种群数量已无明显波动,说明__引入灰喜鹊后,重新建立了生态平衡__。
【解析】 (1)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常用的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等。它利用了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图中从D点开始达到了一个新的生态平衡,即进行了生物防治。(3)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对食物链末端的消费者危害最大。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松叶→松毛虫→灰喜鹊,灰喜鹊是该食物链顶端的消费者,所以其体内DDT浓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