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反射弧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
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类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结
构
基
础
神经元
结构
细胞体
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
传导兴奋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概念:
神经元
神经元细胞体
树突
轴突
突起
髓鞘
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
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
二、反射及反射弧
1、反射: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效应器
神经中枢
传出
神经
传入
神经
感受器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效应器
反射的类型:
非 条 件 反 射
条件反射
具体刺激所引起的条件反射
抽象刺激所引起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共有的
人类特有的
非条件刺激
无关刺激
多次结合
(食物)
(铃声)
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建立
条件反射的建立:
举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条件反射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 出生后获得
刺激 非条件刺激
(直接刺激) 条件刺激
(信号刺激)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中枢 高级中枢在大脑
神经联系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永久、固定,反射永不消退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暂时、可变,反射易消退
举例 膝跳反射 望梅止渴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实验现象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1、神经冲动
? 结论: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局部兴奋
膜电位变化
局部电流
刺激未兴奋区
兴奋向前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达100m/s以上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电信号形式传导
可以双向传递
分 层 练 习
?1、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 电位,则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是_________(正、负或零)电位。
负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A、由于气温高而出汗
B、由于气温低而皮肤血管收缩
C、在强光下瞳孔收缩
D、草履虫从盐溶液游向清水
D
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
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刺激
刺激
刺激
刺激
A
B
C
D
C
4、在用脊蛙(去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
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
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刺激部分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右后肢
左后肢
收缩
右后肢
收缩
左后肢
收缩
右后肢
收缩
左后肢
不收缩
左后肢
不收缩
右后肢
不收缩
右后肢
收缩
C
四、兴奋在细胞间的传导。
(1)突触结构
A神经元轴突兴奋
突触小体
其内突触小
泡释放递质
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B 神经元
兴奋或抑 制
A
B
(3)突触传递:
(2)突触的类型
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
(4)递质
(5)特点:
单向传递: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总和(通常兴奋一次,并不足以触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但是,同时传来的一排兴奋,或是许多突触前神经末梢同时传来的一排兴奋,引起许多递质释放,就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这种现象叫总和)
突触对内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缺氧、二氧化碳增加或酸碱度的改变都可以改变突触部位的传递活动。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基本方式:刺激神经纤维某一部分产生兴奋,引起兴奋的部位膜内外正负电位交替变化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细胞间的传递
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过程:神经冲动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其内的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特点:单向传递,即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小结:兴奋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离体情况下:双向传导
在体情况下:单向传导
兴奋在神经突触间的传导:
离体、在体情况下:单向传导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
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
1、?下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 一强刺激,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
????????????? A、a和b处 ?????????? B、a、b和c处 ????????????? C、b、c、d和e处 ???? D、a、b、c、d和e处
C
练 习
2、下列关于兴奋的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内局部电流的流动反向与兴奋传导反向一致
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3、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11。V)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这两种反射的正确叙述是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
D.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
4、? 突触小泡中含有乙酰胆碱,它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被胆碱酯酶所分解。有机磷农药则能够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当人体发生有机磷中毒时,会发生的效应是
A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图:
脑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
脊髓
躯体感觉 神 经
躯体运动神 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大脑
小脑
间脑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神经系统的组成
躯体
神经
内脏
神经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1、不同的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2、不同的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调节。
3、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六、人脑的高级功能
1、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运动性言语区
听觉性言语区
视觉性言语区
书写性言语区
失写症
运动失语症
失读症
听觉性失语症
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受到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练 习
1、某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
中枢是 ( )
A、语言中枢 B、躯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C、以上全部参与
2、下列关于记忆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记忆可以经脊髓而形成
B、获得的经验一经记忆便不再遗忘
C、记忆包括瞬间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D、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D
D
3、聋哑人理解同伴的“手语”,下列哪一项最为关
键 ( )
A、视觉中枢 B、语言中枢
C、躯体感觉中枢 D、躯体运动中枢
4、某人能读书看报,也能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
别人说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损伤的区域
是 ( )
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大脑皮层S区
C、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大脑皮层H区
B
D
Good Bye!
中央沟
中央前回
躯体感觉中枢
视觉中枢
听觉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书写语言中枢
运动性
语言中枢
大脑皮层功能区
中央前回
又分为许多小的功能代表区
①顶部——控制下肢运动
②下部——控制头部运动
③躯体各部分的运动都由运动中枢的一定部位控制(皮层中的功能代表区的分布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见右图
④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只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而与躯体的大小无关
第一运动区的特点
受损则患:视觉性失语症
(能听、能写、能说、看不懂)
书写语言中枢(W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受损则患:听觉性失语症(能看、能写、能说、不能听)
受损伤则患:运动性失语症(能看、能写、能听、不能说)
受损则患:书写障碍(能看、能听、能说、不能写)
2、大脑皮层的言语功能区:大脑皮层一定区域损伤,将失去相应的功能。
返回
大脑对内脏器官的控制区
大脑内侧面与内脏活动有关的区域(蓝色)
刺激大脑内侧的某一特定区域的不同部位,可以引起复杂的内脏反应,血压可以升高或降低,呼吸可以加快或抑制,肠道运动可以加强或减弱等.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各器官、系统的双重调节比较表
器官、系统 交感神经(应急神经) 副交感神经
循环系统 心跳加快加强,冠状血管舒张,心输出量增多,皮肤及内脏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心跳减慢,冠状血管收缩
呼吸系统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管腔变粗)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管腔变窄,促进粘液分泌)
消化系统 分泌浓稠、少量的唾液,抑制胃肠运动,抑制胆囊收缩 分泌稀薄,多量的唾液,促进胃肠运动,促进胆囊收缩
泌尿系统 抑制膀胱排尿(尿道内括约肌收缩、膀胱平滑肌松弛) 促进膀胱排尿(尿道内括约肌舒张、膀胱平滑肌收缩)
眼 瞳孔放大 瞳孔缩小(促进泪腺分泌)
皮肤 汗腺分泌,立毛肌收缩 -----(尚未证明有副交感神经支配)
代谢 促进肾上腺素分泌,代谢加强,加快肝糖元分解,血糖升高 促进胰岛素分泌,肝糖元合成加强,血糖降低
14 中枢神经系统中严重损伤后可以立即引起心跳和呼吸停止的部位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腰段
15.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心跳加速、汗液分泌增加,是由于
A.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B.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C.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D.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2003高考
(2003多选)28.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准确、快速
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返回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