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同步训练(2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同步训练(2份,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30 17:38:24

文档简介

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1)
1.长跑时,体育老师建议尽量用鼻吸气,用嘴呼气,原理是鼻腔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多种处理。这些处理中不包括(D)
A. 温暖 B. 清洁
C. 湿润 D. 清除所有有害物质
2.PM2.5颗粒物从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人肺的“旅程”是(C)
A. 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B. 鼻→咽→气管→喉→支气管→肺
C.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D. 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3.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有(D)
A. 肺泡壁薄
B. 肺泡数量多
C. 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D. 以上三项都是
4.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能大声谈笑是有科学道理的,其主要原因是(D)
A. 易伤害舌头 B. 影响唾液的分泌
C. 不利于声带的保护 D. 食物易误入气管
5.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C)
A. 外界气体经过呼吸道进入肺
B. 肺泡数量多,气体交换面积大
C. 肺泡与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后,肺泡内氧气含量增加
D. 胸廓容积变小时,肺收缩,气体从肺内排出
6.如图是某人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处于呼气状态的是(D)
(第6题)
A. 0→t2 B. t1→t2
C. t1→t3 D. t2→t4
7.我们跑步时,呼吸加深加快。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D)
①氧气增多 ②氧气减少 ③二氧化碳增多
④二氧化碳减少 ⑤水蒸气增多 ⑥水蒸气减少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第8题)
8.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__肺__组成的。
(2)[6]__肺__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3)[1]__鼻__、[2]__咽__、[3]__喉__、[4]__气管__、[5]支气管共同组成呼吸道,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减少对__肺__的刺激。
9.如图模拟的是呼吸时膈肌的运动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9题)
(1)图乙表示__吸气__(填“吸气”或“呼气”)过程。
(2)图甲中④代表的结构所处状态是__舒张__(填“收缩”或“舒张”)。
(第10题)
10.如图是检验呼出气体的实验装置。
(1)在“呼吸处”缓慢地吸气和呼气,吸气时,用夹子夹紧与B管相连的橡皮管;呼气时,用夹子夹紧与A管相连的橡皮管。进行多次后,__B__(填“A”或“B”)试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设置A试管的目的是作对照。
(3)人体内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__C__。
A. 血液 B. 肺泡
C. 细胞 D. 气管
(第11题)
11.如图是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 吸气完成的瞬间,膈处于A位置
B. 呼气开始的瞬间,膈处于B位置
C. 膈肌舒张,膈从B到A,胸腔变小,吸气
D. 膈肌收缩,膈从A到B,胸腔变大,呼气
【解析】 吸气时,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膈肌顶部升高,胸廓容积减小,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体外,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中,A、B表示膈肌的位置,A位置是呼气完成、吸气开始的瞬间,B位置是吸气完成、呼气开始的瞬间。
12.当血液通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氧含量发生变化。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变化的曲线是(D)
,A) ,B)
,C) ,D)
【解析】 血液在流经肺泡时,由于肺泡内是从外界吸入的空气,氧气的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就会从肺泡扩散到血液中,所以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增多,且血液中一开始的氧气含量大于零,故D正确。
13.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得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第13题))
(1)如图甲是某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__B__点。
(2)如图乙是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图,表示二氧化碳的是__a__(填字母)。
(3)人体内肺分左右两部分,肺内又有数目极多的肺泡,如果将这些球状的肺泡摊平,这些肺泡的表面积大约会有100米2左右,每次呼吸,外界的空气都流过这100米2的肺泡表面,肺泡后面又紧贴着毛细血管,其中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征为肺泡数目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或肺泡壁很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写出一点)。
【解析】 (1)图甲中,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2)图乙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血液流到肺泡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内,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因此a代表二氧化碳,b代表氧气。
14.某学习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组成有什么不同?
【查阅资料】 通常条件下,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
【实验操作、记录、分析】 注:实验中选用的锥形瓶容积大于V毫升。
实验一:
(1)如图甲所示,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试剂,在医用输液袋中装入V毫升气体,连接装置。
(2)打开弹簧夹K1、K2,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出,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V1毫升。
(3)关闭弹簧夹K1、K2,再向烧杯内加热水(填操作方法),以促使白磷迅速燃烧。待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打开K2。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V2毫升,其数值等于已反应的O2和CO2之外的气体总体积。
(4)实验一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100%,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00%。
,(第14题))
实验二:
(5)如图乙所示,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丙所示,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__Z__(填“X”“Y”或“Z”)。Y的体积分数在160秒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
【解析】 (1)若装置气密性差,将影响实验测量精度甚至实验失败。(2)打开K1、K2后,袋内气体进入锥形瓶并将锥形瓶内水排入量筒。(3)加入热水使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袋内气体中CO2与锥形瓶内的NaOH反应,O2与P反应,故锥形瓶排出水的体积大小等于除去O2和CO2后剩余气体的体积。(4)实验一中,CO2与NaOH反应,故减少的体积就是CO2的体积,即VCO2=V-V1。当O2与白磷反应后,量筒中部分水被倒吸回锥形瓶中,倒吸回的水的体积就是O2的体积,即VO2=V1-V2。(5)X含量降低,可推测X为O2;Y先增大,但含量增加较少,可推测Y为水蒸气,当水蒸气冷凝后,水蒸气含量又有所下降;Z含量上升,故Z为CO2气体。
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2)
1.下列不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C)
A. 萌发的种子  B. 晒干的种子
C. 煮熟的种子  D. 刚收获的种子
2.俗话说“水太多会把植物淹死”,其主要原因是(D)
A. 水太多,植物胀死
B. 水太多,温度太低而冻死
C. 被淹部分二氧化碳太多而中毒
D. 被淹部分缺少氧气而不能呼吸
3.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B)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吸收作用
(第4题)
4.如图,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的情况是(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且NaOH溶液能吸收CO2气体)(A)
A. A处上升,B处下降 B. A、B两处都下降
C. A处下降,B处上升 D. A、B两处都不变
5.贮存水果时,往往向仓库内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其目的是(C)
A. 降低仓库内温度
B. 促进仓库内气体流动
C. 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
D. 有利于水果中有机物的分解
6.选取干重相等的4份黄豆种子,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如表所示的不同处理后,分装在密闭的保温容器内。一段时间后,瓶内温度最高的是(B)
选项
A
B
C
D
装置
处理措施
风干
浸水后萌发
浸水萌发后煮熟、冷却、灭菌
灭菌后浸水萌发
7.如图是小柯探究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第7题)
(1)实验前用手握住乙装置的试管外壁,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这是为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作对照。
(2)小柯认为: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两个装置的总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则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你认为他的想法正确吗?不正确。
(3)甲装置内因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气压减小,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8.将正在萌发的种子装入密闭的保温瓶中,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内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并绘制成曲线。如果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那么图中的曲线能够正确反映温度(A)和二氧化碳含量(B)随时间变化的是(B)
【解析】 种子的呼吸作用能够释放CO2和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来,容器密闭,故CO2增加,温度升高。
(第9题)
9.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呼吸作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气体变化时,甲装置中的植物种子为萌发的种子,则乙装置中的植物种子应为同种等量的__死亡__的种子。一段时间后观察,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是甲中小烧杯变浑浊,乙中小烧杯保持澄清,结论是呼吸作用释放CO2。
(2)探究呼吸作用是否有热量释放时,甲、乙装置外都应包裹保温层,实验预期结果是:甲装置温度计读数__大于__乙装置温度计读数。
【解析】 (1)甲装置内有活种子,乙装置内用死亡的种子,如此,两个装置内种子是否进行呼吸作用而产生对比。甲中种子呼吸作用产生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乙中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石灰水不变浑浊。从而得出呼吸作用释放CO2的结论。
10.合理储藏有利于水果保鲜。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某因素对蓝莓保鲜的影响,测定了蓝莓在密闭容器内产生CO2的速率,结果见图甲和图乙。
(第10题)
(1)上述实验的假设是 温度 会影响蓝莓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水果的保鲜。
(2)分析图甲或图乙可知,随着蓝莓储藏时间的增加,产生CO2的速率均有所下降,原因是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会逐步 增大 ,从而抑制了蓝莓细胞的呼吸作用。
(3)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将两等份同一品种、成熟度相同的蓝莓分别装入甲、乙两只相同的烧杯中。
②将甲、乙两烧杯分别置于25 ℃和-5 ℃条件下观察,每隔一段时间测定CO2的浓度。
③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
有同学认为他的实验方案不合理,请你指出其中的一处:没有在密闭容器内进行实验(或乙烧杯置于-5 ℃条件下)。
【解析】 (1)由图可知,该探究通过测定蓝莓在密闭容器内产生CO2的速率探究影响蓝莓保鲜的因素,实验的变量是温度,所以建立的假设是温度会影响蓝莓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水果的保鲜。(3)实验测定的是产生CO2的速率,因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题干中设置的对照实验是分别在25 ℃和0.5 ℃温度条件下。
11.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 ℃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的温度值和氧气含量;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方案二:在两个温度不同的相同密闭容器中各放人一只健壮的蟑螂(如图乙),利用传感器测定30分钟内的相关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第11题)
(1)该实验通过装置内氧气含量降低的快慢反映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
(2)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一的变量控制有什么优点?排除不同蟑螂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在同一容器中控制温度连续变化)(列举一点)。
(3)根据方案一所得数据(如图丙),三位同学分别在图丁中画出了容器中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大致变化趋势,其中合理的是  a (填字母)。
【解析】 (1)蟑螂的呼吸作用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可以通过测定容器中氧气含量降低的快慢来反映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2)使用同一只蟑螂避免了不同蟑螂的个体差异;使用同一装置避免了不同装置差异的影响。(3)根据图丙曲线可知,前10分钟温度不变时,容器内氧气含量迅速减少,10分钟后随着温度的降低,氧气的减少变慢,故前10分钟二氧化碳增加较快,10分钟后二氧化碳增加较缓,因此曲线a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