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土壤的成分 同步训练(2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土壤的成分 同步训练(2份,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30 17:38:24

文档简介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4.1 土壤的成分(1)
1.下列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C)
A. 阴暗、潮湿、寒冷的无氧环境
B. 坚硬、干燥、温暖的无氧环境
C. 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
D. 阴暗、干燥、寒冷的有氧环境
2.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会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A)
A. 有机物 B. 无机盐
C. 土壤生物 D. 矿物质
3.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B)
(第3题)
A. 有机物含量 B. 空气体积分数
C. 土壤生物数量 D. 无机盐含量
4.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 土壤应充分干燥
B. 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 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 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5.下列对土壤样本的选取错误的是(B)
A. 在有花卉、农林作物生长的土壤中选取
B. 拔掉所有的植物,选取最好的土壤样本
C. 调查结束后,应让土壤恢复原样,以保证花卉、农林作物的正常生长
D. 选取时最好不要移动原来的植物
6.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B)
A. 提高土壤中的无机盐成分
B. 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 给植物提供食物
D. 作为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材料
7.下列实验中,检验土壤中是否含有水分的是(B)
8.下列是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过程,请按实验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②④①③。
①用等体积的铁块代替土块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注水量为V2
②取体积为V的干燥土壤一块放入大烧杯中
③根据两次实验注水量计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④先后分别用量筒和滴管向烧杯内注水并恰好浸没土块,记录注水量为V1
          
9.在测定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时,下列测量方法中,测得的体积分数可能偏大的是(C)
A. 使用较粗土壤颗粒适度加热
B. 使用较细土壤颗粒适度加热
C. 使用较细土壤颗粒在高温下加热到质量不再减轻
D. 使用土壤粉末适度加热到水分完全汽化
【解析】 使用较细土壤颗粒在高温下加热时,不仅水分蒸发,有机物也会分解,导致质量减少更多,从而使测得的水分体积分数偏大。
(第10题)
10.做土壤中是否有其他有机物的实验时,用天平称取刚挖出的土壤50克,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土壤冷却后称得其质量为45.2克,实验过程中土壤没有通过铁丝网流失,则说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量为4.8克。你认为该同学的结论是否可信?说明理由。
【解】 不可信。因为该同学使用刚挖出的新鲜土壤,其中除有机物外还含有水分。加热后质量减少4.8克,其中既有有机物的燃烧,又有水分的蒸发,故有机物的含量应少于4.8克。
11.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移栽到盆中。然后将花盆①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浇相同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浇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1题)
(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有什么不同?土壤中有无空气。②③有什么不同?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②④有什么不同?土壤中有无无机盐。
(2)从实验结果上看,①②对照说明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空气;②③对照说明植物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②④对照说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3)请帮助该同学预测,哪一盆植物生长最好?并说明理由。②生长得最好。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适量的无机盐。
【解析】 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因此可预测②盆植株生长最好。①②的变量是空气,通过①②对照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空气;②③的变量是水,通过②③对照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②④的变量是土壤中的无机盐,通过②④对照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2.敌百虫是一种杀虫剂。有资料显示:“少量残留在土壤中的敌百虫,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学为验证此说法,设计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农田里取适量的土壤,将其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进行灭菌,乙组不灭菌。
②配制适宜浓度的敌百虫溶液,等分成两份,并分别与甲、乙两组土壤混合均匀,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且适宜的环境中。
③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甲、乙两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并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目的是为了设置对照组。
(2)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原因是为了防止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入土壤,干扰实验。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可预测步骤③中甲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__大于__乙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
【解析】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乙组中的敌百虫被不断分解,则甲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会大于乙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
4.1 土壤的成分(2)
1.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 地球上一开始就有土壤
B. 风和流水、太阳共同作用会使岩石变为土壤
C. 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也会使岩石变为土壤
D. 岩石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破裂,最终形成土壤
2.下列不能为土壤提供腐殖质的是(D)
A. 生物的排泄物 B. 动物的遗体
C. 植物的枯枝落叶 D. 风化的岩石
3.小宇发现古人采金时,遇到坚硬的岩石常采用“火烧水浇法”,即先用大火将岩石烧红,然后突然浇上冷水,这样就能使岩石破裂,这是因为(D)
A. 水的比热容较大 B. 岩石的密度较大
C. 岩石遇水容易溶解 D. 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
4.俗话说:“滴水穿石。”有关这个成语,在科学上的解释正确的是(A)
A. 岩石在水力冲击下可以变成小碎块
B. 地壳表面的矿物质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C.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
D.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埋入矿物质中形成的
5.小敏将盛满水、盖紧瓶盖的玻璃瓶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内,放置一天后发现水结成了冰,而玻璃瓶已破裂。下列自然现象中,与这一过程的原理一致的是(C)
A. 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陷
B. 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破裂
C. 冬天,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
D. 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岩石溶解形成溶洞
6.生物遗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B)
A. 涵养水源 B. 增加有机质的积累
C. 加速岩石风化 D. 增加空气比例
7.下列不属于生物影响的是(B)
A. 在沙地上种植物以改良土壤
B. 水稻适宜种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C. 地衣能使岩石不断风化
D. 蚯蚓使土壤变得比较疏松
8.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成熟土壤最终形成的是(C)
A. 最低等生物出现 B. 地衣、苔藓植物出现
C. 森林和草地出现 D. 低等动物的出现
9.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 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 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 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 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10.地球外层的地壳最初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在长期的自然条件的作用下,岩石被风化。最终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了含有矿物质、腐殖质、水和__空气__等物质的土壤。
11.下面是土壤形成过程简式:
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风化;高等植物的生长”分别代表A、B、C三者的内容,请根据以上简式,写出字母代表的内容:
A. __风化__;B. 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C. 高等植物的生长。
          
12.土壤中有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它们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的原因是(D)
A. 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
B. 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
C. 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
D. 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解析】 蚯蚓能分解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补充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
13.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正确的顺序是(C)
①岩石的风化
②岩石进一步风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现
③出现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终形成
④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藓等植物出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②④③ D. ③②①④
【解析】 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等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和草原。
14.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D)
A. 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C. 缓慢氧化
D. 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解析】 岩石在风化过程中由大块变成砂粒,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地衣等生物能分泌物质腐蚀岩石,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5.如图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示意图,其中岩石风化最强烈的地区是(D)
,(第15题))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 由图可知,甲的风化岩石层较薄,乙处几乎无风化,丁处岩石风化层最厚。丁处降水量及年均温度最高,降水及温度变化均有利于岩石的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