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同步测试:第一章 第4节 生物的进化(试题和答案没有分开)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同步测试:第一章 第4节 生物的进化(试题和答案没有分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31 09:1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节 生物的进化(1)[学生用书A66]

1.生物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最重要的直接证据,其根本原因是( B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B.不同生物化石在不同地层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C.化石能再现生物的结构和生物环境
D.化石里的生物是现代生物的原始祖先
2.[2017·无锡]下列关于动物进化趋势的叙述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
A.爬行类→两栖类
B.低等→高等
C.结构简单→结构复杂
D.水生→陆生
3.[2017·宿迁改编]下列关于生物化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生物化石都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
B.在地质年代较早的地层不可能找到高等生物化石
C.越古老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D.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里不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4.[2018·广东]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B.化石是研究进化的重要证据
C.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D.生物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2017·遵义]下列四种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是( D )
A.中华鲟 B.扬子鳄
C.褐马鸡 D.大熊猫
6.科学家通过比较一些与马相似动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们的生存时期,认为它们是现代马的祖先,如图所示。科学家不能直接从图中获得的演化证据是( D )

图1-4-1
A.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
B.足趾个数逐渐减少
C.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
D.遗传物质基本接近
7.[2017·衡阳改编]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陆生生物不一定比水生生物具有更复杂的结构
B.米勒模拟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能形成有机物
C.动物的进化趋势是从体型小到体型大
D.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
8.如图所示,某地三个岩层A、B、C中均发现了许多生物化石。请分析回答:

图1-4-2
(1)比较低等、简单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__C__岩层中;比较高等、复杂的生物化石最可能存在于__A__岩层中。
(2)化石记录可以证明,生物的进化趋势是__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__。

9.在某地的同一地层中,找到了几种生物的化石。对于这几种生物,下列推论最合理的是( D )
A.它们的生存环境相似
B.它们的身体结构相似
C.它们的食物种类相似
D.它们的生存年代相近
10.如图是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由下往上越接近地表),图中表明两个地层中曾发掘出物种A和物种B的化石(均为该地层中发掘出的最高等生物)。下列关于物种A、B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图1-4-3
①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②物种A比物种B结构简单
③在Ⅱ层内可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
④在Ⅰ层内能找到物种A的化石
⑤物种B的出现早于物种A
⑥物种B的出现晚于物种A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解析】 图中的地层是按照地质年代由远及近的顺序划分的,物种B位于古老的地层,而物种A位于形成较晚的地层,因此物种A形成的时间比B更晚,与物种A相比,物种B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物种A比物种B更复杂、更高等;由于物种B在Ⅰ层中属于最高等生物,同时期其他相对低等生物的进化或者是物种B在形成之后进化速度较慢,这两种情况下都有可能在Ⅱ层内找到物种B的化石。
11.某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如下表。由此可初步推断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A )

地层 形成化石的生物
甲地层 恐龙蛋、始祖鸟、龟
乙地层 马、象牙、犀牛
丙地层 三叶虫、乌贼、珊瑚
A.丙、甲、乙 B.乙、甲、丙
C.甲、乙、丙 D.乙、丙、甲
12.如图表示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图1-4-4
A.甲类和乙类都只生活在水中
B.丙类体温恒定,是两栖动物
C.丁类是由古代丙类进化来的
D.鸟类最高等,因为可以飞行
13.为了重建物种的演化过程,科学家需要确定现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由此要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收集各方面的证据。下列能为科学家对该项研究提供证据的是( C )
①陨石 ②化石 ③活化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4.许多特殊的动、植物被称为“活化石”,如我国的银杏树。1938年在南非附近的印度洋中捕获了第一条被称为“活化石”的腔棘鱼,到现在已经发现并捕获了好几百条腔棘鱼。银杏树和腔棘鱼被称为“活化石”是因为它们的特征是( B )
A.在自然界中十分稀有和珍贵
B.该物种出现年代早,形态结构至今无多大变化,在自然界仍有后代生存,十分稀有和珍贵
C.该物种出现年代较晚,但目前已十分稀有
D.该物种在地球上出现的年代很早,其化石十分稀有
15.如图是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图1-4-5
(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体的A__藻类植物__。
(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__苔藓植物__和C__蕨类植物__,但是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为原始的__种子植物__,包括D__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__和E__被子植物(或裸子植物)__,D和E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16.如图所示的是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进化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4-6
(1)较早出现的单细胞动物和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__水__中,而较晚出现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大多数生活在__陆地__上,从生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__从水生到陆生__。
(2)较早出现的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__根、茎、叶__的分化,苔藓植物的茎中没有__导管__,而较晚出现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结构复杂,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的分化。从生物体的结构组成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__由简单到复杂__。


第4节 生物的进化(2)[学生用书B66]

1.[2018·绵阳]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B )
A.化石是进化的唯一证据
B.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C.变异性状都有利于生存
D.生物体型由小向大进化
2.[2018·聊城]下面有关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 )
A.生物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之间为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生物为适应环境而产生有利变异
D.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3.[2017·郴州改编]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 B )
A.直线进化 B.自然选择
C.人工选择 D.用进废退
4.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 D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互相选择共同进化
5.[2017·桐城改编]根据达尔文进化学说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北极狐体色为白色,是为了适应环境变白的
B.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枯叶蝶体形酷似枯叶,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有翅昆虫中出现无翅个体,都不利于适应环境
6.达尔文环球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时,发现这里仙人掌非常丰富,地雀的喙也与其他岛屿地雀的喙不同,大多为尖而长,如图所示。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D )

图1-4-7
A.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繁殖能力强
B.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凶猛
C.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高等
D.喙尖而长的地雀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生存
7.如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进化树我们可以推测( C )

图1-4-8
A.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e
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e
C.较a和e而言,a和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
D.a一定比c高等
8.[2017·海南改编]杀虫剂往往初期灭虫效果显著,后来灭虫效果逐渐下降,其原因是( D )
A.害虫接触杀虫剂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由于用药量太少,害虫没被杀死而产生抗药性
C.害虫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变化,产生了抗药性
D.害虫中存在有抗药性的个体,杀虫剂对其进行了选择
9.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解释斑马的进化过程:
(1)斑马群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为黑白相间、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在__生存斗争__中获得生存、繁衍。这样的环境对斑马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选择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方向__。
(2)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_生存斗争__;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__。

10.如图所示反映了对物种起源的四种看法,a、b、c、d……代表多种生物,反映达尔文观点的是( D )

11.曾有人把原产自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有了显著提高,下列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B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适应了新环境
C.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
D.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12.[2017·广东]真菌使某森林中树干的颜色由褐色变成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数量变化结果是( D )


      A          B

      C          D
13.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青霉素使用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着__差异_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__不适者被淘汰_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__适者生存__。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使得抗药性逐代积累而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__自然选择__在很大程度是定向的。

14.某同学欲利用实验田中的蔬菜来探究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某农药降解效果的影响。咨询老师后得知:碳酸钠溶液在强光下,水分蒸发加剧,溶质质量分数快速增大,当达到2%及以上会灼伤叶片,使蔬菜品质下降。他将实验田中某种蔬菜均分为六组,并喷施等量的同种农药,三天后的下午18:00,对其中一组喷清水,另五组分别喷施等量的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并在12小时和24小时后分别采摘样品,检测农药残留指数,得到如图数据。
12小时和24小时农药残留指数

图1-4-9
(1)害虫在同种农药长期__自然选择__下会产生抗药性。
(2)为了使蔬菜的农药残留指数达到安全食用标准,又不影响蔬菜的品质,结合本实验,请你对菜农喷施碳酸钠溶液和采摘蔬菜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 (2)傍晚喷施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碳酸钠溶液,约12小时后采摘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