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第7课 陈情表(课件+随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第7课 陈情表(课件+随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2 18:11:17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七课
[练案8]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B )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解析】 A.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C.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D.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2.下列关于“表”这种文体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表”是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如同现代史书的大事纪年表,比如《史记》就有“十表”。
B.“表”是臣下向皇上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有分条陈述之意。
C.“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迹,陈请谢贺。
D.“表”还有一种是向敌对一方发的宣战书,称作“战表”。
【解析】 无分条陈述意。
3.下面6句话分编为4组,全能够表现李密孝敬祖母的一项是( B )
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②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③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 
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⑤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解析】 ①与④,主角是祖母,不是李密。
4.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C.“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解析】 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5.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短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被迫改嫁,李密是被祖母带大的。
B.李密小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差点不行了,以后一直孤苦伶仃,过着少有兄弟的生活。
C.李密反复陈述不能应诏是因为祖母染病,而且他感到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D.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坚持不就,“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坚持。
【解析】 “九岁的时候差点不行了”错,原文是说“九岁的时候还不会走路”。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及特色的概括与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晋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而自己由于要赡养祖母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作者这样写,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B.文章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及政治理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第四段则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晋武帝,从而达到陈情目的。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精练准确,饱含强烈感情。如第三段“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象地把病重的祖母喻为要落山的太阳,来日不多,气息微弱,生命之烛即将熄灭,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随时都有可能死亡,写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
D.本文主要是以情动人。作者陈述了他的苦情、亲情、忠情及怨恨上司之情,情真意切,令人怜悯,最终打动了晋武帝,让他在家侍奉祖母。
【解析】 “怨恨上司之情”和“让他在家侍奉祖母”都不对。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7~10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课文部分)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乃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 躬:亲自
B.数使吴,有才辩 数:多次
C.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服阕:服丧期满
D.华善之 善:好
【解析】 善:意动用法,认为……好。
8.下面文句全都体现“悲恻动人”的一项是( C )
①密奉事以孝谨闻 ②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④门衰祚薄 ⑤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⑥后刘终,服阕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解析】 “悲恻动人”主要表现在对祖母以及自己身世不幸方面。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李密几岁大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他曾拜谯周为师,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太子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D.李密做温县县令时,讨厌下属官吏,因给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而被上告,司隶因为他在温县做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解析】 实现“忠孝两全的夙愿”不当。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一点都不假啊!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今彭山)人,还有一个名字叫虔。出生不久就死了父亲,母亲何氏改嫁了。那时李密才几岁,他性情淳厚,恋母情深,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祖母刘氏生病,他就痛哭流涕,夜不解衣,膳食、汤药一定亲口尝后才让祖母用。有空的时候就不知疲倦地讲学,并拜谯周为师,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早年李密曾任蜀尚书郎。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都称赞他。蜀汉灭亡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祖母年老,没有人奉养,就没有奉命。于是上疏《陈情表》说:“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便遭不幸……”
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一点都不假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氏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比一比。”张华问他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小人而衰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讲的道理很好。
(后来)李密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他在温县做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做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为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了家中。
三、最新高考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____。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牛刀小试 蒸蒸日上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蒸蒸日上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解析】 “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应用“日新月异”。“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故选B。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解析】 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掌握”的先后顺序。前面说“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前面是说“学习”,后面说“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这是写“学习”的结果,那么中间应是说如何达到这一结果,再分析中间的内容,应先“学习”,才能“摸索出规律”,A项,前一句是被动句,后一句又是主动句,两句的主语不一致,故排除;BC两项都是把结果和过程给颠倒了,故选D。
1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B.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C.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D.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解析】 “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还没有叙述完又出现“张小明”,中途易辙,排除CD;B项,成分残缺,“与”前少“以”。故选A。
14.阅读下面的材料,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内容全面,不超过50个字。
作为一项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志愿服务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就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答案】 志愿服务能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能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能使志愿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长大了,为什么童年时期的记忆会慢慢记不起来了?科学家近日解释称,人在出生后,脑部记忆区域的细胞增长速度极快,令原有细胞连接中断,______①______。研究员在测试中刺激成年老鼠记忆细胞增生,发现它们变得较健忘;而无法增生记忆细胞的小狗,______②______。儿童细胞连接不稳定,仅能记忆数周或数月的时间。相反______③______,其记忆能够被很好地储存。
【答案】 ①导致无法记起儿童时期片段__②记忆力则较好__③成人大脑细胞连接稳定
四、读写创新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黏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以上内容,你有何感悟和体验?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议论文;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佳作赏读】
做事要留有余地
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余地;给别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这个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人海茫茫也会狭路相逢,你今天得理不饶人,又怎么知道他日会不会与那人相遇呢?不让别人为难,不让自己为难,让别人活得轻松,让自己活得潇洒,这就是做人要留有缝隙的妙处。不管是谁,我们在谨记以下“四绝”:权力不可使绝,金钱不可用绝,言语不可说绝,事情不可做绝。
失败与成功,现实与未来,有的人为自己留一道缝隙,举重若轻,收获丰盈的人生,而有的人却不堪挤压和重负,羁绊于生命之重。学会留一道缝隙,给自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奔腾不息的岁月之河从古代流到现代,它用哲人的睿智告诉我们:面对阴晴圆缺悲欢离合,面对花开花落得失成败,面对风霜雨雪电闪雷鸣,面对灯红酒绿名缰利锁,最难得的是为自己留一道缝隙!留一道缝隙给自己,并不是人生路上的一种缺陷,而是在寻求一种高标准的完美。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想在他人面前更好地展示自己,无论观望的人是陌生人、朋友或亲人。在任何场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将全部观点讲完,不留给任何人说话的机会,期待最后别人会用一种敬佩的眼神看待自己。但往往这样的人将缺少朋友,人们只会敬畏他,但不会亲近他。如他能在别人前稍微保留自己,在他人面前留一条缝隙,让他人能有补充缝隙的机会并能透过这条缝隙用好奇的眼睛向里观望,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协调,才能拥有断臂维纳斯的美丽。高楼大厦在城市中已见惯了,但为什么楼与楼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人们都知道如果不这样的话,两座房子都有倒塌的危险。楼与楼之间叫作距离,那么利益与利益之间的便叫作缝隙。如果两个利益或多个利益为了争夺中间的缝隙彼此算计,互不相让,干脆一个利益伸出一只脚,毫不顾忌地站在这一条缝隙上,那么这些利益就得不到很好地扩充,反而像没有距离的楼房一样,利益的大厦终将倒塌。
缝隙不是裂纹,留一条缝隙等于清除了挤压而出的致命裂纹。
课件86张PPT。第二单元《归去来兮辞 并序》《滕王阁序》
《逍遥游》《陈情表》第七课 陈情表经 典 晨 读
【作者背景】
岘(xiàn)山,又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南,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曾有过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写了感时伤怀这一古老的主题。
【主旨感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说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之情。
【艺术鉴赏】
1.结构严谨,主旨明确
开头两句揭示诗意,点明全诗主旨。第三句的“江山”“胜迹”照应“人事”“代谢”,第四句的“我辈”“登临”照应“往来”“古今”,极为贴合;五、六两句写登临所见;最后两句扣实,真有“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之妙。诗的前半部分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部分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
2.情动于古,真挚动人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暗寓羊祜的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在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为他树碑立庙,“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流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神伤。“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是描述登山所见。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远眺岘山周围景色。进入眼帘的是岘山旁日夜流淌的汉水,冬天草木凋零,水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更远处,无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长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分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云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诗人登临岘山,冬天草木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涵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是晋初的名将,相隔400多年,但因为羊祜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又为国家建立了功业,所以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不得已才以隐逸终了一生,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灭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岂不令人感伤?自然就要“读罢泪沾襟”了。
学 习 目 标1.结合作者的身世,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表”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理解“夙、凶、薄、息、寻、除、听、卒”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2.理解把握本文融情于事、以情动人的特色;体会作者复杂真挚的感情,学习本文巧妙的语言表达方式。
3.了解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亲情,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及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揣摩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以及抒发思想感情的技巧。课 前 预 习1.走近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西晋文学家。父早死,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少时师事谯周,通《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称。在蜀汉做官,任尚书郎,曾数次出使东吴,极有辩才,为吴人所称赞。(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蜀亡后,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书陈情,辞不赴召,是为《陈情表》。后祖母死,李密才出仕晋朝,历任太子洗马、尚书郎、河内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因怀怨赋诗,得罪权贵,遂免官。后老死于家中。
2.了解背景
晋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晋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以及孝顺祖母的拳拳衷情。
3.开阔视野
文体知识:表
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意思是:“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以至唐宋以后,虽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
如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表,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有些表文,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流畅,特别是表文与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唐、宋以后用骈体写的表文,有的由于用典精切、词藻清丽,也成为骈体文学中的代表作。(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因为,由于 用法同“而”,表示承接关系 用 用来 称代性副词,代“我” 表被动,被 看见 授予官职 清除,去掉 拳拳 少,小 诚挚 愚拙,凡庸 终 士兵 终于 同“猝”,突然 志向,想法,心意 愿望 早时 
早晨  不幸 
 凶恶的,凶暴的 
不吉利 行凶 浅薄 迫近 少 轻视 子 叹息 休息 气息                                                                     进 入 课 堂 (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1段,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下面分述自己的不幸:“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是一不幸,幼年失去父母疼爱确实让人同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幸,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才能侥幸生存下来,他怎能不由衷感激祖母的抚养之恩呢?第一课时(研读课文第一、二段)
“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这既是祖母躬亲抚养作者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下文作者“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可谓一笔双关。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恩深似海;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也特别深厚,“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现在祖母生活不能自理,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作者在此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与祖母的深厚感情和亲密关系,旨在以此作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养”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第2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如果说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首句以“逮奉圣朝”作为过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命”的经过和原因:即祖母“供养无主”,与此次辞命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属实,并非托辞,以消除晋武帝的疑惑。
接着写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寻蒙国恩”“猥以微贱”“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甚至“欲奉诏奔驰”。“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国的焦急心情。这样使晋武帝相信其不欲负朝廷的器重及眷爱后,才又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刘病日笃”。面对情况急迫的征召:“特下”“切峻”“责臣”“催臣”等等,“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几句情真意切而含蓄精当的叙述,将忠诚之心与孝顺之情并提,句句合情入理,使人信服。然而,此刻李密并未就此提出请求,反而含蓄住笔。
在第一、二两段里,又集中一个“孝”字进行叙说。“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是从“孝”字立论的;“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也是从“孝”字立论的。事亲孝,不仅为当时社会舆论所称誉,而且也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提倡,“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为第三段进而写“圣朝以孝治天下”打下了基础。1.文章开头,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夙遭闵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该句在全段中起总摄作用。作者起笔用这八个字概括了自己的坎坷命运,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紧接着作者写出了“夙遭闵凶”的具体内容:2.第二段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答:(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1.李密不愿出来做官,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
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3年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稳定民情,笼络人心,对于西蜀的名人贤达,或征召他们到洛阳供职,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做官。晋武帝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
2.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3.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李密曾入仕“伪朝”,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他要回避也回避不了。而且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由李密自己把窗户纸捅破,来一个“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4.在晋武帝屡次征召的情况下,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B 【解析】 A.夙:早时;C.息:子;D.吊:安慰。D 【解析】 D与例句都是称代性副词“我”,AB被,C看见。3.下列成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
①零丁孤苦:孤单困苦,无依无靠。零丁,孤独的样子。
②朝不虑夕:早上不能顾及晚上。形容情势十分危急,随时可能发生变故。
③形影相吊:形体和影子相互安慰。形容孤苦无依靠。吊,慰问。
④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孑,孤单。茕茕,孤单的样子。
⑤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衰老的人即将逝去,或腐朽的事物即将灭亡。薄,迫近。
⑥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快要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⑦人命危浅:比喻人即将死去或腐朽的东西将要灭亡。危,危险。浅,指时间短,寿命不长了。
⑧急于星火:比喻催逼得十分紧迫,十万火急。星火,流星和烈火。
A.①②⑧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⑦
【答案】 A
【解析】 ①零丁,通“伶仃”;②朝不虑夕: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这是说随时都可能死亡;⑧星火:流星的光亮。D 【解析】 A①终于,②尽;B①姑且,②假如;C①坎坷,②险要;D.夸耀。B 【解析】 都是名词作状语。A.动词,使动用法,使……知道;C.名词用作动词,任职;D.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6.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
A.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陈情表》)——除:免除授职。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拜:改任官职。
C.举孝廉不行,连辟(bì)公府不就。(《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D.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出:出任京官。
【解析】 A.除:任命,授职。B.拜:授予官职。C.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D.出:京官外调。
C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首段先从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造成了一种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B.第二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叙两次征辟,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皆是供养祖母之事无人承担。
C.前两段重在议论中动之以深情,三四段重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
D.本文是介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由于缘情挥洒,故具有行云流水、天真自然之妙。
【解析】 “过渡文体”错。
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AC  【解析】 都当“因为”讲。B.凭,D.用。
9.第一自然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作者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从这五个方面叙写自己所遭之“________”: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凶 父丧母嫁 幼弱孤苦 家门衰落 内外无亲 祖母卧病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特下”“切峻”“责臣”“催臣”“逼迫”“临门”“急于星火”,这一连串动作情势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晋武帝征召的心切,州郡长官执行命令的坚决。
B.“臣欲奉诏奔驰”一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恨不能立即奔赴京都,上任就职,以效忠武帝的焦急心情。同时,作者这样写是想让武帝知道自己确实想有所作为,以不负武帝的一番器重之心和眷爱之情。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忠心令人叹服。
C.“则刘病日笃”一句,用“则”字一转,再次摆出自己的困难。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写作者“退”的艰难,“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写出作者“进”的困难。
【解析】 “退”“进”用反了。D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1~12题。
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 “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
(2)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答案】 见译文
12.郑玄在怀疑马融因忌妒而可能追杀自己时,为什么作出“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的姿势?
【答案】 因为郑玄预料到马融可能因忌妒而追杀自己,而在派人追杀之前,马融必然占卜郑玄所在的位置,而当他占卜到郑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时(这是人死后装入棺材埋入地下的状态。)就会据此得出郑玄已死的结论,也就不派人追杀了,他因此逃脱性命。由此可看出郑玄的智慧。【参考译文】
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三年都没有见到马融,只是由马融的高才弟子传授学问而已。马融曾用浑天仪测算天体位置,计算得不准确, 弟子们也弄不清楚。有人说郑玄可以解决这个难题,马融就找来郑玄,让他演算,郑玄一推算就得到了结果,大家都很惊叹佩服。后来郑玄学成离去,马融发出了“礼乐都随着郑玄东去了”的慨叹。马融担忧郑玄名声超过自己,心里嫉妒。郑玄也疑心他们会前来追杀,就坐在桥下,脚上穿着木屐踏在水面。马融果然在转动栻盘占卜他的行踪,他对左右的人说:“郑玄现在土下水上,而且脚踩木头,可见他一定是死了。”于是就停止追赶。郑玄竟然得以脱身。(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3段,首先列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职作了言之有理的开脱。将自己的言行巧妙地纳入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第二课时(研读课文第三、四段,总结全文)接着写到最关键的问题,以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有不事二主之心。先写自己在蜀汉既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接着自贬身份,说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地位,对皇帝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盘桓”“有所希冀”。此处委婉得体,顿挫有致,有力地消除了武帝的疑惑,取得认同。最后着重陈述了祖母刘氏的病情以及与之血肉相连不可须臾分开的密切关系。而祖母已经“朝不虑夕”,由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关系,让他“区区不能废远”,至此才明确而语气和婉地摆出自己的真实态度。可谓水到渠成,有理有据,情真语切。第4段,为了防止晋武帝利用“徇私情”和“报国恩”的矛盾而采用高压手段,作者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解决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即请求晋武帝赐他在“日短”之内“报养刘”,那么他以后将“日长”地“尽节于陛下”。说明终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可以并行不悖,只是有先后缓急之分而已。紧接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难处,而且这难处真实到“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尽知的程度。最后再次明确恳求“听臣微志”,那么以后“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在这种环环相扣、入情入理的分析后,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失去了所有的借口和退路,只能对李密的行为表示支持和同意了。1.在朗读第四段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中哪句话是本文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愿乞终养”。
(2)“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2.本文运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试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乌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尚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比喻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1.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特殊关系,作为陈情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2.第四段中作者是怎样为自己忠孝两难寻找合适的出路,使自己既能尽“忠”又能尽“孝”的?
李密要想真正达到自己“愿乞终养”的目的,还必须向皇帝具体表明自己的心志。于是他便从时间上来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的实际情况,况且“乌鸟私情”,希望皇帝能允许自己为祖母养老送终,并指天为证“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母百年之后,自己定当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尽忠,报答皇帝对自己的恩情。至此作者才完全提出了自己的先尽“孝”后尽“忠”的主旨。对于一个“忠”“孝”两全的臣子,晋武帝还有什么疑问和理由拒绝他的合情合理的要求呢?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交错出现了几种感情: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恩遇的忠敬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如奉诏,则是不顾相依为命的祖母;如顺私情,陈述苦衷又不被允许。况且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果坚持不从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怀疑为坚守名节,蔑视当朝,恐怕要被视为心怀不满、图谋复辟的贼子贰臣了。因此在爽快明言之后,李密便语带感激地表达出以“我”“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身份,承皇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忧惧之情,理在情中。而今,九十有六的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病榻之前唯有他一人常“侍汤药,未曾废离”。在下文中,作者又一次对这种感情作了照应:“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此情之下,要让李密撇开祖母远去,实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来,在他人听来既合乎情,又达于理。文章的第四段,李密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所以,“愿乞终养”。即先尽孝后尽忠,合情合理。晋武帝阅其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中,足见这篇奏表写得多么成功。4.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得如此感人的?请举例加以说明。本文是一封写给皇帝的信,作者将自己的心情、感受、愿望都凝聚于叙述之中,融情于事,表达了报养祖母的孝敬之情和“尽节”于皇上的尽忠之心。1.从感化入手,写真情,诉肺腑,以情感人
李密力图向晋武帝透露这样一个信息:并非不愿为官,实在是割舍不下年迈的祖母。为此,李密大打“情”的旗号,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李密无祖母不能长大成人。“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未解人语而失父,一不幸也;“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又失去了母亲温暖的怀抱,二不幸也;“少多疾病,九岁不行”,生活不能自理,三不幸也。多亏祖母的悉心抚养,李密才侥幸有了今天,“乌鸟私情”,不能不报。二是祖母无李密不能终余年,“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由于多年为孙子操劳,祖母积劳成疾,卧床不起,没有李密的照顾,显然不行,此其一也;李密“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没有亲人替他尽孝,此其二也;李密“门衰祚薄”,经济拮据,无力请仆人照顾,此其三也。所以必须事事躬亲,不能片刻远离,祖孙二人相依之情可见一斑。三是李密并非因私害公,他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一“长”一“短”,显示出李密的良苦用心,谁也不会再说李密私心太重。特别是结尾的“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更是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如不“恩准”,将大失人心。
2.围绕“孝”字严密推理,以理服人
当然,李密深知万民之上,视民如草芥的国君,岂能是以一个简单的“情”字所能动容的?所以,他在“孝”字上做足文章,以理服人。
首先,李密打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李密明白,辞诏之行稍有闪失就会因不忠之罪惨遭杀身大祸,甚至满门抄斩。为此他寻找了一个响亮的政治依据,这就是当朝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并称赞朝廷言必行,行必果,“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而自己“特为尤甚”。
李密之所以这样写,实际是为了把自己的“苟顺私情”之举纳入治理天下的大道理之中,从而启示皇上从中悟出自己不便言说的理由:我乞养祖母的行为,其实是在践行皇上您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啊!不奉诏固然有不忠之嫌,但晋武帝既然高举孝道,作者就以“孝”来打消他的疑虑,顺应政治潮流,使“乞养”之行为有理有据。
3.语言特色
(1)使用短句,形成排比和对偶。如第一段中开头几句,自叙苦情,为不能“废离”祖母伏笔。又如,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述祖母之危,语句痛切,感人至深。四字短句,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2)长短交错,对比鲜明。如“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用紧凑的四字句,并连用两个转折句,表达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词意凄恻婉转而又虔诚。C 【解析】 夙:早时。A息:子/气息;B.盘桓:徘徊/犹疑不决的样子;D.区区:拳拳/少,小。A 【解析】 A项的“废”都是动词,废止。B项,“鲜”:①少,这里是“无”的意思;②鲜艳。C项,“命”:①任命,名词;②生命、性命,名词。D项,“拜”;①授官,动词;②敬辞。C 【解析】 两个“则”都是连词,表转折。A.且:①并且,而且;②尚且。B.于:①介词,比;②介词,对。D.之:①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结构助词,的。4.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朝廷对李密的“恩情”的一项是 (  )
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⑤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⑥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⑥
【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③④表现朝廷逼迫之急,没有表现朝廷对李密的“恩情”;⑥是李密对自己的评价,也与朝廷的恩情无关。排除这三句即可。A 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这是对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因为在封建社会提倡妇女守节,认为妇女改嫁是不光彩的事,而李密的母亲因孤贫无依改嫁了,李密就这样为母亲讳。
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指自己的外亲,即外祖父、舅父一族的亲戚。
C.“当侍东宫”中的东宫,本是太子所居之所,因为在皇宫的东边,所以称东宫。本文中用作太子的代称。
D.“死当结草”,“结草”代指报恩,此典故见于《左传》。
【解析】 “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不是指外祖父一族。B 6.下列对文章部分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一句,表面看是对晋武帝的赞颂,实际上是对晋武帝的最大嘲讽。
B.“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句中,“切”“峻”“责”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当时晋武帝的心态。
C.“臣欲奉诏奔驰”句中的“奔驰”用得绝妙,它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希望赴京效劳的心情。
D.“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比喻形象地表明了祖母大限临头,这也正是作者无法奉诏的原因。
【解析】 A项,理解错误,“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一句中有对晋武帝的最高赞美,也有作者深受其恩的感激,没有嘲讽的意思。A 〔名著博览〕
《童年》人物欣赏
阿辽沙:书中主人公,3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和外祖母回到外祖父家,不久母亲因不堪忍受外祖父家的生活也离开了这个家,阿辽沙与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和非常敏感的孩子,能辨别好坏,在外祖父、外祖母、房客等的影响和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度过自己的童年。
外祖父:年轻时曾在伏尔加河上做过纤夫,后来在家里开了一个染坊,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愈来愈吝啬、贪婪、专横、残暴、冷酷无情。当他还有钱的时候,他对周围所有的人作威作福,对一切事独断专行;破产后,他成了一个贪婪的吝啬鬼,连茶叶也要和妻子分开买。
外祖母:这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鲜明和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外祖母是一个果敢、刚强的妇女,当屋子着火时,她披上被勇敢地闯进大火中抢出水桶大小的一瓶硫酸,防止了火势的进一步蔓延。外祖母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人物:她喜欢唱歌,跳舞,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她很善良慈爱,懂得坏事是由生活的贫困而引起的,她对这种贫困了解得十分清楚,她亲身经历了丈夫的打骂和儿子们的粗鲁。外祖母是阿辽沙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是他最了解和最珍爱的人,外祖母的仁慈和聪明,她对生活的美好本质的信心,向她周围的所有人放射着明亮的光辉。
“好事情”:外祖父家的一个房客,这是他的绰号,因为他沉默寡言,不引人注意,每次叫他吃饭或喝茶的时候,他总是回答一句“好事情”,于是不管当面或背地里,别人都叫他“好事情”。他是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除了阿辽沙一个人以外,所有的人都当他是外人,都把他当作危险的人而不与他接近。在他说“孤独得可怕”这句话中,阿辽沙感到有一处触动他心的东西;他可以毫无阻挡地看他做实验,也可以依偎着他和他一起在寂静而温和的傍晚中静静地坐着,感受着一些特别纯洁、轻飘的思想;他告诉阿辽沙,一定要记住,好好地记住这些话:“给他的惩罚多可怕,罚他不该听从坏人的话,不该认为自己是代人受过!”
“好事情”是阿辽沙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在阿辽沙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学业质量标准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