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冻雨
雪灾
冰雹
旱灾
洪涝
风暴潮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蝗灾
虫害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2018年中国自然灾害
灾害损失
2018年一季度,以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地
震、干旱、洪涝、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森林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272.2万人次受灾,53人死亡,2人失踪;5.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6.2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近3000间房屋倒塌,6000余间严重损坏,14.1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241.4千公顷,其中绝收69.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96.7亿元。
灾害特点
一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集中发生。一季度,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集中在1月份发生,中东部地区先后出现三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雨雪覆盖范围高达576万平方公里,平均累计降雪量为2000年以来历史同期次高值(仅次于2008年)。三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高度重叠,中到大雪区域重复落在浙江、安徽、湖北、河南等省,导致部分地区重复受灾且灾情严重。其中,安徽、湖北两省灾情最重,共造成2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占一季度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总损失的6成以上。总的看,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一季度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明显偏重,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高值。
二是南方多省遭受风雹灾害。一季度,全国共出现1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集中在3月初南方大部,特别是江西省雷暴大风尤为严重,共有60个县市出现8级以上短时大风,局地伴有短时强降雨和冰雹,共造成15人死亡。据统计,一季度风雹灾害共造成全国20个省(自治区)134.5万人次受灾,20人死亡,近4000间房屋严重损坏,11.6万间一般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总的看,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一季度风雹灾害总体偏重,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倒损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均为2013年以来同期次高值(仅次于2013年)。
三是地震灾害造成一定影响。一季度,我国大陆地区未发生5级以上地震。4级以上地震影响主要集中在2月份。其中,2018年2月12日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发生4.3级地震,首都圈地区有一定震感,但未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倒损。云南省短期内连续发生3次4级以上地震,分别是2018年2月9日景洪4.9级地震、2月15日香格里拉4.0级地震和2月20日景东4.0级地震,共造成近1.7万间房屋一般损坏,直接经济损失9000余万元。总的看,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一季度地震灾害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损失偏轻。
总的看,2018年一季度全国灾情与2017年同期相比明显偏重,与近5年同期相比仅次于2013年。
分组讨论:
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
思考: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读图观察: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有何特征?为什么?
腾冲
黑河
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总特征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
1.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主要原因是由于(1)由受灾体地域分异控制,我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农业、城市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 (2)受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制约,东南部季风发达,受海洋影响大,而且多山,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二、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灾情特点
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形成了自然灾害人员伤亡损失大、农业灾情严重的特点。
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
我国人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画一条人口分界线,此线东南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此线西北人口稀疏。人口的这种不平衡分布,与水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区相结合,使得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地震
滑坡、泥石流
洪涝
旱灾
台风、风暴潮
低温冷害
雪灾
海
洋
灾
害
带
东
部
灾
害
带
中
部
灾
害
带
青藏高原灾害带
西北灾害带
东
南
沿
海
灾
害
带
三、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海
洋
灾
害
带
东部
灾
害
带
中部
灾
害
带
青藏高原灾害带
西北灾害带
东南沿海
灾
害
带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东部和南部海域
台风、风暴潮
受海洋环境的影响
海
洋
灾
害
带
东部
灾
害
带
中部
灾
害
带
青藏高原灾害带
西北灾害带
东南沿海
灾
害
带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
海
洋
灾
害
带
东南沿海
灾
害
带
东部
灾
害
带
中部
灾
害
带
西北灾害带
青藏高原灾害带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洪涝、旱灾、病虫害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
季风环流不稳定
海
洋
灾
害
带
东南沿海
灾
害
带
东部
灾
害
带
中部
灾
害
带
西北灾害带
青藏高原灾害带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主要指青藏高原以
东的第二级阶梯
以暴雨、洪水、地震
滑坡、泥石流等为主
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地区
此阶梯是我国平原向山地和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向干旱和半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
海
洋
灾
害
带
东南沿海
灾
害
带
东部
灾
害
带
中部
灾
害
带
西北灾害带
青藏高原灾害带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主要指西北内陆
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
是中国的干旱区
海
洋
灾
害
带
东
部
灾
害
带
中
部
灾
害
带
西北灾害带
青藏高原灾害带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
高原气候区
地势高、起伏大
东
南
沿
海
灾
害
带
自然灾害种类的区域分异及原因
地域分异 原因
旱灾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洪涝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实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地震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西北地区位于板块内部断裂构造带上
滑坡、
泥石流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低温冷害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 濒临西北太平洋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西南为多发区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东南沿海为多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