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4 13:5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三课 宋明理学
春秋:创立
战国:发展
秦朝:打击
西汉:正统
宋明以前儒家思想是怎样演变的?



孔 子
孟 子
秦始皇
董仲舒

知识回顾
(1)表现:东汉末年,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魏晋、唐末五代儒学地位进一步动摇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
③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出现三教合一
的社会潮流
一、理学产生背景
1.儒学困境
(2)原因
②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以宗教求得精神解 脱,以及统治者的提倡

三教图
  “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朝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主张;
(2)北宋:士大夫掀起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韩愈提出“道统”思想。
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影响:
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什么是理学?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人性和儒家的伦理道德就是理,理就是天理。“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天下万物永恒的普遍法则。它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什么是理? (“理” 的含义)
2.北宋五子的主张:
(1)周敦颐、邵雍——为理学奠基
(2)张载——开创“气”学,理学中的唯物主义代表
(3)程颢、程颐(二程)——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1)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贡献
①在理气关系(世界观):他认为,先理后气,理是万物的根本(本原)
②修养论(认识论):格物致知(客观唯心)、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南宋:朱熹的学说(程朱理学)——标志理学成熟
③社会政治理论(治世理论):道统论。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儒家干预政治,要设法“正君心。
④贡献成就: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2)朱熹理学的影响:
朱熹成为仅次于孔孟的一代儒学宗师,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依据——道统论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
(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核心——“正君心”
目的——排斥佛教、道教思想,重建儒学信仰
社会政治理论:
朱熹对理学的发展
朱熹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他多年研究传授五经四书,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他提出“存天理,去人欲”,认为人欲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用天理克制人欲。朱熹在继承和发展二程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朱熹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由于它的刊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开始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1.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提出基本观点:
世界观: “心即理也” (本心即是天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主观唯心论)。
方法论: “发明本心” (求理的方法:通过内心反省得到理)(不需要学习体会,反对格物致知)。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
1、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理在心中,心即理也)
2、方法论(求理方法):致良知;知行合一
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致”就是达到;“良知”即本心,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就是“理”。“致良知”就是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达到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内容
实质
影响
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课堂活动1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界观
方法论
哲学范畴
(外在的)理是世界的本原
(内在的)心是世界的本原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的发展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背景:


知识·梳理
B
C
1.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 )
A.孔子、孟子、荀子???????????
B.程颢、程颐、朱熹
C.陆九渊、王守仁、李贽???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
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
主要是指( )
A.世界万物的本原?????????????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
3.“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
来的( )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4.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
答下列哪一叙述( )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C
C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商场着火了--
程朱理学代表
陆王心学代表
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
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


二十四孝之为母埋儿
(有人问程颐:如果有妇人死了丈夫,贫穷无所依靠,可不可以再嫁?)程颐回答: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美丽”的三寸金莲


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这样的社会是变相的妇女屠宰场。
小结: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小结: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