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单选题
1.下列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
A. 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
B.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 增加适宜的物种数目
D. 限制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能量关系看①=②+⑤
B. ⑥都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C. 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D. ③/②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
3.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 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 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 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4.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A. 向一个湖泊引入水葫芦
B. 封山育林,减少人为干扰
C. 捕捉农田里的蛇
D. 为了杀灭害虫,大量喷施农药
5.如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 )
A. ②③⑥
B. ④
C. ⑧
D. ①⑤⑦
6.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 )
A. 蝙蝠的“回声定位”
B. 萤火虫发光
C. 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D. 雄鸟的“求偶炫耀”
7.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可能发生在( )
A. 细胞与细胞之间
B. 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
C. 种群与种群之间
D.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示意图,要使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和生物E和C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 A→B→C→E,捕食和竞争
B. A→B→E,竞争和捕食
C. A→D,竞争
D. A→E→C,捕食和竞争
9.下面的图1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图2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且已知种群Ⅰ为自养生物,三个种群间存在捕食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生态系统中,图2中种群Ⅰ、Ⅱ、Ⅲ依次属于图1中甲、乙、丙表示的生态系统成分
B. 大气中的CO2只有通过图1中X的光合作用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C. 图1中Y与丙中图示生物类群都是异养需氧型的,图2中的三个种群都是需氧型的
D. 图2中三个种群的增长方式都是“S”型,5至7年间的种群Ⅱ属于衰退型种群
10.分析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
B. 图中的生物构成了食物网
C. 此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
D. 图中的鸟和虫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
11.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
B. 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是行为信息
C.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种群繁衍同信息传递无关
D. 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2.下列属于群落层次的是( )
A.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B. 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C. 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
D.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13.如图是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随着外界干扰增强,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大
B. 随着外界干扰增强,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大
C. 流入兔体内的能量至少占绿色植物总能量的10%
D. 流入兔体内的能量包括兔自身呼吸散失的能量
14.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蜀岗西峰的所有蒲公英 ②茱萸湾的全部生物 ③瘦西湖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④凤凰岛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①
D. ①②④
15.如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位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 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C. 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是4×1010
D. 18年间该松林生态系统中流入分解者的总能量是285×1010
16.在制作生态缸的实验中,以下关于生态缸设计的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要用无色透明玻璃,保证能量能输入生态缸
B. 要定期通气,以保证各种生物的正常呼吸
C. 要放在散射光处,以避免缸内的温度过高
D. 水量应为容器的,以使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17.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食虫鸟与食草昆虫之间存在反馈调节
B.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
C. 优良牧草与杂草之间表现为竞争
D. 人、狐狸、鹰、食虫鸟都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18.下列有关下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只有两条捕食链
B. 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 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 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
19.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
A. 昆虫的繁殖能力
B. 食物的限制
C. 天敌的捕食
D.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0.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物质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碳在绿色植物和甲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B. 图中的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
C. 图中的绿色植物、乙和丙都是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D. 图中的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21.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下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夏季,a>b+c+e
B. 秋季,e+fC. 春季,g=b+e+f
D. 冬季,d>c+f
22.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曾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着的能量(NP=GP-R),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总量会增加
B. 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C. 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1.3%
D.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23.某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当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会出现“化学防御”,即苔草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降低旅鼠的繁殖力,以此来抵抗旅鼠的采食压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苔草化学防御时产生的可能是促性腺激素类似物
B. 苔草与旅鼠的这种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 化学防御通过影响旅鼠的出生率来降低旅鼠的种群密度
D. 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2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量流动的单向性是因为动物的食性一般不能逆转
B.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得到外部的能量补给
C. 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供应就可以长期维持正常功能
D.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生物的呼吸消耗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25.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 )
A. 称为初级消费者
B. 属于第二营养级
C. 属于第三营养级
D. 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二、非选择题
2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首先表现在生物________和________上的相对稳定。
27.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y),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图1中A表示_____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
(3)如图1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________×103kJ/m2·y。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________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5)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28.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回答。
(1)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各组分间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同时________调节着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保持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输入________。
(3)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________b(>、<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_______。
(4)环境污染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可用于生态风险评估。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数(RQ),若RQ<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1则显示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请根据表中的RQ值预测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29.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因素。
30.信息交流涉及到生物界的方方面面。
(1)变形虫对食物的识别与其细胞膜上的________(物质)密切相关。
(2)人体甲状腺激素通过________运输到全身各处,提高代谢速率。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可通过________(结构)实现,而某些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________(结构)直接实现信息交流。
(3)蚜虫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若要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________法。
①甘蓝蚜能够释放出具有强烈芥末油气味的化学物质来吓跑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②部分种类的蚂蚁能够“畜养”蚜虫,在保护所养蚜虫的同时,采集蚜虫所分泌的蜜露作为食物,这些蚂蚁与蚜虫之间形成了________关系。
③科学家将豌豆蚜虫碾碎并提纯了它们的类胡萝卜素,证明这些提取物能够吸收并传递光能。据此推测,豌豆蚜虫可能具有吸收________光的能力。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要采取措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即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干扰甚至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这个措施是不可取的。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不能使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这个措施也是不可取的。限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这是因为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是使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是营养结构更趋于复杂的过程,所以演替的过程一般是其稳定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增加适宜的物种数目(不是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才能使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大,从而使其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2.【答案】D
【解析】①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它包括②(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⑤(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和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⑥中部分能量来自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是食物残渣,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获得能量最少。
3.【答案】C
【解析】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答案】B
【解析】向一个湖泊引入水葫芦、捕捉农田里的蛇、大量喷施农药喷杀害虫都会导致生物种类数量的减少;而封山育林,减少人为干扰,会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因此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封山育林,减少人为干扰。
5.【答案】B
【解析】已知图中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④表示捕食关系,⑤⑥⑦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⑧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主要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动植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所以图中的④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
6.【答案】D
【解析】A、B、C三项信息分别为声、光、声,都属于物理信息。只有D项是动物做出的特殊的行为,属于行为信息。
7.【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在种群内生物个体间、种群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的。A选项描述的是细胞与细胞之间,这里说的是个体内的细胞之间,虽然单细胞生物之间也存在信息传递,但仍然属于个体之间的传递。故选A。
8.【答案】B
【解析】食物链越短产量越高,E以C为食,同时两者都以B为食,所以两者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的关系。
9.【答案】D
【解析】题图中甲是生产者,X表示生产者中的原核生物,如硝化细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Y表示分解者中的真核生物,如真菌;Ⅰ是第一营养级,Ⅱ是第二营养级,Ⅲ是第三营养级。大气中的CO2通过图1中X的化能合成作用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有需氧型的,也有厌氧型的。图2中三个种群由于捕食关系不能无限增长,增长方式是“S”型,5至7年间,种群Ⅱ数量下降,属于衰退型种群。
10.【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图中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图中含有分解者,B错误;图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正确;图中的鸟和虫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于太阳能,D错误。
11.【答案】D
【解析】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其他生物。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是化学信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种群繁衍与信息传递都有关。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答案】B
【解析】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种群特征,A错误;B.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的特征,B正确;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D错误。
13.【答案】D
【解析】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A、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能量在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绿色植物的总能量至少有10%流入第二营养级,即流入兔、鼠、食草籽鸟和食草昆虫体内的能量至少占绿色植物总能量的10%,C错误;流入兔体内的能量包括兔自身呼吸散失的能量,D正确。
14.【答案】D
【解析】①蜀岗西峰的所有蒲公英属于种群;②茱萸湾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③瘦西湖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更不是生态系统;④凤凰岛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所以①②④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15.【答案】B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因此“能量Q”不能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只能表示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4×1010是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C错误;分解者获得总能量要大于285×1010,因为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也流入到了分解者,D错误。
16.【答案】B
【解析】A.无色透明的玻璃,可以让光能透过,有利于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B.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缸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氧气,故不需要定期通空气,来保证各种生物的呼吸,B错误;C.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C正确;D.在制作生态缸时,要保留一定的空间,D正确。
17.【答案】D
【解析】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所以食虫鸟与食草昆虫之间存在反馈调节,A正确;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B正确;C.牧草和杂草会竞争水肥等生活资源,C正确;D.人、狐狸、鹰、食虫鸟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如鹰可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D错误。
18.【答案】A
【解析】狐与鸟之间仅有捕食关系;细菌不属于食物链成分,不占营养级;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应是狐。
19.【答案】D
【解析】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即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不会有哪种生物会过度繁殖。
20.【答案】B
【解析】碳在绿色植物和甲(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A正确;①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B错误;图中的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都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C、D正确。
21.【答案】A
【解析】在题目所给出的生态系统中,a代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及合成的有机物,这是流经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量最大;b代表植物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代表通过食物链流入到动物(各级消费者)体内的总能量;d代表动物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e代表植物的残枝、落叶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f代表动物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g代表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同。根据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在夏季,处于平衡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流入到动物体内的能量+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
22.【答案】B
【解析】由于系统总呼吸量(13.23+501.58+0.54+79.13+192.59)=787.07小于系统的能量输入(光合作用固定总能量871.27),故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总量会增多;因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由表中GP数据可知,能量沿各营养级流动的渠道应为②→④→①→③;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91/141.20×100%≈11.3%;④初级消费者GP的去向中,不包括自身的粪便,自身的粪便属于生产者的GP,故B项错误。
23.【答案】A
【解析】A.据题干可知,苔草化学防御时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能降低旅鼠的繁殖力,而促性腺激素能提高动物的繁殖能力,故不可能是促性腺激素类似物,A错误;B.苔草与旅鼠的这种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C.苔草会产生的这种化学物质可降低旅鼠的繁殖力,故说明化学防御通过影响旅鼠的出生率来降低旅鼠的种群密度,C正确;D.苔草产生的这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以此来抵抗旅鼠的采食压力,维持生态平衡;故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正确。
24.【答案】C
【解析】能量流动的单向性是由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决定的,即食物链中动物的食性一般不能逆转,A正确;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有的生态系统还需外源能量的投入),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得到外部的能量补给,B正确;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必须从外界获得能量供应才有可能较长时间维持正常功能,C错误;流入某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主要有呼吸作用消耗、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和流入下一营养级,即生物的呼吸消耗和资源利用率不高,所以会逐级递减,D正确。
25.【答案】C
【解析】植物是第一营养级,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则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应处于第三营养级且为次级消费者。
26.【答案】物种 数量
【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永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被破坏而失去平衡,动、植物的数量也不会相等,植物的数量总是多于草食动物的数量,草食动物的数量总是多于肉食动物的数量。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越强。
27.【答案】(1)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12.7% (2)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 5 (4)C E (5)次生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1)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3+14+70+23)×100%≈12.7%。(2)图1中A表示细胞呼吸,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是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肉食性动物一共需要能量7.5×103kJ/m2·y,植食性动物提供了2.5 kJ/m2·y,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5 kJ/m2·y。(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出生率远远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E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5)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28.【答案】(1)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2)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 (3)< 正相关 (4)对四种生物生存的影响:D内两种污染物的RQ>1,B内汞的RQ>1,污染物会威胁这些生物的生存,由于A和C生物体内两种污染物的RQ<1,其生存不会受到威胁。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
【解析】(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将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联成一个统一整体。(2)物质是循环的,因此一个生态系统可以实现物质上的自给自足;而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因此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才能保持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在相同强度的干扰下ya>yb,表明a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更大,其抵抗力稳定性低。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故x和y呈正相关。(4)根据RQ的含义可判断表中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定的影响。
29.【答案】自然 人为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30.【答案】(1)受体
(2)体液 突触 胞间连丝
(3)样方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互利共生 蓝紫
【解析】(1)变形虫为单细胞生物,其对食物的识别与其细胞膜上的受体有关。
(2)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和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可通过突触传递神经递质来实现,某些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直接实现信息交流。
(3)蚜虫活动能力很弱,故若要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信息传递是长期的生物进化的结果,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据题意可知,蚂蚁与蚜虫的生活方式对双方都有利,故它们之间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豌豆蚜虫含有类胡萝卜素,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故豌豆蚜虫可能具有吸收蓝紫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