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承 天 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关 于 古 代 的 几 种 文 体
1.记:
2.说:
3.铭:
4.书: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事 。
如《桃花源记》
是一议论性的古代文体 ,大多就一事 一 物或一种 现象抒发作者感慨。如《爱莲说》。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陋室铭》。
书即书信,古人的信又叫“尺牍”或叫“信札”,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如《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课文并背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旷达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了解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补充
苏轼被贬到黄州做一个 有职无权的闲官,结识了也被贬到黄州的张怀民。他们满腹才情,有着凌云壮志,怎奈世事无情,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同病相怜,只好用清风明月消磨时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张怀民其人
背景补充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读
读字音
读节奏
读韵味
读感情
(一)读准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
jiě
xìng
suì
qǐn
bǎi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准节奏
品
品文意
品重点
品感情
理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想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考虑
想到
游乐
……的人
共同,一起
散步
院子里
于是,就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睡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也
到
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连词“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
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
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
地方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理思路:
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六要素分别是什么?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
欣然起行
寻张怀民
步于中庭
漫步赏月
发出感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思问题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6.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如水一样清明澄澈及月夜环境的清幽,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1.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景的妙处。
析重点
析重点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
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3)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4)欣赏月下美景.
析重点
4.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
苏轼被贬,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乐观豁达、坦荡的生活信条。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对庭院中月光的的描写,表达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透露出作者虽遭贬谪,感慨深微,却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豁达坦荡的胸襟和对“忙人”的鄙夷与讽刺。
拓展延伸
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1.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2.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用乐观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的人生!
3. 在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急剧膨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我们还需保持一颗平静空明之心。要善于观察和寻找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种种美和善的东西。
随堂检测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共同,一起
中庭: 院子里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4.盖竹柏影也
盖: 大概是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解衣欲睡 欲: 想要,打算
2.月色入户 户: 门
3.欣然起行 欣然: 高兴的样子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就,于是
5.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 交错纵横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 清闲的人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答案】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我于是)高兴地走到户外。(采分点:户、欣然)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案】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采分点:念、遂)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采分点:相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采分点:空明、交横、盖)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采分点:但、闲人、耳)
1.文中集中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内容可用“ 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四个字概括。
2.本文的主旨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月光怎样的特点?
【答案】 写出月光清明澄澈的特点。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作者描绘的世界: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者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却依然旷达)。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答案】 表达的感情有: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6.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处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月夜游承天寺;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7.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苏轼那天晚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
【答案】 ①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可以感受到;②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知音难求的心境中可以感受到;③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可以感受到;④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中可以感受到。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写月,被世人称为写月的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月光。
示例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烘托月光的澄澈,二者相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示例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凡人”雅趣。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和我们现在说的“闲人”是同一种人吗?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不是。作者所说的“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能够欣赏月夜美景的人,而现在所说的“闲人”是指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