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阶段专项复习(八)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答案显示
D
D
B
B
A
见习题
B
B
B
B
(1)保卫细胞 (2)B
见习题
B
D
见习题
A
B
绿色植物;动物;生存和发展;有限;低
见习题
见习题
1.柳树、樟树等木本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增粗,是因为它们的茎中具有( )
A.表皮
B.韧皮部
C.木质部
D.形成层
D
2.如图所示为某种植物茎的横切面,已知某种蝉是专以这种植物韧皮部中有机物汁液为食。若要分析该汁液的成分,则应该选取的部位是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点拨】韧皮部的功能是从上向下运输有机物,蝉专以这种植物韧皮部中有机物汁液为食,故应该选取的部位是丁。
D
3.茎的主要功能是( )
A.支持和吸收氧气 B.输导和支持作用
C.防倒伏和制造淀粉 D.光合作用和输导作用
B
4.土壤中的水分被植物的根吸收后,要通过如图哪一种组织向上运输( )
B
5.小梅把几滴香水加到小花瓶的水中,瓶内放入几株鲜花,不久从花叶上能闻到此香水的缕缕香气,这主要和植物的哪个功能有关( )
A.导管的输导作用 B.筛管的输导作用
C.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
A
6.如图是“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①是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是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毛
吸收水和无机盐
导管
输送水和无机盐
7.有些不法分子盗剥名贵植物杜仲的树皮作药材,致使树木死亡。其原因主要是破坏了树皮中的( )
A.导管 B.筛管 C.髓 D.形成层
B
8.在“证明有机物的运输”实验中,选取两枝带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的原因是( )
A.实验有可能失败,选取两根可以保证实验成功
B.实验过程有比较,现象更明显
C.一枝现象不明显,可以用第二枝
D.两枝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用
【点拨】在“证明有机物的运输”实验中,选取两枝带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的原因是形成对照,实验过程有比较,现象更明显。
【答案】B
9.十一国庆节期间,小科和父母一起到四明山玩,他看到山上有一些刻满了字画的大树枯死在路边。你认为可能导致树木死亡的原因是( )
A.切断了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
B.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通道
C.切断了向上运输有机物的通道
D.切断了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通道
B
10.叶的结构包括( )
A.表皮、叶肉、叶脉 B.叶柄、叶片
C.叶柄、叶片、叶脉 D.叶片、叶肉、叶柄
B
11.叶片表皮细胞的特点是( )
A.无色透明,排列紧密 B.绿色透明,排列紧密
C.无色透明,排列疏松 D.无色不透明,排列紧密
【点拨】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是由大量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组成的,有利于光线的透过和叶内结构的保护。所以叶片表皮细胞的特点是无色透明,排列紧密。
A
12.如图为某植物叶片气孔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所示的细胞为__________。
(2)在夏日正午的烈日下,植物叶片有时会发生卷缩,此时叶片上的气孔状态应如图____(填“A”或“B”)所示。
保卫细胞
B
【点拨】(1)观察题图可知,图中①所示的细胞为保卫细胞,②为叶肉细胞,③为气孔。(2)在夏日正午的烈日下,植物叶片有时会发生卷缩,保卫细胞失水,使气孔关闭。所以此时叶片上的气孔状态应如图B所示。
13.【中考·杭州】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图甲,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1)14CO2主要是通过图乙中________结构,进入到叶片中。
(2)写出14CO2在叶肉细胞中被合成有机物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片中的14C主要是通过茎中的哪一部分结构送到该植物的根部。________(填“外树皮”“木质部”或“韧皮部”)
气孔
韧皮部
(4)一段时间后,研究小组在容器A外的空气中发现了14CO2,请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植物中含有14C同位素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气孔被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
14.如图所示,用透明塑料袋将植物的叶片包扎起来,浇水后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塑料袋内有水珠产生。下列关于本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
A.选材说明:应选择具有较强
吸水能力的干旱地区的植物
进行实验
B.步骤分析:置于阳光下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快出现
C.现象解释:袋内的小水珠主要由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水液化形成
D.实验结论:气孔是植物散失体内
水分的“门户”
【点拨】光照可加速蒸腾作用的动力,因此在阳光下有利于实验,B符合题意。
【答案】B
15.如图所示,天平两端托盘上放置盛有等量清水的密封玻璃瓶,长势相同的两枝条经过橡皮塞插入水中,右边枝条只留一半数目的叶片,放在阳光下,调节天平至平衡。一个小时后,其结果是( )
A.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不等,天平右侧下降
B.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不等,天平左侧下降
C.蒸腾作用散失水的质量不等,
天平左侧下降
D.蒸腾作用散失水的质量不等,
天平右侧下降
D
16.观察蚕豆叶表皮实验时,为了能观察到更多气孔,应当撕取图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成临时装片。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通过茎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输到叶脉,大部分水分通过[ ]________散失,小部分参与图中②④细胞进行的__________
等生理活动。
⑤ 叶下表皮(或叶下表皮细胞)
导管(或木质部中的导管)
⑥ 气孔
光合作用
【点拨】蚕豆叶下表皮的气孔数目要多于上表皮,因此得撕取⑤叶下表皮;水分与无机盐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大部分水是通过蒸腾作用由气孔散失出去的;少部分水参与了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17.小明取两个相同的量筒,分别放入相同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发现完全浸没两者时,土壤中加入水的体积数要大于铁块中的体积数,则说明( )
A.土壤中含有水分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的密度大于铁块
D.土壤容易形变
B
18.土壤是__________生长繁衍的自然基地,是地球上________的食物来源和生活、繁衍的场所,也是我们人类赖以____________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绿色生态基础。地球上的土壤资源是________的。我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林地资源非常________。
绿色植物
动物
生存和发展
有限
低
19.下列哪种行为会引起土壤的生物性污染( )
A.随手扔塑料袋
B.经常给蔬菜喷洒农药
C.将煤渣倾倒在公路旁
D.病死的家禽家畜就地随意掩埋
D
20.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有机物
白色污染
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点拨】(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故题中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