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9 22:4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在温水里死亡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二章 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识储备
儒家经典书籍: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①发:兴起,指被任用。
②畎亩:田地。
③举:选拔、任用。
④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hāng)实。
筑,捣土用的杵。
⑤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士,狱官。
⑥市:集市。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任用,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集市上被任用。
排比 举例论证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①故:所以。
②心志:意志,感情。
③苦:使……痛苦。
④劳:使……劳累。
⑤饿:使……饥饿。
⑥空乏:财资缺乏。
⑦拂:违背。
乱:扰乱。
⑧曾(zēng)益:增加。
曾:同“增”,增加。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道理论证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①恒过:常常犯错误。
②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同“横”,梗塞、不顺。
③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④征,征验、表现。
⑤发,显露、流露。
⑥喻,了解、明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①入:指在国内。
②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③出:指在国外。
④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⑤然后:这样以后。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样以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品析课文
1.本文围绕“__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或有什么作用)


3.文中作者认为要避免国亡,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造就人才
治理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共同点:他们都出身贫贱,并且都在经受了艰苦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道理:说明了“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感悟课文

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以及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家亡国破的危险。
这篇文章阐明了什么道理?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理解。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然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现实意义
本文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方面警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既要经受磨炼,又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文章归纳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论证“生于忧患”

正:个人
反:国家
死于安乐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 、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客观:苦、劳、饿、空乏、行拂乱
主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无法家拂士
出: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
忧患
拓展延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仲尼厄作《春秋》
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课堂检测

本文是如何围绕观点进行论述的?
文章首先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来进行举例论证,接着进行道理论证从正面得出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又从反面提出国家因安乐导致灭亡,从而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释下列红色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字词积累
1.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于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1)人恒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动心忍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同“增”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
名词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课堂检测

违背
同“弼”,辅佐
兴起,指被任用
显露、流露
狱官
贤士
4.其他重点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恒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征于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选拔、任用
责任,使命
了解、明白
常常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王的贤士
征验、表现 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