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课件+试卷(8份打包)人民版选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课件+试卷(8份打包)人民版选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9 19:31:36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课前自主预习


俄国
塞尔维亚
俄土
英土
马恩河
施里芬计划
东普鲁士
加里西亚
三次
山东半岛
奥斯曼帝国
巴勒斯坦
东线
凡尔登战役
绞肉机
英、法联军
英国
英国
德、奥海军
飞机
协约国
无限制潜艇战
1917
协约国
重点难点探究
典型例题剖析
思考测评材料
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一、选择题
1.(原创题)图中所示武器首次使用于马恩河战役,根据我们所学知识,该武器的动力发明人可能是(  )

A.法拉第 B.瓦特
C.卡尔·本茨 D.狄塞尔
解析:坦克是重武器,所使用的动力是柴油机,柴油机的发明人是德国工程师狄塞尔,故选D。
答案:D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在欧洲全面展开,也涉及到亚洲和世界各地,其中在亚洲的高加索地区,交战的双方是(  )
A.俄国和土耳其 B.英国和奥匈帝国
C.英国和土耳其 D.俄国和德国
解析:亚洲的高加索地区加入同盟国的国家是土耳其,加入协约国的国家是俄国,故在高加索地区土耳其和俄国在交战。
答案:A
3.早在1905年,德国参谋总长施里芬就制定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作战计划,即施里芬计划,这个计划的直接目的是避免(  )
A.同英军作战 B.同美军作战
C.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 D.同时同英法作战
解析:分散兵力是兵家之大忌,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所以可能同时遭受东线俄国和西线英法的进攻,故施里芬计划的核心就是集中主力采用闪电战方法打败法国,再回头对付俄国,最后对付英国,避免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
答案:C
4.(原创题)1917年中国政府向同盟国宣战,当时的中国政府是(  )
A.国民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清政府 D.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从时间“1917年”可以判断出当时中国正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B。
答案:B
5.德国在1916年两次集中主力猛攻凡尔登都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
A.英法军队的顽强抵抗
B.法国军队的奋勇作战
C.德国的军队士气低落
D.德国没有使用新式武器
解析:防守凡尔登的军队是法国的军队,由于是保卫祖国,且凡尔登是巴黎的东部门户,失去了凡尔登,法国首都巴黎将受到极大威胁,所以法军奋勇作战,最终守住了凡尔登,故选B。
答案:B
6.在亚洲战场上,日本是第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它参战的目的是(  )
A.趁机夺取德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和山东
B.为战后瓜分世界做好准备
C.协约国力量较为强大
D.与协约国利益联系密切
解析:日本并不是真心参加,它参战的目的不过是趁德国被封锁无暇东顾之机争取德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和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故选A。
答案:A
7.法国贝当将军回忆“一战”的某次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毒气等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这次战役应该是(  )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战役
解析:由“堑壕”可知,该战役应发生在陆地上,D项错误;由“毒气”可判断,该战役最可能是凡尔登战役,而非A、B两项。故选C项。
答案:C
8.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拍摄于“一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照片的拍摄应不早于1917年
B.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北洋政府
C.劳工们为协约国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
D.中国劳工赴欧是为美国所雇佣
解析: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同盟国集团作战,但中国没有直接派军队赴欧洲参战,而是派遣了大批劳工赴欧洲服役,从事后勤和支援工作,这与美国无关,故选D。
答案:D
9.在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这是因为(  )
A.德国军队主力遭到重创
B.协约国军队由防御转入反攻
C.德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
D.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
解析:德国地处欧洲中部,一但海运被封锁,德国难以承受战争的长期物质消耗,故希望速战速决。故选D。
答案:D
10.(原创题)新式武器的出现对战争有很大影响,可是英国的坦克所起的作用很有限,这是因为(  )
A.英国的坦克很少
B.索姆河一带地形不适合坦克作战
C.德国很快发明了反坦克炮
D.坦克难以渡过索姆河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是德国和美国,尤其是德国化学工业更发达。当英国人发明并投入使用坦克不久,德国科学家就利用发达的化学工业发明了反坦克炮,所以英国的坦克在整个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太大。
答案:C
11.(原创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远离欧洲的巴勒斯坦,人们也暴露在战争的炮火中,而且双方异常激烈,这是因为(  )
A.巴勒斯坦人民为保卫祖国同以色列军队激战
B.巴勒斯坦人民趁机举行了反对殖民统治的起义
C.英国和同盟国在争夺殖民地
D.当时巴勒斯坦是土耳其帝国的领土,英军进攻巴勒斯坦是为了打击土耳其帝国
解析:巴勒斯坦不是土耳其的殖民地,而是它的领土,在一战中土耳其加入同盟国集团,故英国为了打击同盟国集团,开辟了巴勒斯坦战场,以便从东南面包围同盟国集团。
答案:D
12.图中的人物是德国卓越的天才战略家施里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定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使用坦克和毒气作为攻击武器
解析: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这个作战计划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集中兵力,速战速决。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施里芬(1833~1913),德国陆军元帅,1891~1906年担任德军总参谋长,他主张在战争中要集中兵力,速战速决,为此制定了“施里芬计划”。他临终前对继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小毛奇说:“记住,战争开始时,千万不要削弱我的右翼部队。”
材料二:为了在新的战争中战胜法国及其盟国,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905年就开始制订作战计划,即“施里芬计划”。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战争爆发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此计划充满信心,他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道:“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也十分乐观地认为德军会稳操胜券。
请回答:
(1)“施里芬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何缺陷?
(2)针对“施里芬计划”,法俄采取了怎样的对策?情况怎样?
(3)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的战役是哪次?之后的战争事态呈何特点?
答案:(1)指导思想:避免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各个击破,速战速决。缺陷:具有一厢情愿的主观色彩,低估了对手,特别是低估了俄军的行动及战斗力,幻想英国不会参战。
(2)法俄相约同时对德国展开行动,迫使德国两线分兵作战。战争一爆发,俄军出人意料地在1914年8月攻入东普鲁士、奥匈帝国等,迫使德国调兵到东线,减轻了西线法军的压力。
(3)马恩河战役。这次战役之后,战事进入相持阶段,双方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1915年1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度派遣他的顾问豪斯前往欧洲调查,但是,豪斯在与英国和德国两方面接触以后,得出了“在付出了这么多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印象。材料三: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 700万美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豪斯的“印象”是否正确?为什么?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果如何?
答案:(1)美国采取中立政策。美国远离欧洲战场,正好利用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同双方进行贸易,大发战争财。
(2)正确。由于这场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因而在没有分出胜负之前,双方都不肯中止战争。
(3)材料一宣称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材料三则反映出美国利用中立地位积极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并表现了倾向和支持协约国的态度。这种前后矛盾的表现说明美国统治集团不甘心置身事外,而是打着中立的旗号,积极参与战争。1917年美国便迫不及待地参加了对德作战。







PAGE



1



(共44张PPT)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课前自主预习
反战斗争
沙皇政府
列宁
革命军事委员会
和平法令
布列斯特和约
协约国
保加利亚
奥斯曼帝国
奥匈帝国
威廉二世
协约国集团
经济损失
俄国
世界大战
社会主义
民族解放运动
军事理论
和平主义
重点难点探究
典型例题剖析
思考测评材料
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选择题
1.(原创题)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二月革命,这次革命的性质为(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社会主义革命
C.民族解放战争 D.俄国工人起义
解析:判断一次革命的性质主要从目的和结果方面看,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沙皇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案:A
2.在同盟国中,由于士兵发动起义,最早宣布投降的国家是(  )
A.保加利亚 B.奥斯曼帝国
C.奥匈帝国 D.俄国
解析:保加利亚由于人少国小,协约国在那里发动进攻,保加利亚士兵不愿再为同盟国而战,于1918年9月发动了起义,迫使保加利亚政府向协约国投降,故选A。B投降于1918年10月;C投降于1918年11月3日,D不是战败国,没有投降。
答案:A
3.(原创题)一战结束前后,新兴国家不断出现,人们在这些新兴国家当中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异类,如同“鹤立鸡群”,这个国家应是(  )
A.苏俄 B.匈牙利
C.美国 D.捷克斯洛伐克
解析:在上述国家中,苏俄是唯一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故与众不同;美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是一战后新兴起的民族国家,它们都不符合“一个与众不同的异类”这个条件。故选A。
答案:A
4.(原创题)对于参加一战的国家来说,有为保卫民族独立而战的正义战争,有为瓜分殖民地而战的非正义战争,中国参加一战属于(  )
A.民族解放战争 B.帝国主义战争
C.民族独立战争 D.抗日战争
解析: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是应“日本之邀”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从主观上没有什么进步意义,也不涉及民族解放战争和民族独立战争,故选B,D与一战无关。
答案:B
5.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是 (  )
A.引发了十月革命
B.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解析:据材料中“印度支那”“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及“1926年”时间限制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故选B。
答案:B
6.战争给法国带来深重的苦难,孩子们在垃圾中寻找能吃的东西,有人只能居住在旧果皮箱里。在战争最为激烈的德法边界,村庄和城镇全部化为灰烬。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法国作为西线的主要战场长期遭受战争的打击和破坏
B.德国速战速决造成的结果
C.法国自然灾害严重
D.法国政府腐败无能
解析: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战争对法国造成的破坏特别严重,故选A。
答案:A
7.(原创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从整体上说是帝国主义战争,其主要国家的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但也有些国家参战属于民族解放运动,下列参战国中,战争性质不属于帝国主义战争的国家是(  )
A.美国 B.意大利
C.比利时 D.中国
解析:一战前,比利时是中立国,但由于特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使德国不惜破坏其中立地位,经过比利时进攻法国,这样就把比利时卷入战争,故比利时参战属于民族解放运动;其余A、B、D国家参战都属于帝国主义战争。
答案:C
8.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运动的开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战争横财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题干表明欧洲的地位下降,这与②③④所述事件都有关系,而①显然与欧洲衰落无关,应排除①。
答案:D
9.斯大林曾经说过:“死一个人是一个悲剧,死100万个人就是一个统计。杀一个人是罪犯,杀100万个人就是一个英雄。”这段让人不寒而栗但又真实到极点的话反映了战争的(  )
①成就感 ②愉悦性 ③残酷性 ④反人性 ⑤罪恶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材料中的杀人越多越光荣的现实。战争是残酷的,是反人性的,因而也是罪恶的。
答案:B
10.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是欧洲之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了艰难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B.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解析:概括材料中三位学者的共同点,都是对欧洲前途的担忧,并未涉及信仰和其他各洲的情况,故选C。
答案:C
1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提出“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土地”的口号,在后方按现有成年男子分得土地,前线参战的士兵担心失去分得土地的机会,离开军队逃回家分土地,俄国对德国的战争也难以为继了。此事反映了(  )
A.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实行土地公有制
B.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对德国作战
C.此土地政策对结束俄国与德国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D.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同意结束对德国的战争
解析:由材料可知布尔什维克的土地政策使俄国前线的士兵纷纷回家,加速了俄国与德国战争的结束,最后双方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答案:C
12.自凡尔登战役后,德国的兵力、士气开始衰落,没有能力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在1918年3~7月却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进攻,这是因为(  )
A.苏俄退出了战争
B.协约国力量削弱
C.同盟军研制出了新武器
D.美国的参战使同盟国力量增强
解析:《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德国从东部抽出兵力,企图在美军未到达欧洲之前打败英、法军队,结束战争,因此孤注一掷,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进攻。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的三个反动堡垒被摧毁,代之而起的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德意志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波兰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
材料二:从表面上看,英帝国的疆域更加扩大,但各自治领的离心力日益加强,英帝国终于改组为英联邦;印度等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如火如荼,再也无法把它们平息下去。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894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吴于廑、齐世
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战前,美国靠欧洲提供所需的资本。到1914年时,美国欠欧洲投资者的债务约为40亿美元,如果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这是一笔微不足道的款项,但却是那个时期国债的三倍。然而,战争完全改变了这种关系,因为协约国政府为了支付战争物资款,先被迫出售了它们在美国的股份,然后又向美国政府以及私人借款。因而,到1919年时,美国已成为一个借出款项达37亿美元之多的债权国,到1930年时,这个数字已上升到88亿美元。
——《全球通史》
材料四:在西太平洋和远东,在日本朝阳的照耀下,亚洲属于亚洲人这种说教的毒种萌芽生根。这一切留下了无穷后患。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材料五:俄国人不仅团结一致同德国人作战,而且确信他们在短期内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是,俄国人不但未能迅速取胜,反而遭到了惨败。……1914年侵入东普鲁士的两支俄国军队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第二年,当俄国军队面对德、奥的强大进攻向后退却时,出现了大溃败。帝国人口最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丢给了同盟国。1915年的失败是沙皇专制政权灭亡的开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个反动堡垒”分别是指哪三个国家?据材料一分析“一战”对欧洲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四、五分析“一战”产生的影响。
(3)材料四中“这一切留下了无穷后患”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1)“三个反动堡垒”是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影响:“一战”摧毁了三个反动专制政权,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其他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2)影响;①战后英国经济、政治、军事方面严重衰落。②战后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③“一战”使日本在远东和西太平洋获得了扩张的良机,势力不断扩大。④“一战”中俄国的失利,使俄国引发了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最终通过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日本法西斯不断扩张,在远东大肆侵略,为掀起世界大战提供了条件。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猛烈震荡下,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1917年3月11日(俄历2月26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二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达三个世纪的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专制制度。1919年匈牙利、德国巴伐利亚的无产阶级先后夺取政权,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英、法、意、美、日等战胜国,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革命,但群众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出现了像美国钢铁工人大罢工、日本的抢米运动、意大利工农夺取工厂和土地的斗争等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英法美等国家的无产阶级还开展了反对武装干涉苏俄的斗争。
材料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同德国结成同盟集团,1918年10月,奥匈战败,各族人民纷纷起来斗争,哈布斯堡王朝被推翻,在帝国的土地上建立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即南斯拉夫)。波兰和从德、奥分离出来的波兰领土组成了独立的波兰国家。……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时,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亡荷兰,霍亨索伦王朝垮台。
材料三:一战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一些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和政党,使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的领导力量,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是大多数亚非国家的民族运动还处在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和影响之下,如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有的则处于小资产阶级、爱国封建贵族、乃至爱国部落酋长的领导之下。
——以上均摘自《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强调了哪些革命?其影响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突出问题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3)材料三揭示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内部因素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1)战争引起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匈牙利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欧美各国工农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为欧洲许多国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方向;匈牙利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作为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2)大战造成的社会动荡动摇了交战各国统治,德意志、奥匈等帝国国内的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相继分崩离析。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
(3)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反殖民统治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亚、非、拉地区掀起的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沉重地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PAGE



1



(共35张PPT)
一 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
课前自主预习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组织
垄断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英国
全球性
普法战争
俄奥
殖民地
德奥
光荣孤立
法俄
英俄
德国
英德
飞机
坦克
巴尔干半岛
塞尔维亚
俄国
奥匈帝国
塞尔维亚
重点难点探究
典型例题剖析
思考测评材料
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 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
一、选择题
1.(原创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世界上海军实力居第一位的国家是(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解析:自17世纪英荷战争后,英国一直是世界上的“海上霸主”,海军实力一直居世界第一位,直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美国才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海军军备地位,海军实力开始超过英国。
答案:B
2.(原创题)当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皇威廉二世听到消息异常兴奋地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德国认为英国(  )
A.不可能立即参战 B.可能保持中立
C.立即参战 D.只同德国在海上作战
解析:德国认为英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有可能会保持中立,故选B。
答案:B
3.英国自17世纪以来,长期坚持一种传统的外交政策,这种政策就是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以免被拴在别国的战车上,到20世纪初,英国不得不放弃该政策,与法俄结盟,反对德国。“这种政策”是(  )
A.光荣孤立 B.不结盟
C.光荣革命 D.和平共处
解析:20世纪之前,英国是世界霸主,其综合实力超过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英国实行“光荣孤立”政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先后被美、德两国赶上并超过,且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上的主要矛盾,所以英国不得不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与法、俄建立了军事同盟,成立协约国集团。
答案:A
4.德法矛盾表面上看是由于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而引起的,但更深层的原因是(  )
A.两国争夺海上霸权而引起的矛盾
B.两国争夺殖民地而引起的矛盾
C.两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引起的矛盾
D.两国争夺巴尔干半岛
解析:法德两国都是欧洲大陆上实力较强的国家,以前法国一直是大陆霸主,普法战争后,德国成为大陆霸主,法国不甘失败,一直想夺回霸主地位,故选C;当时海上的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故A、B错误;争夺巴尔干半岛的国家是俄国和奥匈帝国,故D错。
答案:C
5.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的“火药桶”之称,俄国认为自己最有权插手巴尔干事件,解放自己的同胞,更主要的是巴尔干半岛的地理位置,它位于(  )
A.扼地中海出大西洋门户
B.可以封锁英吉利海峡
C.欧洲的地理中心
D.亚欧两洲的交通要道
解析: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是亚欧两洲的交通要道,也是俄国出黑海的门户,所以俄国与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非常激烈,故选D。
答案:D
6.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95年声称:“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
A.德国要加强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B.德国要与英国进行全球商业竞争
C.德国要成为世界工厂
D.德国要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
解析:“世界帝国”即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故选D。
答案:D
7.“一个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的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这个“声震全球”的事件发生在(  )
A.萨拉热窝 B.巴尔干半岛南端
C.日本广岛 D.俄国莫斯科
解析:从材料中的“民族主义”“普林西普”等信息不难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刺杀事件;萨拉热窝位于巴尔干半岛中部。
答案:A
8.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西方列强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排名 186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 英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2 法国 美国 英国 德国
3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4 德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A.工业革命开展时间的先后决定了其工业的排名次序
B.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落
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
D.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国发展不均衡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此后扩展到其他国家,因此在1860年和1870年英国在西方列强工业生产排名中位居前列;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逐渐被美德两国赶超,这体现了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国发展不均衡。
答案:D
9.意大利是同盟国的重要成员,一战爆发后却加入了协约国方面对德作战,这一现象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意大利背信弃义 B.同盟国内部不团结
C.协约国稳操胜券 D.列强以自身利益为转移
解析:资本主义各国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根本没有信义可言,故选D。
答案:D
10.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这里的“两个大国”可能是指(  )
A.俄国和奥匈帝国 B.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俄国 D.英国和德国
解析:要抓住题干材料的关键“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即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所以这两个大国应当是英国和德国。故选D。
答案:D
11.1914年爆发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该事件直接涉及的国家是(  )
①奥匈帝国 ②俄国 ③塞尔维亚 ④奥斯曼帝国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萨拉热窝事件是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直接涉及的国家只有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故选C。
答案:C
12.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以上材料反映出英国的真实意图是(  )
A.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对德作战
B.为维护国际公约的尊严而对德作战
C.以武力恐吓德国拖延对德作战时间
D.以武力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时间上分析出这段对话发生在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矛盾的焦点是为了争夺市场和殖民地,因此结合材料应选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条 如果奥匈帝国无端受到俄国的攻击,德国有义务进行全力援助,包括军事上。如果德国无端受到俄国的攻击,奥匈帝国负有同样的义务。
——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
材料二:第二条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如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一方以援助。
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第三条 如果缔约国一方或两方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进攻致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非本条约签订国的大国发生战争,对所有缔约国而言,应立即产生履行盟约的理由。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请回答:
(1)德奥同盟条约主要是针对哪一国?它们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2)意大利为什么加入同盟国?三国同盟主要是对付哪个国家?
(3)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哪国?为什么?
答案:(1)俄国。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2)意大利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而加入。对付法国。
(3)德国。因为德国实力最强,德国与英国矛盾最大,三国同盟的形成主要是德国组织的。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国和俄国怀着对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其目的只是为了抵御三国同盟军队对它们之中的任一国发动进攻的需要,同意下列各条:
第一条 如果法国受到德国或受到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应出动它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俄国受到德国或受到德国支持的奥地利的进攻,法国应出动它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
第二条 如果三国同盟或三国同盟中任何一国实行动员,法国和俄国在初次得到这一消息时,不必经过事先协议,应立即同时动员它们的全部军队,并尽可能开往它们的边境。
第三条 对德国使用的兵力,法国方面为一百三十万人,俄国方面为七十万人或八十万人。这些军队应全面迅速地参战,致使德国必须同时在东西两面作战。
材料二:帝国主义列强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同时,加紧了扩军备战的活动,各国的军备开支都十分庞大。1913年,德国的军备开支已达21亿马克,按人口平均每人负担31.27马克。法国总支出为13亿马克,人均负担为33.5马克;俄国总支出为20亿马克,人均负担为11.5马克;英国总支出为15亿马克,人均负担为32.9马克;奥地利总支出为7.2亿马克,人均负担为14马克。
两大军事集团都大力扩建陆军。战争开始时,德国陆军野战部队的人数为230万,奥匈帝国为140万,共计370万。法国180万,俄国340万,包括英国、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比利时在内的协约国总兵力为580万。英德两国的海军造舰竞赛尤为激烈。1883年至1908年,德国海军军费从4 600万法郎上升为43 600万法郎,增加了近9倍,而英国则从27 000万法郎上升为81 100万法郎,增加了3倍多。特别是建造“无畏舰”的竞争更为激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法俄结盟的表面目的是什么?实质是为了什么?
(2)据材料二,总结英德竞争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竞争的结果如何?
答案:(1)表面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平,抵御三国同盟军队的进攻。实质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2)军备开支、扩建陆军、海军造舰,特别是建造“无畏舰”的竞争。军备竞争的结果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PAGE



1



(共22张PPT)
专题拓展链接
专题拓展体系
高考真题链接
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专题综合测评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温馨提示: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姓名、考号。2.本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对他的学生说:“孩子们……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与这一情景密切相关而不再学德语的历史事件是(  )
A.普奥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普法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被迫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欧洲政治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B。
答案:B
2.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这主要是因为(  )
①导致德军兵力士气衰落 ②法国军队站稳了脚跟 ③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④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是索姆河战役,故应排除④。
答案:B
3.19世纪初英国参加对法国的战争,20世纪初却同法国结盟。这最能说明的是(  )
A.英国外交的成熟
B.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均势政策
C.英国对法国的妥协
D.英国对法国软硬兼施的政策
解析:英国同法国作战是为了限制法国的势力过分强大,同法国结盟是为了共同对付德国,防止德国过分强大,从而体现出英国力图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
答案:B
4.“一战”中使德国在西线速战速决计划——“施里芬计划”破产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解析:马恩河战役使欧洲西线战场进入相持阶段,从而粉碎了德国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
答案:A
5.1908年被奥匈帝国吞并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主要居民属于(  )
A.俄罗斯族 B.奥匈民族
C.斯拉夫族 D.土耳其族
解析: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居民具体地说主要包括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但从大的范围来说,他们都属于斯拉夫族,俄罗斯族从大的范围来说也属于斯拉夫族,所以俄罗斯沙皇政府以援助斯拉夫族为借口插手巴尔干半岛的争夺,故选C。
答案:C
6.1918年3月,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根本原因是(  )
A.俄国在战场上的失败
B.俄国兵员和物资供应不足
C.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故要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答案:C
7.帝国主义在争夺殖民地问题上既斗争又妥协,观察下图,它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缔结直接相关(  )

A.德奥同盟 B.法俄协定
C.英法协约 D.英俄协约
解析:英国和俄国为了共同对付同盟国集团,于1907年签订英俄协定,在争夺伊朗殖民地方面达成妥协——俄国控制伊朗北部,英国控制南部,中部为中立区,故选D。
答案:D
8.“工人和士兵们!现在,行动的时刻已经到来……‘社会主义者’四年来替政府干拉皮条的勾当……士兵们!像你们在舰队里的同志们那样行动起来,同你们的穿劳动服的兄弟们联合起来!推翻参加一战的一切反动政府。”上述材料应该发生在(  )
A.一战初期 B.二月革命前
C.十月革命前 D.一战结束前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社会主义者”可以判断是社会主义者在宣传社会主义革命,A、B、C、D中只有C是社会主义革命,故选C。
答案:C
9.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水岭,在这一年里,战争的战略主动权最终掌握在(  )
A.同盟国一方 B.协约国一方
C.德奥意一方 D.英法美一方
解析:1916年前,同盟国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1916年后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手中,故选B。
答案:B
10.法国贝当将军回忆凡尔登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聚弹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通过这段话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德国使用了毒气作为进攻手段
B.战争的残酷性
C.法军经受了残酷的战争考验
D.德国人使用了先进武器坦克进攻
解析:坦克是英国人发明的秘密武器,直到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才首次出现于战场,本题指的是凡尔登战场的情况,故D与题干不符。
答案:D
11.克劳塞维茨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之一,他认为战争是残酷的,可以用一切手段达到战争的目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能体现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的是(  )
A.德军制定了施里芬计划
B.德军进行日德兰海战
C.德国和日本争夺山东
D.德军用毒气发动攻击
解析:A、B、C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只有D是采用新式新器,完全违反人类战争的道德,故选D。
答案:D
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原材料缺乏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这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
A.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B.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C.科学技术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证
D.发展化学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解析:A、C、D的评价都比较片面,故应排除,只有B的评价是全面而正确的。
答案:B
13.下列条约或协定缔结的先后顺序是(  )
①英俄协约 ②法俄军事协定 ③德奥同盟条约
④英法协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解析: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1892年法俄签订军事协定;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签订;1904年英法协约签定。按时间顺序为③②④①。
答案:C
14.下列不符合19世纪晚期世界历史发展特点的是(  )
A.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
B.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C.整个世界基本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
D.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正式结成三国协约
解析:英、法、俄三国缔结条约是在20世纪初。
答案:D
15.观察下图,判断下图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欧洲政治地图(  )

A.拿破仑帝国时期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解析:根据图中所示已出现了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而两大集团最后形成的时间是1907年的英俄协定,故属于20世纪初。
答案:D
16.1918年3月,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能体现苏维埃政权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态度的是(  )
A.《告俄国公民书》 B.《和平法令》
C.《布列斯特和约》 D.《凡尔赛和约》
解析:本题适用排除法,A是针对俄国国内,与题干无关;C是割地赔款的屈辱性条约,是为了争取时间的权宜之计;苏俄没有参加巴黎和会,也就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只有B能体现苏维埃政权的态度。
答案:B
17.人类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反思的主要成果包括(  )
①闪电战 ②和平主义 ③人道主义 ④坦克制胜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①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的军事理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打仗,故应排除。
答案:B
18.1917年,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战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中国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解析:客观地说,中国对德宣战对“一战”战局没有带来多大影响,但是对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来说,参加“一战”并成为“一战”的战胜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C
19.一战中在南线作战的主要国家是(  )
A.英法—德国
B.德国—塞尔维亚
C.德国、奥匈—塞尔维亚
D.塞尔维亚—奥匈军队
解析:一战中南线作战的双方应是塞尔维亚和奥匈军队。
答案:D
20.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对“帝国主义战争”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论从史出”这一基本的历史思维方法。A项“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仅仅是一种现象,而且还有不少参战国并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如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希腊、中国等,B、D两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故选C项。
答案:C
21.一战中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苏俄《和平法令》的通过 ②索姆河战役 ③美国对德宣战 ④俄国二月革命
A.②④③①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解析:②索姆河战役发生在1916年;④俄国二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3月;③美国对德宣战是在1917年4月;①苏俄《和平法令》是在1917年11月,故选A项。
答案:A
22.20世纪初能够发生世界性战争,主要条件是(  )
A.世界殖民地被瓜分完毕
B.用于远程袭击的武器研制成功
C.运输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
D.帝国主义两大侵略集团的形成
解析:这里强调的是“世界性”,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和电话、电报等通讯手段的出现,才使战争可能具有“世界性”的条件。
答案:C
23.在19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至20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但它们没有一个是知足的。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
A.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的陆军
B.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
C.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
D.基督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根本原因”,A、B、D三项都是直接的表面上的原因,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资本主义发展才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内在动力。
答案:C
24.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文中的“任何人”“他人”主要是指(  )
A.英国和俄国 B.英国和法国
C.俄国和奥匈 D.法国和俄国
解析:分析材料中蕴含的有效信息“德国”“1899年”“分割世界”等,由此得出这是德国在19世纪末开始转向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当时英国和法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故材料中的“任何人”“他人”应该主要是指英国和法国。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25.(18分)阅读下列材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久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在一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洲去作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月半刊》则写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中国最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参战?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该种方式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华工兵团”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1)理由:中国可以借此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局面;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巨大优势。方式:“劳工参战”。原因:日本竭力反对中国直接派兵参战;英法在战争中人员伤亡惨重,兵力、劳力短缺。
(2)特点:来源地广,人数多;主要从事战争勤务工作;报酬低,死亡率高;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表现出色。作用:成为中欧之间文明传播的使节;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并为后来收回一些国家主权提供了条件。
26.(18分)1917年美国参加了一战,而俄国则退出了一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可追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
——美国总统威尔逊对德宣战演说
材料二:俄国作战不力,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导致俄帝国于1917年初垮台以及同年11月间布尔什维克革命获得胜利。在列宁的命令下,俄国于11月26日单方面停战。几个月后同德国签订正式和约,退出战争。德军从东线撤往西线,企图打破僵局,但因美军抵达法国,将其力量抵消。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美国参与一战的表面理由是什么?美国参战对一战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17年11月底俄国为什么要退出一战?俄国退出一战对战争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表面理由:维护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利益;解放世界各民族。影响:使协约国军事实力大增,战局迅速向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发展;影响了很多中立国家,使其纷纷参战,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2)原因:俄国参加一战伤亡惨重,引起国内民众的广泛不满,社会矛盾激化;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胜利使旧政权垮台,代表人民利益的革命政权建立;巩固十月革命成果和新政权的需要。影响:增强了德军在西线的实力。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德国对英国这个头号贸易和海洋国家霸权的挑战,英国和其他列强这种经济——军事——心理威胁的反应,都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威廉二世和德国其他领导人深受美国制海权的伟大倡导者艾尔费雷德·塞耶·马汉海军少将学说的影响。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必须发展商船和军舰,从而危及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海上霸权。
“当(在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结果使别的国家望而生畏,联合起来对付它。”
——(英)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如何认识一战爆发的原因?你是否同意?说出理由。
(2)材料二作者又是如何强调发动战争的责任主体的?你有何认识?
答案:(1)作者认为一战起因于人性的普遍弱点。这一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一战的爆发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各国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人性的弱点。
(2)作者将发动战争的首要责任推到德国身上,认为是德国追求海洋霸权危及了各国的利益导致的。认识:一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总爆发。以英德矛盾为中心,是各国争夺霸权和扩军备战的结果,不能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归罪于某一个国家。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