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质量评估卷(原卷板+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质量评估卷(原卷板+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09 14:39:13

文档简介







章末质量评估卷(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左图),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右图),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下图为晴天我国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该图所示的月份可能是(  )
A.1月 B.3月
C.7月 D.11月
4.该绿洲可能位于(  )
A.吐鲁番盆地 B.腾格里沙漠
C.呼伦贝尔草原 D.鄂尔多斯高原
5.关于图中情况捕述正确的是(  )
A.第一天9:00~15:00之间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B.第一天0:00~6:00之间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
C.第二天0:00~6:00之间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D.第二天9:00~15:00之间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某考察团队为了研究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对我国某大型水库进行了湖陆风的观测。该人工水库三面环山,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库附近还受到山谷风的叠加影响。下图为8月16日15时该水库附近的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6~8题。

6.该考察区域(  )
A.位于长白山的山麓 B.西北部的海拔最低
C.西南部地势起伏小 D.属于暖温带湿润区
7.图示时刻,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8.考察发现,此时库区的局地风速北侧大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库北侧的气温差异较大
B.水库南侧,陆风与山风方向相反
C.水库南侧的地表植被茂盛
D.水库北侧,湖风与谷风方向一致
下图示意某区域2018年某月29日08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示天气系统正以75千米/小时的速度东移,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M地29日08时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10.与29日08时相比,M地风向基本逆转的时间大致是(  )
A.29日14时 B.29日20时
C.30日02时 D.30日08时
下图为某滨海地区,该地半年被下沉气流控制,另一半年盛行如图所示风向,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中盛行风为(  )
A.东南季风 B.中纬西风
C.东北信风 D.西南季风
12.该滨海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3.该地盛行该风向时(  )
A.罗马炎热干燥
B.我国东北冰天雪地
C.亚洲东部盛行东南季风
D.澳大利亚西北部为干季
我国冬季气温的高低与北极地区冷空气的强度密切相关。下图为1978~2015年11月北极浮冰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北极浮冰面积的变化(  )
A.导致冷空气强度逐渐增强
B.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C.不利于北冰洋航线的开拓
D.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15.据图可知,我国最有可能出现严重冻害的年份是(  )
A.1982年 B.1990年
C.2006年初 D.2010年
16.当强冷空气南下,可能造成(  )
A.海南省出现冻雨天气
B.华北地区的雾霾污染加重
C.0 ℃等温线向南移动
D.新疆短时间出现融雪洪水
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海平面一年中气压系统交替变化的规律。据此回答第17题。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气压系统 高气压(甲) 低气压 高气压 (乙) 低气压 高气压 (甲)
17.甲高气压最可能是(  )
A.亚洲高压 B.夏威夷高压
C.北美高压 D.北大西洋高压
读我国某次大暴雨降水量统计图,回答18~19题。

18.此次大暴雨主要的降水类型属于(  )
A.台风雨 B.锋面雨
C.对流雨 D.地形雨
19.该时段(  )
A.亚欧大陆降温快 B.亚洲高压势力强
C.太平洋升温快 D.副热带高压势力强
下图为甲、乙、丙三地大气环流年内控制时长分配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0题。

20.甲地气候类型为(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下图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018年8月25日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图中(  )
A.①地风速比②地大 B.②地云量比③地多
C.③地气压比④地高 D.④地气温比⑤地高
22.该日(  )
A.北京吹偏北风,即将有冷锋过境
B.黄淮地区继续维持晴好天气
C.乌鲁木齐天气晴朗,微风
D.浙江、福建沿海地区有明显的风暴潮
下图是2018年3月13日东亚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图中东北部的天气系统自11日以来持续东移。读图回答23~25题。

23.3月13日,下列城市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  )
A.上海 B.香港
C.台北 D.东京
24.3月13日,受天气系统影响,最有可能出现狂风巨浪的海域是(  )
A.日本海 B.南海
C.渤海 D.东海
25.该天气系统过境前后东京的风向变化是(  )
A.东风转为西风
B.西南风转为偏东风
C.东南风转为西南风
D.西南风转为西北风
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共50分)
26.(2019·青岛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4分)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参考图示,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6分)

27.下图为2016年9月14日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写出A地的气压值范围。(2分)
(2)判断B地所处的天气系统名称并说明理由;若该天气系统加强,可能引发的气象灾害及目前应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8分)
(3)与D地相比,判断C地的风力大小,并简述判断理由。(4分)
(4)判断图中字母E代表的锋面类型名称;描述当锋面E移到甲地时,甲地的天气现象。(4分)
28.下图是亚洲东部某区域同一天内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判断6日14~20时渤海海面风力变化,并说明理由。(2分)
(2)说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6日下午的天气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分)
(3)比较6日14~20时甲、乙天气系统强度的变化。(2分)
(4)在下图中画出甲、乙天气系统中心区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4分)

29.下图示意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及卑尔根和巴黎气候资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指出巴黎和卑尔根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性。(4分)
(2)说出上述两地气候特征差异产生的原因。(4分)
(3)以北海为界,概括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大陆南北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PAGE



1









章末质量评估卷(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左图),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右图),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第1题,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A 对;地面辐射减弱,气温低,减弱了大气逆辐射,B错;不能改变太阳辐射的总量,C错;没有改变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第2题,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C对。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地温不是主要目的,A、B错。不能增加地温,D错。
答案:1.A 2.C
下图为晴天我国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该图所示的月份可能是(  )
A.1月 B.3月
C.7月 D.11月
4.该绿洲可能位于(  )
A.吐鲁番盆地 B.腾格里沙漠
C.呼伦贝尔草原 D.鄂尔多斯高原
5.关于图中情况捕述正确的是(  )
A.第一天9:00~15:00之间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B.第一天0:00~6:00之间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
C.第二天0:00~6:00之间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D.第二天9:00~15:00之间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该区有绿洲和沙漠,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读图,该地一天中气温为14 ℃~34 ℃之间,日平均气温高,应为夏季,故选C。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地方时14:00左右,图示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北京时间为16:00左右,因此该地和北京时间相差2小时,经度相差30°,故该地位于90°E附近,四个选项中只有吐鲁番盆地位于90°E附近,所以选A。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白天虚线气温较高,实线气温较低;因为沙漠比热容小,所以昼夜温差大,故虚线表示沙漠,实线表示绿洲。读图第一天9:00~15:00之间沙漠气温比绿洲气温高,沙漠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绿洲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风由绿洲吹向沙漠,故A错误;第一天0:00~6:00之间绿洲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沙漠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风从沙漠吹向绿洲,故B错误;第二天0:00~6:00之间同第一天0:00~6:00之间风向相同,从沙漠吹向绿洲,故C正确;第二天9:00~15:00之间同第一天9:00~15:00之间风向相同,风从绿洲吹向沙漠,故D错误,所以选C。
答案:3.C 4.A 5.C
某考察团队为了研究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对我国某大型水库进行了湖陆风的观测。该人工水库三面环山,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库附近还受到山谷风的叠加影响。下图为8月16日15时该水库附近的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6~8题。

6.该考察区域(  )
A.位于长白山的山麓 B.西北部的海拔最低
C.西南部地势起伏小 D.属于暖温带湿润区
7.图示时刻,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8.考察发现,此时库区的局地风速北侧大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库北侧的气温差异较大
B.水库南侧,陆风与山风方向相反
C.水库南侧的地表植被茂盛
D.水库北侧,湖风与谷风方向一致
解析:第6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北京附近,排除A;根据题意,水库三面环山,且图中有200米等高线,由此可以判断西北、东北、东南都较高,只有西南较低,排除B;该地属于半湿润地区,排除D。故答案选C。第7题,根据时间为下午3点,陆地和水库因比热容的差异,水库升温慢,气温相对较低,形成高压,周围地区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因此根据热力环流原理,P地应该吹东北风。故选A。第8题,根据图示可以发现北侧存在山谷风,白天以谷风为主,与湖陆风向一致,D正确;气温差异较大,但是不能证明该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也不能成为风速大的理由,A错误;白天应该以谷风为主,B错误;材料无法显示南北侧植被是否茂盛,C错误。故选D。
答案:6.C 7.A 8.D
下图示意某区域2018年某月29日08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示天气系统正以75千米/小时的速度东移,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M地29日08时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10.与29日08时相比,M地风向基本逆转的时间大致是(  )
A.29日14时 B.29日20时
C.30日02时 D.30日08时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闭合曲线里为一局部高压中心,M地位于高压中心东侧,该处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东,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则风向为西北风,故选B项。第10题,图中M点西侧的高压中心和M点大致相隔10个经度,与29日08时相比,风向基本逆转时,M点应位于该高压中心的西侧对称点附近,及该高压中心东移20个经度;结合图中M地纬度可大致计算出东移20个经度的距离。再结合75千米/小时的速度,可以计算出耗时24小时,继而计算出M地风向基本逆转的时间大致是30日08时,故选D项。
答案:9.B 10.D
下图为某滨海地区,该地半年被下沉气流控制,另一半年盛行如图所示风向,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中盛行风为(  )
A.东南季风 B.中纬西风
C.东北信风 D.西南季风
12.该滨海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3.该地盛行该风向时(  )
A.罗马炎热干燥
B.我国东北冰天雪地
C.亚洲东部盛行东南季风
D.澳大利亚西北部为干季
解析:第11题,根据图示纬度及风向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图中风带为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选B。第12题,该地位于北纬30°~40°的大陆西海岸,且一半时间受高压控制一半时间受西风影响,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选C。第13题,该地盛行该风向时,即冬季时,罗马正值温和多雨的季节;我国东北冰天雪地;亚洲东部盛行西北季风;澳大利亚西北部受到从海上吹来的西北季风的影响,湿润多雨为雨季,选B。
答案:11.B 12.C 13.B
我国冬季气温的高低与北极地区冷空气的强度密切相关。下图为1978~2015年11月北极浮冰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北极浮冰面积的变化(  )
A.导致冷空气强度逐渐增强
B.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C.不利于北冰洋航线的开拓
D.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15.据图可知,我国最有可能出现严重冻害的年份是(  )
A.1982年 B.1990年
C.2006年初 D.2010年
16.当强冷空气南下,可能造成(  )
A.海南省出现冻雨天气
B.华北地区的雾霾污染加重
C.0 ℃等温线向南移动
D.新疆短时间出现融雪洪水
解析:第14题,北极浮冰的面积呈波状变小的趋势,说明北极地区温度的升高,冷高压减弱会导致冷空气有减弱的趋势,故A错;北极浮冰面积的变化与全球的气候变化有关,故B正确;冰面面积缩小,对于北极航线的开拓有利,故C错;就北极来说,随着气温的升高,生物多样性增多的可能性更大,故D错。第15题,北极浮冰面积增大,气候变冷,冷高压势力增强,导致我国出现严重冻害的可能性最大。结合图可知,A对。第16题,海南纬度低,出现冻雨的可能性非常小,故A错;强冷空气南下,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雾霾会减轻,故B错;寒潮使气温降低,0 ℃等温线南移,故C正确;温度降低,融雪量减少,故D错。
答案:14.B 15.A 16.C
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海平面一年中气压系统交替变化的规律。据此回答第17题。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气压系统 高气压(甲) 低气压 高气压 (乙) 低气压 高气压 (甲)
17.甲高气压最可能是(  )
A.亚洲高压 B.夏威夷高压
C.北美高压 D.北大西洋高压
解析:选A 我国冬季受亚洲高压控制。
读我国某次大暴雨降水量统计图,回答18~19题。

18.此次大暴雨主要的降水类型属于(  )
A.台风雨 B.锋面雨
C.对流雨 D.地形雨
19.该时段(  )
A.亚欧大陆降温快 B.亚洲高压势力强
C.太平洋升温快 D.副热带高压势力强
解析:第18题,图示大暴雨分布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贯穿我国内陆,如此大面积大暴雨只能是锋面雨。第19题,图示东北和华北大面积暴雨,可判断发生在夏季,此季节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故D正确,B错误。图示暴雨时刻为世界时21日0时~22日0时,换算成北京时间为21日8时至22日8时,该时段经历了白天的升温和夜晚的降温,故A、C不正确。
答案:18.B 19.D
下图为甲、乙、丙三地大气环流年内控制时长分配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0题。

20.甲地气候类型为(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选B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气候类型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热带沙漠气候,B项正确。
下图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018年8月25日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图中(  )
A.①地风速比②地大 B.②地云量比③地多
C.③地气压比④地高 D.④地气温比⑤地高
22.该日(  )
A.北京吹偏北风,即将有冷锋过境
B.黄淮地区继续维持晴好天气
C.乌鲁木齐天气晴朗,微风
D.浙江、福建沿海地区有明显的风暴潮
解析:第21题,①地等压线分布比②地稀疏,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比②地小,风速比②地小。②地受单一气团控制,云量少;③地受冷锋影响,云量多。③地气压为1 005 hPa,④地气压为 1 005~1 007.5 hPa。④地在暖湿气团控制下,气温较高;⑤地地势较高,并受冷气流的影响大,气温较低。第22题,读图可知,北京位于冷锋锋后,冷锋已过境;黄淮地区位于冷锋锋前,将有阴雨天气;热带气旋中心距浙江、福建沿海地区较远,浙江、福建沿海地区等压线稀疏,暂无风暴潮;乌鲁木齐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大气稳定,天气晴朗,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
答案:21.D 22.C
下图是2018年3月13日东亚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图中东北部的天气系统自11日以来持续东移。读图回答23~25题。

23.3月13日,下列城市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  )
A.上海 B.香港
C.台北 D.东京
24.3月13日,受天气系统影响,最有可能出现狂风巨浪的海域是(  )
A.日本海 B.南海
C.渤海 D.东海
25.该天气系统过境前后东京的风向变化是(  )
A.东风转为西风
B.西南风转为偏东风
C.东南风转为西南风
D.西南风转为西北风
解析:第23题,图中符号为冷锋,冷锋降雨在锋面附近与锋后,3月13日,四城市东京离锋面最近且位于冷锋后,因此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故D正确;上海、香港、台北处于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故A、B、C错误。第24题,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根据图示等压线分布状况,3月13日,受天气系统影响。读图可知,四海域中等压线密集的日本海,因此最有可能出现狂风巨浪,故A正确。其它海域等压线较稀疏,风力小,风浪小,故B、C、D错误。第25题,注意“图中东北部的天气系统自11日以来持续东移”,表明13日之前东京位于图中低压系统的东部,则判读东京风向的变化,可把东京东移至低压东部判断以前风向为西南风,而此时东京为西北风。
答案:23.D 24.A 25.D
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共50分)
26.(2019·青岛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4分)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参考图示,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6分)

解析:(1)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两方面来描述。(2)大棚利用的是“温室效应”原理,但要注意其与“温室效应”的区别。
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27.下图为2016年9月14日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写出A地的气压值范围。(2分)
(2)判断B地所处的天气系统名称并说明理由;若该天气系统加强,可能引发的气象灾害及目前应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8分)
(3)与D地相比,判断C地的风力大小,并简述判断理由。(4分)
(4)判断图中字母E代表的锋面类型名称;描述当锋面E移到甲地时,甲地的天气现象。(4分)
解析:(1)图中等压差是5百帕,A为锋面气旋,为低压系统,所以A的气压值为1 010~1 015百帕。(2)根据B地周围的风向标可知,该地气流呈逆时针方向从四周向中心辐合,那么此天气系统是气旋(或低压)。B地位于西北太平洋,此时为秋季,所以该天气系统加强最可能引发的气象灾害是台风,预防措施结合实际回答即可。(3)比较C、D两地的等压线疏密情况,C地的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所以风力小。(4)E是位于低压槽内的锋面系统,根据锋面两侧的风向判断,北侧的冷气团主动向南侧的暖气团移动,所以此天气系统是冷锋;受冷锋的影响,甲地的天气现象是雨雪、大风、降温。
答案:(1)范围:1 010~1 015百帕。
(2)天气系统:气旋(或低压)。理由:从图中可以看出风向(气流)从四周吹向中心(向中心辐合)。
气象灾害:台风。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固堤坝。
(3)C地的风力小于D地。理由:C地等压线(较)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较)小。
(4)类型:冷锋。天气现象:雨雪、大风、降温。
28.下图是亚洲东部某区域同一天内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判断6日14~20时渤海海面风力变化,并说明理由。(2分)
(2)说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6日下午的天气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分)
(3)比较6日14~20时甲、乙天气系统强度的变化。(2分)
(4)在下图中画出甲、乙天气系统中心区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4分)

解析:第(1)题,对比两图等压线的变化可以看出,等压线变得稀疏,说明风力减少。第(2)题,该区域一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第(3)题,注意比较气压数值的变化,甲天气系统增加,乙天气系统变化不大。第(4)题,甲为高压,气流下沉,乙为低压,气流上升。
答案:(1)风力(风速)减小。理由:等压线由密集变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
(2)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受(副热带)高气压(高压脊)控制,气流下沉。
(3)甲天气系统增强,乙天气系统强度变化不大。
(4)画图略。
29.下图示意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及卑尔根和巴黎气候资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指出巴黎和卑尔根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性。(4分)
(2)说出上述两地气候特征差异产生的原因。(4分)
(3)以北海为界,概括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大陆南北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解析:(1)结合图中信息回答,注意气候特征在图中主要表现为气温与降水两个要素。(2)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与洋流等。(3)分布特征可从面积大小及形状角度分析,地形是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
答案:(1)差异性:巴黎年均温较高,卑尔根年降水量远大于巴黎。
(2)原因:巴黎的纬度位置较低,年均温较高(或卑尔根纬度位置较高,年均温较低)。卑尔根地处西风迎风坡,且有暖流流经,年降水量多。
(3)特征:北部面积狭小且呈带状,南部面积广大。
原因:南部地势平坦广阔,利于西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北部近南北向的高大山脉阻挡西风暖湿气流。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