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章末质量评估卷(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章末质量评估卷(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09 15:23:07

文档简介







章末质量评估卷(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北德维纳河流域示意图,该流域的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该流域冬季降水的海洋气流最主要来自(  )
A.南方 B.北方
C.东方 D.西方
2.该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①雨水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 ③冰川融水 ④湖泊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从经纬度看,该地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故气流主要来自西方海洋。第2题,从河流水系图可判断,该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最终注入白海,故无湖泊水补给;又知该地“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故无冰川融水补给,冬季气温较低而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答案:1.D 2.A
下图为长江全年补给水源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读图判断长江补给水源(  )
A.b是雨水补给,a是冰雪融水补给
B.a是雨水补给,b是冰雪融水补给
C.a是地下水补给,c是冰雪融水补给
D.a是冰雪融水补给,c是地下水补给
4.图中显示冬季b缺失,其原因是(  )
A.雨季结束,降水较少
B.地下水位较低,无法补给河流
C.气温较低,冰雪难以融化
D.农业灌溉减少,下渗减少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a长年存在且补给量最大,夏秋多、冬春少,结合长江流域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以雨水补给为主,可判断a是雨水补给;b春秋夏三季存在,补给水量居第二位,结合长江上游在青藏高原区,多冰川分布,可判断b是冰雪融水补给;c长年存在,水量少但稳定,属于地下水补给。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b为冰雪融水补给,冬季气温低而冰雪难以融化,故冬季长江基本没有冰雪融水补给。
答案:3.B 4.C
我国季风区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图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河流流域降水量最大的月份是(  )
A.6月 B.8月
C.10月 D.11月
6.引起湖泊TSS通量方向改变的直接原因是(  )
A.流域降水量季节变化
B.植被生长季节变化
C.湖泊和河流水位季节变化
D.河流流速季节变化
解析:第5题,该区为季风气候区,降水随季节变化,因此该湖泊与其干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降水多的季节,河流进入洪水期,河水补给湖水;降水少的季节,河流进入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水,从表中信息可知,湖泊水中TSS通量总和为正值,说明湖泊水与河水互补时,河流水中的泥沙进入湖泊较多。根据图中流入通量最大的是8月,说明河流流入湖泊的TSS 量最大,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水位达到最高值,所以可知河流流域8月份降水量最大。故答案选B。第6题,材料提示到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根据水往低处流的原则,可知湖泊和河流水位季节变化是引起湖泊TSS通量方向改变的直接原因,C正确;流域降水量季节变化会影响湖泊和河流水位变化,但不是直接原因,A错误;植被生长和河流流速不会引起湖泊TSS通量方向改变,B、D错误。故选C。
答案:5.B 6.C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下图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读图完成7~8题。

7.遵循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
A.79 13 B.79 8
C.21 13 D.21 8
8.a、b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  )
①环节a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 ②环节a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 ③环节b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④环节b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表面水体蒸发量最大的是海洋表面,这些水体大部分形成海洋上的降水,故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大的水循环,由此可推断出图中海水蒸发为87,海洋上的降水为79,陆地蒸发为13,陆地降水为21;陆地降水除了被蒸发的部分外,剩余部分以径流的形式流回海洋,故入海径流量为8。第8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环节a为水汽输送,该环节将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其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环节b为地表径流,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答案:7.D 8.C
读某河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9~11题。

9.下图中能表示图示河流上中下游流量变化的是(  )

10.造成图示河流上中下游流量出现上题所示变化的原因有(  )
①上游和下游为热带多雨区 ②上游和下游多地形雨 ③中游气候相对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④中游农业灌溉用水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图示河流的一大水文特点是:下游有两次洪峰,而上中游则只有一次。6~9月的雨水使上游出现洪峰,洪峰向下游缓慢移动,洪峰要在次年1月份才到下游。这样,就使得下游在当地雨水造成的洪峰到来之前出现一次“过早”的洪峰,上游河水到达下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主要原因是(  )
①河流上建有许多水库 ②地势平坦,水流缓慢 ③中游地区的强烈蒸发和渗漏,洪峰流量愈向下游愈小 ④下游水量过大,中游水量不易下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9、10题,图示河流是尼日尔河,呈弧形水系。上游地区发源于热带多雨区,降水量大,径流量大;中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区,径流量有所减少(降水量减少、热带草原区的动物饮用水、种植区引水灌溉等);下游在尼日利亚境内,降水量又增加,大量支流汇入,径流量回升明显。第11题,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中游地区的强烈蒸发和渗漏,洪峰流量愈向下游愈小是导致上游河水到达下游需要几个月时间的主要原因。
答案:9.C 10.C 11.B
下表A为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表,下图B为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图。据此,完成12~13题。

注:甲为1967~1976年,乙为1977~1986年,丙为1987~1996年。

B
1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丙时段南疆与北疆年平均降水量差异最小
B.南疆的年平均降水量比北疆大
C.阿克苏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
D.甲~丙时段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长率大于北疆
13.表A和图B所反映出的变化可能给新疆带来的影响有(  )
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②河流的结冰期变短 ③使新疆由干旱地区变为湿润地区 ④增加灌溉水源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解析:第12题,对比表中数据,丙时段南疆与北疆年平均降水量差异最大;南疆的年平均降水量比北疆小;阿克苏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上的冰雪融水;甲~丙时段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长率大于北疆。第13题,该变化表现为降水增多,因该地缺水,所以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因降水增多,径流量增多,所以灌溉水源增加;而河流的结冰期受气温的影响,与降水的多少关系不大;因降水较少,所以该区不会由干旱地区变为湿润地区。
答案:12.D 13.A
下图是我国青海湖流域1960年以来降水、气温和水位变化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1960年以来,青海湖的变化是(  )
A.面积增大、水位升高
B.面积增大、水位降低
C.面积减小、水位降低
D.面积减小、水位升高
15.引起青海湖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年降水总量 B.年蒸发总量
C.年地表径流总量 D.年地下径流总量
解析:第14题,图中信息显示,青海湖的水位在降低,由此推知,湖泊的面积应在减小。第15题,读图中的年降水量曲线,该地的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减少,A项错误。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应变大,年地表径流总量随之增大,C项不正确。地下水对青海湖的补给量很少,对青海湖水位的变化影响不大,D项不符合题意。气温升高,年蒸发量变大,河湖水位下降,选项B正确。
答案:14.C 15.B
“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据此回答16~17题。

16.杭州一直重视从钱塘江引水到西湖来改善西湖的水质,其原因是(  )
A.为了扩大西湖水域面积,从而提高水质
B.增加西湖循环更新的速度,提高西湖自净能力
C.主要是通过清洁钱塘江水来稀释西湖污染的水
D.通过引水工程将西湖污水运输到河流来提高水质
17.西湖对杭州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在古代杭州对西湖水资源的利用表述正确的是(  )
A.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灌溉
B.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生活用水
C.古代,由于西湖的优美山水吸引各地文人,因此西湖主要是景观用水
D.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比现代要多
解析:第16题,根据示意图可知,西湖相对比较封闭,从而水循环的周期比较长,通过引水工程将提高西湖循环更新的速度,降低循环周期,从而提高西湖自净能力来改善其水质。第17题,现今杭州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观赏用水,兼顾养殖等,而在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除了观赏和养殖外,还兼顾生活供水、灌溉等多种应用,因此利用比现代要多。
答案:16.B 17.D
下沉式道路绿化带是指将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中间隔离绿化带设计成低于道路表面50~300 mm,能有效将道路上灰尘和雨水收集进道路两边的绿化带。下图为武汉市某区打造海绵城市而建造的下沉式道路绿化带的照片。据此回答18~19题。

18.设计绿化带下沉深度,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地势起伏 B.降雨量及降雨强度
C.土壤入渗率 D.绿化带面积
19.武汉市打造下沉式道路绿化带的主要目的是(  )
A.补给地下水,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
B.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C.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城市气候
D.削减路面径流,缓解城市内涝
解析:第18题,由材料分析可知,下沉式道路绿化带是一种生态环保的雨水渗蓄设施,由于各地气候差异,降雨量、土壤渗透系数的差异,各地设计下沉标准也因地制宜,降雨是主导因素,降水多少直接影响绿化带下沉深度。故选B。第19题,武汉市夏季降水量大,城市内涝现象时有发生,城市排水系统有待改善,所以下沉式道路绿化带是武汉打造“海绵城市”防止内涝最主要的目的。故选D。
答案:18.B 19.D
下图中虚线是我国某次南极科考路线。读图,回答20~21题。

20.科考船途经①②③④处,均顺风顺水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关于①②③⑤处对应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洋流向低纬地区流动
B.②处洋流对沿岸增温增湿
C.③处洋流受信风带影响而形成
D.⑤处有世界著名大渔场
解析:第20题,①处流经的日本暖流自南向北流,船舶自北向南航行,②处流经的是东澳大利亚暖流,洋流自北向南流,与船舶航行方向一致,但是风向为东南风,不是顺风。③处为西风带,洋流为西风漂流,船舶自西向东航行,此处航行顺水顺风,④处为极地东风带,沿岸洋流在极地东风吹拂下向西流动,船舶在此处航行也是顺水顺风。第21题,由上题知,①处为日本暖流,向高纬地区流动;②处是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增温增湿;③处为西风漂流,是受西风带影响形成的;⑤处为西澳大利亚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鱼类资源丰富,但没有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答案:20.C 21.B
在某年上半年,中国从非洲国家安哥拉进口的原油同比增加了24.84%,从而使安哥拉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读图回答22~23题。

22.如在装船的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石油泄漏,则以下地点可能监测到石油污染的是(  )
A.圣保罗 B.上海
C.悉尼 D.孟买
23.安哥拉沿海为世界著名渔场之一,关于该渔场成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沿岸有上升流,饵料丰富
B.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C.大陆架海区,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D.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解析:第22题,安哥拉在南半球非洲的西海岸,石油泄漏后,油污随本格拉寒流——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流动,沿途海域将受其影响。所以选项A正确。第23题,安哥拉地处南半球5°S~20°S之间的大陆西岸,受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沿岸有上升流;在浅海大陆架上,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陆上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以上是其形成渔场的原因,该国属热带范围,表层和底层海水的季节交换不明显,选项B正确。
答案:22.A 23.B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读图,完成24~25题。

24.图中①②③④洋流与其形成的盛行风搭配正确的是(  )
A.①——东北信风 B.②——盛行西风
C.③——西南季风 D.④——极地东风
25.图中Q、P、K、M四海域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Q地因受寒流影响,冬季气温较低
B.P地因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
C.K海域因上升流而形成大渔场
D.M海域多海雾,对海上航运不利
解析:第24题,从图中可知,①为北大西洋暖流,受西风影响;②为加利福尼亚寒流,与盛行风无关;③为北印度洋夏季季风洋流,与西南季风有关;④为日本暖流,与极地东风无关。第25题,Q地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P地受千岛寒流影响;K海域寒暖流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M海域寒暖流交汇多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答案:24.C 25.D
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洞庭湖位置图。

材料二: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

(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8分)
(2)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4分)
解析:(1)该处河流能注入海洋,属于海陆间循环;过程要从四个环节分析。(2)日变化可从材料二图中降水的时刻变化看出;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就是要分析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大气垂直运动。
答案:(1)海陆间循环。太平洋海面蒸发的水汽,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洋。
(2)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呼伦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中部,水位主要受湖水蒸发和水源补给影响,唯一的外泄通道是达兰鄂罗木河(下图中D处河段)。达兰鄂罗木河连接呼伦湖和额尔古纳河,河水有时北流,有时南流。近年来达兰鄂罗木河出现断流。

(1)说明导致达兰鄂罗木河流向变化的原因。(4分)
(2)推测达兰鄂罗木河断流的原因。(4分)
(3)简述达兰鄂罗木河断流对呼伦湖产生的影响。(4分)
解析:(1) 达兰鄂罗木河流向变化的原因要从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角度及地形因素分析。呼伦湖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当湖泊水位高于河流,则湖水流向额尔古纳河,当湖泊水位低,额尔古纳河流入湖泊;从地形看,达兰鄂罗木河流经地区地形平坦;额尔古纳河上游的海拉尔河流量大,导致达兰鄂罗木河流向变化。(2)达兰鄂罗木河断流的原因要从河流补给及水资源的利用和气候变化角度分析。从气候变化看,由于气候变暖,气候变干,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湖水水位下降;从补给看,海拉尔河水量减小,水位下降;从人类活动看,人类活动填堵(淤塞)了天然河道;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增大等导致断流。(3)达兰鄂罗木河断流对呼伦湖产生的影响主要从含盐量及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由于该河为湖水的唯一排泄通道,河流断流,呼伦湖由外流湖变成内流湖,湖泊面积缩小,湖水盐度上升;水质变差,危及动植物尤其是水生生物的生存等产生不利影响。
答案:(1)呼伦湖水位季节变化较大;达兰鄂罗木河流经地区地形平坦;额尔古纳河上游的海拉尔河流量大。
(2)气候变干,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湖水水位下降;海拉尔河水量减小,水位下降;人类活动填堵(淤塞)了天然河道;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增大等。
(3)呼伦湖由外流湖变成内流湖,湖泊面积缩小,湖水盐度上升;水质变差,危及动植物尤其是水生生物的生存。
28.(2018·河南六校联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据图1描述台湾岛该月降雨日数的分布特征。(4分)
(2)说出图2中甲、乙分别为哪种损失?(4分)
(3)根据材料分析台湾岛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4分)
解析:(1)分布特征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2)到达地表的降水有一部分会通过蒸发回到大气中,一部分会流入海洋。(3)主要从台湾岛水资源不易存储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分布不均;中部多,东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
(2)甲为蒸发损失;乙为河流径流入海损失。
(3)纬度低,蒸发量大;岛屿面积小;地表起伏大,河流短小湍急,迅速入海,水资源难以存储在岛内。
29.(2018·湖北八市联考)读世界渔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描述图中大范围渔场的分布特点。(2分)
(2)图中的A、B两海域分布有世界著名的渔场,简析其形成大渔场原因的差异。(6分)
(3)目前,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普遍萎缩,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6分)
解析:(1)读图可知,大范围渔场从纬度的分布范围来看,主要分布在温带,但北半球比南半球范围要广。(2)A渔场是位于北太平洋的北海道渔场;B渔场是位于南太平洋的秘鲁渔场,都是世界著名的渔场;北海道渔场主要是由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形成的,秘鲁渔场主要是由上升流形成的。(3)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和人为原因(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两个方面回答。对策应主要从加强海洋资源管理、控制人口数量、防治海水污染等方面回答。
答案:(1)大范围渔场主要分布在温带,北半球比南半球范围要广,面积最大的是北太平洋渔场。
(2)A渔场是北海道渔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形成大渔场。B渔场是秘鲁渔场,受离岸风的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
(3)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酸雨等。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导致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重大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
对策:加强海洋资源管理;控制人口增长;防治海水污染,改善海洋环境。







PAGE



1









章末质量评估卷(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北德维纳河流域示意图,该流域的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该流域冬季降水的海洋气流最主要来自(  )
A.南方 B.北方
C.东方 D.西方
2.该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①雨水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 ③冰川融水 ④湖泊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长江全年补给水源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读图判断长江补给水源(  )
A.b是雨水补给,a是冰雪融水补给
B.a是雨水补给,b是冰雪融水补给
C.a是地下水补给,c是冰雪融水补给
D.a是冰雪融水补给,c是地下水补给
4.图中显示冬季b缺失,其原因是(  )
A.雨季结束,降水较少
B.地下水位较低,无法补给河流
C.气温较低,冰雪难以融化
D.农业灌溉减少,下渗减少
我国季风区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图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河流流域降水量最大的月份是(  )
A.6月 B.8月
C.10月 D.11月
6.引起湖泊TSS通量方向改变的直接原因是(  )
A.流域降水量季节变化
B.植被生长季节变化
C.湖泊和河流水位季节变化
D.河流流速季节变化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下图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读图完成7~8题。

7.遵循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
A.79 13 B.79 8
C.21 13 D.21 8
8.a、b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  )
①环节a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 ②环节a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 ③环节b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④环节b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读某河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9~11题。

9.下图中能表示图示河流上中下游流量变化的是(  )

10.造成图示河流上中下游流量出现上题所示变化的原因有(  )
①上游和下游为热带多雨区 ②上游和下游多地形雨 ③中游气候相对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④中游农业灌溉用水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图示河流的一大水文特点是:下游有两次洪峰,而上中游则只有一次。6~9月的雨水使上游出现洪峰,洪峰向下游缓慢移动,洪峰要在次年1月份才到下游。这样,就使得下游在当地雨水造成的洪峰到来之前出现一次“过早”的洪峰,上游河水到达下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主要原因是(  )
①河流上建有许多水库 ②地势平坦,水流缓慢 ③中游地区的强烈蒸发和渗漏,洪峰流量愈向下游愈小 ④下游水量过大,中游水量不易下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表A为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表,下图B为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图。据此,完成12~13题。

注:甲为1967~1976年,乙为1977~1986年,丙为1987~1996年。

B
1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丙时段南疆与北疆年平均降水量差异最小
B.南疆的年平均降水量比北疆大
C.阿克苏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
D.甲~丙时段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长率大于北疆
13.表A和图B所反映出的变化可能给新疆带来的影响有(  )
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②河流的结冰期变短 ③使新疆由干旱地区变为湿润地区 ④增加灌溉水源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下图是我国青海湖流域1960年以来降水、气温和水位变化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1960年以来,青海湖的变化是(  )
A.面积增大、水位升高
B.面积增大、水位降低
C.面积减小、水位降低
D.面积减小、水位升高
15.引起青海湖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年降水总量 B.年蒸发总量
C.年地表径流总量 D.年地下径流总量
“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据此回答16~17题。

16.杭州一直重视从钱塘江引水到西湖来改善西湖的水质,其原因是(  )
A.为了扩大西湖水域面积,从而提高水质
B.增加西湖循环更新的速度,提高西湖自净能力
C.主要是通过清洁钱塘江水来稀释西湖污染的水
D.通过引水工程将西湖污水运输到河流来提高水质
17.西湖对杭州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在古代杭州对西湖水资源的利用表述正确的是(  )
A.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灌溉
B.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生活用水
C.古代,由于西湖的优美山水吸引各地文人,因此西湖主要是景观用水
D.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比现代要多
下沉式道路绿化带是指将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中间隔离绿化带设计成低于道路表面50~300 mm,能有效将道路上灰尘和雨水收集进道路两边的绿化带。下图为武汉市某区打造海绵城市而建造的下沉式道路绿化带的照片。据此回答18~19题。

18.设计绿化带下沉深度,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地势起伏 B.降雨量及降雨强度
C.土壤入渗率 D.绿化带面积
19.武汉市打造下沉式道路绿化带的主要目的是(  )
A.补给地下水,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
B.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C.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城市气候
D.削减路面径流,缓解城市内涝
下图中虚线是我国某次南极科考路线。读图,回答20~21题。

20.科考船途经①②③④处,均顺风顺水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关于①②③⑤处对应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洋流向低纬地区流动
B.②处洋流对沿岸增温增湿
C.③处洋流受信风带影响而形成
D.⑤处有世界著名大渔场
在某年上半年,中国从非洲国家安哥拉进口的原油同比增加了24.84%,从而使安哥拉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读图回答22~23题。

22.如在装船的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石油泄漏,则以下地点可能监测到石油污染的是(  )
A.圣保罗 B.上海
C.悉尼 D.孟买
23.安哥拉沿海为世界著名渔场之一,关于该渔场成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沿岸有上升流,饵料丰富
B.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C.大陆架海区,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D.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读图,完成24~25题。

24.图中①②③④洋流与其形成的盛行风搭配正确的是(  )
A.①——东北信风 B.②——盛行西风
C.③——西南季风 D.④——极地东风
25.图中Q、P、K、M四海域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Q地因受寒流影响,冬季气温较低
B.P地因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
C.K海域因上升流而形成大渔场
D.M海域多海雾,对海上航运不利
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洞庭湖位置图。

材料二: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

(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8分)
(2)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4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呼伦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中部,水位主要受湖水蒸发和水源补给影响,唯一的外泄通道是达兰鄂罗木河(下图中D处河段)。达兰鄂罗木河连接呼伦湖和额尔古纳河,河水有时北流,有时南流。近年来达兰鄂罗木河出现断流。

(1)说明导致达兰鄂罗木河流向变化的原因。(4分)
(2)推测达兰鄂罗木河断流的原因。(4分)
(3)简述达兰鄂罗木河断流对呼伦湖产生的影响。(4分)
28.(2018·河南六校联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据图1描述台湾岛该月降雨日数的分布特征。(4分)
(2)说出图2中甲、乙分别为哪种损失?(4分)
(3)根据材料分析台湾岛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4分)
29.(2018·湖北八市联考)读世界渔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描述图中大范围渔场的分布特点。(2分)
(2)图中的A、B两海域分布有世界著名的渔场,简析其形成大渔场原因的差异。(6分)
(3)目前,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普遍萎缩,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6分)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