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1、2章复习课件(共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1、2章复习课件(共6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4-10 08: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复习)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光、_____、

空气、水、

_____等 同种生物 不同生物
既有互助,

也有_____ 捕食、寄生、

竞争、共生等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注意: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能够加速___________,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
第二章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_____与_____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它包括地球上的__ 及其环境。

生物圈
全部生物
3.生态系统的成分:

(2)生物成分。
①生产者:主要指_________,它通过光合作用为自身及其他生物提供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②消费者:包括各种_____,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_______。
③分解者:主要是___________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促进生物圈的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为生物提供_____、_____和生存空间。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概念: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富集:在生态系统中,一些_________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_____,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

2.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各种_______彼此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传递渠道:通过_______依次传递。
(2)营养级:_______上的每一个环节。
(3)能量流动。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_____和散失的过程。
②特点:单向流动和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_______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所完成的一个循环过程。
(2)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循环:碳循环、_______、水循环。
(3)物质循环的特点:_________。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_______和_______实现的,这两个过程同时进行,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_______和_______实现的,这两个过程同时进行,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四、生态系统的类型
1.自然生态系统:
(1)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荒漠生态系统。

(2)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
(1)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和城市生态系统。
(2)特点:生物种类_____,自我调节能力_____。
总结:
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调节方式:_________机制。
2.调节能力:
(1)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物种类_____,营养结构越_____,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反之,生物种类_____,营养结构越_____,自我调节能力越小。

(2)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_____。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平衡会遭到破坏。

总结
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称为生态平衡。
通过自我调节,生物之间及其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
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课堂练习一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荒漠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海洋生态系统
【解析】选C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  )
A.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B.动物和植物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所有生物
【解析】选A。
3.温暖多雨的三四月是野生毒蘑菇——白毒伞生长的季节,下过雨的草丛中、树林里随处可见它的踪影。白毒伞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劳动者
【解析】选C。
4.下列食物链可以正确反映生物之间关系的是(  )
A.狐→兔→草  B.草→兔→狐
C.阳光→草→兔→狐 D.阳光→草→兔→鹰
【解析】选B。
5.图中每条食物链的起点生物都是(  )


A.草 B.鹰 C.蛇 D.兔
【解析】选A。
6.水俣病是由于汞中毒引起的,在“水草→虾→鱼→鱼鹰”食物链中,体内汞含量最高的是(  )
A.水草 B.虾
C.鱼 D.鱼鹰
【解析】选D。
7.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解析】选D。
8.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淡水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荒漠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解析】选D。
9.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鹰,草原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这说明(  )
A.生态系统无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C.只有绝对禁捕野生动物,生态系统才有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选D。
10.如图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藻类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大鱼和小鱼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
(2)大鱼与小鱼之间是______的关系。
(3)_______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_______依次流动的。
答案:(1)生产者  消费者 (2)捕食(吃与被吃)
(3)物质循环  食物链
11.下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B是指______,D是指_______。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
之间以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
碳元素通过[②]_______作用
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
(3)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
链传递的特点是_______。
答案:(1)生产者 分解者(2)二氧化碳 呼吸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2.下图是一个食物网示意图:

(1)这个食物网中有
食物链______条。
(2)这个食物网中的生产
者是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
(3)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
答案:(1)5
(2)草 兔、狐、鼠、蛇、鹰
(3)草→鼠→蛇→鹰
13.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的“桑基鱼塘”模式,是现代农业的典型,该模式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请据图回答:
(1)在该生态系统中,
蚕与桑是______关系。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
需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经多次
重复利用,提高了______和______的利用率。
(4)桑叶中传递到蚕的能量约占桑叶总能量的______。
答案:(1)捕食 (2)太阳能
(3)物质 能量 (4)10%~20%
14.凯巴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狼等动物,为了发展野生鹿群,1906年人们开始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狼,结果黑尾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把上述生物所构成
的食物链补充完整:____→____→狼;
在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
生物是_____,数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
(2)大肆捕杀狼之前,鹿生活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_____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先是因为狼群数量的骤减而____,后则因植被的____而减少。
(3)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有一定的____能力。人们应遵循生态规律,不能随意杀灭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1)草 黑尾鹿 草 狼
(2)比例 增加 破坏
(3)自动调节
一、选择题
1.(2010·合肥模拟)下列对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
B.为了保护羊而把狼全部捕杀掉,这对草原生态系统没有影响
C.人类的生产活动过度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解析】选D
课堂练习二
2.生物圈养育着万物生灵,人和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下面承担分解者角色的是(  )
①淡水中的衣藻 ②高山上的油松 ③土壤中的细菌
④朽木上的蘑菇 ⑤树上的麻雀 ⑥河边的青蛙
⑦土壤中的蚯蚓 ⑧树叶上的毛毛虫 ⑨池塘里的蠕虫
⑩鲜艳的大丽花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③⑥⑨ D.③④⑦⑨
【解析】选D。
3.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大象们都在平原上留下数百吨象粪,后面跟着蜣螂的大部队。它们把一部分象粪埋入地下,使土地肥沃起来。在非洲大草原上蜣螂的角色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产者和消费者
【解析】选C。
4.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解析】选D
5. 下列食物链中,表述正确的是 (  )
A.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B.蚱蜢→草→食草籽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解析】选D。
6.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蛇在该食物网中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B.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鼠与昆虫之间是捕
食关系
C.如果灌溉农田的水中含有难以分解的有
毒物质,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D.进入该食物网的能量来源于植物通过光
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解析】选B。
7.下面四幅图均表示在一个食物链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在每一个图最下面一层都表示生产者。其中,可以表示“草→虫→山雀→食雀鹰”这一食物链的是(  )




【解析】选D。
8.经调查得知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四个环节(用a、b、c、d表示)。研究发现,一年中流经这四个环节的能量列表如下: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
A.a B.b C.c D.d
【解析】选D。
9.如图示东昌湖内某些生物间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你认为该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是(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丙→丁→乙→甲
D.甲→乙→丁→丙
【解析】选C。
10.下列不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特征的是(  )
A.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B.动植物种类较少
C.动物主要有昆虫、土壤动物等 D.自动调节能力强
【解析】选D。
1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动物体内能量流向植物
B.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C.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
D.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解析】选A。
12.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中的(  )





【解析】选D。
13.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大,则(  )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 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
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 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⑥生态平衡不容易破坏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选C。
1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微山湖 B.微山湖的所有植物
C.微山湖的所有动物 D.微山湖的所有生物
【解析】选A。
15.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螳螂捕蝉(蝉食树叶),黄雀在后”描述的是(  )
A.食物链 B.食物网
C.生态系统 D.非生物成分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选A。
16.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为了保护沿途的高原冻土生态系统,在建设中十分重视对冻土植被的保护,施工中要将草皮剥离后单独堆放并养护,待土建工程完成后再将草皮覆盖到裸露地面,建成后又带走所有的建筑、生活垃圾。这是因为高原冻土生态系统(  )
A.光照不足 B.没有分解者
C.没有消费者 D.自我调节能力弱
【解析】选D。
二、非选择题
17.下面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复杂的一条食物链包括____个环节。昆虫与鼠的关系是____。
(2)青蛙数量减少,一般不会引起蛇数量发生很大变化,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能力,对于农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来说,上述能力较大的是_____生态系统。
答案:(1)4 竞争 (2)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森林
18.下面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由____条食物链组成。
(2)鹰和蛇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
一种是捕食关系,另一种是_____关
系。
(3)正常情况下,该食物网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
(4)该食物网中标明的所有生物和_____一起,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
答案:(1)4 (2)竞争 (3)草 (4)分解者
19.自然界除了水循环和氧循环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碳循环。以下是有关碳循环的图解,图中CO2代表二氧化碳,H2O代表水。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分别代表两种重
要的生理作用。
①代表的是______作用;
②代表的是______作用。
(2)图中③④分别代表哪类生物?
③代表的是_______;
④代表的是_______。
(3)图中哪类生物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就能生存?________。
答案(1)光合 呼吸(2)动物 细菌、真菌 (3)绿色植物
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取学校附近鱼塘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二是请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的两种主要污染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见下表:
(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
以食物网形式表示5种生物之
间的营养关系(以A、B、
C、D、E代表5种生物)。
(2)写出该食物网中最
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用字母代替动物)。
(3)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
答案:(1)


(2)C→E→D→A
(3)小鱼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比大鱼少
21.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不仅有多种野生植物,还有大熊猫等多种珍稀动物。
(1)保护区内的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_____。动物作为消费者,也起着重要作用,如蜜蜂能帮助植物____、传播种子,使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2)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它们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被植物利用。可见,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中的______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鼠以草为食,蛇以鼠为食,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称为________,这样就形成了一条______。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______。
答案:(1)生产者 传粉 (2)分解者 物质
(3)捕食 食物链 (4)自然保护区
22.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相同河泥。
②向B、C、D中放入等量的生长状况相近的绿色植物水草。
③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④把A、B、C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请写出两个),在A、B、C中,最接近自然池塘生态系统的是装置_______。
(2)比较装置A、C,小鱼存活时间较短的是装置______。
(3)装置D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最短,其死亡的最可能原因是缺少______。
(4)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_______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5)若将以上四个装置全部置于阳光下,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的应是装置______。

答案(1)水、阳光、温度、空气、空间等(任意两个即可)  C
(2)A (3)氧气(O2) (4)光 (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