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 空气与氧气(第2课时)
一、单选题
1.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氧气,曲颈瓶中装有硝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将其置于火炉上加热,产生的氧气用动物膀胱收集。该实验装置若改为下图的发生装置,最合适的是( ??)
A. ??B.?C.??D.
第1题图 第4题图
2.下列收集装置,可以用来收集氧气的是( ??)
A.①③???????B.①②③⑥???????C.①⑤⑥???????D.①②③④
3.某班同学在学习空气的相关内容时,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你认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甲同学:液态空气用来制取氮气、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乙同学:氮气在空气中的含量约占空气质量的 78%
丙同学: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都属于氧化物丁同学:液态氧可用作发射火箭的助燃剂
戊同学: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及其他气体组成的.
A.甲、乙、丙说法错误,其余是正确的
B.丙、丁、戊说法正确,其余是错误的
C.丁的说法正确,其余都是错误的
D.乙和戊说法正确,其余是错误的
4.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当缓慢推动活塞时,则能观察到( ??)
A.注射器内有液体???????????B.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C.瓶中液面明显上升??????????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5.下列示意图分别是实验室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B.???C.??D.
6.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先检查氧气的纯度,后点火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加热,后预热
7.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中加入的药品是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
B.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待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氧气
D.实验结束时应先从水槽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
8.同学们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
A.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的水有残留????B.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
C.排水法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D.排水法收集前未将氧气瓶灌满水
9.实验室需收集一瓶约含1/4空气的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集气瓶中灌1/4的水 ??B.集气瓶中灌3/4的水
C.导管伸入到集气瓶体积的1/4处 D.导管伸入到集气瓶体积的3/4处
10.工业制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先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关于这个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属于物理变化??? B.利用了物质的沸点不同??
C.先收集到的氮气沸点较低?????D.有新物质氧气生成
11.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该装置可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 B.使用该装置可观测氧气输出的速度
C.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D.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12.实验室用块状固体碳化钙和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该反应比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更加激烈,所选发生装置最适合的是( ??)
A.?B.???C.???D.
1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气密性良好的干燥集气瓶中都充满了空气。甲、乙瓶中的燃烧匙内分别放有足量的红磷和炭粉,a、b为止水夹。分别点燃红磷和炭粉,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室温,同时打开a、b ,则烧杯中的水可能先进入( ??)
A.甲瓶??????B.乙瓶 ?????C.同时进入??????D.无法判断
第13题图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14.下列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镁+氧气 氧化镁???????????B.过氧化氢 水+氧气
C.水 氢气+氧气????????????D.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
15.如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B.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
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
D.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16.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二、填空题
17.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收集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________端导管通入。若要检查已收集满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________端导管口处;
(2)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可使集气瓶中装满水,氧气从________端导管通入。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第19题图
18.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指出图中错误,并说明改正的方法.
错误?? ? 改正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进行设计和分析:
(1)指出图A 中的仪器的名称 d________
(2)实验室既可以用A 装置,也可以用B 装置来制取氧气,若用B 装置制取氧气,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则实验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分别是________(选题中装置序号)。
(4)若在 C 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就可以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则气体用从________(填“a”或“b”)进入 C 中。
20.(填字母)下列各变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
A.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B.铁+氧气+水→铁锈
C.水→氢气+氧气 D.食盐放入水中得到食盐水.
三、实验探究题
21.某兴趣小组在制取和收集氧气后,又进行了以下三个实验活动。
[实验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当放置在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时停止收集,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当放置在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后,继续收集40秒,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氧气的体积分数(%) 79.7 79.6 79.9 88.4 89.0 87.9 90.0 89.8 89.3
氧气的平均体积分数(%) 79.7 88.4 89.7
(1)由实验1、2可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为提高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2)即使操作规范,实验3获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也不可能达到10%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都含有少量碳,含碳细铁丝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时,生成的一种气体在熔融液态物质中形成气泡,熔融液态物质因气泡破裂引起“火星四射”的现象。推测该气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2.如图是小珂和小琦各自设计的实验室用于制取、干燥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本题的所有夹持仪器均已省略)。小珂同学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溶解氧且不与氧气反应),请回答问题:
(1)小珂同学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填装置编号)________。
(2)现要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请按气体的流向,用装置导管的编号将装置连接好:①→ ________。
(3)小琦同学设计了图C 的装置,并用仪器乙收集氧气。仪器甲叫________,收集氧气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答题
23.某同学欲测定一处蔬菜大棚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请你协助他完成任务.
(1)该同学想利用2L的玻璃瓶收集气体,请帮他写出收集一瓶蔬菜大棚里的空气的方法.
(2)通过测定得到蔬菜大棚中氧气含量约为25%,计算上述操作中得到的空气样品中氧气的质量.(注:氧气的密度约为1.43g/L)
24.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没有二氧化锰了,有同学说可以用高锰酸钾代替同样能加快反应速率,为什么?高锰酸钾是不是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为什么?
25.某同学在实验室里用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发现大试管已破裂,请你帮他分析造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写出三条即可)
26.由实验测知:取3.5gKMnO4晶体加热到220℃,分解放出的氧气多于按下式计算的理论量。按下式计算的理论量为放出氧气0.354g。
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48 mL,而实际测得的氧气为308 mL(标准状况),超过理论量为:(308一248)mL=60mL。试回答:
(1)怎样用实验证明:超理论量的氧气不是来自Mn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用实验证明超理论量的氧气是由K2MnO4分解产生的?(要求用KMnO4制取氧气后的残渣实验,如所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从“最后残渣”中分离出Mn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体积分数的最小值,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取5~6只集气瓶,用量筒分别测出它们的容积并标记;
②向集气瓶中分别装入其总容积的10%、20%、30%、40%、50%的水,并用毛玻璃盖住,依次编号为1、2、3、4、5。
③在反应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MnO2和H2O2使其反应,分别用排水法将上述1~5号瓶中的水排出。
④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1~5号瓶中,观察并记录现象如下表:
集气瓶号 1 2 3 4 5
木条火星状况 微亮 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1)写出上述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定空气的成分体积比只为4:1的氮气和氧气,则用排水法得到氧气后,2号瓶中氧气的体种分数约为________;
(3)若要得到更精确的数据,你认为下一步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表明用“使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的方法来检验集气瓶中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否可靠?________。
28.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②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________?(填字母,下同),气体收集装置为________或________;该装置中,固定仪器时的一条主要注意事项是__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处要________。
(4)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的主要步骤有:①装入药品;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收集气体;④加热;⑤停止加热;⑥移出导气管。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③④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①④③⑥⑤
(5)若使用B装置来进行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_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
(6)经查资料可知,NH3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方法来制取NH3,选用________装置作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__装置来收集NH3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解析】反应物中硝酸钾是固体,浓硫酸是液体,整个过程要加热,因此应该使用③液体和固体加热型,故C正确,而A、B、D错误。
2.D
【解析】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要大,因此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因为氧气不容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①②其实就是排水法,可以作为收集氧气的装置;③④其实也是向上排空气法,因此也可以作为收集氧气的装置;但是⑤⑥却是向下排空气法,所以不能作为收集氧气的装置。
3.C
【解析】甲同学液态空气用来制取氮气、氧气是物理变化,不属于分解反应,错误;
乙同学氮气在空气中的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 78%,而不是质量,错误;
丙同学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其中只有过氧化氢属于氧化物,错误;
丁同学液态氧可用作发射火箭的助燃剂?,利用氧气的助燃性,正确;
戊同学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只是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错误。
4.B
【解析】向外拉活塞时广口瓶中气体体积增大,外界大气压迫使外边的空气通过长颈漏斗进入锥形瓶,从而观察到长颈漏斗下端口由气泡冒出,反过来,向内推动活塞广口瓶中气体体积减小,气压增大,从而能观察到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5.A
【解析】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且为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符合题意;
B、收集氧气时导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处,图中导管过短,不符合题意;
C、氧气验满要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复燃则证明已满,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以防止瓶底炸裂,不符合题意。
6.C
【解析】A、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不符合题意;
B、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若是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则先检查可燃性气体的纯度,后点火 ,不符合题意;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以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符合题意;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不符合题意。
7.A
【解析】A、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常温下反应不需要加热,而装置中是加热装置,因试管口没有棉花,说明药品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符合题意;
B、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不符合题意;
C、开始产生气泡含有装置内的空气,所以 待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氧气 ,不符合题意;
D、实验结束时应先从水槽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以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不符合题意。
8.D
【解析】A、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的水有残留 不会影响氧气的浓度,从而不会影响木炭燃烧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B、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收集的氧气较纯净,不会影响木炭燃烧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C、排水法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氧气不会逸出,不影响木炭燃烧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D、排水法收集前未将氧气瓶灌满水会使收集氧气不纯,影响木炭燃烧的现象,符合题意。
9.B
【解析】题目是要求收集含有1/4的空气,所以要收集3/4的氧气;因此在集气瓶中灌3/4的水即可;排空气法无法观察和测量。
10.D
【解析】A、工业制取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工业制氧气利用了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不符合题意;
C、氮气的沸点低,所以工业制氧气先蒸发出的是氮气,不符合题意;
D、工业制氧气是分离出的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符合题意。
11.C
【解析】A、氧气不溶于水,通过观察气泡,可以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A不符合题意;
B、气泡的速度就是气体的输出速度;B不符合题意;
C、b导管连接氧气瓶,会把水压入病人口内;C符合题意;
D、a端接氧气瓶,b端接病人,氧气可以进入到病人体内,还可以对氧气进行加湿;D不符合题意。
12.B
【解析】碳化钙与水的反应比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更加剧烈,故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A错;B装置可以通过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反应的进行,而C装置不行;D中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未伸入液面下,反应生成的气体会从漏斗口逸出,装置错误。故应选B。
13.A
【解析】甲瓶中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所以甲瓶中的气体体积减小,水会进入;而乙瓶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结束后乙瓶中的气压不变,所以水不会进入乙瓶。
14.D
【解析】A、镁+氧气 氧化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 水+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水 氢气+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三种,不符合“一变多”、“多变一”的特征,既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15.B
【解析】A、由图像可知加热固体药品时先出现气体的时高锰酸钾;故A错误;
B、加热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时,由图像可知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更多;故B正确;
C、在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起催化剂的作用,催化剂只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会改变产物的量;故C错误;
D、由图像可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速率更快;故D错误。
16.A
【解析】A.固体混合物受热一段时间后开始放出氧气,故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由于二氧化锰中也有氧元素,故最后氧元素的质量不变零,A正确。
B.反应过程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B不符合该图像。
C.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C不符合该图像。
D.反应前后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但固体总质量逐渐减少,因此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应逐渐增大,D不符合该图像。
二、填空题
17.(1)A;B
(2)B
【解析】(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A端导管通入。若要检查已收集满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端导管口处;
(2)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可使集气瓶中装满水,氧气从B端导管通入。
18.试管口没有低于试管底部;应略向下倾斜;试管中试管中的导管不应伸的太长;应短些,稍露出胶塞为宜;铁架距试管口不应太近;应距试管口1/3处;没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解析】指出错误可直接阐述存在的问题或带有“没有”、“不应”这样的字眼,如:试管口没有低于试管底部,试管中试管中的导管不应伸的太长;铁架距试管口不应太近;酒精灯火焰没有对准药品部位加热;改正则常用“应该”这样的词语,如:试管口应该略低于试管底部,试管中的导管稍露出橡皮塞即可; 铁架距试管口应距试管口1/3处;没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19.(1)铁架台
(2)2H2O2 2H2O+O2↑
(3)A、E
(4)b
【解析】(1)仪器d:铁架台
(2)B装置不需要加热,制取氧气不加热的只有过氧化氢分解:2H2O2 2H2O+O2↑ .
(3)发生装置的选择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需要考虑收集物的密度和溶解性、是否和空气反应,所以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分别是?:A、E;
(4)C装置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应该利用气压把水压出,通过测量水的体积得出气体体积,则气体应该从b端进入。
20.B;C
【解析】A、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
B、铁+氧气+水→铁锈,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C、水→氢气+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D、食盐放入水中得到食盐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三、实验探究题
21.(1)延长收集氧气的时间
(2)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中含有水蒸气
(3)CO2
【解析】(1)实验2比实验1收集氧气的时间长40s,因此受到的氧气体积分数比较大,那么: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为提高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可采取的措施是延长收集氧气的时间;
(2)即使操作规范,实验3获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也不可能达到10%的主要原因是: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中含有水蒸气;
(3)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都含有少量碳,含碳细铁丝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时,生成的一种气体在熔融液态物质中形成气泡,熔融液态物质因气泡破裂引起“火星四射”的现象。推测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即CO2。
22.(1)A
(2)②→③→⑤(或②→③→⑤→④)
(3)分液漏斗;排水法
【解析】(1)小珂同学制取氧气选择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常温反应,发生装置应选择A;
(2)现要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 则要先制取氧气,再干燥,再收集,连接顺序为 ①→②→③→⑤;
(3)仪器甲名称为分液漏斗,收集装置的方法是排水法。
四、解答题
23.(1)将玻璃瓶装满清水,盖好瓶盖.然后到大棚内把瓶盖打开,把水倒掉,盖好瓶盖带出棚外,即可收集到一瓶待测气体样品
(2)所含氧气的质量是0.715g
【解析】(1)用2L的玻璃瓶取学校操场空气样品的方法是:将玻璃瓶装满清水,然后到大棚内把瓶盖打开,把水倒掉,盖好瓶盖带出棚外,即可收集到一瓶待测气体样品;
(2)氧气的质量为:2L×25%×1.43g/L=0.715g.
24.因为高锰酸钾在加热时能够发生分解产生二氧化锰;不是;因为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那么本身的化学性质改变,自身分解了,质量当然也就发生了改变。所以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起催化作用的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
【解析】从催化剂的概念分析,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而我们知道高锰酸钾加热,可以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那么本身的化学性质改变,自身分解了,质量当然也就发生了改变.所以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由于高锰酸钾在加热时能够发生分解产生二氧化锰,这样氯酸钾和高锰酸钾的混合物在受热时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就能够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到催化的作用,其中的二氧化锰改变了氯酸钾的分解速率,所以充当催化剂的是二氧化锰,而非高锰酸钾。
25.(1)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2)试管外壁有水滴;(3)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解析】试管破裂可能是由于试管受热不均匀,也可能是在高温时突然冷却等引起的.如试管没有预热,就直接加热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实验完毕先停止加热再拿出水槽中的导管,这些都会导致水回流,试管破裂.
26.(1)另取少量MnO2;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不复燃
(2)用酒精灯火焰集中加热“残渣”,又收集到一定体积的氧气
(3)将最后残渣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过滤,即可分离出MnO2
【解析】(1)要证明二氧化锰是否反应生成氧气,只需将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即可;
(2)要证明 K2MnO4分解 产生氧气,只需将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后将得到的气体检验一下是否为氧气即可;
(3) KMnO4 和 K2MnO4 都溶于水,而 MnO2 不溶于水,因此利用分离固体不溶物和液体的方法分离即可,也就是溶解和过滤。
27.(1)2H2O2 2H2O+O2↑
(2)36%
(3)再取若干只集气瓶,分别装入其总容积的30%~40%的水,同样做上述实验,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4)不可靠
【解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2)当集气瓶中装水量为20%时,氧气体积分数为 =36%;
(3)根据图表中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在3号瓶中很亮,4号瓶中复燃,说明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介于30%-40%之间;故若需要准确的体积分数范围,只需要调整①步骤中集气瓶内水占集气瓶的体积分数为30%-40%多做几次实验;
(4)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最小值是 ,即当氧气的体积分数是45%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即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口,木条复燃时,集气瓶中一定装满了氧气的结论不可靠。
28.(1)酒精灯;锥形瓶
(2)A;E;F;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3)放一团棉花
(4)D
(5)催化剂;过氧化氢 水+氧气
(6)A;G;氨气有刺激性气味,会污染空气,且极易溶于水,G装置可处理尾气
【解析】(1)对于实验器材的认识;故答案为:酒精灯,锥形瓶;
(2)选择A|G|发生装置条件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如A适用于固+固 气,B适用于固+液 气。收集装置应考虑气体的密度、气体的溶解性等,D是向下排空气法,E是向上排空气法,根据题意氧气的收集装置应是E或F。故答案为:A,E,F,试管口向下倾斜;
(3)为了防止固体高锰酸钾粉末进入水槽中,所以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故答案为:放一团棉花;
(4)实验的主要步骤是:先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装药品、连接实验装置,开始实验,最后整理实验器材;故答案为:D;
(5)双氧水自身分解较慢,所以要加入催化剂让其分解的更快;故答案为:催化剂;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水+ 氧气;
(6)制取NH3的物质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是固+固 气,所以发生装置是选A,由于NH3具有刺激性气味,且极易溶于水,所以用G来收集较好。故答案为:A,G,氨气有刺激性气味,会污染空气,且极易溶于水,G装置可处理尾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