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 说“木叶”林庚说 “木 叶”
林庚 教学目标 导 入 解决字词 重点研读理清结构 作者简介 课堂拓展课文内容小结 无边 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导入: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而用“落木”与“落红”呢? 落木落红诗词填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作者介绍 林庚:福建福州人,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研究家。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袅袅
照浦
褒扬
灼灼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能锭
言筌
窸窣
迢远niǎo
pǔ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ng
quán
xī sū
tiáo给右边加红颜色的字注音袅袅——
灼灼——
寒砧——
亭皋——
萧萧——
疏朗——
窸窣——
冉冉——
缠绵——
绵密——
迢远——
相去无几——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明亮鲜艳的样子。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
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象声词。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拟人法
柔和紧密的样子。
遥远。
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速读课文1.整体感知,理清本文思路结构。
2.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在阅读古诗词时发现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少见“树叶”?
2、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
3、为什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探索质疑研读文本请找出课文中作者引用的诗句,并适当分类。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古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古诗)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赋》) 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
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落叶: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黄叶: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木: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概括文章内容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由古诗中的“木叶”引出话题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 ,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 “树叶”的十分少见,后又发展到用“落木”。第一段引出了“木叶” 探究“木叶”的字面解释 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其实“树”常见 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树叶 ”简称为“叶”难道是出于文字洗炼的缘故吗? 如此解释并不解决问题,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 诗人会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自屈原发现“木叶”的奥妙后,诗人们也就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还有什么词) 例举杜甫《登高》诗引出“落木”,并探究杜甫宁省“木叶”之“叶”也不肯弃“木叶”之“木”的道理 例举庾信诗句证明杜甫使用“落木”一词并非偶然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探寻多用“木叶”的理由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中的“此” 代指什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什么?它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中“此”指代什么?诗歌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作者阐述在诗歌的形象思维中,“树叶”无人过问而“木叶”则不断发展,是为了说明诗歌语言怎样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讲究精妙,不能单靠概念的理解。“木叶”与“树叶”不过一字之差,但情感意义不一样,差一点就会差很多。段末再次引入杜甫宁可冒险使用“木”字的事例有何用意? 引导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到“木”字上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木”的探究。——概念相同形象有别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五段: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
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
千里。?????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说“木叶”引题1.由诗中的“木叶”引出话题主体2.探寻多用“木叶”的理由3.概念相同形象有别4、5.木叶的第一特征:6.木叶的第二特征:7.“木叶”“树叶”一字千里小结文章结构:一、(1-3):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二、(4-6):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具有这些特征。三、(7):小结。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研习课文主体部分 阅读第四、五、六段,并思考:自屈原始,“木”一直被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1.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呢?阅读第四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高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没有落叶的形象 ;——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高木 ——是落叶的景况。 ——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2.作者对“高树”“高木”的例举、探究,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与“树”,虽在概念上一致,但“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而“木”显得空阔,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阅读第五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树” 更为真实的形象。“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作者于此举“午阴嘉树清圆”例子的用意是什么?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这样写,能更好地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木 ——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
了 “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 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
干燥的 而不是湿润的。
树 —— 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
是比较相近的。
阅读第六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木‘与“树”有怎样不同的意味?筛选信息 “落木”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呢,则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 ,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与凄清。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 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请问:‘木叶’的形象为什么如此生动?古诗词中引用“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秋”字。古人对“秋”,犹是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他乡,倍感思亲。他们面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一种凄然悲凉之情就会随之而生。而我们读到“木叶”“落叶”这类字眼,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作者引用曹植和司空曙的诗句,其用意是什么?目的是把“落叶”同“落木”比较,突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 “木叶”才如此生动。树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的浓阴
褐绿色的树皮生机 活力木 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微黄干燥单纯、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场合: 秋风叶落 木 叶 树 叶疏 朗空 阔 绵 密 饱 满相去无几一字千里暗 示 性全 文 总 结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木”本身就暗含有“落叶”的因素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古典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结构图示发现问题
(1-3)分析问题
(4—6)总结全文
(7)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概念下面暗含着丰富的形象和内涵,也就是说诗歌语言的微妙意味往往寄于言外,这类语言就是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需要我们在诗歌鉴赏中不断积累、细细体会,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文中悟理扩展延伸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主观情感,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它们和“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它们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有些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确:“月亮”的暗示性内涵----望月怀远,思念亲人,思 念家乡,暗含月圆人不圆的愁绪。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
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又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古典诗歌常见意象资料小整合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意象
—— 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三)冰雪、松、菊、梅、竹
——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
——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
(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
——多借此抒发闲情雅致。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