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光合作用 同步练习(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节 光合作用 同步练习(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14 20:3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节光合作用(1)
一、基础与巩固
1.___________________遇到碘液会显示蓝色,因此碘液常用于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的存在。
2.关于教科书上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
B.叶片放到酒精中水浴加热是为了让叶片褪色
C.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有无淀粉生成
D.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是为了让它积累有机物
3·某同学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用铝箔把一张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经光照、褪色、漂洗,再滴上碘液,发现整张叶片呈棕黄色。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褪色时间过短 B.光照时间过短
C.植株在暗处时间过短 D.铝箔遮光不严
4·光合作用的正确表达式是()。
A.水+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气 B.水+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气
C.氧气+水有机物+二氧化碳 D.水+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气
5.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是()。
A.使叶片呈绿色 B.吸收二氧化碳 C.吸收太阳光能 D.吸收氧气
6.光合作用的实质有两个方面的变化:①物质变化,是把简单的___________________变成复杂的___________________;②能量变化,把吸收的___________________转化变成生物体所需要的化学能,贮藏在___________________中。
7.甲、乙两同学对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分别进行了如下探究:
第一步:甲同学将盆栽的天竺葵进行1小时暗处理;乙同学对盆栽银边天竺葵不进行暗处理。然后将各自盆栽的天竹葵移到阳光下照射。
第二步:几小时后,甲、乙两同学各自从自己盆栽的天竺葵上摘下叶片,在热水中加热15分钟。
第三步:用清水漂洗叶片,然后向叶片滴加碘液,几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顔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的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的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对甲同学的实验提出两条改进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甲、乙两同学都按正确的实验方案实施,最后的预期现象应该是怎样的?
甲: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
8.判断题(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
(1)植物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
(2)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不能利用无机物来制造有机物。()
(3)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不需要从外界吸取物质。()
(4)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拓展与提高
9.绿色植物能捕获光能。图3-14为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表中数据是在适宜(恒定)温度下,改变灯与烧杯间的距离测得的金鱼藻1分钟内放出的气泡数。
灯与烧杯间的距离(厘米)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气泡数(个/分) 18 15 10 8 6 4 2 0

(1)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图3-15为夏季晴天某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表明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增强而___________________。
(2)DE段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图显示一天中光合作用最强的时候是___________________左右。
(4)经过对该图的综合分析,你认为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5)如果从改变光照强度的角度去考虑,你认为有哪些措施可以促进大棚蔬菜的光合作用?


第6节 光合作用(2)
一、基础与巩固
1.如图3-12所示,若甲代表H2O和CO2,则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乙是呼吸作用,丙是糖类和O2,丁是光合作用
B.乙是光合作用,丙是糖类和O2,丁是呼吸作用
C.乙是呼吸作用,丙是CO2和H2O,丁是光合作用
D.乙是光合作用,丙是CO2和H2O,丁是呼吸作用
2.下表总结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请补充完整。
区别 项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部位 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 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
②条件 在___________________下才能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都能进行
③气体 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放出___________________ 吸入_________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____
④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有机物 ___________________有机物
⑤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
联系 ⑥呼吸作用所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光合作用贮存在有机物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研究小组夏天在某蔬菜大棚里测得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的平均数据:凌晨4点时为0.050%,下午4点时为0.020%,而一天中的平均含量为0.035%。
(1)凌晨4点时,因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玉米植株不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只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二氧化碳含量相对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午4点时,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较强,玉米植株___________________旺盛,不但吸收了本身___________________所放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还从空气中吸进大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使二氧化碳的含量下降。
4.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课后,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图3-13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项探究最主要的实验变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前为何要将整株植物放在暗处2~3天?
___________________。
(3)B瓶中放置的物质最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
A.石灰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蒸馏水
(4)A瓶中放清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认为用透光塑料袋代替锥形瓶的实验效果会更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呼吸作用()
A.完全停止 B.同时进行 C.部分停止 D.无法进行
6.海尔蒙特曾做了一个著名的科学实验(如图3-14所示),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树增重的主要来源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树增重还离不开的另一种主要来源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也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二、拓展与提高
7.将一株植物在黑暗环境中放置48小时,然后将一片叶子的叶脉切断(如图3-15所示),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再将叶片脱色后用碘液处理,发现a部(上部)叶呈棕色,b部(下部)叶呈蓝色。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光合作用需要光
B.光合作用需要CO2
C.光合作用需要H2O
D.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E.叶上部有淀粉产生,下部无淀粉产生
F.叶下部有淀粉产生,上部无淀粉产生
8.1862年,德国科学家沙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每天上午、傍晚、凌晨三个时间从同株植物上摘下一片叶子,再用打孔器在这三片叶子上各取下同样大小的一块圆片,烘干后称重,结果发现:凌晨取下来的叶片最轻,上午取下来的比较重,傍晚的最重。他又把这三个圆片放人酒精中煮一下,取出后,用水冲洗,加碘液染色,结果发现:凌晨取下来的叶片的顔色最浅,傍晚的顔色最深。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傍晚的样品最重、顔色最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凌晨的样品最轻、顔色最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这一实验结果推理,早晨、中午、傍晚空气中的含氧量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