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课件(6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6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课件(6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15 15:00:14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课前交流备考点
课堂定向打基础
首页
末页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课后综合提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2018年黄金周,从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到天安门广场,国内各景区垃圾遍地的景象令人痛心。假日出游过程中乱扔垃圾,表明当前公民素质教育与我国大国地位并不相符。结合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回答1~3题。

1.材料中所提到的问题与图中箭头所表示的过程一样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 垃圾是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
2.材料中提到的问题可能引起(  )
A.水土流失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土壤污染 D.荒漠化
解析:选C 垃圾会污染大气、水、土壤等。
3.可以表示植树种草和酸雨的箭头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植树种草是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酸雨是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过程关系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数字序号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生产产出 ②经济过程 ③资源 ④环境
B.①经济过程 ②生产产出 ③环境 ④资源
C.①资源 ②经济过程 ③生产产出 ④环境
D.①生产产出 ②资源 ③环境  ④经济过程
解析:选A 注意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废弃物排放进入④,说明④表示环境;而人类又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加工和生产,③应表示资源;②表示人类通过产业活动和消费活动利用资源,应表示经济过程;①表示经济过程中所生产出的产品。据此判断答案选A。
5.下列行为或现象,与环节⑤的含义相吻合的是(  )
A.实行清洁生产 B.实施节能减排
C.退耕还林还草 D.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解析:选D 读图分析可知,⑤箭头指向人类,是指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我们将这种影响称为反馈作用。反馈作用也有两方面:一是有益影响,人地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二是有害影响,人地之间形成恶性循环。选项中A、B、C是人类的措施,不是影响,当环境受到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后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故D正确。
6.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和环境相对立的生产活动有(  )
A.建设“三北”防护林
B.在黄土高原修筑水平梯田,栽树种草
C.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
D.在北京市内修建多层立交桥
解析:选C 在洞庭湖区围湖造田会使湖泊面积大大缩小,其生态功能大大减弱,会造成生态破坏,属于人类和环境相对立的生产活动;建设“三北”防护林,能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在黄土高原修筑水平梯田,栽树种草,能够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在北京市内修建多层立交桥,能够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故选C。
读塔里木河下游河段相关数据表,回答7~10题。
年代 水量(立方米) 地下水位埋深(米) 胡杨林(公顷)
20世纪50年代 14.6亿 3~5 5.4万
20世纪90年代 2.5亿 11~13 0.7万
7.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出现了(  )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地下水位上升 ③水量减少 ④生态环境好转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由表中信息可以看出塔里木河下游水量、胡杨林面积都大幅度下降,可知该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在逐步恶化。
8.表中反映的现象可能会导致当地(  )
A.土地荒漠化扩大 B.可耕地面积扩大
C.人口密度增大 D.河流泛滥频繁
解析:选A 当地河流水量的下降和胡杨林面积的缩小,都会使当地一些沙丘活化,湿地和沼泽沙漠化,最终使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
9.表中现象出现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降水少,蒸发旺盛
B.土质疏松,下渗严重
C.过度放牧
D.过度开垦
解析:选D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塔里木河沿岸由于有灌溉水源,当地人在河流沿岸发展了灌溉农业。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导致当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引水灌溉量增多,从而使河流下游水量不断减少,下游土地荒漠化加重。
10.为缓解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当地应(  )
A.退牧还草
B.发展节水农业
C.加速冰川消融
D.将人口向河流上游迁移
解析:选B 当地人与环境矛盾的关键是水。在当地缺水的情况下,又不阻碍当地农业的发展,应因地制宜的发展节水农业,如种植耐旱作物,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等。
下图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资源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对矿产、能源依赖最强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是(  )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新技术革命时期
解析:选C 图中纵坐标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横坐标表示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据图分析可知,农业文明阶段对土地、牲畜、劳动力的依赖最强,工业文明阶段对矿产、能源、水资源的依赖最强,新技术革命时期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最强。
12.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资源 B.科技
C.市场 D.交通
解析: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新技术革命时期,生产力发展速度最快,水平最高,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故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科技。
二、综合题
13.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子系统通过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提供________与之发生关系。
(2)社会、经济子系统通过为人口子系统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发生联系。
(3)环境要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________,反过来生态系统变化,对环境要素也会产生________。
(4)人类活动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和________,通过生产、消费又向________排放废弃物,而各环境要素的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________子系统。
(5)由图可知,人类同周围的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的。
解析:注意读图分析其中的联系,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图可知,人类社会一方面从自然环境中通过生产劳动获取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又向自然环境排放废弃物,同时自然环境反过来也会作用于人类社会。
答案:(1)劳动 (2)物品和服务
(3)大气 水 土壤 生物 影响 影响
(4)物质 能量 环境 人类
(5)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根据《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评选标准》,创建花园式单位有严格的要求:绿地率要达到《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规定的标准,单位中的绿化要充分,乔灌草配置合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有高大乔木遮阴,乔灌木覆盖率不低于60%;有一定规模的集中绿地;单位要积极开展“见缝插绿、垂直挂绿、拆墙透绿和屋顶铺绿”等活动,且绿化效果明显;林木绿地养护需及时到位,无明显草坪斑秃和死树等现象发生;无违反绿化、园林、林业有关法律、法规的事件发生。
(1)根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北京市应为________________(填“天然环境”或“人工环境”)。
(2)北京市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请你结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谈一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
(3)在争创“花园式单位”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你认为还应采取哪些合理措施?(至少三点)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的分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第(1)题,解答此题时注意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城市受人类的影响最为强烈,故应为人工环境。第(2)题,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第(3)题,本题属于发挥性试题,组织答案时,应注意条理性,首先应思考城市中会出现哪些环境问题,然后针对相应的环境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1)人工环境
(2)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二者并不矛盾。发展经济可以为保护环境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优美的环境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3)植树种草,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合理规划城市道路,防止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严格控制污染工业的发展,加大治污力度;推广车辆使用清洁燃料,减轻交通污染;加强环境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减少有害垃圾排放量等。







PAGE



1



(共36张PPT)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前交流备考点
课堂定向打基础
首页
末页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后综合提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个省区的危害程度(“+”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读表,回答1~2题。
地区 甲 乙 丙 丁
广东 ++ ++ ++++
四川 +++ + +++
新疆 + ++ ++++
山西 ++++ +++ + +
1.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①寒潮 ②酸雨 ③水土流失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 思路分析如下

2.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是(  )
①森林覆盖率高 ②地形阻挡 ③降水充沛 ④纬度较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乙在山西最严重、新疆次之,而广东、四川很少见,可判断应是寒潮,广东由于纬度低,以及南岭的阻挡,受寒潮影响微弱。
目前,我国江南丘陵地区仍有许多农村居民使用农作物秸秆作生活燃料。据此回答3~4题。
3.将秸秆用作燃料,产生的最大问题是(  )
A.导致水土流失
B.产生大量烟雾,污染环境
C.家畜饲料减少,破坏生态
D.有机质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选D 秸秆用作燃料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土壤肥力下降。
4.该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作物秸秆不能还田 B.乱砍滥伐森林现象严重
C.气候变化大,降水增多 D.酸雨面积不断扩大
解析:选B 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植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下图为“我国主要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部分呈现)。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我国贫困县与生态脆弱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地带没有贫困县
B.生态脆弱区人口分布稀少
C.生态脆弱区自然条件恶劣
D.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
解析:选D 分析关系图可知,东部经济地带的山东、江西、福建等省有贫困县的分布;四川、贵州这些生态脆弱区,人口分布并不少;由图可知,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多是山地分布区或地形过渡地带,经济基础差,但自然条件并不都恶劣;由图可以看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
6.关于我国生态脆弱区,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主要是过度放牧导致生态脆弱
B.乙地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
C.丙地地表水短缺是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
D.全球气候变暖对丁地生态没有影响
解析:选B 甲地位于东北平原,生态脆弱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利用不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乙地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植被破坏,陡坡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该地要退耕还林,恢复植被,改善生态;丙地为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纵列分布,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快内陆高山冰川的融化,使冰川减少,长期来看会使丁地河流的补给水源减少,河流水量减少,加剧丁地水资源短缺问题。
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 ℃等温线位置变化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地1月0 ℃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
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解析:选D 由图中两个时期1月0 ℃等温线分布可以看出,与1959~1969年相比,2000~2009年该等温线在位置上向北部或海拔较高的地区或高纬度地区移动。因为秦岭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故该等温线向北移,也代表着其向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移动。
8.图中等温线位置变动的原因是(  )
A.人类活动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
B.人类对秦岭地区森林的破坏
C.人类农业活动范围扩大
D.受板块运动影响,秦岭海拔升高
解析:选A 该地1月0 ℃等温线向高纬度地区移动,说明该地1月平均气温上升,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故A项正确。
咸海位于亚洲克孜勒库姆沙漠中部,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借助两条冰川补给的河流——阿姆河和锡尔河,咸海获得淡水补给,蒸发是该水域面积萎缩的唯一自然原因。由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山高处的冰川消退,咸海本应处于扩张趋势,实际情况却是咸海正以令人警惕的速度萎缩。咸海萎缩导致“有毒沙尘暴”形成。结合下图,回答9~11题。

9.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山高处的冰川消退的方向是(  )
A.向低纬度地区 B.向高海拔地区
C.向低海拔地区 D.由背阴坡向向阳坡
解析:选B 目前,山地冰川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而不断向高海拔地区消退。
10.关于图中材料叙述正确的是(  )
A.入湖水量逐年下降
B.灌溉面积增加可能是咸海萎缩的主要原因
C.咸海水位持续下降
D.水域面积减小幅度与水位下降幅度一致
解析:选B 由图中可知,入湖水量在1985年之前呈波动下降趋势,1985年之后呈波动上升趋势,故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1930年到2000年该地灌溉面积不断增加,与咸海水域面积大致呈负相关。人类大量的引河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是导致咸海萎缩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由图可知,1970年之前咸海水位变化不大,故C项错误。图中1990年之后水域面积减少幅度较大,而水位下降幅度较小,两者并不一致,故D项错误。
11.关于“有毒沙尘暴”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其“毒性”主要是指湖水中的盐分
B.其“毒性”主要是指湖水中的重金属
C.其“毒性”不会危害人类的健康
D.其“毒性”的危害是可以逆转的
解析:选A 咸海萎缩后,部分湖底裸露。由于当地蒸发旺盛,裸露的湖底上析出大量盐分,在大风的吹拂下,盐粒随沙尘一起在天空中弥漫,形成“有毒沙尘暴”。
二、综合题
12.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表(“△”越多,危害越严重)。据此回答问题。
省级行政区简称 甲类 乙类 丙类 丁类
粤 △△ △ △ △△△△
滇 △△△△ △△ △ △△
新 △△△△
晋 △△△△ △ △
(1)甲、乙、丙、丁类环境问题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乙类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防治丁类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各省区主要环境问题及成因、解决措施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各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第(1)题,甲类环境问题在云南最突出,云南位于我国主要的林区内,由此,可以推断出甲类环境问题是森林锐减;乙类环境问题在山西最突出,应是水土流失;丙类环境问题在新疆危害最严重,应是土地荒漠化;丁类环境问题在广东最明显,应是酸雨。第(2)题,水土流失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回答时要全面。第(3)题,酸雨主要是矿物燃料燃烧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所致,防治要有针对性。
答案:(1)森林锐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酸雨
(2)土质疏松;降水丰富,暴雨集中;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3)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酸性气体进行综合利用。
13.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和输出焦炭。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内蒙古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
(3)在开发利用煤炭的过程中应采取什么环保措施?
解析:煤炭开采会严重破坏地下水、耕地、植被等资源,导致生态破坏;将煤炭转变为电力输出则会对当地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对煤炭的开发利用必须科学合理规划,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1)剥离表土及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地下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堆放矿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
(2)造成当地大气污染。
(3)矿区土地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PAGE



1



(共31张PPT)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课前交流备考点
课堂定向打基础
首页
末页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课后综合提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永顺创造了国内手工伐木的最高纪录,被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马永顺退休后,由“砍树人”变为“种树人”,他带领全家在16年里共计种树46 500棵,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的殊荣。据此回答1~2题。
1.与马永顺早期的“砍树人”思想相似的是(  )
A.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B.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C.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解析:选D D选项与“砍树人”思想都体现了“人定胜天”的观点。
2.下列选项符合马永顺最终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是(  )
A.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B.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
C.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无休止地向环境索取资源
D.发展经济必然产生环境问题
解析:选A A选项符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而研究环境技术效率对其是十分有益的。下表中通信行业环境技术效率为1,说明该行业实现了产业增长与资源少投入、污染低排放的理想水平。下表为“1999~2007年我国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测算结果”。据此回答3~4题。
  年份行业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纺织业 0.46 0.48 0.45 0.53 0.54
造纸业 0.37 0.35 0.34 0.38 0.39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0.47 0.46 0.48 0.67 0.87
通信业 1 1 1 1 1
轻工业平均 0.63 0.62 0.60 0.65 0.69
重工业平均 0.55 0.59 0.61 0.71 0.74
制造业平均 0.60 0.61 0.61 0.67 0.71
3.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国家特别重视轻工业发展
B.2005年是我国轻重工业环境技术效率的转折点
C.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落后地区就是污染的转移
D.我国制造业正在朝着“理想水平”方向发展
解析:选D 我国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逐年增大,趋向于1,表明我国制造业正在朝着实现产业增长与资源少投入、污染低排放的“理想水平”方向发展。
4.下面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是(  )
①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 ②发展公共交通 ③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④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 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垃圾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资源丰富区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易造成资源枯竭。①④不能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谋求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的共识。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是当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举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世界各国承担同等责任,共同保护地球
B.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改变生产方式,寻求经济活动的利润最大化
D.制定全球统一目标和政策,以解决跨国界环境问题
解析:选B 针对全球环境问题,世界各国应共同承担责任,但各个国家应依据国情分担不同的责任。可持续发展不仅包含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实现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
6.关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农村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环境污染危害不大
B.农村经济落后,应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
C.发展经济需协调好与生态、社会的关系
D.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是治理污染最有效的措施
解析:选C 在农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但随着城市结构的调整,工业区不断外移,使乡村地区的污染程度不断加重。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松嫩平原 D.太湖平原
解析:选A 根据该地以第一产业为主,说明该地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该地种植业占绝大部分,渔业和林业比重极小,种植业中以棉花为主,说明该地气候干旱,塔里木盆地最符合题意。
8.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  )
A.扩大林业、渔业的比重
B.扩大单产高的水稻等作物的种植
C.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作物耐旱能力
D.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解析:选C 该地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发展节水农业,提高作物的耐旱性,推广喷灌、滴灌等技术。
9.关于该地二、三产业的发展措施,合理的是(  )
A.全面承接东部地区的工业转移
B.扶持发展高能耗、高水耗产业
C.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D.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旅游业
解析:选D 全面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高能耗和高水耗工业会加剧当地资源枯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一般布局在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地区,塔里木盆地不具有上述优势,故选D项。
《中国环境报》2016年5月13日消息: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近日印发《关于印发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典型经济的通知》,向全国推广一批循环经济典型经验和做法,推动循环经济全面深入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据此完成10~11题。
10.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循环经济的是(  )
A.秸秆焚烧还田 B.矿渣生产水泥
C.垃圾转移国外 D.污水灌溉农田
解析:选B 秸秆应直接粉碎还田,垃圾转移国外不能消除污染,污水不能灌溉农田。
11.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解析:选C 循环经济是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型的经济模式。
二、综合题
12.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列数码空格上,填入相对应的字母。
A.水利设施、水产资源被破坏
B.扩大耕地面积
C.开垦草场
D.粮食不足
E.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F.围垦湖海
G.旱涝灾害增加
①______ ⑤______ ⑥______ ⑧______
(2)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图示产生该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农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发展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利用图中事物的因果联系可知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粮食不足(①),粮食不足促使人类扩大耕地面积(②),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有开垦草场、围垦湖海、毁林开荒等,而草场和森林的破坏又会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⑥),围垦湖海会破坏水利设施和水产资源。因此③为开垦草场,④为毁林开荒,⑤为围垦湖海。围垦湖海、水土流失又会造成旱涝灾害增加(⑧),从而造成粮食不足。为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应发展生态农业。
答案:(1)D F E G
(2)生态破坏 人口过快增长,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3)生态农业
13.读“中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重在考查读图、析图能力,根据图例判读四类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在我国的分布,不难得出结论。第(2)题,M地区是我国沿海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三个地区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京津唐地区水资源不足,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第(3)题,N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呈现从良好到较差的趋势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