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空气与生命(3.3)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空气与生命(3.3)B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16 10:35:56

文档简介

第3章空气与生命(3.3)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某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和水,该物质(  )
A.只含氮元素
B.一定含氧元素
C.一定含有氮、氧、氢元素
D.一定含有氮、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2.纯净物甲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甲与 48g乙充分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当乙反应完全时,生成 44g 丙和 27g 丁。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有(  )个
①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质量为 23g
②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 2:3
③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1
④参加反应的甲与丙的质量比为48:44
⑤甲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下列关于2CO+O22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应后原子种类减少
B.表示一氧化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C.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4.化学方程式不能提供的信息是(  )
A.哪些物质参加反应 B.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
C.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D.化学反应的快慢
5.核潜艇上备有的氧气再生药板,是由一片片涂有过氧化钠(Na2O2)的薄板组成,使用时Na2O2与CO2反应放出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M+O2,则M的化学式为(  )
A.Na2O B.NaOH C.NaHCO3 D.Na2CO3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W、G、H、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
W
G
H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6
2
12
对该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A.W待测值是13
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P是生成物
D.物质H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7.卫星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NH4ClO4)发生反应提供,化学方程式为:2NH4ClO4N2↑+Cl2↑+2O2↑+4X.则X的化学式是(  )
A.H2 B.H2O C.H2O2 D.HCl
8.2018年1月19日,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十一火箭)“一箭六星”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固体运载火箭的一种常见的氧化剂是高氯酸铵(NH4ClO4),高氯酸铵分解能提供大量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O4N2↑+Cl2↑+2O2↑+4X.则X的化学式是(  )
A.H2O B.H2 C.H2O2 D.HCl
9.发射卫星的火箭用联氨(N2H4)作燃料,用四氧化二氮作助燃剂,生成物是大气中常见的无污染物质,反应的表达式为2N2H4+N2O4→X+4H2O,根据题意,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N2O4是氧化剂
B.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N2H4和N2O4质量比是8:23
D.生成物X是NO2
10.下列各方程式中,书写正确是(  )
A.P+O2↑PO2
B.4Fe+3O2═2Fe2O3
C.CH4+2O2CO2+2H2O
D.C+2CuO2Cu+CO2
11.在反应2A+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若2.6g 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g D.则在此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为(  )
A.4:9 B.8:1 C.10:11 D.31:44
1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C.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13.A、B、C三种物质各10g,加热进行化合反应,生成D(其中B是催化剂)当A完全反应后,测得生成D为16g,反应后混合物中B与C的质量比为(  )
A.5:1 B.5:2 C.5:3 D.4:1
14.在化学反应A+B→C+D.6gA与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gD.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
A.7g B.5g C.8g D.6g
15.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A.图①是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
B.图②是用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图③是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
D.图④是向久置空气中NaOH溶液中加入盐酸,生成氯化钠质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关系
16.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B.C.D.
17.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18.在化学方程式:aC2H5OH+bO2mCO2+nH2O各化学计量数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b=m+n B.a=2m C.a+2b=2m+n D.n=2b
19.甲、乙两烧杯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H2SO4溶液.现向甲杯中加入m克Mg,向乙杯中加入m克Zn,充分反应后,有一只烧杯中仍有金属未溶解,则甲、乙烧杯中原有H2SO4的溶质质量x应为(  )
A.g≤x<g B.g>x≥g
C.x=g D.x<g
20.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 H2O和a g的X.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1.4
B.该反应涉及到的有机化合物是C2H2
C.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2O2CO2+H2O+CO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21.工业上常将煤洗选加工后用于制备水煤气,其主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根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
(2)构成最理想清洁燃料的微粒是   (填字母序号)。
22.美国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毒的蔓延有奇效.如果将半胱氨酸在足量的O2中燃烧,所得产物中含有N2、SO2、CO2和H2O由此实验可以判断半胱氨酸中除含有C、H元素外,肯定还含有的元素是   和   ,可能有   元素.
23.质量守恒定律的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O”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由“”聚集成的物质   (填“可能”或“不可能”) 是氧化物,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此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已知m1g镁条放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m2g氧化镁(不考虑其它反应),m1   m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西在做该实验时,观察到耀眼的白光,冒出大量白烟,称量无误时,发现m1>m2,其原因是   .
24.质量相等的四种物质①H2O2②KMnO4③KClO3④H2O,完全分解后所制得氧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填序号,下同);四种金属①Zn②Mg③Al④Fe分别投入质量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所得四种溶液的质量相等,则投入金属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
25.尿素[CO(NH2)2]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
(1)尿素溶液能除去工业废气Cl2.化学方程式为:CO(NH2)2+H2O+3Cl2=N2+CO2+6X,则X的化学式是   .
(2)尿素是目前使用量较大的一种氮肥,适用于各种植物,某水田施加7.2千克尿素,其最多可为农作物补充氮元素   千克.
26.(1)“嫦娥二号”运载火箭“长三丙”的低温燃料是液氢,氧化剂是液氧.若3g氢气在24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则生成水的质量为   .
(2)“嫦娥二号”运载火箭“长三丙”的常温燃料是偏二甲肼,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其工作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代表偏二甲肼的化学式):X+2N2O42CO2+4H2O+3N2,则偏二甲肼的化学式为   .
(3)汽车三元催化器中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反应,其反应过程的微观变化如图:
图中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聚乙烯泡沫塑料常用于商品包装.某同学与探究其元素组成,将其点燃并验证燃烧产物,发现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据此判断聚乙烯泡沫塑料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不能确定含有的元素是   ,为确定其是否含有,除需测定聚乙烯泡沫塑料样品质量外,还需测定   的质量.
27.将49g氯酸钾与4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剩余固体为33.8g,则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同时生成   g氯化钾.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6分)
28.化学实验室里,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1)小明同学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来制取氧气,他应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能用D收集的原因是   .
(2)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小玲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均为固体)的方法制取甲烷,小玲应选择制取甲烷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若用如图F所示装置收集甲烷,甲烷应从    端进入(填“A”或“B”).
29.为测定某硫酸铜样品中硫酸铜的含量(杂质不溶于水,不含铜元素,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进行了如图实验:
(1)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配制上述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钾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 20%的氢氧化钾溶液的质量为   g。
(3)样品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   。
30.在室温(20℃)条件下,向10g 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如表:
加入稀盐酸质量(m)/g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溶液上升的温度(△t)/℃
5.2
9.6
12.0
16.0
18.2
16.7
15.7
14.7
13.7
12.9
(1)按照上表的数据,在如图的坐标图中画出相应的曲线;
(2)根据图象可以粗略得知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质量为   .
(3)试通过计算更精确地得出恰好完全反应所需稀盐酸的质量(答案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其它条件不变,改用较浓的稀盐酸来完成实验,不考虑比热容和热量散失等因素影响,则新曲线最高点与现曲线最高点的关系为   .
A.重合 B.向左平移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四.解答题(共3小题,共13分)
31.生活中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等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1)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 b.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
c.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2)盐酸和硫酸是实验室里常用的试剂。打开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的瓶盖,立即就能把它们区分开来,这是为什么?
(3)如图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的pH变化图象。
①b点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写出标号②的仪器名称   。
(2)若学校实验室对你开放,请从图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制取一种能灭火的气体,你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    (填序号),请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方程式   。用A装置制氧气时,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是   。
(3)图F为某学生设计的一种有洗气、贮气等用途的装置。当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
(4)氨气(NH3 )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小娟同学用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铵(均为固体) 的方法来制取氨气,小娟同学应选择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   。
(5)取26 g 黄铜(铜锌合金)于装置B 中,向其中加入100 g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B 中固液混合物的质量为125.8g,请计算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
33.长期使用的热水锅炉会产生水垢。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水垢中CaCO3的含量,将6g水垢粉碎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40g某浓度的稀盐酸,使之充分反应(水垢中除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外都不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烧杯内所盛物
质的总质量/g
46.0
45.2
44.8
45.1
44.1
43.9
43.8
43.8
43.8
试计算:
(1)表中有一数据是不合理的,该数据的测得时间是第   min;
(2)水垢中CaCO3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第3章空气与生命(3.3)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某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和水,该物质(  )
A.只含氮元素
B.一定含氧元素
C.一定含有氮、氧、氢元素
D.一定含有氮、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解答】解: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了一氧化氮和水,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一氧化氮中的氮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一定来自于该物质,因反应有氧气参加,所以该物质是否含有氧元素无法确定。
故选:D。
2.纯净物甲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甲与 48g乙充分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当乙反应完全时,生成 44g 丙和 27g 丁。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有(  )个
①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质量为 23g
②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 2:3
③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1
④参加反应的甲与丙的质量比为48:44
⑤甲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答】解: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求甲参加反应的质量为:44g+27g﹣48g=23克,故①正确;
②、由模型图可推测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水,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3,故②正确;
③、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00%=12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27g××100%=3g;因为碳元素、氢元素都来自甲,故甲中碳元素和氢元素12g:3g=4:1,故③正确;
④、参加反应的甲与丙的质量比为23g:44g=23:44,故④错误;
⑤、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中的氧元素的质量是44g×+27g×=56g,而反应物中氧气提供的氧元素的质量是48g,所以甲中含有的氧元素的56g﹣48g=8g,所以甲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⑤错误。
由上述分析可知C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2CO+O22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应后原子种类减少
B.表示一氧化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C.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解答】解: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在反应中“+”读作“和”,“═”读应作“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可读作:每56份质量的一氧化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不是2:1,故选项说法错误。
D、从微观上,点燃条件下,每2个一氧化碳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二氧化碳分子,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化学方程式不能提供的信息是(  )
A.哪些物质参加反应 B.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
C.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D.化学反应的快慢
【解答】解:A、由化学方程式,等号左边的是反应物,可知哪些物质参加反应,故选项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等号上方的是反应条件,可知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故选项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故选项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无法得出化学反应的快慢,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核潜艇上备有的氧气再生药板,是由一片片涂有过氧化钠(Na2O2)的薄板组成,使用时Na2O2与CO2反应放出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M+O2,则M的化学式为(  )
A.Na2O B.NaOH C.NaHCO3 D.Na2CO3
【解答】解:反应物中钠原子有4个、氧原子有8个、碳原子有2个,所以生成物中也必须有这些,而生成物中有两个氧原子,还缺少4个钠原子、6个氧原子、2个碳原子,M的前面系数为2,所以M的化学式中含有2个钠原子、3个氧原子、1个碳原子就行。
故选:D。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W、G、H、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
W
G
H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6
2
12
对该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A.W待测值是13
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P是生成物
D.物质H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解答】解:由表中信息可知,P物质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是20克;G物质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生成的质量是25克;H物质的质量不变故H物质不参与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W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是5克。
A、反应后物质W的质量为:18g﹣5g=13g。故A正确;
B、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B错误;
C、P物质的质量减少故为反应物。故C错误;
D、物质H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D错误。
故选:A。
7.卫星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NH4ClO4)发生反应提供,化学方程式为:2NH4ClO4N2↑+Cl2↑+2O2↑+4X.则X的化学式是(  )
A.H2 B.H2O C.H2O2 D.HCl
【解答】解: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O4N2↑+Cl2↑+2O2↑+4X,反应物中氮、氢、氯、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8、2、8,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氮、氢、氯、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0、2、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4X分子中含有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
故选:B。
8.2018年1月19日,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十一火箭)“一箭六星”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固体运载火箭的一种常见的氧化剂是高氯酸铵(NH4ClO4),高氯酸铵分解能提供大量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O4N2↑+Cl2↑+2O2↑+4X.则X的化学式是(  )
A.H2O B.H2 C.H2O2 D.HCl
【解答】解: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O4N2↑+Cl2↑+2O2↑+4X,反应物中氮、氢、氯、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8、2、8,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氮、氢、氯、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0、2、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4X分子中含有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
故选:A。
9.发射卫星的火箭用联氨(N2H4)作燃料,用四氧化二氮作助燃剂,生成物是大气中常见的无污染物质,反应的表达式为2N2H4+N2O4→X+4H2O,根据题意,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N2O4是氧化剂
B.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N2H4和N2O4质量比是8:23
D.生成物X是NO2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个数没有增减。从化学方程式2N2H4+N2O4=3N2+4X看,反应前反应物中氮、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依次为:6、8、4;反应后生成物中除X外,氮元素的原子个数为0,含有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比较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个数可得知,X中应含有6个氮原子,所以其化学方程式是:2N2H4+N2O4=3N2+4H2O。
A、N2O4中氮元素化合价是+4,到了生成物中氮元素化合价是零,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属于氧化剂,故A正确;
B、生成物中含有单质,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B错;
C、参加反应的N2H4和N2O4质量比是2×(14×2+1×4):(14×2+16×4)=16:23,故C错;
D、生成物X是3N2,故D错。
故选:A。
10.下列各方程式中,书写正确是(  )
A.P+O2↑PO2
B.4Fe+3O2═2Fe2O3
C.CH4+2O2CO2+2H2O
D.C+2CuO2Cu+CO2
【解答】解:A、该化学方程式氧气是反应物,后面不需要标注↑,且生成物应为五氧化二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4P+5O22P2O5。
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D、该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C+2CuO2Cu+CO2↑。
故选:C。
11.在反应2A+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若2.6g 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g D.则在此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为(  )
A.4:9 B.8:1 C.10:11 D.31:44
【解答】解:根据“C、D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则假设C、D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22,
设生成8.8gD同时生成C的质量为x,
2A+5B=2C+4D
2×9 4×22
x 8.8g

x=1.8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1.8g+8.8g﹣2.6g=8g,则B与D的质量比为8g:8.8g=10:11。
故选:C。
1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C.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图中信息可知:反应后乙质量增加了32g﹣4g=28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减少了24g﹣4g=20克,是反应物;丙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反应物应该还少8克,所以甲是反应物,故反应物是甲和丁,生成物是乙,是化合反应,故乙中含有甲、丁中的所有元素。
故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28:20=7:5。
因为反应物是甲和丁,生成物是乙,是化合反应;故A正确;
因为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28:20=7:5,故B正确;
丙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故C正确;
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8g:28g=2:7.故D错误;
故选:D。
13.A、B、C三种物质各10g,加热进行化合反应,生成D(其中B是催化剂)当A完全反应后,测得生成D为16g,反应后混合物中B与C的质量比为(  )
A.5:1 B.5:2 C.5:3 D.4:1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由于B是催化剂,所以参加反应的A、C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D的质量,也就是16g.又因为A完全反应,所以反应掉的C的质量=16g﹣10g=6g,即C剩余10g﹣6g=4g,则反应后的混合物中C的质量为4g.故反应后的混合物中B与C的质量比为:10g:4g=5:2。
故选:B。
14.在化学反应A+B→C+D.6gA与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gD.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
A.7g B.5g C.8g D.6g
【解答】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A+B═C+D中,6gA与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gD时,生成D物质的质量=6g+8g﹣9g=5g
故选:B。
15.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A.图①是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
B.图②是用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图③是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
D.图④是向久置空气中NaOH溶液中加入盐酸,生成氯化钠质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关系
【解答】解:A、图①是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说法错误,因为稀盐酸反应完,则氢气的质量不会再变,故A错误;
B、图②是用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说法错误,剩余固体质量不会到0,因为最终为铁,故B错误;
C、图③是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说法正确,故C正确;
D、稀盐酸不管与碳酸钠还是氢氧化钠反应都会生成氯化钠,所以一开始就有氯化钠生成,故D错误。
故选:C。
16.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B.C.D.
【解答】解:A、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当高锰酸钾分解完毕,则不再减小,剩余固体不会是0,故错误;
B、在加热高锰酸钾的反应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不是催化剂,质量逐渐增加,直至反应结束,故错误;
C、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高锰酸钾反应完,则保持不变而不会减小,故错误。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锰元素存在于固体中,其质量不变,但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直到反应完不变,因此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不变,故正确。
故选:D。
17.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解答】解: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分子的数目可能不变,也可能改变;元素的种类一定不变;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的种类一定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一定不变,观察选项,
故选:B。
18.在化学方程式:aC2H5OH+bO2mCO2+nH2O各化学计量数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b=m+n B.a=2m C.a+2b=2m+n D.n=2b
【解答】解:反应物中含有2a个C原子、6a个氢原子、(a+2b)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含有m个C原子、2n个氢原子、(2m+n)个氧原子。
A、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变,可得a+2b=2m+n,故选项关系式错误。
B、根据反应前后碳原子个数不变,可得2a=m,故选项关系式错误。
C、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变,可得a+2b=2m+n,故选项关系式正确。
D、根据反应前后氢原子个数不变:6a=2n,则3a=n,故选项关系式错误。
故选:C。
19.甲、乙两烧杯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H2SO4溶液.现向甲杯中加入m克Mg,向乙杯中加入m克Zn,充分反应后,有一只烧杯中仍有金属未溶解,则甲、乙烧杯中原有H2SO4的溶质质量x应为(  )
A.g≤x<g B.g>x≥g
C.x=g D.x<g
【解答】解:设与mg镁反应消耗硫酸的质量为x,与mg锌反应消耗硫酸的质量为y,
H2SO4+Mg═MgSO4+H2↑
98 24
x mg
=,x=g
H2SO4+Zn═ZnSO4+H2↑
98 65
y mg
=,y=g,
由此可以得出相同质量的镁和锌,镁可以消耗更多质量的硫酸,所以剩余金属一定是镁,那么
要使镁有剩余而锌完全反应,则原来硫酸质量x的取值范围为:g≤x<g。
故选:B。
20.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 H2O和a g的X.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1.4
B.该反应涉及到的有机化合物是C2H2
C.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2O2CO2+H2O+CO
【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2.6+7.2﹣6.6﹣1.8=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涉及到的有机化合物是C2H2,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可能为一氧化碳,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故选项说法正确;
D、设反应方程式为aC2H2+bO2cCO2+dH2O+eCO,a:b:c:d:e=::::(分母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是该物质的质量)=0.1:0.225:0.15:0.1:0.05=4:9:6:4:2,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2H2+9O26CO2+4H2O+2CO,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21.工业上常将煤洗选加工后用于制备水煤气,其主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根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
(2)构成最理想清洁燃料的微粒是   (填字母序号)。
【解答】解:(1)由微粒的构成和反应可知,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反应的基本类型是置换反应。
(2)构成最理想清洁燃料的微粒是氢分子,D微粒能表示氢分子。
故答为:(1)置换;(2)D。
22.美国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毒的蔓延有奇效.如果将半胱氨酸在足量的O2中燃烧,所得产物中含有N2、SO2、CO2和H2O由此实验可以判断半胱氨酸中除含有C、H元素外,肯定还含有的元素是   和   ,可能有   元素.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胱氨酸中除含有C、H元素外,肯定还含有的元素是N、S;因为半胱氨酸在空气中燃烧,空气中含有也含有氧气,故不能判断半胱氨酸中是否一定有O元素.
故答案为:N、S、O.
23.质量守恒定律的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O”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由“”聚集成的物质   (填“可能”或“不可能”) 是氧化物,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此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已知m1g镁条放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m2g氧化镁(不考虑其它反应),m1   m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西在做该实验时,观察到耀眼的白光,冒出大量白烟,称量无误时,发现m1>m2,其原因是   .
【解答】解:(1)“”有两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中可能含有氧原子,故可能是氧化物;据图可以看出,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此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可能;2:1;化合反应;
(2)m1g镁条放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m2g氧化镁,则镁条的质量小于氧化镁的质量,若是m1>m2,则是因为该反应中的氧化镁有一部分以白烟的形式逸散到空气中,故填:小于:生成的MgO部分以白烟形式散逸到空气中.
24.质量相等的四种物质①H2O2②KMnO4③KClO3④H2O,完全分解后所制得氧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填序号,下同);四种金属①Zn②Mg③Al④Fe分别投入质量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所得四种溶液的质量相等,则投入金属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
【解答】解:根据所给物质写出这4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按O2的化学计量数为1进行配平;计算每种物质与O2的质量比,然后比较得出答案。
2H2O22H2O+O2↑;
68 32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KClO3KCl+O2↑;
81.7 32
2H2O2H2↑+O2↑
36 32
生成32克的O2所需4种物质的质量分别为:36g、316g、434g、81.7g,所以完全分解后所制得氧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④①③②。
将Mg、Al、Fe三种金属分别投入质量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结束后溶液的质量仍相等,说明溶液质量增加的质量相等,即加入的金属质量减去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
设锌的质量为a,镁的质量为x,铝的质量为y,铁的质量为z,则:
Zn~H2↑
65 2
a
Mg~H2↑
24 2
x x
2Al~3H2↑
54 6
y y
Fe~H2↑
56 2
z z
则a﹣=x﹣x=y﹣y=z﹣z
即a=x==zg,故a<z<x<y,即m(Zn)<m(Fe)<m(Mg)<m(Al),
故答案为:④①③②;①④②③。
25.尿素[CO(NH2)2]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
(1)尿素溶液能除去工业废气Cl2.化学方程式为:CO(NH2)2+H2O+3Cl2=N2+CO2+6X,则X的化学式是   .
(2)尿素是目前使用量较大的一种氮肥,适用于各种植物,某水田施加7.2千克尿素,其最多可为农作物补充氮元素   千克.
【解答】解:(1)由题意“CO(NH2)2+H2O+3Cl2=N2+CO2+6X”,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则:反应前有碳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2个、氢原子6个、氯原子6个;反应后除6X外有碳原子1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2个,因此6X中有氢原子6个、氯原子6个,故X的化学式是HCl.
故填:HCl.
(2)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7.2千克尿素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7.2kg××100%=3.36kg,故填:3.36.
26.(1)“嫦娥二号”运载火箭“长三丙”的低温燃料是液氢,氧化剂是液氧.若3g氢气在24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则生成水的质量为   .
(2)“嫦娥二号”运载火箭“长三丙”的常温燃料是偏二甲肼,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其工作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代表偏二甲肼的化学式):X+2N2O42CO2+4H2O+3N2,则偏二甲肼的化学式为   .
(3)汽车三元催化器中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反应,其反应过程的微观变化如图:
图中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聚乙烯泡沫塑料常用于商品包装.某同学与探究其元素组成,将其点燃并验证燃烧产物,发现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据此判断聚乙烯泡沫塑料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不能确定含有的元素是   ,为确定其是否含有,除需测定聚乙烯泡沫塑料样品质量外,还需测定   的质量.
【解答】解:(1)根据2H2+O2 2H2O可知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因此3g氢气与24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7g水;
(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X+2N2O42CO2+4H2O+3N2反应后碳原子2个,氢原子8个,氧原子8个,氮原子6个,反应前已有氮原子4个,氧原子8个,因此X中含有两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化学式为C2H8N2
(3)根据物质的结构式写出化学式,根据方程式书写方法写出方程式为2CO+2NO2CO2+N2
(4)聚乙烯泡沫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聚乙烯泡沫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于反应物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故不能确定聚乙烯泡沫中是否含有氧元素,要确定氧元素的存在,需根据生成物中碳元素质量和氢元素质量和与聚乙烯泡沫的质量相比较,若小于,则含有氧元素,若相等,则不含氧元素.因此需要测定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
故答案为:(1)27;(2)C2H8N2(3)2CO+2NO2CO2+N2.
(4)C、H; O,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
27.将49g氯酸钾与4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剩余固体为33.8g,则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同时生成   g氯化钾.
【解答】解:由于化学反应一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所以反应固体质量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则氧气的质量=49g+4g﹣33.8g=19.2g;所以反应前氯酸钾的质量应该等于氯化钾和氧气的质量之和,而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加,所以其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因此剩余固体为33.8克中含有4g二氧化锰,剩余的为氯化钾,其质量是33.8g﹣4g=29.8g.
故答案为:19.2;29.8.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6分)
28.化学实验室里,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1)小明同学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来制取氧气,他应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能用D收集的原因是   .
(2)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小玲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均为固体)的方法制取甲烷,小玲应选择制取甲烷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若用如图F所示装置收集甲烷,甲烷应从    端进入(填“A”或“B”).
【解答】解:(1)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催化作用;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来制取氧气,反应的条件不需要加热,可选择制取装置是B,用D收集氧气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原因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故答案为:2H2O22H2O+O2↑;催化作用;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2)甲烷的制取需要的反应物状态是固体及条件是加热可选择制取装置是A,依据其密度比空气小且不易溶于水选择收集装置是C或E;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甲烷应从B端进入;
故答案为:AC或AE;B.
29.为测定某硫酸铜样品中硫酸铜的含量(杂质不溶于水,不含铜元素,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进行了如图实验:
(1)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配制上述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钾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 20%的氢氧化钾溶液的质量为   g。
(3)样品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   。
【解答】解:(1)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钾,化学方程式为:2KOH+CuSO4═Cu(OH)2↓+K2SO4;
(2)需要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钾溶液的质量为x
10%×112=x×20%
x=56g;
(3)第二次加入氢氧化钾生成4.9g的氢氧化铜沉淀,所以第一次也生成了4.9g的沉淀,4g不溶性杂质是样品中的杂质,所以样品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
20g﹣4g
20g
=80%。
故答案为:
(1)2KOH+CuSO4═Cu(OH)2↓+K2SO4;
(2)56;
(3)80%。
30.在室温(20℃)条件下,向10g 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如表:
加入稀盐酸质量(m)/g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溶液上升的温度(△t)/℃
5.2
9.6
12.0
16.0
18.2
16.7
15.7
14.7
13.7
12.9
(1)按照上表的数据,在如图的坐标图中画出相应的曲线;
(2)根据图象可以粗略得知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质量为   .
(3)试通过计算更精确地得出恰好完全反应所需稀盐酸的质量(答案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其它条件不变,改用较浓的稀盐酸来完成实验,不考虑比热容和热量散失等因素影响,则新曲线最高点与现曲线最高点的关系为   .
A.重合 B.向左平移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解答】解:(1)加入盐酸的量在0﹣20mL之间时,起点为20℃、最高点38.2℃,依据表中的温度变化数据,所以
(2)图象中数据的最高值,就是完全反应的盐酸的质量,所以粗略得知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质量为10g;
(3)设HCl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10g×10% x

x=0.91g
所以稀盐酸质量为:=9.1g;
(4)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放出热量的最大值与原实验相同,此时所需较浓盐酸的体积减小;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放出热量的最大值与原实验相同,此时实验总质量比原实验小,所以△t最大值大于18,所以新曲线最高点与现曲线最高点向左上方移动,故选:C.
故答案为:(1)

(2)10g;
(3)需要HCl的质量为9.1g;
(4)C.
四.解答题(共3小题,共13分)
31.生活中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等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1)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 b.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
c.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2)盐酸和硫酸是实验室里常用的试剂。打开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的瓶盖,立即就能把它们区分开来,这是为什么?
(3)如图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的pH变化图象。
①b点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答】解:(1)a、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能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故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正确;
c、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错误;
d、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故错误;
(2)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里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的小液滴,瓶口出现白雾;而浓硫酸不挥发,无此现象。氯化氢气体的刺激性气味,打开瓶盖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为浓盐酸。
(3)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pH大于7,溶液显碱性,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故答案为:(1)b;
(2)瓶口出现白雾的是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
(3)①NaOH、Na2SO4.②2NaOH+H2SO4═Na2SO4+2H2O。
3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写出标号②的仪器名称   。
(2)若学校实验室对你开放,请从图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制取一种能灭火的气体,你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    (填序号),请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方程式   。用A装置制氧气时,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是   。
(3)图F为某学生设计的一种有洗气、贮气等用途的装置。当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
(4)氨气(NH3 )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小娟同学用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铵(均为固体) 的方法来制取氨气,小娟同学应选择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   。
(5)取26 g 黄铜(铜锌合金)于装置B 中,向其中加入100 g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B 中固液混合物的质量为125.8g,请计算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标号②的仪器名称是长颈漏斗。
(2)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能用来灭火,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属于固液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可选用的制取装置是B,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D收集;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CO2↑+H2O.用A装置制氧气时,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图F为某学生设计的一种有洗气、贮气等用途的装置。当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于氢气的密度比水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在瓶内装满水,再把氢气从b口通入。
(4)氨气(NH3 )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小娟同学用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铵(均为固体) 的方法来制取氨气,属于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可需用的装置是A,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E或F;
(5)由题意知:氢气的质量为:26g+100g﹣125.8g=0.2 g
设26g黄铜中含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x 0.2g
解得:x=6.5g
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为:×100%≈25%
故答为:(1)长颈漏斗;
(2)B D; CaCO3+2HCl=CaCl2+CO2↑+H2O;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先在瓶内装满水,再把氢气从b口通入。
(4)AE或AF。
(5)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为25%。
33.长期使用的热水锅炉会产生水垢。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水垢中CaCO3的含量,将6g水垢粉碎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40g某浓度的稀盐酸,使之充分反应(水垢中除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外都不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烧杯内所盛物
质的总质量/g
46.0
45.2
44.8
45.1
44.1
43.9
43.8
43.8
43.8
试计算:
(1)表中有一数据是不合理的,该数据的测得时间是第   min;
(2)水垢中CaCO3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0.1%)。
【解答】解:加入盐酸后烧杯中因为生成二氧化碳,总质量应该慢慢减少,而不存在增加,所以测定时间为第3min的时候数据不合理,偏大了。
设水垢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6gx 46g﹣43.8g=2.2g

x≈83.3%
故答案为:
(1)3;
(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