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20 09:39: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10
克,点燃充分反应后冷却,瓶中剩余
1
克气体,则原混合物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分别(
)
A.可能是
2
克氢气和
8
克氧气
B.一定是
1
克氢气和
9
克氧气
C.可能是
5
克氢气和
5
克氧气
D.一定是
4
克氢气和
6
克氧气
2.在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压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其中a是打开止水夹的时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时压强增大是因为温度升高
B.a点时瓶内的压强等于大气压
C.a点的温度己经接近室温
D.a点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集气瓶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失败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A.收集的氧气太少纯度太低
B.铁丝表面生锈
C.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薄层细砂 D.铁丝的温度没达到着火点
4.可乐是一种常见的碳酸饮料。近日,一段“可乐灭火”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消防员手持一瓶可乐,拧开瓶盖,捂住瓶口使劲摇晃后将喷溅而出的可乐泡沫对准火焰进行喷射,很快火就被扑灭,下列对可乐及“可乐灭火”分析错误的是(
)
A.“可乐泡沫”使可燃物隔绝了氧气
B.可乐能“喷溅而出”是由于压强改变所致
C.可乐瓶中如果装水也能产生类似“可乐灭火”的效果
D.消防员“使劲摇晃”的目的是加快二氧化碳逸出
5.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
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10
D.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6.如图所示是一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其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原子,甲、乙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单质
B.该反应可能为水的电解
C.反应生成的两种分子个数之比为5:1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7.在一密闭容器中,有X、O2、CO2、H2O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X
O2
CO2
H2O
反应前的质量/g
19
34
6
2
反应后的质量/g
11
待测
28
20
A.表中的待测值为32
B.X中一定含有C、H、O元素
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反应中CO2和H2O的质量比为11:9
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为:
①从b端通入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
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⑤从a端通入氮气;
⑥从b端通入二氧化碳。
其中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A.④⑥⑤②⑥
B.④③⑤②③
C.④①③①②
D.④③①②③
9.利用数字化实验可以准确、直观地比较颗粒大小不同约碳酸钙与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如图所示,倾斜锥形瓶时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采集到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两个装置气压变化只与二氧化碳的产生有关
B.如果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曲线
C.曲线①表示甲装置内发生的反应,曲线②表示乙装置内发生的反应
D.对比曲线①、②中c、d两点或a、b两点,均可判断两个装置内反应的快慢
10.如图表示人体内肺泡周围气体交换和运输的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肺是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B.血液流经肺泡周围后汇入肺静脉
C.血液流经肺泡周围后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D.二氧化碳和氧气是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的
11.如图是人体肺泡和血液的气体交换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每一个肺泡都被毛细血管包围
B.肺泡壁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肺泡的氧气浓度高于毛细血管
D.氧气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靠的是扩散作用
12.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物质交换和运输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呼气和吸气完成了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通过呼吸作用完成了乙处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通过扩散作用完成了甲处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通过异化作用完成了组织细胞内的物质分解和能量释放
13.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生物体内积累得最多
C.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
D.图中乙丙丁三者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再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该实验的结论是(  )
①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5.甲乙两地出产同一种甜瓜,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经调查,在甜瓜生长季节,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而温度条件差别较大,如图表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白天甲地甜瓜植株的光合作用比乙地的强
B.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白天甲地甜瓜植株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C.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夜间甲地甜瓜植株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强
D.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夜间甲地甜瓜植株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16.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化学家Gerhard Ertl对CO在催化剂Pt/Al2O3/Ba表面进行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如图为该反应过程的模型,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CO2、NO2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该装置的最大贡献是将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气体
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两个主要外界因素,下列各图表示的是北方夏季一天中棉花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其中正确的是
A.B.C.D.
18.Fe2O3、ZnO、CuO的固体混合粉末a
g,在加热条件下用足量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41
g,将生成的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后,产生5.00
g白色沉淀,则a的数值为(
)
A.7.41
B.3.21
C.3.59
D.2.46
19.分解水制氢的一种原理如图。下列关于该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S和I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B.涉及的反应类型有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C.理论上,每生成16g
O2,就能得到2g
H2
D.理论上,每分解18g
H2O,就需向体系内再补充32g
SO2
20.天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有一个盛足量稀盐酸的烧杯,把天平调节平衡。然后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5.3g碳酸钠,向另一个烧杯中加入铁片,若要使反应后天平保持平衡,加入铁片的质量是(  )
A.3.1
g
B.3.215
g
C.5.3
g
D.5.6
g
二、填空题(7小题,每空1分,共19分

21.化学是一门微观加宏观的学科。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过程。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在
A中标出N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填化学符号),A中各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___。
22.小徐随家人在用餐时发现,银耳盅下端有一个放置燃烧蜡烛的器皿,其侧边留有3个开口,器皿如此设计是为了满足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________。小徐发现蜡烛燃烧火焰微弱,于是将3根火柴放到蜡烛中帮助其燃烧,观察到火柴被火焰“包裹”着并熊熊燃烧,银耳盅底部和侧边出现大量黑色物质,请分析产生黑色物质的原因__________。
23.根据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的成分: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2)炸脆的食物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不脆了,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3)澄清的石灰水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看到表面形成一层白膜,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24.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小金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写出双球管左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_。
25.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如图是人体呼吸时胸廓变化示意图。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发生时膈肌___(填“收缩”或“舒张”),膈顶下降。图B是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此时肺内气压___(填“大于”或“小于”)大气压。
(2)人及动物的呼吸、汽车尾气排放、煤的燃烧和焚烧桔杆等多种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导致___效应。从保护环境角度出发,我们倡导低碳生活,下列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___(填序号)。
①绿色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②节约用水 ③出门随手关灯 ④使用一次性筷子⑤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6℃左右 ⑥尽量少使用塑料袋
26.8分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以下探究方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完善:
(1)如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岀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①的结论是:木条复燃是由于植物进行_______作用的结果该实验中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主要是由于叶片进行_________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
(3)请在(1)的设计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来证实植物呼吸作用能够释放二氧化碳,设计步骤如下: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为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27.藻类和草履虫在光下生活于同一溶液中。已知草履虫每星期消耗18g葡萄糖,藻类每星期消耗21.6g葡萄糖。现在该溶液中每星期葡萄糖的净产量为0.54g。这一溶液中每星期氧的净产量是
g。
三、探究题(3小题,共22.5分)
28.科研小组在研究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时,选取了大小、生长状况相近的同种植物若干,平均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置于适宜的相同环境中,测定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如图)。
(1)科研小组开展上述研究活动的目的是_____。
(2)若仅考虑光合作用,该种植物更适宜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_____的土壤中生长。
(3)在一次给植物施以等量的同种肥料后,发现甲组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反而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
29.小明和小吴进行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1)小明同学用A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她在锥形瓶底部放了一些澄清石灰水,目的是_____,如忘了放(注:装置气密性好),则会造成后果_____。
(2)小吴同学与小明的实验设计有一些不同,如B图,他将锥形瓶倾斜,使大理石和稀盐酸充分反应,则反应后称量时天平(非常灵敏)的指针指在______________(填“中间”,“偏右”或“偏左”),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30.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利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设计的探究过程如图,请回答其中的相关问题:
(1)写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2)A装置的作用是
;B装置的作用是

(3)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

(4)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


(5)如果该研究小组探究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多方面的。请你从实验条件控制上找出可能的两个原因:


四、简答题(3小题,共18.5分)
31.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是一个生态湿地公园,它收集流域内的污水,利用自然廊道输送至下游的水质调节池。之后,池水被泵送到亭子下面的“迷你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净化处理。2009
年公园建成后,经长桥溪流入西湖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从原来的劣
V
类水跃升为
III
类水。该公园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
2012
年度“全球百佳范例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公园内水质调节池中的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其中_______可以大量吸收池水中的
N,P
等元素,从而使水质得到初步净化。
(2)
亭子下面的地埋式“迷你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能提供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促进污水中的微生物通过_____作用将池水中的有机物分解。
(3)污水流经该生态修复公园后得到了有效的净化,但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并没有被破坏。这一事实说明_____。
32.图甲中A是一种常见的酸,它能与黑色固体B反应,B质量为8克,将NaOH溶液渐渐加入到C中,生成蓝色沉淀E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
(2)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
(3)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___
33.植物的新陈代谢要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图表示一株叶面积10分米2的植物在一定光照和一定二氧化碳浓度的条件下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单位:毫克/(分米2·小时)。请回答:
(1)在光照强度为n3的情况下光照3小时,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毫克。
(2)在昼夜周期条件下(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该植物需要在光照强度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3)根据此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光照强度为n3的情况下光照4小时,该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糖的质量是_________毫克(结果保留2位小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10
克,点燃充分反应后冷却,瓶中剩余
1
克气体,则原混合物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分别(
)
A.可能是
2
克氢气和
8
克氧气
B.一定是
1
克氢气和
9
克氧气
C.可能是
5
克氢气和
5
克氧气
D.一定是
4
克氢气和
6
克氧气
【答案】A
【解析】
设参加反应的氢气为x,氧气的质量为y
因为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共10g,充分反应后生成9g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计算可知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气为1g,氧气为9g;所以肯定其中有一种物质过量,①当氢气为1g时,则氧气为10-1=9g;②当氧气为8g时,则氢气的质量为10-8=2g,故选A。
2.在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压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其中a是打开止水夹的时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时压强增大是因为温度升高
B.a点时瓶内的压强等于大气压
C.a点的温度己经接近室温
D.a点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集气瓶
【答案】B
【解析】
A、反应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故A正确;
B、由图中信息可知,a点处的压强小于大气压,故B错误;
C、打开止水夹前,温度恢复到室温,气压最小,故C正确;
D、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集气瓶,随着水的进入,压强增大,因此a点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集气瓶,故D正确。故选B。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失败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A.收集的氧气太少纯度太低
B.铁丝表面生锈
C.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薄层细砂
D.铁丝的温度没达到着火点
【答案】C
【解析】
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说明没有的燃烧现象,也是就没有发生铁丝的燃烧,所以所有分析围绕燃烧来进行,更确切地说是铁丝的燃烧条件来进行;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有一定的接触,且接触越充分越容易燃烧;A、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太低时,铁丝可能不燃烧,故不符合题意;B、铁丝生锈或表面可能含有油漆时,铁丝可能不燃烧,故不符合题意;C、集气瓶底部预先放入水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集气瓶的,与铁丝是否能够燃烧无关,符合题意;D、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时,铁丝不燃烧,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4.可乐是一种常见的碳酸饮料。近日,一段“可乐灭火”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消防员手持一瓶可乐,拧开瓶盖,捂住瓶口使劲摇晃后将喷溅而出的可乐泡沫对准火焰进行喷射,很快火就被扑灭,下列对可乐及“可乐灭火”分析错误的是(
)
A.“可乐泡沫”使可燃物隔绝了氧气
B.可乐能“喷溅而出”是由于压强改变所致
C.可乐瓶中如果装水也能产生类似“可乐灭火”的效果
D.消防员“使劲摇晃”的目的是加快二氧化碳逸出
【答案】C
【解析】A、“可乐泡沫”使可燃物隔绝了氧气,正确;B、可乐能“喷溅而出”是由于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所致,正确;C、可乐瓶中如果装水不会产生“可乐灭火”的效果,错误;D、消防员“使劲摇晃”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二氧化碳逸出,正确。
考点:考查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5.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
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10
D.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答案】D
【解析】
A、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故A不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B不正确;
C、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故C不正确;
D、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故D正确。故选D。
6.如图所示是一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其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原子,甲、乙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单质
B.该反应可能为水的电解
C.反应生成的两种分子个数之比为5:1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由于该图示中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所以该图示中存在没有参与反应的分子,故可对该图示中反应前后分子的情况进行转换,如图所示: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单质,故正确;
B、由图示可知反应前为同种分子个数是2(每个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反应后是两种分子,其中一种单质的分子个数是2,另一种单质的分子个数是1,符合2H2O2H2↑+O2↑的变化过程;故正确;
C、由图示可知:反应生成的两种分子个数之比为2:1,故错误;
D、由以上的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所以该反应是“一变多”的分解反应;故正确。
故选:C。
7.在一密闭容器中,有X、O2、CO2、H2O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X
O2
CO2
H2O
反应前的质量/g
19
34
6
2
反应后的质量/g
11
待测
28
20
A.表中的待测值为32
B.X中一定含有C、H、O元素
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反应中CO2和H2O的质量比为11:9
【答案】D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待测值=19+34+6+2-11-28-20=2,错误;B、根据题意反应生成了22g的二氧化碳和18g的水,消耗了32g
的氧气和8g的X,22g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22g×
=16g;
18g水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8g×
=16g;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6g+16g=32g,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正好相等,说明X中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错误;C、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以判断X和氧气为反应物,二氧化碳和水为生成物,生成物中没有单质,一定不是置换反应,错误;D、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8g-6g=22g,生成水的质量为20g-2g=18g,其质量比为11:9,故正确。故选D。
点睛: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物质质量的增减量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从而得出x的值,再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物质的质量可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为:
①从b端通入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
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⑤从a端通入氮气;
⑥从b端通入二氧化碳。
其中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A.④⑥⑤②⑥
B.④③⑤②③
C.④①③①②
D.④③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使用石蕊进行检验,首先将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纸花放入瓶内,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纸花不变色,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从b端通入氮气,将二氧化碳排出,然后再将水滴下,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纸花变红,证明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其正确的顺序为④③①②③,观察选项,故选D。
9.利用数字化实验可以准确、直观地比较颗粒大小不同约碳酸钙与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如图所示,倾斜锥形瓶时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采集到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两个装置气压变化只与二氧化碳的产生有关
B.如果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曲线
C.曲线①表示甲装置内发生的反应,曲线②表示乙装置内发生的反应
D.对比曲线①、②中c、d两点或a、b两点,均可判断两个装置内反应的快慢
【答案】D
【解析】
A、稀盐酸和碳酸钠和碳酸钙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两个装置气压变化除了与二氧化碳的产生有关,还与瓶内的温度变化有关,故错误;
B、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附着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进行,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故错误;
C、粉末状石灰石固体与盐酸的反应比块状石灰石固体与盐酸的反应快,曲线①反应的速率快,曲线①表示乙装置内发生的反应,曲线②表示甲装置内发生的反应,错误;
D、对比曲线①、②中c、d两点或a、b两点,均可判断两个装置内反应的快慢,正确;
故选:D。
10.如图表示人体内肺泡周围气体交换和运输的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肺是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B.血液流经肺泡周围后汇入肺静脉
C.血液流经肺泡周围后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D.二氧化碳和氧气是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的
【答案】C
【解析】A、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A正确。
B、血液流经肺泡周围毛细血管交换后汇入肺静脉,B正确。
C、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C错误。
D、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即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D正确。
故选:C
11.如图是人体肺泡和血液的气体交换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每一个肺泡都被毛细血管包围
B.肺泡壁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肺泡的氧气浓度高于毛细血管
D.氧气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靠的是扩散作用
【答案】D
【解析】每一个肺泡都被毛细血管包围,有利于气体交换,A正确。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B正确。
呼吸时,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的原因是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C正确。
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靠的是气体扩散作用,D错误。
12.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物质交换和运输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呼气和吸气完成了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通过呼吸作用完成了乙处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通过扩散作用完成了甲处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通过异化作用完成了组织细胞内的物质分解和能量释放
【答案】C
【解析】
A、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A正确;
B、图中乙处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动脉血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使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B正确。
C、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图中甲处二氧化碳、氧气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C错误。
D、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过程。同化作用指的是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异化作用指的是分解有机物、排除代谢终产物、释放能量,D正确。
13.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生物体内积累得最多
C.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
D.图中乙丙丁三者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答案】B
【解析】
由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可知,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①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②的过程。因此,乙代表植物﹣﹣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始环节;丙代表植食动物、丁代表肉食动物﹣﹣消费者;甲代表细菌和真菌﹣﹣分解者;①和②表示光合作用;③表示呼吸作用。
A.如图③表示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该选项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
B.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的方向会逐渐减少,在食物链“乙→丙→丁”中,丁是最高营养级,它体内的能量积累的最少,该选项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
C.如图甲是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对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该选项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
D.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书写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止,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如该图中的食物链是:乙→丙→丁,该选项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再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该实验的结论是(  )
①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叶片曝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用碘蒸汽处理显蓝色;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用碘蒸汽处理后显棕色。所以该实验的结论是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B正确。
15.甲乙两地出产同一种甜瓜,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经调查,在甜瓜生长季节,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而温度条件差别较大,如图表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白天甲地甜瓜植株的光合作用比乙地的强
B.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白天甲地甜瓜植株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C.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夜间甲地甜瓜植株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强
D.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夜间甲地甜瓜植株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答案】D
【解析】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同一种甜瓜,遗传物质相同,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是基本相同的。夜间甜瓜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要进行呼吸作用。但由于甲地夜间温度是12度比乙地22度低了10度,所以夜间甲地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消耗的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因而甲地甜瓜的有机物积累的多,含糖量比乙地的高。因此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夜间甲地甜瓜植株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故D符合题意。
16.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化学家Gerhard Ertl对CO在催化剂Pt/Al2O3/Ba表面进行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如图为该反应过程的模型,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CO2、NO2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该装置的最大贡献是将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气体
【答案】C
【解析】
A、只要是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是化学变化,也就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
B、CO、NO2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另一种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故正确,
C、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反应,故不是置换反应。故错误
D、根据该装置的最大贡献是将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气体,故正确,
故选:C。
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两个主要外界因素,下列各图表示的是北方夏季一天中棉花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其中正确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10时以前,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渐增加,光合作用逐渐增强,中午10时-12时,由于光照过强,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出于自身的保护,叶片的大部分气孔陆续关闭,而气孔的关闭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叶片量减少了,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强度下降。下午12时-14时,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温度降低,叶子的蒸腾作用降低,关闭的气孔陆续打开,进入叶片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16时-18时,因光照的不足,光合作用强度又开始减弱,C正确。
18.Fe2O3、ZnO、CuO的固体混合粉末a
g,在加热条件下用足量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41
g,将生成的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后,产生5.00
g白色沉淀,则a的数值为(
)
A.7.41
B.3.21
C.3.59
D.2.46
【答案】B
【解析】
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发生的有关反应为:Fe2O3+3CO2Fe+3CO2,ZnO+COZn+CO2,CuO+COCu+CO2,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等于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故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一氧化碳中氧元素质量为:,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2g-0.6g=1.6g,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CO2中的O原子来源于CO和金属氧化物,故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6g-0.8g=0.8g
所以金属氧化物的质量为2.41g+0.8g=3.21g,即a=3.21。
故选:B。
19.分解水制氢的一种原理如图。下列关于该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S和I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B.涉及的反应类型有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C.理论上,每生成16g
O2,就能得到2g
H2
D.理论上,每分解18g
H2O,就需向体系内再补充32g
SO2
【答案】C
【解析】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Ⅰ中S和I化合价改变,反应Ⅱ中H和I化合价改变,反应Ⅲ中S和O化合价改变,不符合题意;
B、反应Ⅱ和Ⅲ都是分解反应,而反应Ⅰ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不符合题意;
C、整个过程中I2和SO2做催化剂,在太阳能的作用下H2O分解成H2和O2,所以生成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8:1,16g
O2就生成2g
H2,符合题意;
D、由于SO2做催化剂,所以质量在过程中不会减少,所以无需向体系内再补充SO2,不符合题意。
20.天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有一个盛足量稀盐酸的烧杯,把天平调节平衡。然后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5.3g碳酸钠,向另一个烧杯中加入铁片,若要使反应后天平保持平衡,加入铁片的质量是(  )
A.3.1
g
B.3.215
g
C.5.3
g
D.5.6
g
【答案】B
【解析】
设加入碳酸钠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x
则加入碳酸钠的这个烧杯,增重5.3g-2.2g=3.1g;而天平加入Fe后依然平衡说明两个烧杯中的增重质量相同;
设加入Fe的质量为y

故选B。
二、填空题(7小题,每空1分,共19分

21.化学是一门微观加宏观的学科。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过程。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在
A中标出N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填化学符号),A中各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___。
【答案】
置换
N∶H=14∶3
【解析】从图中所示某反应的微观过程可见,该反应反应物是NH3和O2,生成物是N2和H2O,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所以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在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是:;NH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N∶H=14∶3。
22.小徐随家人在用餐时发现,银耳盅下端有一个放置燃烧蜡烛的器皿,其侧边留有3个开口,器皿如此设计是为了满足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________。小徐发现蜡烛燃烧火焰微弱,于是将3根火柴放到蜡烛中帮助其燃烧,观察到火柴被火焰“包裹”着并熊熊燃烧,银耳盅底部和侧边出现大量黑色物质,请分析产生黑色物质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火柴中含碳物质燃烧不充分,产生炭黑
【解析】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和空气(或氧气)接触,银耳盅下端有一个放置燃烧蜡烛的器皿,蜡烛是可燃物,蜡烛能燃烧肯定达到了着火点,开三个口,目的是让空气进入;火柴被火焰“包裹”着,因此火柴不能很好的与氧气接触,使得火柴中含碳物质燃烧不充分,产生炭黑,因此银耳盅底部和侧边出现大量黑色物质。故填:和空气(或氧气)接触;火柴中含碳物质燃烧不充分,产生炭黑
23.根据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的成分: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2)炸脆的食物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不脆了,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3)澄清的石灰水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看到表面形成一层白膜,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答案】氧气

二氧化碳
【解析】(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因为氧气能够供给呼吸;(2)炸脆的食物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不脆了,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3)澄清的石灰水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看到表面形成一层白膜,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4.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小金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写出双球管左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_。
【答案】2HCl+CaCO3=CaCl2+H2O+CO2↑
达到着火点
【解析】
(1)双球管左球管中是石灰石,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2)挤压右滴管,双球管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微热燃烧管,燃烧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5.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如图是人体呼吸时胸廓变化示意图。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发生时膈肌___(填“收缩”或“舒张”),膈顶下降。图B是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此时肺内气压___(填“大于”或“小于”)大气压。
(2)人及动物的呼吸、汽车尾气排放、煤的燃烧和焚烧桔杆等多种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导致___效应。从保护环境角度出发,我们倡导低碳生活,下列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___(填序号)。
①绿色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②节约用水 ③出门随手关灯 ④使用一次性筷子⑤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6℃左右 ⑥尽量少使用塑料袋
【答案】收缩
大于
温室
①②③⑥
【解析】(1)图A表示吸气过程,人体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径增大,使胸腔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图B表示呼气,人体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肋骨向下向内移动,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径均缩小,此时膈顶上升,引起胸腔上下径缩小,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导致“温室效应”,①绿色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②节约用水、③出门随手关灯、⑥尽量少使用塑料袋都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④使用一次性筷子、⑤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6℃左右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26.8分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以下探究方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完善:
(1)如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岀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①的结论是:木条复燃是由于植物进行_______作用的结果该实验中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主要是由于叶片进行_________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
(3)请在(1)的设计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来证实植物呼吸作用能够释放二氧化碳,设计步骤如下: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为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光合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较为纯净
蒸腾
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然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解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图中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意思是让里面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然后用①号试管收集里面的气体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我们知道氧气有帮助燃烧的特性,因此证明此气体是氧气。该实验中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较为纯净。
(2)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在白天,植物除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外还进行蒸腾作用;因此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会在塑料袋的内壁上凝结成小水珠。
(3)将图中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就是能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②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的是二氧化碳。
27.藻类和草履虫在光下生活于同一溶液中。已知草履虫每星期消耗18g葡萄糖,藻类每星期消耗21.6g葡萄糖。现在该溶液中每星期葡萄糖的净产量为0.54g。这一溶液中每星期氧的净产量是_____
g。
【答案】0.576g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溶液中每星期葡萄糖的净产量为0.54g,根据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可知,藻类光合作用过程中生成1分子葡萄糖(分子量是180)产生6分子氧气(分子量是32),即藻类光合作用过程中生成180g葡萄糖产生6×32=192g氧气,因此该溶液每星期氧的净产量是0.54g×6×32÷180=0.576g。
三、探究题(3小题,共22.5分)
28.科研小组在研究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时,选取了大小、生长状况相近的同种植物若干,平均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置于适宜的相同环境中,测定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如图)。
(1)科研小组开展上述研究活动的目的是_____。
(2)若仅考虑光合作用,该种植物更适宜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_____的土壤中生长。
(3)在一次给植物施以等量的同种肥料后,发现甲组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反而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
【答案】探究土壤含水量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甲组植物所在土壤含水量最少,加入等量化肥后,土壤溶液溶质浓度最大,造成植物根难以吸收更多水分,缺少水分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
【解析】(1)该实验是探究土壤含水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据图可见:该种植物更适宜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的土壤中生长。
(3)由分析可知,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在一次给植物施以等量的同种肥料后,发现甲组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反而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29.小明和小吴进行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1)小明同学用A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她在锥形瓶底部放了一些澄清石灰水,目的是_____,如忘了放(注:装置气密性好),则会造成后果_____。
(2)小吴同学与小明的实验设计有一些不同,如B图,他将锥形瓶倾斜,使大理石和稀盐酸充分反应,则反应后称量时天平(非常灵敏)的指针指在______________(填“中间”,“偏右”或“偏左”),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充分吸收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锥形瓶口的橡皮塞被弹出
偏右
气球膨胀后受到了空气的浮力
【解析】
(1)装置内的澄清石灰水能吸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而使装置内压强不会过大而导致锥形瓶口的橡皮塞弹出;
(2)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而使气球膨胀,膨胀的气球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导致重量减小,因此天平指针会偏向右侧;
故答案为:(1)充分吸收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锥形瓶口的橡皮塞弹出;
(2)偏右;气球膨胀后受到了空气的浮力。
30.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利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设计的探究过程如图,请回答其中的相关问题:
(1)写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2)A装置的作用是
;B装置的作用是

(3)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

(4)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


(5)如果该研究小组探究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多方面的。请你从实验条件控制上找出可能的两个原因:


【答案】(1)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能量;
(2)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净;
(3)保证绿色植物只发生呼吸作用或避免植物发生光合作用;
(4)①B中不出现浑浊;D中出现浑浊。
(5)鼓入空气的时间不够;D中石灰水的浓度太小;C中绿色植物的量太少;C装置的玻璃罩漏光。(答出其中二项合理解释即可得分)
【解析】(1)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能量)和氧气,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呼吸作用表达式为: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能量。
(2)A装置的作用用来除去空气中的CO2,排除空气中原有的CO2可能;B装置的作用是进一步的确认CO2是否被除尽。
(3)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避免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CO2,只发生呼吸作用;
(4)A装置用来检验空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和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D装置用来检验空气呼吸作用是否生成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吸作用生成了二氧化碳;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B中不出现浑浊;D中出现浑浊。
(5)①B中不出现浑浊,这才说明空气中的CO2被除尽;D中出现浑浊,说明CO2来自呼吸作用。如果该探究学习小组探究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的一个原因:鼓入空气的时间不够;D中石灰水的浓度太小;C中绿色植物的量太少;C装置的玻璃罩漏光等。
故答案为:(1)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能量;
(2)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净;
(3)保证绿色植物只发生呼吸作用或避免植物发生光合作用;
(4)①B中不出现浑浊;D中出现浑浊。
(5)鼓入空气的时间不够;D中石灰水的浓度太小;C中绿色植物的量太少;C装置的玻璃罩漏光。(答出其中二项合理解释即可得分)
四、简答题(3小题,共18.5分)
31.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是一个生态湿地公园,它收集流域内的污水,利用自然廊道输送至下游的水质调节池。之后,池水被泵送到亭子下面的“迷你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净化处理。2009
年公园建成后,经长桥溪流入西湖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从原来的劣
V
类水跃升为
III
类水。该公园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
2012
年度“全球百佳范例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公园内水质调节池中的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其中_______可以大量吸收池水中的
N,P
等元素,从而使水质得到初步净化。
(2)亭子下面的地埋式“迷你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能提供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促进污水中的微生物通过_____作用将池水中的有机物分解。
(3)污水流经该生态修复公园后得到了有效的净化,但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并没有被破坏。这一事实说明_____。
【答案】生物部分
水生植物
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所以,公园内水质调节池中的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生物部分,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三种无机盐是氮、磷、钾,所以,水生植物可以大量吸收池水中的N、P等元素,从而使水质得到初步净化。
(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亭子下面的地埋式“迷你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能提供一个适宜环境的温度,促进污水中的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池水中的有机物分解,因为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污水流经该生态修复公园后得到了有效的净化,但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没有被破坏,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2.图甲中A是一种常见的酸,它能与黑色固体B反应,B质量为8克,将NaOH溶液渐渐加入到C中,生成蓝色沉淀E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
(2)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
(3)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___
【答案】H2SO4
20%
35.5g
【解析】(1)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所以D溶液中一定存在硫酸根离子,E是蓝色沉淀,则是氢氧化铜,那么C是硫酸铜,D是硫酸钠;黑色固体为氧化铜,酸为稀硫酸,故填:H2SO4;
(2)操作1是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的一种方法,是过滤;故填:过滤;
(3)解:设由CuO生成的CuSO4的质量为x
解得x=16g
设与CuSO4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y,同时生成Na2SO4的质量为a
解得y=8g。a=14.2g
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0%
答: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0%。
(4)解:设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质量为b
,解得b=21.3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1.3g+14.2g=35.5g
答: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是35.5g。
33.植物的新陈代谢要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图表示一株叶面积10分米2的植物在一定光照和一定二氧化碳浓度的条件下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单位:毫克/(分米2·小时)。请回答:
(1)在光照强度为n3的情况下光照3小时,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毫克。
(2)在昼夜周期条件下(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该植物需要在光照强度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3)根据此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光照强度为n3的情况下光照4小时,该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糖的质量是_________毫克(结果保留2位小数)。
【答案】450
n2
409.09
【解析】(1)因曲线表示的是净光合量,则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为吸收加上抵消呼吸那部分的消耗,即光合作用的吸收速度为10-(-5)=15毫克/(分米2 小时),再由株叶面积为10分米2、光照4小时,则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5毫克/(分米2 小时)×10分米2×4小时=600毫克。
(2)由图可知在n2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度为5,即在该点植物的光合作用速度大于呼吸作用的速度,有机物的消耗小于积累,植物能正常生长。所以,能生长的光照强度是n2。
(3)设生成葡萄糖的质量为x毫克
6CO2+6H2O→C6H12O6+6O2
264
180
600毫克
x
264/600毫克=180/
x
解得x=409.09毫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