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测试A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测试A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20 09:38: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空气与生命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洁净的空气属于纯净物
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C.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可能会导致酸雨
D.空气中稀有气体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它物质反应
2、下列过程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①蜡烛燃烧 ②食物腐烂 ③呼吸作用 ④钢铁生锈  ⑤火药爆炸。
A.①②③④
B.①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如图是某同学探究燃烧条件的改装装置,往烧杯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能引起白磷燃烧的是(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蔗糖
D.食盐
4、如图是平静呼吸时相关结构变化示意图,Ⅰ、Ⅱ表示胸骨和肋骨运动的过程。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的状态、运动的过程和肺内气压分别是(  )
A.舒张、过程Ⅰ、高于大气压
B.收缩、过程Ⅱ、等于大气压
C.收缩、过程Ⅰ、低于大气压
D.舒张、过程Ⅱ、低于大气压
5、科学家研究发现磷在高压下隔绝空气加热后急速冷却,可得钢灰色固体黑磷,黑磷性质稳定,结构与石墨相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黑磷能在空气中自燃
B.黑磷是一种单质
C.黑磷与白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同
D.白磷转化为黑磷是物理变化
6、在过度密植作物茎叶严重遮荫的情况下会造成减产,其主要原因是(  )
①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②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③有机物的积累大于有机物的消耗 
④有机物的消耗大于有机物的积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如图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B.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C.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
D.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木质部向下运输
8、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A.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严
B.加热高锰酸钾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试管破裂﹣﹣﹣实验结束先熄酒精灯,后移导管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用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D.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红磷过量
9、截至2017年9月29日,我国已进行了266次航天发射。发射火箭常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3N2+2X+4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O
B.CO2
C.CH2O
D.CH4
10、如图是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相关知识网络(反应条件部分省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④⑤⑥的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反应①③中MnO2的作用均为催化作用
C.反应①②③均属于分解反应
D.C、P、Fe均可在空气中燃烧
11、在反应X+2Y=R+2M中,已知R和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是(  )
A.16:9
B.23:9
C.32:9
D.46:9
12.乐山市某中学环境监测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下面是他们监测到的部分数据:
测定区域
测定时段
抽测次数
空气中CO2的含量(平均值)
城市绿心
中午12:00﹣13:00
5
0.029%
城市绿心
清晨7:00﹣8:00
5
0.028%
繁华闹市区
中午12:00﹣13:00
5
0.039%
繁华闹市区
清晨7:00﹣8:00
5
0.032%
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同学们在研究中应用了分类比较的方法
B.大量植树造林有利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不同地域都是相同的
D.多次抽测并取平均值可有效避免测定的偶然性
13、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如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生理过程的关系。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B.两条曲线围成的部分代表有机物的积累量
C.叶面积指数大约为5时,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
D.叶面积指数超过7时,农作物将不能正常生长
1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31.6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0
3.6
A.物质丙一定是化合物
B.反应过程中,乙、丁的变化质量比为87:36
C.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一定是分解反应
D.若甲、丙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97:158,则反应中甲、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15、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如图)和量程体积足够大的针筒注射器,将白磷放入试管后,橡皮塞塞紧试管,H并夹紧弹簧夹(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后,等到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活塞从原来的
0mL刻度处慢慢向左移动到约(

A. 1mL刻度 B. 5mL刻度 C. 9mL刻度 D. 8mL刻度
16、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b段发生的化学反应:Na2CO3+2HCl═
2NaCl+H2O+CO2↑
B.
Oa段有沉淀生成
C.
C点溶液的pH﹥7
D.
反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7、取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甲、乙,装满水后分别放入等量金鱼藻,测出瓶内的含氧量后密封,将甲瓶放在黑暗处,乙瓶放在阳光下,其他条件相同,n小时后再次测出瓶内的含氧量,两次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于n小时内甲、乙两瓶内的含氧量的分析正确地是(

A.
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cg
B.
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a-b)g
C.
乙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a-c)g
D.
乙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a-b)g
1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0
5
2
37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35
2
12
A.
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待测物质的值为15
C.
物贡Y一定是单质
D.
反应中Y、W的质量比为6:5
19、图中,图甲表示气管a、胸腔b、肺c三者的组合示意图;图乙表示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当图乙中的膈肌从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化时,图甲a、b、c三部位的气压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
b<c<a
B.
a<b<c
C.
a<c<b
D.
c<a<b
20、将一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如图,花盆中泥土湿润),从阴凉处转移到阳光下.一段时间内,植物的下列有关生理作用: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根的吸水作用.其中会明显增强的生理作用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
7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21、金属加工后的废弃液中含有2~5%的亚硝酸钠(NaNO2),它是一种环境污染物.人们用NH4Cl溶液来处理此废弃液,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NaNO2+NH4Cl═NH4NO2+X
第二步:NH4NO2═N2↑+2H2O
(1)第一步反应中X的化学式是 
 .
(2)第二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依据化学式计算出NH4NO2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7:1,其计算式为 
 .
22、在汽车尾气排放口加装“催化净化器”,在不消耗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可将尾气中的有毒气体CO、NO转化为另外两种能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是 
 和 
 .
23、如果把自然界里溶解于水的气体也算在内,则自然界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21%,氮气体积分数小于78%,此现象说明 
 ;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则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或无法确定)21%.
24、以下信息对解答本题提供参考.①一氧化碳气体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②水具有灭火作用.仔细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某同学用一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杯壁上出现水珠,一会儿火焰逐渐微弱,移开烧杯后火焰又恢复正常.他想了想,于是又用一氧化碳做了相同的实验,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火焰变化现象.你认为火焰变微弱的原因可能是 
 ;他用一氧化碳做相同实验的目的是 
 .
25、如图为演示膈肌运动实验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 
 表示吸气状态, 
 表示呼气状态.
(2)图B状态中,膈肌处于 
 (选填“收缩”或“舒张”)状态,胸廓的容积会 
 .
(3)A、B过程合起来表示肺与 
 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4)人体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
26、八步区贺街淮山块茎圆直,口感好,淀粉含量高,深受消费者喜爱。淮山种植宜搭架,植株攀沿在架上,块茎生长在地下;株距和行距要合理,种植过稀或过密,都会影响产量。请联系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植过稀,会因作物没有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 
 而造成浪费;如果种植过密,植株叶片相互遮挡,会影响植株的 
 这一生理过程。
(2)合理密植(如图)能使叶片充分利用外界有利条件制造大量的 
 ,并运送、贮存到淮山块茎,提高作物的产量。
(3)说说合理密植怎样充分利用外界的有利条件?说出一点即可。 
 。
27、2015年若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是一种抗疟疾药.若14.1g青蒿素和28.8gO2完全燃烧生成33.0gCO2和XgH2O,则X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CO2和H2O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三、实验题(3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28、(1)如图1,A、B、C三个实验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理由是 
 .
(2)针对上图A存在的一些不足,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2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用凸透镜会聚光线使白磷燃烧,锥形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及优点是 
 .
(3)托盘天平最小只能测出0.2克的变化量,为了提高精度,老师改用如图3所示的不等臂天平(OA:OB=1:10),若左盘能增减的最小砝码是0.2克,则右盘质量的最小变化量为 
克.(结果保留2位小数)
29、根据图1的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 
 .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试管口放一团
棉花的原因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并完成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内需预留适量的水,水的作用是 
 .
(4)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发生爆炸.图2是某同学的改进装置,请回答:
①图2是可燃性气体的洗气改进装置,检查它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向导管a处通入气体,若观察到的现象是 
 ,则装置气密性好;若在导管a处通入可燃性气体,在导管b处连上尖嘴管并松开止水夹,点燃,即使气体不纯也不会爆炸.
②用图3尖嘴管导出可燃性气体并点燃,也不会使管中气体爆炸,其原理是铜丝或水可以 
 .
30、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
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煅烧首次制得CO2,并完成了如图2所示的物
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
氧化碳气体。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2)写出布莱克实验中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3)如图2,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00
mL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a缓慢通
入300
mL
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 
 mL。
(4)图甲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固定装置省略),写出仪器名称:a 
 b 
 。
(5)图甲B装置可用来制取一种具有助燃性的气体,写出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该装置操作上的优点是 
 。D装置操作上的优点是 
 。
(6)若要制取大量的二氧化碳用于实验,宜选用 
 (填或“C”)作发生装置,此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 
 。若用E收集一瓶千燥的二氧化碳,其中I瓶中盛放的试剂是 
 (填名称),并将图E补充完整。
(7)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发生装置如图乙所示。打开止水夹,若发现稀硫酸未能与有孔塑料板上锌粒接触,但此时已无稀硫酸可加,则下列
溶液中,最适宜从长颈漏斗中添加的是 
 (填字母)。
A.氢氧化钠溶液B.碳酸钠溶液
C.硫酸钠溶液
D.澄清石灰水
四、解答题(2小题,共13分


31、科研小组在研究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时,选取了大小生长状况相近的同种植物若干,平均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置于适宜的相同环境中,测定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如图。
(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 
 (填细胞结构名称)中进行的。
(2)科研小组开展上述研究活动的目的是 
 。
(3)若仅考虑光合作用,该种植物更适宜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 
 的土壤中生长。
(4)在一次给植物施以等量的同种肥料后,发现甲组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反而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
32、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一瓶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操作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假设双氧水完全分解,不考虑氧气中带出的水分)。请计算:
(1)反应后的剩余物质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g,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这瓶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空气与生命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洁净的空气属于纯净物
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C.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可能会导致酸雨
D.空气中稀有气体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它物质反应
【解答】解:A、洁净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属于纯净物错误;故选项错误;
B、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故选项正确;
C、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可能会导致酸雨错误,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不是酸雨;故选项错误;
D、空气中稀有气体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它物质反应错误,一定条件下也会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下列过程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①蜡烛燃烧 ②食物腐烂 ③呼吸作用 ④钢铁生锈  ⑤火药爆炸。
A.①②③④
B.①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答】解:蜡烛燃烧属于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食物腐烂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的慢慢氧化过程,属于缓慢氧化;呼吸作用是与氧气发生的慢慢氧化过程,属于缓慢氧化;钢铁生锈也是钢铁与氧气发生的慢慢氧化过程,属于缓慢氧化;火药爆炸是火药燃烧引起的爆炸属于剧烈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
故选:D。
3、如图是某同学探究燃烧条件的改装装置,往烧杯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能引起白磷燃烧的是(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蔗糖
D.食盐
【解答】解: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能引起白磷燃烧,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且试管中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能引起白磷燃烧,故选项正确。
C、蔗糖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不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能引起白磷燃烧,故选项错误。
D、食盐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不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能引起白磷燃烧,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如图是平静呼吸时相关结构变化示意图,Ⅰ、Ⅱ表示胸骨和肋骨运动的过程。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的状态、运动的过程和肺内气压分别是(  )
A.舒张、过程Ⅰ、高于大气压
B.收缩、过程Ⅱ、等于大气压
C.收缩、过程Ⅰ、低于大气压
D.舒张、过程Ⅱ、低于大气压
【解答】解: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平静呼吸时,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即过程I、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即过程II,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因此,吸气时肋间肌的状态、运动的过程和肺内气压分别是收缩、过程I、低于大气压。
故选:C。
5、科学家研究发现磷在高压下隔绝空气加热后急速冷却,可得钢灰色固体黑磷,黑磷性质稳定,结构与石墨相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黑磷能在空气中自燃
B.黑磷是一种单质
C.黑磷与白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同
D.白磷转化为黑磷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黑磷与白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燃烧产物都是五氧化二磷,B正确,C错误。黑磷性质稳定,故不会在空气中自燃,A错误。由白磷化为黑磷有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D错误。
故选:B。
6、在过度密植作物茎叶严重遮荫的情况下会造成减产,其主要原因是(  )
①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②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③有机物的积累大于有机物的消耗 
④有机物的消耗大于有机物的积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答】解:如果过度密植,植物的枝叶会互相遮挡,其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会过多的被呼吸作用所消耗,所以过度密植,作物的产量会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植物下部叶片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有机物的消耗大于有机物的积累。
故选:D。
7、如图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B.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C.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
D.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木质部向下运输
【解答】解:A、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正确;
B、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正确;
C、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正确;
D、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错误;
故选:D。
8、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A.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严
B.加热高锰酸钾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试管破裂﹣﹣﹣实验结束先熄酒精灯,后移导管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用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D.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红磷过量
【解答】解:
A、制取二氧化碳时,始终收集不到气体,可能是由于装置漏气所引起;而收集时集气瓶没盖严并不影响气体的收集。故A错;
B、实验结束先熄酒精灯,后移导管可能会导致水倒吸入试管,引起试管的炸裂,故B对;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了防止高温生成物直接落在瓶底而使瓶底炸裂,而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或铺一层沙;故集气瓶底炸裂,可能是由于集气瓶底没留水或未铺沙,与引燃火柴过长无关,引燃火柴过长只会造成氧气的大量消耗。故C错;
D、进入水的量不足
可能由于红磷量不足氧气未能完全消耗所造成,而红磷过量目的就是为了完全消耗氧气,所以水未进入
应与红磷过量无关。故D错。
故选:B。
9、截至2017年9月29日,我国已进行了266次航天发射。发射火箭常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3N2+2X+4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O
B.CO2
C.CH2O
D.CH4
【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碳、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8、6、8,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8、6、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
故选:B。
10、如图是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相关知识网络(反应条件部分省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④⑤⑥的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反应①③中MnO2的作用均为催化作用
C.反应①②③均属于分解反应
D.C、P、Fe均可在空气中燃烧
【解答】解:A、C、P、Fe燃烧的产物分别是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都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B、氯酸钾和过氧化氢的分解都需要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故正确;
C、高锰酸钾受热后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并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故正确;
D、铁在空气中不燃烧,故错误。
故选:D。
11、在反应X+2Y=R+2M中,已知R和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是(  )
A.16:9
B.23:9
C.32:9
D.46:9
【解答】解:①根据已知条件“R和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则R:2M=22:2×9=22:18,
设生成的M的质量为a,
∴22:18=4.4g:a,
解之得:a=3.6g;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Y的质量=4.4g+3.6g﹣1.6g=6.4g;
∴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是6.4g:3.6g=16:9。
故选:A。
12.乐山市某中学环境监测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下面是他们监测到的部分数据:
测定区域
测定时段
抽测次数
空气中CO2的含量(平均值)
城市绿心
中午12:00﹣13:00
5
0.029%
城市绿心
清晨7:00﹣8:00
5
0.028%
繁华闹市区
中午12:00﹣13:00
5
0.039%
繁华闹市区
清晨7:00﹣8:00
5
0.032%
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同学们在研究中应用了分类比较的方法
B.大量植树造林有利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不同地域都是相同的
D.多次抽测并取平均值可有效避免测定的偶然性
【解答】解:A.环境监测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也就是在研究中应用了分类比较的方法,故正确;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大量植树造林有利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故正确;
C.由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不同地域是不完全相同的,故错误;
D.多次抽测并取平均值可有效避免测定的偶然性,故正确。
故选:C。
13、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如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生理过程的关系。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B.两条曲线围成的部分代表有机物的积累量
C.叶面积指数大约为5时,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
D.叶面积指数超过7时,农作物将不能正常生长
【解答】解:A、A点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正确;
B、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两条曲线围成的部分代表有机物的积累量,正确;
C、叶面积指数大约为5时,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正确;
D、叶面积指数超过9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小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导致农作物体内的有机物减少,农作物将不能正常生长,而不是面积指数超过7时,错误。
故选:D。
1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31.6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0
3.6
A.物质丙一定是化合物
B.反应过程中,乙、丁的变化质量比为87:36
C.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一定是分解反应
D.若甲、丙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97:158,则反应中甲、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待测值=19.7+8.7+31.6+0.4﹣17.4﹣3.6=39.4。
A、由上分析可知,丙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因此物质丙一定是化合物,故说法正确。
B、反应过程中,乙、丁的变化质量比为(17.4﹣8.7)g:(3.6﹣0.4)g=87:32,故说法错误。
C、根据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质量减小的是反应物,增加的是生成物可知:丙为反应物,甲、乙、丁为生成物,故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故说法正确。
D、则若甲、丙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97:158,设反应中甲、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x:y,则(197x):(158y)=(39.4﹣19.7)g:31.6g,x:y=1:2,故说法正确。
故选:B。
15、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如图)和量程体积足够大的针筒注射器,将白磷放入试管后,橡皮塞塞紧试管,H并夹紧弹簧夹(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后,等到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活塞从原来的
0mL刻度处慢慢向左移动到约(

A. 1mL刻度 B. 5mL刻度 C. 9mL刻度 D. 8mL刻度
【答案】
A
【解析】在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
,那么试管中氧气的体积大约为9ml。当反应结束后,氧气完全消耗,那么注射器中的空气体积会减小9ml,此时活塞所在刻度为:10ml-9ml=1ml,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6、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b段发生的化学反应:Na2CO3+2HCl═
2NaCl+H2O+CO2↑
B.
Oa段有沉淀生成
C.
C点溶液的pH﹥7
D.
反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C
【解析】A.Oa发生化学反应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A说法错误;
B.Pb有沉淀生成,即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B说法错误;
C.c点时碳酸钠溶液过量,溶液的pH>7,故C说法正确;
D.反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17、取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甲、乙,装满水后分别放入等量金鱼藻,测出瓶内的含氧量后密封,将甲瓶放在黑暗处,乙瓶放在阳光下,其他条件相同,n小时后再次测出瓶内的含氧量,两次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于n小时内甲、乙两瓶内的含氧量的分析正确地是(

A.
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cg
B.
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a-b)g
C.
乙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a-c)g
D.
乙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a-b)g
【答案】C
【解析】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实验中甲瓶包上黑胶布,则瓶内的金鱼藻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分析图示可知,在n小时内甲瓶金鱼藻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是瓶内原有的氧气量b减去n小时后剩余的氧气量c,即消耗的氧气里是(b-c)g;乙瓶内的金鱼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量大于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的量,因此乙瓶内氧气的含量增加,增加的量为n小时后瓶内的氧气量a减去瓶内原有的氧气量b,即(a-b)g;同时,瓶内的金鱼藻在n小时内又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b-c)g氧气,即乙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a-b)+(b-c)=(a-c)g,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0
5
2
37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35
2
12
A.
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待测物质的值为15
C.
物贡Y一定是单质
D.
反应中Y、W的质量比为6:5
【答案】C
【解析】: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Y的质量增加了35g 5g=30g,故Y是生成物,生成的Y的质量为30g;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同理可以确定W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P的质量为37g 12g=25g;由质量守恒定律,X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30g 25g=5g,故待测的数值为20g 5g=15g
A.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X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30g 25g=5g,故待测的数值为20g 5g=15g,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X和W,生成物是Y,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Y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物质Y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中Y、W的质量比为30g:25g=6:5,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9、图中,图甲表示气管a、胸腔b、肺c三者的组合示意图;图乙表示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当图乙中的膈肌从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化时,图甲a、b、c三部位的气压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
b<c<a
B.
a<b<c
C.
a<c<b
D.
c<a<b
【答案】A
【解析】
当图乙中的膈肌从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化时,说明膈肌收缩下降,表明进行吸气。吸气时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是乙图中的B状态。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胸腔内气压小于肺内气压,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即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c>b。即
b<c<a。
故选A。
20、将一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如图,花盆中泥土湿润),从阴凉处转移到阳光下.一段时间内,植物的下列有关生理作用: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根的吸水作用.其中会明显增强的生理作用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生长旺盛的植物始终进行的生理活动包括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以及根对水分的吸收,移到阳光下植物还会进行光合作用,移到光下环境温度升高,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都会增强。
故选D。
二、填空题(
7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21、金属加工后的废弃液中含有2~5%的亚硝酸钠(NaNO2),它是一种环境污染物.人们用NH4Cl溶液来处理此废弃液,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NaNO2+NH4Cl═NH4NO2+X
第二步:NH4NO2═N2↑+2H2O
(1)第一步反应中X的化学式是 
 .
(2)第二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依据化学式计算出NH4NO2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7:1,其计算式为 
 .
【解答】解:(1)在第一步反应中,NaNO2+NH4Cl═NH4NO2+X,反应前钠原子、氮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氯原子的个数分别为1、2、2、4、1,反应后氮原子、氧原子、氢原子的个数分别为2、2、4,则X中含有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因此X的化学式是NaCl,故答案为:NaCl;
(2)第二步反应的反应物是1种,生成物是2种,属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中的分解反应,故答案为:分解;
(3)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因此NH4NO2中氮、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4×2):(4×1)=7:1;故答案为:(14×2):(1×4).
22、在汽车尾气排放口加装“催化净化器”,在不消耗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可将尾气中的有毒气体CO、NO转化为另外两种能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是 
 和 
 .
【解答】解:由题意:反应物为NO、C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是由氮、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且由题意知尾气的转化产物为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的气体,氮气和二氧化碳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氮气;二氧化碳.
23、如果把自然界里溶解于水的气体也算在内,则自然界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21%,氮气体积分数小于78%,此现象说明 
 ;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则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或无法确定)21%.
【解答】解:我们知道空气主要有氮气(N2)和氧气(O2)组成,其中氮气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而对溶于水的气体进行分析,可知其体积分数为而氮气则小于78%,氧气所占的体积大于21%,说明氮气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能不同,通过分析可知氧气比氮气更易溶于水;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因为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根据质量═体积×密度,故氧气在空气中的质量分数大于21%.
故答案为: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强于氮气;大于.
24、以下信息对解答本题提供参考.①一氧化碳气体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②水具有灭火作用.仔细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某同学用一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杯壁上出现水珠,一会儿火焰逐渐微弱,移开烧杯后火焰又恢复正常.他想了想,于是又用一氧化碳做了相同的实验,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火焰变化现象.你认为火焰变微弱的原因可能是 
 ;他用一氧化碳做相同实验的目的是 
 .
【解答】解:因为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同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也不支持燃烧,导致了火焰变微弱.用一氧化碳代替甲烷重做实验出现相同的现象,说明火焰变化不是水造成的,为了排除水蒸气对实验的干扰,进行对比实验.
答案:烧杯内O2浓度降低或热的CO2聚集在烧杯中;进行对比实验.
25、如图为演示膈肌运动实验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 
 表示吸气状态, 
 表示呼气状态.
(2)图B状态中,膈肌处于 
 (选填“收缩”或“舒张”)状态,胸廓的容积会 
 .
(3)A、B过程合起来表示肺与 
 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4)人体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
【解答】解:(1)(2)在A图中,表示的是呼气,与呼吸有关的肌肉所处的状态是舒张状态.图B中,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变大,肺内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
(3)A、B分别表示呼气和吸气过程,吸气和呼气合起来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4)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如图所示: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故答案为:(1)B;A;(2)收缩;变大;(3)外界;(4)呼吸道;肺
26、八步区贺街淮山块茎圆直,口感好,淀粉含量高,深受消费者喜爱。淮山种植宜搭架,植株攀沿在架上,块茎生长在地下;株距和行距要合理,种植过稀或过密,都会影响产量。请联系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植过稀,会因作物没有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 
 而造成浪费;如果种植过密,植株叶片相互遮挡,会影响植株的 
 这一生理过程。
(2)合理密植(如图)能使叶片充分利用外界有利条件制造大量的 
 ,并运送、贮存到淮山块茎,提高作物的产量。
(3)说说合理密植怎样充分利用外界的有利条件?说出一点即可。 
 。
【解答】解:(1)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如果种植过稀,会因作物没有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造成浪费;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所以从生物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阳光对农作物的影响。
(2)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合理密植(如图)能使叶片充分利用外界充足的光照,并运送、贮存到淮山块茎,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3)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外界的有利条件有:促进通风;充分利用光照;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等。
故答案为:(1)光照;光合作用
(2)有机物
(3)促进通风;充分利用光照;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等。
27、2015年若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是一种抗疟疾药.若14.1g青蒿素和28.8gO2完全燃烧生成33.0gCO2和XgH2O,则X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CO2和H2O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解答】解: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变列等式:14.1g+28.8g=33g+Xg,解得X=9.9;
CO2和H2O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5:11.
故填:9.9;15:11.
三、实验题(3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28、(1)如图1,A、B、C三个实验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理由是 
 .
(2)针对上图A存在的一些不足,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2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用凸透镜会聚光线使白磷燃烧,锥形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及优点是 
 .
(3)托盘天平最小只能测出0.2克的变化量,为了提高精度,老师改用如图3所示的不等臂天平(OA:OB=1:10),若左盘能增减的最小砝码是0.2克,则右盘质量的最小变化量为 
克.(结果保留2位小数)
【解答】解:(1)如图1,A、B、C三个实验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B,理由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
故填:B;生成的气体逸出.
(2)锥形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及优点是:实验现象:产生大量白烟;优点:气密性好,实验结果更准确.
故填:实验现象:产生大量白烟;优点:气密性好,实验结果更准确.
(3)因为不等臂天平平衡时有:力1×力臂1=力2×力臂2,不等臂天平(OA:OB=1:10),因此若左盘能增减的最小砝码是0.2g,则右盘质量的最小变化量为0.02g.
故填:0.02.
29、根据图1的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 
 .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试管口放一团
棉花的原因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并完成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内需预留适量的水,水的作用是 
 .
(4)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发生爆炸.图2是某同学的改进装置,请回答:
①图2是可燃性气体的洗气改进装置,检查它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向导管a处通入气体,若观察到的现象是 
 ,则装置气密性好;若在导管a处通入可燃性气体,在导管b处连上尖嘴管并松开止水夹,点燃,即使气体不纯也不会爆炸.
②用图3尖嘴管导出可燃性气体并点燃,也不会使管中气体爆炸,其原理是铜丝或水可以 
 .
【解答】解:(1)铁架台是常用的夹持仪器,故答案为:铁架台;
(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BC;CaCO3+2HCl=CaCl2+CO2↑+H2O;
(3)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并完成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内需预留适量的水,水的作用是:防止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故答案为:A;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2KMnO4K2MnO4+MnO2+O2↑;防止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4)检查图2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向导管a处通入气体,若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管内液面上升则装置气密性好;用图3尖嘴管导出可燃性气体并点燃,也不会使管中气体爆炸,其原理是铜丝或水可以:吸热将温度降到气体着火点以下;故答案为:玻璃管内液面上升;吸热将温度降到气体着火点以下.
30、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
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煅烧首次制得CO2,并完成了如图2所示的物
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
氧化碳气体。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2)写出布莱克实验中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3)如图2,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00
mL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a缓慢通
入300
mL
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 
 mL。
(4)图甲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固定装置省略),写出仪器名称:a 
 b 
 。
(5)图甲B装置可用来制取一种具有助燃性的气体,写出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该装置操作上的优点是 
 。D装置操作上的优点是 
 。
(6)若要制取大量的二氧化碳用于实验,宜选用 
 (填或“C”)作发生装置,此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 
 。若用E收集一瓶千燥的二氧化碳,其中I瓶中盛放的试剂是 
 (填名称),并将图E补充完整。
(7)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发生装置如图乙所示。打开止水夹,若发现稀硫酸未能与有孔塑料板上锌粒接触,但此时已无稀硫酸可加,则下列
溶液中,最适宜从长颈漏斗中添加的是 
 (填字母)。
A.氢氧化钠溶液B.碳酸钠溶液
C.硫酸钠溶液
D.澄清石灰水
【解答】解:(1)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反应③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因为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将300mL二氧化碳通入盛有200毫升蒸馏水的广口瓶中时,只能溶解200mL二氧化碳,则排出的水的体积为100mL;
(4)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a是锥形瓶,b是长颈漏斗;
(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D装置可以通过提升试管,可以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所以该装置操作上的优点是能控制反应速率,D装置操作上的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6)实验室制取大量的二氧化碳用于实验宜选用C作发生装置,利用装置内外的压强差检验装置气密性,所以此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往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液封,如在漏斗中能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好,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用E收集一瓶千燥的二氧化碳,其中I瓶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并将图E补充完整为:;
(7)稀硫酸未能与有孔塑料板上锌粒接触,但此时已无稀硫酸可加,加入的物质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氢氧化钠、澄清石灰水、碳酸钠都会与稀硫酸反应,故选:C。
故答案为:(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CO2+Ca(OH)2=CaCO3|+H2O;
(3)100;
(4)锥形瓶,长颈漏斗;
(5)2H2O22H2O+O2↑,能控制反应速率,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6)C,往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液封,如在漏斗中能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好;
浓硫酸,

(7)C。
四、解答题(2小题,共13分


31、科研小组在研究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时,选取了大小生长状况相近的同种植物若干,平均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置于适宜的相同环境中,测定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如图。
(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 
 (填细胞结构名称)中进行的。
(2)科研小组开展上述研究活动的目的是 
 。
(3)若仅考虑光合作用,该种植物更适宜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 
 的土壤中生长。
(4)在一次给植物施以等量的同种肥料后,发现甲组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反而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
【解答】解:(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2)该实验是探究土壤含水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据图可见:该种植物更适宜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的土壤中生长。
(4)由分析可知,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在一次给植物施以等量的同种肥料后,发现甲组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反而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故答案为:(1)叶绿体;(2)探究土壤含水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3)低(4)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32、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一瓶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操作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假设双氧水完全分解,不考虑氧气中带出的水分)。请计算:
(1)反应后的剩余物质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g,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这瓶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解答】解:(1)因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2g+68g﹣68.4g=1.6g;
故填:2;1.6;
(2)设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2H2O22H2O+O2↑
68
32
68gx
1.6g
x=5%
答:这瓶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