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空气与生命(3.6-3.8)A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空气与生命(3.6-3.8)A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20 09:43: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空气与生命(3.6 3.8)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6年冬,连续多日的雾霾给襄阳人的生活来带不便,下列措施不利于防治雾霾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使用清洁能源
C.乘坐公交出行
D.垃圾集中焚烧
2、下列变化不会消耗空气中氧气的是(  )
A.植物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
B.食物在空气中腐烂
C.动植物的在空气中呼吸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3、污染已成为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  )
A.酸雨、温室效应、生物入侵
B.温室效应、乱砍滥伐、臭氧层破坏
C.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D.臭氧层破坏、汽车尾气、塑料垃圾
4、下面的式子表示绿色植物体内进行的a、b两项生理活动,其中的A和B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对该式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理活动a、b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B.活的植物体内的细胞都能进行生理活动b
C.生理活动a所需的A物质和水由生理活动b提供
D.生理活动b所释放的能量是B物质中储存的能量
5、下列做法中,应用光合作用原理的是(  )
A.移栽树木时,剪去部分枝叶
B.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
C.早春播种后,使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
D.北方冬季,大白菜贮存在地窖中
6、用新鲜的大豆绿叶进行如图装置所示的实验,将其放在充足的光照下,分析D处的气体成分,最可能发现(  )
A.二氧化碳量少于B处
B.二氧化碳量与B处相等
C.没有二氧化碳和氧气
D.二氧化碳量多于B处
7、下列关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叶片,呼吸作用则可发生在任何活细胞
B.光合作用储存能量,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C.光合作用白天发生,呼吸作用夜间发生
D.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8、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④
9、为了保护臭氧层,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减少并逐步停止冰箱制冷剂氟里昂的生产和使用
B.防止一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
C.防止二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
D.减少煤等矿物燃料的燃烧.发展氢能源
10、如图,假如甲代表水和二氧化碳,那么(  )
A.丙是光合作用,丁是呼吸作用,乙是有机物和氧气
B.丙是呼吸作用,丁是光合作用,乙是有机物和氧气
C.丙是光合作用,丁是呼吸作用,乙是水和二氧化碳
D.丙是呼吸作用,丁是光合作用,乙是水和二氧化碳
11、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的措施不包括(  )
A.大量植树造林,保护植物。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C.围海造田、围湖造田。
D.退耕还林、还草。
12、关于温室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
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
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衡定,适于动植物生存
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13、利用温室大棚栽培蔬菜、瓜果等农作物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下列是温室大棚栽培经常采取的措施,其中主要利用了呼吸作用原理的是(  )
A.合理密植,及时灌溉。施肥、治虫
B.适时给农作物松土,夜间适当通风降温
C.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
D.光照条件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14、将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分别放入广口瓶中密封,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蜡烛放入广口瓶中,结果,装有萌发的种子的广口瓶中蜡烛熄灭,装有煮熟的种子的广口瓶中蜡烛继续燃烧.实验结果说明种子的呼吸作用(  )
A.消耗了有机物
B.消耗了氧气
C.产生了能量
D.产生了二氧化碳
15、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A、B都是清水
B.液体A、B都是酒精
C.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16、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保证实验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列实验材料的选用不恰当的是(  )
A.用仙人掌来研究植物叶的蒸腾作用
B.用燕麦胚芽来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C.用菜豆种子来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D.用银边天竺葵来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
17、隆冬时节,瓜农为提高黄瓜产量,在大棚内放置了三个煤球炉.甲的做法是在天气晴朗的白天,三个煤球炉同时烧着,晚上烧两个;而乙的做法是在天气晴朗的白天烧两个,晚上烧三个.你认为这两个人的做法及理由合理的是(  )
A.乙,因为晚上烧三个能提高大棚的温度,有利于黄瓜的光合作用
B.乙,因为白天烧两个能提高大棚的温度,有利于黄瓜的呼吸作用
C.甲,因为白天煤球炉能释放二氧化碳和提高大棚温度,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D.甲,因为晚上煤球炉能释放二氧化碳和提高大棚温度,有利于植物的呼吸作用
18、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了一个经典实验(如下表),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序号
实验材料
处理
实验结果
1
点燃的蜡烛
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钟罩里,经过一定时间的光照.
蜡烛熄灭
2
一只小白鼠
小白鼠死去
3
点燃的蜡烛+一盆植物
蜡烛没有熄灭
4
一只小白鼠+一盆植物
小白鼠正常活着
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提供给了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
B.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都离不开植物产生的氧气
C.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污浊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
D.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19、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24小时后,再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其他部分曝光。一段时间后,将该叶片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曝光部分变蓝,以下有关本实验的分析及结论合理的是(  )
①本实验未设对照组
②有无光照是遮光和曝光区域显现不同结果的唯一原因
③实验初始时遮光和曝光区域均达到无淀粉状态
④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A.只有②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②③④
D.①~④全部
20、如图曲线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N 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B.MP 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C.MN 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D.NP 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二、填空题(除注明外,每空1.5分,共39分)
21、“我多想成为一棵树,脚踩卑贱的泥土,枝杆伸展在空中,用手去触摸空气的流动和阳光的温度,虽然安静,却在隐谧地成长!”诗人用灵动的文字,描绘了植物的生理作用.请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大树根系的吸水主要由根部根尖的
区来完成,水分蒸腾主要是通过叶片的
来完成的.
(2)1公顷阔叶林,每天吸收约1吨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约0.73吨的氧气,这是树林进行
的结果.一棵树从种子到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其增重部分主要来自于空气中的

(3)技术员利用“嫁接”对低产果园进行改造,他们用“快”、“准”、“稳”三字要诀来指导操作,其目的是让
,以提高成活率.
(4)树林里凌晨时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傍晚时分,其原因是:

22、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原来,二氧化碳等气体就像温室中的玻璃顶棚一样,既能使太阳光顺畅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散放出的热量,这就势必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有人认为世界部分地域的干旱也是温室效应的后果.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

(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过程是

(3)你认为防止温室效应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4)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无机物,请你列举出二氧化碳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两种重要用途:

23、某班学生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了甲、乙丙三套实验装置.请据图作答:
(1)第一组探究氧气是在光照条件下由绿色植物产生的,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2)第二组同学利用甲装置进一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影响”.记录灯泡与试管距离和每分钟产生的气泡,实验结果如表:
 光源与试管的距离(厘米)
 10
 20
 30
 40
 5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5
 35
 15
 6
 1
此实验中的变量是: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下列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中,与该原理有关的是(
)
A.多施化肥   
B.合理密植   
C.实时播种  
D.过量浇水.
24、我们可以利用如图一所示装置来比较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已知其他条件适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光时,甲处气体的CO2浓度低于乙处时,这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呼吸作用.(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黑暗时,甲处测到的CO2浓度高于乙处,这来自

等.
(3)装置内,光由暗逐步调亮,测得甲处CO2量下降;光照强度与甲处CO2量的关系如图二,说明在ab段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

(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进行如图三所示实验,左边密闭钟罩中的小老鼠很快死亡,而右边密闭钟罩中的小老鼠可以活较长时间.你能从中得到的结论是:绿色植物

25、图表示植物体在一天24h内CO净吸收量和净释放量。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天中,
时刻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量相等。
(2)在黑暗处,植物体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每时刻的数量是

(3)假设一天中,植物体呼吸作用的CO释放量始终相同,则光合作用对CO的最大吸收量是

(4)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是

(5)由图可知,植物处于
的生长状态。
26、甲、乙、丙是放在阳光下的大小相同、密闭的玻璃罩装置。甲、丙中各放一 盆相同发育阶段、生长良好的花,乙、丙中各放一只同样年龄、相同性别和体质的小白鼠。图
中的小白鼠比图乙中的小白鼠生活得时间长。图
中的花比另一盆花生活得时间短。
三、分析计算题(4小题,共21分)
27、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2,又通过呼吸作用将CO2排放到大气中.
(2)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水和另外一种化工原料.写出此物质的化学式:2CO2+6H2=
+4H2O
(3)为了缓解大气中的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
B.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C.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28、某同学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后,准备通过实验来验证有关因素是否真的影响了光合作用,如图为他的实验过程。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他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是否需要

(2)通过将植物放置在
处一段时间,可以去掉叶片中原有的光合作用的产物。
(3)步骤
的作用是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
(4)步骤e是检验植物叶片中是否生成了
,该产物用
来检验会呈现蓝色。
(5)若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可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

29、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都市中的光化学烟雾在温暖、干燥而且阳光充足的日子特别严重。它的原级污染物,主要是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乃是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在汽车引擎的高温下,相互反应而生成。事实上,这个一氧化氮的生成过程,与闪电时产生一氧化氮的过程相同。其他光化学烟雾的原级污染物,包括汽油挥发所产生的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的气体,但是当它从汽车废气排入空气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NO2)可以与空气中的水分子起作用,而生成硝酸(HNO3)和亚硝酸(HNO2)。这个反应同时也会帮助空气中的水汽凝聚。但是由于硝酸及亚硝酸的酸性极强,如果吸入含有这种液体微滴的空气,将对人体造成相当程度的伤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NO的物理性质

(2)NO和NO2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NO的过程

(4)N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你认为应该如何防止光化学污染
。(写一条即可)
30、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吸收二氧化碳化为乙醇(C2H5OH)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CO2+3H2OC2H5OH+3O2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506克。请列示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多少升二氧化碳?(已知在标准状况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8克/升)
(2)这种新型“人工树叶”的机制本质上与植物相同;它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时解决了当今存在的

两个难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空气与生命(3.6 3.8)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6年冬,连续多日的雾霾给襄阳人的生活来带不便,下列措施不利于防治雾霾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使用清洁能源
C.乘坐公交出行
D.垃圾集中焚烧
【解答】解:A、大力植树造林行,能净化空气,有利于防治雾霾。故A不符合题意;
B、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空气污染,有利于防治雾霾,故B不符合题意;
C、乘坐公交出行,能减少空气污染物,有利于防治雾霾,故C不符合题意;
D、将垃圾集中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烟尘等,不利于防治雾霾,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变化不会消耗空气中氧气的是(  )
A.植物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
B.食物在空气中腐烂
C.动植物的在空气中呼吸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解答】解:A、植物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故A错误;
B、食物在空气中腐烂需要消耗氧气,故B正确;
C、动植物的在空气中呼吸需要消耗氧气,故C正确;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需要消耗氧气,故D正确。
故选:A。
3、污染已成为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  )
A.酸雨、温室效应、生物入侵
B.温室效应、乱砍滥伐、臭氧层破坏
C.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D.臭氧层破坏、汽车尾气、塑料垃圾
【解答】解: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硝酸等。酸雨危害动植物和人的健康;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臭氧层的破坏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是指: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故选:C。
4、下面的式子表示绿色植物体内进行的a、b两项生理活动,其中的A和B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对该式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理活动a、b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B.活的植物体内的细胞都能进行生理活动b
C.生理活动a所需的A物质和水由生理活动b提供
D.生理活动b所释放的能量是B物质中储存的能量
【解答】解:式a表示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部位:有叶绿体细胞;与光的关系:在阳光下,才能进行;气体的变化: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物质变化:合成有机物;能量变化:贮存能量。A是二氧化碳,B是有机物。
式b表示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部位:活细胞;与光的关系:有光无光都能进行;气体的变化: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物质变化:分解有机物;能量变化:释放能量。
A、a光合作用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b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不符合题意;
B、活的植物体内也有死亡的细胞,如导管,不能进行b呼吸作用,不符合题意;
C、a光合作用所需的A二氧化碳是由b呼吸作用提供的,水是由根吸收的水分提供的,不符合题意;
D、b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是把B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符合题意。
故选:D。
5、下列做法中,应用光合作用原理的是(  )
A.移栽树木时,剪去部分枝叶
B.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
C.早春播种后,使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
D.北方冬季,大白菜贮存在地窖中
【解答】解:A、为了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可在移栽植物时,减去部分枝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植物的成活,A不符合题意;
B、播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因为合理密植是让最多的叶面接受光的照射,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使用光能合成能量,也能减少因为过度密植使得一些叶片无法接受光照而浪费能量,B符合题意;
C、早春温度还较低,使用透光塑料薄膜覆盖地表,可以保持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使种子能够正常萌发,C不符合题意;
D、北方冬季,气温低,大白菜贮存在地窖中,有利于保存食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用新鲜的大豆绿叶进行如图装置所示的实验,将其放在充足的光照下,分析D处的气体成分,最可能发现(  )
A.二氧化碳量少于B处
B.二氧化碳量与B处相等
C.没有二氧化碳和氧气
D.二氧化碳量多于B处
【解答】解:通入C内的气体经过氢氧化钠溶液时二氧化碳被吸收,因此C内新鲜的大豆绿缺乏叶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分析D处的气体成分,最可能发现二氧化碳量多于B处。
故选:D。
7、下列关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叶片,呼吸作用则可发生在任何活细胞
B.光合作用储存能量,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C.光合作用白天发生,呼吸作用夜间发生
D.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解答】解:A、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有叶绿体的叶片,呼吸作用则可发生在任何活细胞,正确;
B、光合作用储存能量,呼吸作用释放能量,正确;
C、光合作用白天发生,呼吸作用白天、夜间都发生,而不是只夜间发生,不正确;
D、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正确。
故选:C。
8、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④
【解答】解:本题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作为探究实验来说,实验中应有唯一的变量--二氧化碳,其它条件要相同且要满足光合作用需要。我们想明确对照组,也就是满足光合作用需要,光合作用顺利进行的,应为③,那么与③有唯一的变量--二氧化碳的实验组为①(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除去瓶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应选用的装置组合①和③。
故选:B。
9、为了保护臭氧层,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减少并逐步停止冰箱制冷剂氟里昂的生产和使用
B.防止一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
C.防止二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
D.减少煤等矿物燃料的燃烧.发展氢能源
【解答】解:A、制冷剂中的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所以减少并逐步停止冰箱制冷剂氟里昂的生产和使用,可以保护臭氧层,故A正确。
B、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但它不会破坏臭氧层,故B不正确;
C、二氧化碳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与臭氧的破坏无关,故C不正确;
D、煤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过多会形成酸雨,但与破坏臭氧无关,故D不正确。
故选:A。
10、如图,假如甲代表水和二氧化碳,那么(  )
A.丙是光合作用,丁是呼吸作用,乙是有机物和氧气
B.丙是呼吸作用,丁是光合作用,乙是有机物和氧气
C.丙是光合作用,丁是呼吸作用,乙是水和二氧化碳
D.丙是呼吸作用,丁是光合作用,乙是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有题意可知:甲代表水和二氧化碳,那么丙植物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进行的光合作用,制造出乙是有机物和氧,然后生物又以有机物和氧为原料进行呼吸作用,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重复循环。
故选:A。
11、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的措施不包括(  )
A.大量植树造林,保护植物。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C.围海造田、围湖造田。
D.退耕还林、还草。
【解答】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天然的“蓄水池”。从19世纪后半叶起,随着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迅速增多,人类大量使用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大量增加,已经出现超出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趋势。所以要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要大量植树造林,保护植物,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退耕还林、还草等;都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围海造田、围湖造田,不利于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
故选:C。
12、关于温室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
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
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衡定,适于动植物生存
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解答】解:①温室效应有利如光合作用,也有弊如冰川熔化,故正确;
②温室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大量的温室气体COCH等排放有关,故错误;
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故正确;
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故正确;
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衡定,适于动植物生存,故正确;
⑥温室效应只能减弱,故错误;
故选:B。
13、利用温室大棚栽培蔬菜、瓜果等农作物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下列是温室大棚栽培经常采取的措施,其中主要利用了呼吸作用原理的是(  )
A.合理密植,及时灌溉。施肥、治虫
B.适时给农作物松土,夜间适当通风降温
C.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
D.光照条件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解答】解:A、合理密植,是充分利用光能,能够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B、适时给农作物松土有利于促进根的呼吸,夜间适当通风降温能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C、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D、光照条件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所以,主要利用了呼吸作用原理的是“适时给农作物松土,夜间适当通风降温”。
故选:B。
14、将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分别放入广口瓶中密封,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蜡烛放入广口瓶中,结果,装有萌发的种子的广口瓶中蜡烛熄灭,装有煮熟的种子的广口瓶中蜡烛继续燃烧.实验结果说明种子的呼吸作用(  )
A.消耗了有机物
B.消耗了氧气
C.产生了能量
D.产生了二氧化碳
【解答】解: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吸收瓶内的氧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煮熟的种子已没有生命力,不再进行呼吸作用,瓶内的氧气不会减少;因此将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萌发的种子的瓶子里,蜡烛熄灭,因为该瓶内氧气被种子的呼吸作用利用了;而放在装有煮熟的种子的瓶子里,蜡烛不会熄灭,因为该瓶子内的氧气没有减少;因此该实验证明萌发的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故选:B。
15、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A、B都是清水
B.液体A、B都是酒精
C.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解答】解:脱色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由此可见:大烧杯内盛放的是清水,小烧杯内盛放的是酒精。
故选:C。
16、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保证实验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列实验材料的选用不恰当的是(  )
A.用仙人掌来研究植物叶的蒸腾作用
B.用燕麦胚芽来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C.用菜豆种子来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D.用银边天竺葵来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
【解答】解:A、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仙人掌为了与干旱的沙漠环境相适应,其叶已经退化成叶刺,失去了进行蒸腾作用的能力;因此验证植物叶的蒸腾作用不能用仙人掌。故符合题意。
B、植物的生长器官长时间受单方向的光照射后会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应选用植物的嫩茎尖、胚芽等生长旺盛的器官,组成燕麦胚芽的细胞属于分生组织,具有旺盛的分裂增生能力,是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好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C、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种子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培根、子叶四部分组成;菜豆种子个体大,胚的各个结构明显,易于观察和认识胚的各个结构;故不符合题意。
D、银边天竺葵的银边部分不含叶绿体,正好与中央的含有叶绿体的绿色部分形成一组以叶绿体为变量的对照实验,以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隆冬时节,瓜农为提高黄瓜产量,在大棚内放置了三个煤球炉.甲的做法是在天气晴朗的白天,三个煤球炉同时烧着,晚上烧两个;而乙的做法是在天气晴朗的白天烧两个,晚上烧三个.你认为这两个人的做法及理由合理的是(  )
A.乙,因为晚上烧三个能提高大棚的温度,有利于黄瓜的光合作用
B.乙,因为白天烧两个能提高大棚的温度,有利于黄瓜的呼吸作用
C.甲,因为白天煤球炉能释放二氧化碳和提高大棚温度,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D.甲,因为晚上煤球炉能释放二氧化碳和提高大棚温度,有利于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答】解: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越多。所以在大棚内烧煤球炉是增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并适当提高大棚内的温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提高黄瓜的产量。
但是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分解的有机物就越少,所以夜间适当的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可以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分解。
由题意甲的做法是在天气晴朗的白天,三个煤球炉同时烧着,晚上烧两个,白天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多,温度较高,可以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而乙的做法是在天气晴朗的白天烧两个,晚上烧三个,导致晚上温度高,黄瓜的呼吸作用较强,消耗的有机物多。
故选:C。
18、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了一个经典实验(如下表),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序号
实验材料
处理
实验结果
1
点燃的蜡烛
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钟罩里,经过一定时间的光照.
蜡烛熄灭
2
一只小白鼠
小白鼠死去
3
点燃的蜡烛+一盆植物
蜡烛没有熄灭
4
一只小白鼠+一盆植物
小白鼠正常活着
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提供给了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
B.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都离不开植物产生的氧气
C.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污浊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
D.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解答】解:证明植物能够释放氧气需要用到氧气能使代火星的木条复燃的特性,证明动物呼吸排出二氧化碳需要用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点,因此本实验不能证明植物能够释放氧气,动物呼吸排出二氧化碳。本实验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故选:D。
19、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24小时后,再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其他部分曝光。一段时间后,将该叶片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曝光部分变蓝,以下有关本实验的分析及结论合理的是(  )
①本实验未设对照组
②有无光照是遮光和曝光区域显现不同结果的唯一原因
③实验初始时遮光和曝光区域均达到无淀粉状态
④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A.只有②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②③④
D.①~④全部
【解答】解:①本实验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和其他部分曝光部分形成对照试验,而不是未设对照组,错误;
②有无光照是遮光和曝光区域显现不同结果的唯一原因,正确;
③实验初始时遮光和曝光区域均达到无淀粉状态,正确
④实验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而不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错误。

因此有关本实验的分析及结论合理的是②有无光照是遮光和曝光区域显现不同结果的唯一原因、③实验初始时遮光和曝光区域均达到无淀粉状态。
故选:A。
20、如图曲线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N 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B.MP 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C.MN 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D.NP 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解答】解: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N点的二氧化碳吸收相对量为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A错误。
B.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呼吸作用强度不变,所以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MP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B正确。
C.MN段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低于零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小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C错误。
D.NP段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表示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照常进行,只不过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除注明外,每空1.5分,共39分)
21、“我多想成为一棵树,脚踩卑贱的泥土,枝杆伸展在空中,用手去触摸空气的流动和阳光的温度,虽然安静,却在隐谧地成长!”诗人用灵动的文字,描绘了植物的生理作用.请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大树根系的吸水主要由根部根尖的
区来完成,水分蒸腾主要是通过叶片的
来完成的.
(2)1公顷阔叶林,每天吸收约1吨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约0.73吨的氧气,这是树林进行
的结果.一棵树从种子到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其增重部分主要来自于空气中的

(3)技术员利用“嫁接”对低产果园进行改造,他们用“快”、“准”、“稳”三字要诀来指导操作,其目的是让
,以提高成活率.
(4)树林里凌晨时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傍晚时分,其原因是:

【解答】解:(1)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此大树根系的吸水主要由根部根尖的成熟区来完成.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因此水分蒸腾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的.
(2)“1公顷阔叶林,每天吸收约1吨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约0.73吨的氧气”,这是树林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因此“一棵树从种子到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其增重部分主要来自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技术员利用“嫁接”对低产果园进行改造,他们用‘快’、‘准’、‘稳’三字要诀来指导操作”,其目的是让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成活率.
(4)“树林里凌晨时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傍晚时分”,其原因是:植物夜间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成熟(根毛);气孔 
(2)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3)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
(4)植物夜间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
22、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原来,二氧化碳等气体就像温室中的玻璃顶棚一样,既能使太阳光顺畅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散放出的热量,这就势必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有人认为世界部分地域的干旱也是温室效应的后果.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

(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过程是

(3)你认为防止温室效应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4)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无机物,请你列举出二氧化碳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两种重要用途:

【解答】解:(1)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此外生物的呼吸作用也会产生二氧化碳、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也会产生二氧化碳等.
(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过程.
(3)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4)一般条件下,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将二氧化碳覆盖在燃着的物体表面,可使物体跟空气隔绝而停止燃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灭火,是常用的灭火剂.在化学工业上,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原料,大量用于生产纯碱(NaCO)、小苏打(NaHCO)、尿素[CO(NH)]、碳酸氢铵(NH4HCO)、颜料铅白[Pb(OH) 2PbCO]等.
故答案为:
(1)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2)光合作用;
(3)节约能源、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节约纸张;
(4)灭火剂、生产化肥.
23、某班学生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了甲、乙丙三套实验装置.请据图作答:
(1)第一组探究氧气是在光照条件下由绿色植物产生的,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2)第二组同学利用甲装置进一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影响”.记录灯泡与试管距离和每分钟产生的气泡,实验结果如表:
 光源与试管的距离(厘米)
 10
 20
 30
 40
 5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5
 35
 15
 6
 1
此实验中的变量是: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下列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中,与该原理有关的是(
)
A.多施化肥   
B.合理密植   
C.实时播种  
D.过量浇水.
【解答】解:(1)探究实验要求变量唯一,除控制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要探究氧气是在光照条件下由绿色植物产生的,变量就是绿色植物,所以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甲和丙.
(2)第二组同学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影响”,变量就是光照强度;由图表数据可知:灯泡与试管距离越近,金鱼藻每分钟产生的气泡就越多.由此得出结论: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3)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费,又不至于让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故选B.
故答案为:(1)甲和丙
(2)光照强度;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3)B
24、我们可以利用如图一所示装置来比较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已知其他条件适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光时,甲处气体的CO2浓度低于乙处时,这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呼吸作用.(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黑暗时,甲处测到的CO2浓度高于乙处,这来自

等.
(3)装置内,光由暗逐步调亮,测得甲处CO2量下降;光照强度与甲处CO2量的关系如图二,说明在ab段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

(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进行如图三所示实验,左边密闭钟罩中的小老鼠很快死亡,而右边密闭钟罩中的小老鼠可以活较长时间.你能从中得到的结论是:绿色植物

【解答】解:(1)甲处气体的CO浓度低于乙处是因为发生光合作用消耗减少了,即此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
(2)黑暗时,植物呼吸作用较强,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甲处测到的CO主要来自植物的呼吸作用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由图象知,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强,
(4)根据题意和图象内容知,植物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大于(2)植物的呼吸作用;空气中原有的二氧化碳;(3)增强(4)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
25、图表示植物体在一天24h内CO净吸收量和净释放量。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天中,
时刻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量相等。
(2)在黑暗处,植物体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每时刻的数量是

(3)假设一天中,植物体呼吸作用的CO释放量始终相同,则光合作用对CO的最大吸收量是

(4)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是

(5)由图可知,植物处于
的生长状态。
【解答】解:(1)由曲线图可知,一天中18时和6时,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量相等。
(2)由图中可以看出,晚上18时后至次日凌晨6时,植物体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每时刻的数量是10。
(3)在曲线图中,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最大净吸收量是80;所以,假设一天中,植物体呼吸作用的CO释放量始终相同,则光合作用对CO的最大吸收量是80+10=90。
(4)图中阴影部分面积都在横轴以上,该面积表示的是植物体在12~18时内二氧化碳净吸收量的总和。
(5)由图可知,该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强度远远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积累的有机物较多,处于旺盛的生长状态。
故答案为:(1)18和6(2)10(3)90(4)植物体在12~18时内二氧化碳净吸收量的总和(5)旺盛
26、甲、乙、丙是放在阳光下的大小相同、密闭的玻璃罩装置。甲、丙中各放一 盆相同发育阶段、生长良好的花,乙、丙中各放一只同样年龄、相同性别和体质的小白鼠。图
中的小白鼠比图乙中的小白鼠生活得时间长。图
中的花比另一盆花生活得时间短。
【解答】解:(1)乙小白鼠的呼吸都要消耗氧气,故消耗氧气较快;甲装置的只有植物,植物呼吸消耗氧气,但其进行光合作用还能释放氧气,所以氧气损耗较慢;丙装置里的植物、与小白鼠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可以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制造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来,所以丙装置里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存在一定的平衡,因而瓶内有较多的氧气,小白鼠活的时间与甲、乙两装置要长一些。
(2)甲装置里的植物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不断地补充玻璃罩内的氧气,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远不能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二氧化碳会变得越来越少,当二氧化碳用尽时,植物体也就因为缺乏光合作用的原料而不能正常进行了,植物也就死亡了。所以甲装置的植物的寿命要比丙装置的短。
故答案为:丙;甲
三、分析计算题(4小题,共21分)
27、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2,又通过呼吸作用将CO2排放到大气中.
(2)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水和另外一种化工原料.写出此物质的化学式:2CO2+6H2=
+4H2O
(3)为了缓解大气中的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
B.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C.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解答】解;(1)植物光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总共有2个碳原子,4个氧原子和12个氢原子,而生成物中只有8个氢原子和4个原子,还差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因此X的化学式为C2H4.故答案为:C2H4;
(3)A、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也就减缓了二氧化碳的使用;
B、由于现在新能源并没有广泛使用,很多方面还需要使用化石燃料,所以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是不可取的;
C、大量植树造林植物的光合作用旺盛,光合作用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答案:(1)光合;(2)C2H4;(3)A、C.
28、某同学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后,准备通过实验来验证有关因素是否真的影响了光合作用,如图为他的实验过程。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他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是否需要

(2)通过将植物放置在
处一段时间,可以去掉叶片中原有的光合作用的产物。
(3)步骤
的作用是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
(4)步骤e是检验植物叶片中是否生成了
,该产物用
来检验会呈现蓝色。
(5)若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可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

【解答】解:(1)未遮光部分与遮光部分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因此他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
(2)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通过将植物放置在黑暗处一段时间,“可以去掉叶片中原有的光合作用的产物”。
(3)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因此步骤d的作用是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
(4)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因此步骤e是检验植物叶片中是否生成了淀粉,该产物用碘液来检验会呈现蓝色。
(5)“若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可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
故答案为:(1)光(2)黑暗(3)d(4)淀粉;碘液(5)光
29、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都市中的光化学烟雾在温暖、干燥而且阳光充足的日子特别严重。它的原级污染物,主要是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乃是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在汽车引擎的高温下,相互反应而生成。事实上,这个一氧化氮的生成过程,与闪电时产生一氧化氮的过程相同。其他光化学烟雾的原级污染物,包括汽油挥发所产生的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的气体,但是当它从汽车废气排入空气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NO2)可以与空气中的水分子起作用,而生成硝酸(HNO3)和亚硝酸(HNO2)。这个反应同时也会帮助空气中的水汽凝聚。但是由于硝酸及亚硝酸的酸性极强,如果吸入含有这种液体微滴的空气,将对人体造成相当程度的伤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NO的物理性质

(2)NO和NO2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NO的过程

(4)N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你认为应该如何防止光化学污染
。(写一条即可)
【解答】解:(1)NO的物理性质是无色气体;
(2)NO和NO2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3)产生NO的过程的化学方程式是:N2+O22NO;
(4)N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O2+H2O=HNO3+HNO2;
(5)防止光化学污染可以从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等入手。
故答案为:(1)无色气体;(2)分子构成不同;(3)N2+O22NO;
(4)2NO2+H2O=HNO3+HNO2;(5)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30、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吸收二氧化碳化为乙醇(C2H5OH)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CO2+3H2OC2H5OH+3O2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506克。请列示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多少升二氧化碳?(已知在标准状况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8克/升)
(2)这种新型“人工树叶”的机制本质上与植物相同;它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时解决了当今存在的

两个难题。
【解答】解:(1)设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
2CO2+3H2OC2H5OH+3O2
x=968g,已知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体积:,故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488.9L二氧化碳。
(2)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时解决了当今存在的温室效应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能源问题。
故答案为:(1)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488.9L二氧化碳。
(2)温室效应;能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