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禁锢(gù) 诘责(jié) 周济(jì) 佃农(diàn)
B.犀利(xī) 黝黑(yòu) 一绺(lǚ) 颔首(hàn)
C.解剖(pōu) 畸形(qí) 诱惑(yòu) 摹画(mó)
D.滞留(zhì) 粲然(càn) 匿名(nì) 脊背(j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翻来复去 器宇轩昂 毫不介意 忧郁消沉
B.成群结队 美其名曰 为富不仁 困惑不解
C.正襟危坐 诚皇诚恐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D.暗然失色 不可名状 花团锦簇 微不足道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你先不要愁眉苦脸,这件事一定有可以解决的办法。
B.一个社会要进步,一定不可缺少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人。
C.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D.一场春雨之后,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美丽。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就选自他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B.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元帅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回顾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C.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的最高艺术成就。
D.《美丽的颜色》是一篇人物传记的节选,作者在叙事的同时,还多次引用了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不少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了文章的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情境写话。(100字以内)(3分)
在“5·12”地震十周年之际,学校举行防震演练。演练开始的铃声响起时,同学们纷纷双手举起书本放于头顶,在课桌两旁躲了两分钟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场所。但小刚同学一直坐在座位上不动。他的同桌小明叫他快跑,他却说:“慌什么,假的嘛!”
演练结束后,如果你是小明,该如何劝说小刚积极参与到演练中来?
6.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某校开展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学生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5分)
(1)活动一:征集对联
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莫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俱是君子风度;
下联: 。(2分)?
(2)活动二:举办辩论赛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有关部门取缔了路边摊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发表观点,阐明理由。(3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题。(15分,每小题3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7.选文第二段中,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哪些?
8.作者把丢失藤野先生的讲义说成“不幸”的原因是什么?
9.“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就文段来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是怎样的?
10.藤野先生的精神可用选文第一段中的六个字概括: 。?
11.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了只有一句话的演讲:“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演讲词要表达的意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5题。(11分)
【甲】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①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②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乙】 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鲁彦《活在人类的心里》
注 ①许先生:指鲁迅的夫人许广平。②海婴:鲁迅与许广平的儿子。
12.两选文各记叙了鲁迅先生什么事情?各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13.简要分析【甲】文最后两段中加点的“站”与“停”好在哪里。(2分)
14.【乙】文第二段,为什么详写鲁迅先生的相貌、声音和姿势?(2分)
1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试各举一例,简述其作用。(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9题。(14分)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了。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蔬菜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16.“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1) ,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 ,波澜又起。?
17.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8.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3分)
19.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40分)
20.在生活中,一定有过这样那样的事,令你激动,令你兴奋;一定有人关心过你,帮助过你。这些事或人给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珍藏在你的心底。回忆这些往事,你会再次激动,再次兴奋,再次受到鼓舞,获得力量。现在,拿起笔来把你珍藏的记忆写出来。
可以以《珍藏的记忆》为题,也可以另拟题目,但要含有“珍藏”的意思,600字左右。
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A 解析 B项,“黝”应读“yǒu”,“绺”应读“liǔ”;C项,“畸”应读“jī”;D项,“脊”应读“jǐ”。
2.B 解析 A项,“复”应为“覆”;C项,“皇”应为“惶”;D项,“暗”应为“黯”。
3.D 解析 D项,梨花是雪白的,不能用形容色彩繁多的“五彩缤纷”修饰。
4.A 解析 A项中《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集。
5.示例 小刚同学,虽然这只是演练,但这是为了在灾难来临时我们能争取到更多的求生机会。如果平时演练时不积极参与,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肯定会束手无策,并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下次演练时积极点,好吗?
6.(1)莫以恶小而为之,千家万户尽显文明新风
(2)示例 ①我赞同取缔路边摊点。路边摊大多属于无证经营,往往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管,卫生条件难以保证。部分人还会占道经营,造成交通拥堵。
②我认为应当妥善处理,不能盲目取缔。路边摊点的经营收入往往是某些家庭的经济来源,盲目取缔会给一些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困难,不利于社会稳定。另外也会给居民生活造成不便。
二、阅读理解
7.(1)收藏讲义;(2)悬挂照片;(3)努力写作。
8.解析 要分析出这种说法背后蕴含着鲁迅对讲义的重视,对藤野先生的真情。
参考答案 因为讲义凝聚着藤野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对“我”的希望与友情和“我”对先生的深深怀念。讲义丢失,对“我”而言,如同丢失珍宝一样,非常痛惜。
9.解析 结合时代背景,从“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一句中归纳概括。
参考答案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我”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
10.解析 找出对藤野先生评价的句子,提炼最能展示藤野先生精神的关键词即可。
参考答案 为中国,为学术
11.赞扬鲁迅在恶劣的环境中勇于抗争的铮铮铁骨和不畏诋毁的战斗精神。
12.【甲】文记叙了鲁迅先生通宵工作;【乙】文记叙了鲁迅先生在北大上“中国小说史”课的情景。【甲】文表现了鲁迅先生牺牲休息、忘我工作的精神;【乙】文表现了鲁迅把一生献身于全人类,致力于刺穿现实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事业,战斗不息的精神。
13.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把毛笔、拖鞋写活了,好像它们是有灵性、通人性的,在主人工作和休息时,它们陪伴、伺候主人,静静地守候在主人身旁,读来亲切、自然、生动。
14.主要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平凡中见伟大。(答“为了突出其思想的深刻”或“作者特别熟悉鲁迅先生,对鲁迅先生情感真挚,记忆深刻”等,意思对即可)
15.示例 【甲】文衬托示例:以汽车的有声衬托夜晚的宁静;以窗户和灯泡的光衬托鲁迅的身姿;以人们的动衬托鲁迅的安睡;明亮的太阳照着夹竹桃,与书桌整整齐齐,鲁迅先生安睡形成反衬。作用:衬托了鲁迅先生忘我的奋斗精神和形象的高大。
【乙】文衬托示例:用北大教室里听众的多,衬托鲁迅先生讲课的魅力;用听课前教室里的喧闹与鲁迅先生来后的安静,表现出听众对鲁迅高尚人格的敬慕和尊重;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与鲁迅先生始终不曾流露出一丝的微笑进行反衬,表现出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与深沉的责任意识。
16.(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3)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17.(1)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出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了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2)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
18.示例 (1)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儿子的话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2)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3)选取能突出人物内心活动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19.(1)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2)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3)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写出任意两个方面,分析合理即可。若有其他理解,分析符合文意也可酌情给分)
三、写作
20.写作提示 既然是“珍藏”,说明其印象是鲜明、深刻、难以忘怀的。这就要求文章所写的必须是亲身经历的事,叙事中必须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同时,“珍藏”又总是负载着某种感情,或激动,或兴奋,或惋惜,或遗憾,或温馨,或敬仰……或几种兼而有之。这些微妙的情感,既要借助于人物的言行、背景的渲染加以宣泄,又要直接用精要的抒情或议论加以强化,揭示“珍藏”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在内容上,“珍藏”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某件物,也可以是某种经历、某种感觉……总之,应该是具有个性的“珍藏”,是一种仅仅属于你的体验,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参考例文
珍藏母亲的箴言
多年来,在心灵的深处,我一直珍藏着母亲的一句箴言,不仅仅是因为它包含着母亲的期望,更因为它蕴含着人生朴实的处世之道。
那是一个冬日的上午,温和的阳光懒懒地照着大院,八岁的我照例完成了母亲交给的劳动任务——劈好一小箩筐柴。于是,我收拾好柴刀,一蹦一跳地向院门口走去,准备和小伙伴们玩个痛快。
谁知,刚走到大院门口,突然听到母亲在背后大喝一声:“回来!”
从母亲的声调中,我知道这“命令”是不容违抗的。我很快地走到母亲身边,全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母亲看了我一眼,又大声说:“过去,重走一遍!”
我一下便明白了,原来母亲是在责怪我走路不稳当啊!于是我不再蹦蹦跳跳,而是规规矩矩地走到大院门口。
但是,母亲又忽然大喝一声:“回来,重走!”
这时,我茫然了。我那幼小的心根本不明白往日慈爱的母亲为何与我过不去。我不知所措地站着,回头望着母亲那张愠怒的脸,眼眶里顿时盈满了委屈的泪水。
母亲走到我身边,轻轻地为我擦去了泪水,然后指着近处一床被风吹落的被单说:“你难道没看见这掉在地上的被单吗?”
我一边点头,一边说:“看见了。”
“看到了为什么不拾起来?”母亲接着问。
“那不是咱家的。”我小声地为自己辩解。
“不是自家的就不拾了吗?”母亲严肃地说。
尔后,母亲一边把被单晾好,一边对我说:“不能老想着自己,别人有难处,可不能视而不见。”
当时,幼小的我还不明白母亲话语的意思,也因为母亲为别人家的床单那么严厉地对我而深感委屈,但母亲语重心长的话语深深地记在了我的心中。
正是母亲的这句箴言,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一直把帮助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无上的快乐。我想,我一生都会珍藏着这句箴言,因为它已经变作了成长的盐和钙,注入了我生命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