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24 周亚夫军细柳(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24 周亚夫军细柳(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9 00:0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周亚夫军细柳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绛侯(jiàng) 将军(jiāng)  棘门(jí)
B.都尉(dū) 诏书(zhào) 弓弩(nǔ)
C.按辔(pèi) 囊者(nǎng) 持兵揖(yī)
D.介胄(wèi) 壁门(bì) 驱驰(qū)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军霸上(    )
(2)上自劳军(    )
(3)天子先驱至(      )
(4)将军约(    )
(5)传言开壁门(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已而之细柳军      称善者久之
B.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人称谢
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天子为动
D.吾欲入劳军 军细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5.句子“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正面表现了将士们的        ,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将军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
(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节)
6.结合上下文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诫太子曰(    )
(2)吴楚反(    )
(3)愿以梁委之(    )
(4)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孝文且崩时     天子且至
B.乃可制 乃以太尉计谋为是
C.太尉不奉诏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D.太尉使备西北 以备胡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
9.“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和周亚夫驻军细柳时的哪种行为是吻合的?这次他为什么“不奉诏”?
10.选文中提到了一个细节:“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你认为这个细节表现了周亚夫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1.谈到将军周亚夫,有的同学说:“周亚夫这人太死板,他的那一套在今天根本就行不通,迟早会被‘下岗’!”也有的同学说:“周亚夫这样做,只是为了迎合当时皇帝的心理,从而引起皇帝的注意,以达到自己升迁的目的。”你怎样看待周亚夫这个人物?他的精神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答案与解析
基础积累
1.D 解析 D项中的“胄”读音应为“zhòu”。
2.(1)驻军 (2)慰劳 (3)先行引导的人员 (4)规定 (5)营垒
3.B 解析 A项,到、往/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B项,都是“派,让”的意思;C项,做/表被动;D项,军队/驻军。
4.(1)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的。(2)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以军礼拜见。
5.严阵以待(士气高昂;戒备森严) 治军严明(带兵有方)
阅读提升
6.(1)告诫 (2)谋反,叛乱 (3)丢弃 (4)嫌隙
7.C 解析 A项,均是“将要”的意思;B项,均是“才”的意思;C项,皇帝发布的命令/下诏;D项,均是“防备”的意思。
8.汉兵于是乘胜追击,全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捉拿吴王。
9.和周亚夫在驻军细柳时“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相吻合。这次,他“不奉诏”是因为他认为楚兵勇猛轻捷,与他们交战很难取胜。必须先放弃梁国,让叛军进攻,然后再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在战争中,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为梁国的求救和皇帝的诏书所动。
10.处乱不惊,胸有成竹。
综合运用
11.周亚夫是一位忠于职守的将军,他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当今时代,每一个人的工作岗位都是一道道“防线”,只有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才会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