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语文:14 背影习题课件(3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上语文:14 背影习题课件(3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0 08:5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14 背 影
B
C
A
(1)心理描写 (2)语言描写 (3)动作描写
新知积累·基础练
C
A
语言建构·能力练
综合实践·素养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琐屑(xiè)  簌簌(sù) 差事(chāi) 蹒跚(mán)
B.奔丧(sāng) 赋闲(fù)  拣定(jiǎn) 浦口(pǔ)
C.迂腐(yū) 擦拭(shì) 交卸(xiè) 举箸(zhǔ)
D.游逛(guàng) 踌躇(chú) 颓唐(tū) 诚挚(zhì)
?
?
?
?
?
?
?
?
?
?
?
?
?
?
?
B
pán
zhù
tuí
C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着眼前的一张张笑脸和一枚枚奖章,她不禁触目伤怀,喜极而悲。
B.在校庆会议上,老校长神采奕奕,没有一点儿60多岁人的颓唐之气。
C.实行供给侧改革,必须对赋闲的人员进行转岗新技能培训。
D.重阳节那天,平时走路蹒跚的爷爷坚持户外活动1小时。
A
指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 ?
? ?
? ?
不合语境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1)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
C
A
详写的是第二次背影,其余略写。
7.【训练点:线索】阅读全文,梳理文章的线索。
(1)作者在文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一、语文要素训练
梳理文章脉络,根据文章叙述,提炼关键字词,四字。第三栏模式“……背影”
难忘“背影”
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
别后思念
第一次 徐州见父 ①    
第二次 ②     刻画“背影”
第三次 父子分别 ③    
第四次 ④     再现“背影”
(2)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叙事的线索、表情达意的切入点,也是“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
考查标题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记叙文中标题有如下作用: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中心思想;交代文章写作情感;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
8.【训练点:详略安排】文中“车站买橘”一节中,前后两次写父亲过铁道,为什么前一次详写而后一次略写?
第一次去时详写的是背影,扣题,更能突显文章的中心。第二次写父亲过铁道时,就已经不是背影了,是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因而略写。
紧扣“背影”分析,去时是“背影”,回来是不是“背影”
9.【训练点:品析句子】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经做到了,虽然很累,但是他心里觉得踏实)
D.进去吧,里边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了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D
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
10.能表明选段所写内容的小标题是(  )
二、精段品读
A.父子情     B.父亲的背影
C.惜别 D.买橘送别
D
a.探 b.攀 c.缩 d.倾 这几个典型的动词,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时的艰难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深深地爱着自己儿子的慈父的背影,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意就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11.在选段中的a、b、c、d处填上恰当的动词,并分析运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动词的使用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12.选段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两处“背影”,下列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因为“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
B.因为“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爱子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C.因为“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
D.因为“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可以形成鲜明的对照。
B
本文标题是“背影”,通过对父亲“背影”的详细描写,突显了父亲的“形”和“神”。
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它就是这篇散文的聚光点。
13.下面的语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外貌描写。突出家中境况惨淡,照应了文章开头,同时与“我”的皮大衣形成对比,表现父亲对“我”的关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外貌描写
文章一开始讲到家中境况惨淡,这一处的外貌描写也照应开头,并与“我”的穿戴形成对比,借此表现父爱。
14.面对父亲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请结合全文,说说“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次是被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而感动得流泪;第二次是和父亲分别,因依恋和牵挂父亲而流泪。
两次。第一次父亲买橘—感动,第二次最后分别—牵挂依恋父亲。
15.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55—56页第15-19题。
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三、拓展阅读
答题模式:儿子…… + 父亲……。前面一件事后面一件事。
16.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
(1)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答题模式:……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写出了环境的……,烘托人物……
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动作外貌/描写。表现了人物……
17.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父亲没有看到灯光。
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课文语句可知父亲并没有灯光。他之所以说谎,是想给儿子以安慰,平复他慌乱、恐惧的心。
1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
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迷路了,儿子无比的恐慌,但父亲却一直安慰儿子——沉着冷静;从迷路后,父亲用谎言来安慰并鼓励儿子——聪明。
19.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本文的标题将父亲比作明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以此来突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20.阅读丰子恺的漫画《某父子》,根据要求答题。
(1)简要说明该漫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80字)
漫画中的年轻人戴着礼帽和眼镜,穿着西服,拄着拐杖走在前面;老人穿着破旧的衣服,吃力地提着行李跟在年轻人后面,漫画的右上角写着“某父子”,还有作者的题名和印章。
描述漫画的内容。注意两点:观察画面,要答全;注意说明顺序。回答时抓住画面特点:儿子西装革履,闲庭信步;老父布衣短衫,右提左挽。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字)
反映了社会上父子之间爱的不对等现象;讽刺了年轻人道德滑坡现象。
从中可知漫画旨趣在于赞颂父爱,讽刺父子之间爱的不对等,年轻人道德有问题。注意字数限制。
21.[2018?绥化]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
【活动设计】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拟写两个活动形式。
示例:“孝亲敬老”社区行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示例:“孝亲敬老”主题班会;“孝亲敬老”演讲比赛;“孝亲敬老”故事会;“孝亲敬老”图片展。
围绕“孝亲敬老”主题来设计即可。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
【交流表达】
李奶奶是孤寡老人,同学们经常去帮助她。最近李奶奶生病了,同学们自愿捐款,买了营养品前去探望。如果你是班长,见到李奶奶你会怎么说?
示例:李奶奶您好。我们又来看您了。听说您生病了,现在好些了吗?我们买了一些营养品,给您补补身子。祝您早日康复!
考查语言表达。要注意:称呼恰当,说清楚理由,注意语气,表达出对老人身体的关心和祝愿之情。
【国学运用】
探望李奶奶回来,同学们纷纷写日记表达自己的感受,下面引入日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
体现主题
表现忧国忧民
表现淡泊名利
表现逆境出人才
22.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者在刻画这个背影时对“探”“攀”“缩”“倾”等动词的准确使用。请你认真观察某位老师上课时的动作,仿照文中的写法,用上几个动词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例文:音乐课上,老师的动作十分大方优雅。唱歌时,老师站成“丁”字步,手臂随着音乐的节奏划出一条条弧线。弹钢琴时,老师眼睛看着乐谱,手指犹如一个个灵巧的精灵,与那音符、琴键一起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