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15 白杨礼赞
B
A
C
D
新知积累·基础练
D
B
茅盾 沈德鸿 雁冰 怀着敬意的赞扬
语言建构·能力练
综合实践·素养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潜滋暗长(qiǎn)
B.旷野(kuàng) 虬枝(qiú) 旁逸斜出(yì)
C.锤炼(chuí) 秀颀(qí) 倔强挺立(juè)
D.晕圈(yùn) 外壳(qiào) 坦荡如砥(dǐ)
?
?
?
?
?
?
?
?
?
?
?
B
qián
jué
ké
A
垠
挠
怠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看似妙手偶得,实则需要深厚的生活和文学积淀。
B.家乡的田野如此美丽,热爱它、眷恋它、呵护它的想法在我们的心头潜滋暗长了。
C.老城区现在已开始拆迁,许多建筑物旁逸斜出,甚至垮塌了。
D.呼伦贝尔大草原坦荡如砥、辽阔广大,没有山峦起伏,没有沟壑纵横,唯有缓缓的坡度在无限地逶迤、延伸。
C
一般用来形容树枝,而非建筑物。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B.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C.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D.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比喻
D
拟人
反问
D
①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
②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
③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
④而且化“抽象”为“具体”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代词,领起其余三句
“而且”表示递进,放在②后
6.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领起全文。
B.文章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与白杨树的关系不大,与赞扬白杨树“不平凡”的内容不协调,可以删去。
C.文章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文章的线索。
D.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B
文章第二段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方面写人对高原的感觉,烘托白杨树的形象,再度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7.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现代作家。“礼赞”含有__________________之意。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注意平时的积累
茅盾
沈德鸿
雁冰
怀着敬意的赞扬
8.【训练点:品析词句】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一、语文要素训练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而来的情景,准确传神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
答题模式:运用了……,写出了……,表现了……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
9.【训练点:象征手法】读课文“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那种精神和意志?”回答问题。
(1)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从原文中找出来作答即可。
(2)选段中四个“难道”领起的句子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不能调换。因为这四个句子是按照树、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的顺序,由外向内,由浅入深,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由浅入深,由物到精神。
(3)选段中四个“难道”领起的句子如果改为陈述句,表达效果好吗?请说说理由。
改为陈述句表达效果不好。运用反问句可以引人思考,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反问句的效果:语气强烈,更有利于表达感情,说服力和感染力强。
阅读课文“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到结尾部分,完成练习。
10.选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什么?
二、精段品读
干、枝、叶、皮。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对白杨树树外形的描述,展现白杨树的精神(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由树及人,为下文写人做铺垫。
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11.请在选文中找出体现白杨树内在美的词语写在下面。
从文段中找
12.说说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
两个指代词用得很巧妙,用“那”是白杨树还在远处,引出对它的描写;用“这”表示它的形象已经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那”“这”都指白杨树,但“那”所指较远,“这”所指较近,这两个代词的运用与各自语段的内容相契合。)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
?
代词,指代白杨
所指较远
所指较近
白杨树由远及近进入作者视野,“那”表明白杨树还在远处,“这”表示白杨树已经完整地呈现在作者眼前。
13.文章结尾写楠木的目的何在?结尾再次点题的作用是什么?
写楠木是为了以树比树,以人比人,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结尾再次点题,呼应开头,深化中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结构:呼应开头;内容:深化中心,表达感情。
作者写白杨树,之所以结尾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
14.文章首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58—59页第14-17题。
新桐初乳(春尽夏初,梧桐生叶);绿叶成荫(夏季时分,绿叶成荫);梧桐叶落(秋冬时节,梧桐叶落)。
三、拓展阅读
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叙了梧桐的不同光景。主要是在234段,找到每段的中心句,提取或概括梧桐的“容貌”。
15.请说说第②段“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中加点的“拙劣”“坦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拙劣”虽是贬义词,但流露的却是作者对梧桐生叶的亲切,“坦白”一词则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梧桐生叶的由衷赞赏。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联系此段的内容,可以知道句中加点“拙劣”虽是贬义词,但作者对它并非讨厌;“坦白”表现作者对它的由衷赞赏。
16.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梧桐叶之大之多,绿意之浓之深。
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思想感情)。
17.读完全文,你是怎样理解“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和“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自然、艺术跟文中的梧桐树一样,即便你种植了它,但没有看到它的种种容貌,没能体味到它象征人世无常的悲凉意味,这种拥有只是形式上的“占有”。真正的“占有”需要我们认真去感受、体验,用心去发现,充分理解和欣赏,而要做到这点是很难很难的。(意思对即可)
我们只能去感受、体验、理解、欣赏。
18.根据材料完成练习。
(1)根据上联并结合以上材料对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白杨敬仰傲骨精神
下联是与白杨有关,分析上联的构成可知下列:动词(一个字)+白杨+动词(两个字)+(白杨的)品质精神
(2)白杨树在西北地区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为什么有人要赞美它呢?请根据材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虽然白杨树很普通,但是它不畏严寒,生命力极强,有傲骨,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赞美的。
人们赞美白杨树,是因为白杨树有值得赞美的精神。从材料中找到它的精神。
19.你最喜欢哪种树?你有没有从这种树的身上想到人类所具有的某些精神品质?试着写一篇短文,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来表达你对这种树的喜爱或赞美之情。
联想树的精神,如改善环境、造福人类、积极向上等,抓住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例文: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清晨,我们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个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鲜洁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视的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