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二章 2.1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二章 2.1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20 19:5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第三节 中国的水文灾害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第五节 中国的生物灾害
洪水发生时

导入新课
地震发生后
滑坡
泥石流
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2.了解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3.学会分析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给出一种自然灾害可对其进行分析。
2.可根据有关资料分析6大自然灾害带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人为因素与自然灾害发生之间存在的关系,努力提升自己的意识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
自然灾害的特点及类型。
将人口分布、地形分布、降水分布等地图相结合,分析6大自然灾害带的成因与特征。
重点
难点

教学重难点
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
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
二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沿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
中国正处于这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中国在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
1.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及强烈的地壳运动,以及处于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
2.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
3.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
(一)致灾特点
我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据史料统计,自公元前206~1949年的2155年中,共发生水灾1029次,较大的旱灾1056次,几乎水旱灾害年年有之,残废万人以上的灾害10~20年出现一次。近40多年来,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洪涝灾害5.8次,台风6.9次,冷冻灾害2.5次,都远远超过世界的平均频度。在过去的40年中,一般年份农作物受灾面积为4000万~4700万公顷,受灾害影响人口约2亿,
资料
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人数从千至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亿元。1989~1992年的4年,年均损失约为全球20世纪90年代初年均损失500亿美元的1/4。
1977年10月内蒙古东部降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雪,仅锡林郭勒盟损失各类家畜就达300万头。
1987年3月6日大范围冰雹横扫江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受灾农田达35.9万多公顷,倒损房层6.2万间。
1989年春青海雪灾,全省死亡成畜70多万头。
1985—1990年,小麦赤莓病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生,仅河南1985年即损失小麦25万吨。
1998年6月中旬—9月上旬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北方的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截至8月22日,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田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千多人,房屋倒塌497万间,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 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等省区受灾最重。
2008年1月10日起中国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19个省级行政区均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死亡60人;紧急转移安置175.9万人;倒塌房屋22.3万间,损坏房屋86.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37.9亿元。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受灾最为严重。

灾害名称 主要分布的区域
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
洪涝灾害 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地震 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滑坡、泥石流 西南区
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
台风 东南沿海
(二)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年)
思考
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的总特征是什么?
提示
1.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对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
2.自然灾害种类存在明显的地域性。
二、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我国的人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画一条线,此线东南集中了全国约90%以上的人口,此线西北人口稀少。
(一)我国的人口分布
人口空间分布图
我国有一半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地区,自然灾害造成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洪涝、台风、干旱、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质灾害、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都有发生。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中国自然灾害成灾人口(1978~2000年)
我国东部的农业部门以种植业为主,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的影响,灾情严重。
我国西部的农业部门以畜牧业为主,受雪灾、旱灾、虫灾等的影响,使得畜牧业灾情较严重。
(二)我国的农业种植分布
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
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1978~2000年)
畜牧业分布情况
我国因灾死亡牲畜比较多的省区是:内蒙古、西藏、四川、新疆等,主要是西部地区。
中国因灾害死亡牲畜(1978~2000年)
(三)我国东、西部地区农业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 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土地类型 耕地面积大 草原广阔
农业部门 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经营方式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 靠天养畜
主要受灾灾种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 雪灾、旱灾、虫灾
风险 农业灾害风险大 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 农作物受灾 牲畜掉膘、死亡
思考
概括我国灾情区域分异的特点,分析该特点形成的自然背景。
我国灾情地域差异显著,以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受灾体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灾情严重。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而且是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就是成灾面积较大的省。西北部人口稀少,且以畜牧业为主,受雪灾、旱灾、虫灾的的影响,灾情主要表现为牲畜灾情。
提示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中国自然灾害区别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对工农业生产
的影响
海洋灾害带 东部和南部海域 台风、风暴潮、赤潮 受海洋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
东南沿海灾害带 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东部灾害带 第三阶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 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地域差异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对工农业生产
的影响
中部灾害带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 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西北灾害带 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是中国的干旱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青藏高原灾害带 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 ——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和中部灾害带位于季风区,以暴雨、洪水、内涝、台风、风暴潮、虫灾、冷冻等气象灾害为主要灾害,原因主要是受不稳定的大气环流的影响;地震也是本区的主要灾种;第二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地区。这里是中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畜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过渡的复杂地带。
思考
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
提示
我国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较小,灾情相对弱,经济损失少。
1.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
2.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3.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
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

课堂小结

4.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
突出表现为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5.我国的六个灾害带
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
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
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中部灾害带: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三阶梯,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
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雨、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
1、农业税收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化过渡,减免农业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天津市为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因地制宜发展了结构多样化的城郊农业。

针对练习
若在本市推广上述某些措施,能减少哪些自然灾害的影响?
旱灾(虫灾);
寒潮(冻害)。
提示
2、读亚洲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
夏季,影响图中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__________和 。为了减轻上述灾害的损失,目前人们采取的非工程措施有(至少答出两条措施)。
暴雨洪涝
台风
建立灾害的预报警报系统;实行防灾保险;拟定居民紧急撤离计划和对策等(答出一条给1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提示
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而严重,主要是因为( )
A.气候类型多样
B.地形复杂多样
C.地域辽阔、幅员广大
D.独特而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
D

巩固训练
2.下列地区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 )
A.黄淮海平原及长江沿岸地区
B.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及四川盆地
D.四川盆地及珠江流域
B
3.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填空并回答:
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每小题的相应空格内:
A.洪水 B.风暴潮 C.干旱
D.水土流失 E.泥石流 F.台风
(1)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_____。在图(四)中,地区Ⅰ与地区Ⅲ共有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多项选择)。在地区Ⅱ内___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它地区相比,地区Ⅳ________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A
C
ABCF
C
E
D
(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________,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________,发生在水圈中的是_____________。
(3)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3例)
DE
CF
AB
①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 型水利枢纽(水库)等。
②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防等。
③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或在城市内流通排水通道等)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