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洪水中的车辆
导入新课
抗洪救灾
风暴潮
风暴潮
洪水灾害
风暴潮灾害
水文灾害多发区
第三节 中国的水文灾害
1.水文灾害的主要种类及灾情特点。
2.水文灾害的多发区及其成因,所造成的损失。
知识目标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洪水灾害的地理分布。
2.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的相互关系上,理解长江中下游成为水文灾害多发区的原因。
3.结合中国人口和耕地的分布特点,阐述中国水文灾害灾情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明确水文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及人口和耕地的分布对于水文灾害的影响,从而提高自己的意识,以减少水文灾害的发生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重点:
1.暴雨洪水的分布地区、类型和成因。
2.风暴潮的类型、危害地区、时间和造成的主要危害。
难点:
1.根据一地区经济情况,分析我国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
2.从自然和认为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一、洪水灾害
洪水过后
洪水
(一)相关定义
1.洪水:
2.洪灾:
河、湖、海、江所含的水位上涨,超过常规水位的水流现象。
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
3.涝渍灾害:
由于大量降水汇集在低洼处对生长在低洼处的植物等产生不利影响(使土壤间歇中的空气含量降低,影响根的呼吸作用)。
(二)洪水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1.雨洪水
雨洪水可分为两大类,暴洪是突如其来的湍流,它沿着河流奔流,摧毁所有事物,暴洪具有致命的破坏力;另一种是缓慢上涨的大洪水。
2.山洪
山区溪沟,由于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较陡,降雨后产流、汇流都较快,形成急剧涨落的洪峰。
3.融雪洪水
在高纬度严寒地区,冬季积雪较厚,春季气温大幅度升高时,积雪大量融化而形成。
4.冰凌洪水
在中纬度地区内,由较低维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的河流(河段),在冬春季节因上下游封冻期的差异或解冻期的差异,可能形成冰塞或冰坝而起。
5.溃坝洪水
水库失事时,存蓄的大量水体突然泄放,形成下游河段的水流急剧增涨甚至漫槽成为立波向下游推进的现象。
6.湖泊洪水
由于河湖水量交换或湖面大风作用或两者同时作用,可发上湖泊洪水。
(三)洪水灾害的分布
1.暴雨洪水的分布
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时间上与暴雨时间存在高度一致性。
2.融雪洪水的分布
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山区,受气温的影响大,一般发生在4—5月。
3.冰凌洪水的分布
受河道流向的制约,分布在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的河段,主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四)洪水灾害主要特点
1.东部多,西部少。
2.沿海多,内陆少。
3.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4.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1963年海河大水
暴雨洪灾,7天累计雨量超过100毫米,笼罩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相应总降水量约600亿立方米,其中90%以上的雨区在南系三条河流12.7万平方公里的流域之内。海河流域受灾农田达486万公顷,其中河北淹没农田357.3万公顷,受灾人口2200余万,房屋倒塌1265万座,约有1000万人失去住所。
1954年长江、淮河大水
长江中下游受淹农田317万公顷,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万余人。淮河流域农田成灾408.2万公顷。
1975年淮河大水
河南省有820万人口,106万公顷耕地遭受严重水灾,倒塌房屋560万间。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珠江、西江等流域特大洪水
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各省统计,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成灾面积1378万公顷,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受灾最重。
洪水后的农田
洪水中的庄稼
我国洪涝的多发区(东部季风区)恰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
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阻塞河湖水库、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等。
思考
为什么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国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
提示
我国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七大河流域的中下游,这里农业和工业发达,人口和城市集中,洪涝可以导致严重的灾情,因此是防洪的重点地区;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状况,使得下游泥砂淤积,河道堵塞,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排洪泄洪情况,因此七大江河流域也是我国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也可以认为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七大江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风暴潮
风暴潮
(一)相关定义
1.风暴潮:
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成为风暴潮。
(二)风暴潮的类型成因及分布
1.台风风暴潮
多见于夏秋季节。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
2.温带风暴潮
多见于春秋季节。其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缓慢,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三)风暴潮危害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1949—1993年的45年中,我国共发生过程最大增水超过1米的台风风暴潮269次,其中风暴潮位超过2米的49次,超过3米的10次。共造成了特大潮灾14次,严重潮灾33次,较大潮灾17次和轻度潮灾36次。另外,我国渤、黄海沿岸1950—1993年共发生最大增水超过1米的温带风暴潮547次,其中风暴潮位超过2米的57次,超过3米的3次。造成严重潮灾4次,较大潮灾6次和轻度潮灾61次。
思考
为什么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害影响更为深远?
提示
虽然我国风暴潮从辽东湾到北部湾都有发生,但东南沿海的台风发生的频次多,时间长,引起的风暴潮频繁。东南沿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有我国发达的农业区和工业区,密集的人口和城市群。台风风暴潮给这里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人员、财产等经济损失,还有更加严重的间接损失,例如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浸泡精密高级仪器的经济损失等。因此,我们说影响更为深远。
三、水文灾害多发区
长江流域是我国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
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
阶梯的交界处多山,迎风坡
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东部临海
暴雨
洪涝
风暴潮
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河湖蓄洪能力差
我国经济核心地带
人为原因
1954年长江流域洪水淹没面积
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淹没面积
防洪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流;修建水库,分(滞)洪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防汛抢险指挥系统及其物资准备;天气气候及洪水的监测预报;洪涝信息系统;洪涝保险制度;防洪减灾法制建设。
1.水文灾害的主要类型
洪水灾害、风暴潮灾害
2.我国洪涝灾害的严重危害及总的分布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
3.三种洪水类型的分布差异
暴雨洪水:东部季风区
融雪洪水:西北、东北山区
冰凌洪水:分布在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的河段
课堂小结
4.我国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
5.长江中下游流域造成洪水灾害的人为因素
人类的活动导致了地表状况的改变,加剧了灾害的发生
6.减少人类活动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以降低灾情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
我国洪涝的多发区恰是我国农业最最集中的地区。
主要海洋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
风暴潮
1、图16是杭州湾、舟山群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针对练习
2、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读相关资料,回答:
资料一:在过去的2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资料二:今年从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资料三: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_____________(填灾害区名称)。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 灾害。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我国通过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东部平原区
治河(或治水)
地质地貌 、生态环境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 。
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
巩固训练
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地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 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