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台风中的行人
导入新课
寒潮
干旱的土地
台风过后
旱灾
台风灾害
寒潮灾害
气象灾害多发区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1.了解旱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危害。
2.认识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
教学目标
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在认识的基础上明确人们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讨论应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来减少人为因素对气象灾害发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难点:
重点:
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一、旱灾
干涸的土地
缺水的农田
干旱中的牧场
(一)旱灾相关定义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
1.旱灾
(二)分布
我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灾害的发生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严重;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三)旱灾主要特点
1.严重性
2.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我国干旱受灾面积远大于洪涝受灾面积;发生的次数多于洪涝发生的次数。
我国南方年均降水量达850~1800mm,少数地区达2000mm以上,北方除长白山地区年降水量达1000mm左右,其它地区年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50mm以下,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内蒙、宁夏、青海、新疆、甘肃、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因此南方干旱程度较轻, 北方干旱程度较 重。我国最大的干旱区为黄淮海地区。
3.连发性、连片性 及周期性
华南多秋冬旱或冬春旱,个别年份有秋、冬、春连旱,夏旱很少;两广北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为伏旱,春旱极少;淮河以北地区以春旱或春夏连旱居多,夏旱次之,个别年有春、夏、秋连旱;西南地区多冬、春旱,川西北地区多 春、夏旱,川东地区多伏、秋旱,西北地区一般常年干旱。
新中国成立后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
第一次是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连续三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国连续6年大旱。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受灾区。
(四)防旱要点
1.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2.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3.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4.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等。
思考
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提示
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的时间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雨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都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二、台风灾害
台风中的行人
台风中
台风形成
台风过后
(一)相关定义
1.台风
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
(二)成因和类型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实施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19201-2006?的通知,热带气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速划分为六个等级:
台风的等级
超强台风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也即16级或以上。
强台风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级。
台风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级。
强热带风暴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米/秒,也即风力10-11?级。
热带风暴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米/秒,也即风力8-9?级。
热带低压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米/秒,也即风力为6-7?级。
台风路径大致可分为三类:①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②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陆,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近年来对江苏影响最大的“9015”和“9711”号两次台风,都属此类型。③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
(三)台风灾害的分布
我国台风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
杭州湾以南的台风频次远高于以北地区,广东和海南东部沿海的频次约占50%左右。浙江、台湾东部、海南东北部等沿海遭受台风灾害的次数占总次数的三分之一。
(四)台风的危害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我国重大台风灾害
2009年台风“莫拉克”造成台湾,大陆,500多人死亡、近200人失踪、46人受伤。
2008年第6号台风“风神”,造成广东、湖南、江西至少30人死亡,财产损失巨大,降水量破记录。
2007年第9号超强台风“圣帕”,造成东南沿海至少39人死亡,经济损失较大。
2005年的19号超强台风“龙王”,给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江西等地造成大风大雨,并造成一定人员伤亡。
2004年的14号强台风“云娜”,“云娜”台风登陆中国东南沿海。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81.28亿元。
(五)台风的防御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的措施。
1.台风引发的风暴潮容易冲毁海塘、涵闸、码头、护岸等设施,甚至可能直接冲走附近的人。台风来临前,海涂养殖人员、病险水库下游的人员、临时工棚等危险地段的人员都应及时转移。
2.沿海乡镇在台风来临前要加固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在建工程、市政公用设施(如路灯等)、吊机、施工电梯、脚手架、电线杆、树木、广告牌、铁塔等,千万不要在以上地方躲风避雨。
3.台风来临时,千万不要在河、湖、海的路堤或桥上行走,不要在强风影响区域开车。
4.台风带来的暴雨容易引发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大家心里要有这根弦,发现危险征兆应及早转移。
思考
台风对沿海地区农业和城市有什么影响?
提示
我国沿海地区是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渔业区,人口密集,城市港口众多的地带。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并且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会造成城市、港口以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以及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从而直接威胁着我国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寒潮
寒潮来袭
(一)寒潮相关定义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的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1.寒潮
(二)寒潮的路径及成因
1.寒潮的路径
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
偏西路径是经新疆和内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是经内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偏西路径是经新疆和内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
2.寒潮的成因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这些地区,大多是分布在北极地带,冬季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被冰雪覆盖着,停留在那些地区的空气团好像躺在一个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样,越来越冷、越来越干,当这股冷气团积累一定的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远较南方高时,就像贮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机会,就向气压较低的南方泛滥、倾泻,这就形成了寒潮。
(三)分布
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不易受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这时因为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海南、广东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
(四)寒潮主要特点
寒潮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五)寒潮的危害及防御
1.寒潮的危害
强烈降温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秋季和春季危害最大)。
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
大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
2.寒潮的防御
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准备工作。
注意添衣保暖。
对农牧业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做好防风准备工作。
四、气象灾害多发区
华北地区是我国气象灾害多发区,最常发生的有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
华北地区春旱严重,主要因为华北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人口密集、有超大城市群,生活用水多;国家商品粮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
华北地区的春季也是沙尘暴集中的区域,主要因为以下原因。(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还可增加湿度,调节局部地区气候,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从而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1.我国四大旱灾多发区的自然、社会条件及其成因。
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华北地区成为我国第一旱灾多发中心的原因。
3.我国旱灾的区域特点和差异,不同地区旱灾类型的成因及灾情。
东北地区盛夏干旱;华北地区春旱严重;长江地区伏旱;华南地区夏秋旱;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课堂小结
4.我国易受台风袭击的原因;登陆我国的台风路径;台风灾情严重地区的特点。
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台风的路径:西进型、登陆型、抛物线型。其中登陆型对我国影响最大。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出生”在西太平洋上,其常见路径有 西移路径、西北移路径、转向路径、特殊路径。
5.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了寒潮的南下;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
6.沙尘暴发生的时间、地域分布和形成条件,人类活动有利于防治沙尘暴的举措。
治理沙化土地是防治沙尘暴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读相关资料,回答:
资料一:在过去的2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资料二:今年从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针对练习
资料三:2019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1)试分析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
(2)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对策?
(1)自然原因:西部有大片荒漠半荒漠区,气候异常,干旱少雨,冬春常出现强劲西风和西北季风。
人为原因: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土地沙化。
(2)对策: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轮牧等。
提示
提供图象数据资料 、 跟踪监测、预报等。
(3)简要说明高科技在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
1.读我国干旱和洪水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填空:
巩固训练
(1)洪涝灾害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2)我国受洪水灾害影响最广的地区是_______平原、_________平原,以外_______流域、_____盆地及东北平原也常受到洪涝灾害。
(3)受风暴潮灾害影响最大的东南沿海地区有_______省、_______省、__________省及江苏南部、上海市。
(4)干旱频次大于30的地区是_________平原、___________平原及_______流域。
连续性暴雨
短时间大暴雨
黄淮海
长江中下游
珠江
四川
广东
福建
浙江
华北
长江中下游
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