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谁能帮你呢?首先是你自己,而当别人处于危险的情况,我们怎么样做到既帮助了别人,自己还安然无恙呢?
灾害来了怎么办?
导入新课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与预防
第三节 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地震、洪水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与互救知识。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在原有生活常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地震、洪水发生时的逃生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有效的保存自我和救助别人的意识。
地震、洪水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树立起自救与互救的意识。
重点:
难点:
教学重难点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是最猛烈、最突然和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种类,也是人们最为恐惧的自然巨变。这在现代社会尤为如此,而且减少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手段——地震预报至今尚未达到十分准确、足以完全信赖的地步。因而普通民众只有在灾前提高防灾意识,掌握救助常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震中生存的机会。
(一)防震准备
地区 地震危险区
单元 以家庭为单元
方法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防震会
内容和目的 ①制定防震避震对策;②树立防震意识;③清楚地震时逃生的途径;④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1.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须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和饮料。
查找家中在地震时可能造成破坏或伤害的隐患。如家具倾倒、物品掉落伤人;易燃易爆品容易引发火灾和危害;住房的抗震能力是检查的重点,估计地震时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
针对上述可能在地震时造成灾害的部位,制定出解决办法,消除不利防震的隐患,并根据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制定应急避震措施,包括:避震方式,是否疏散及怎样疏散,室内避震还是室外避震,震后家人联络团聚等。
2.检查和加固住房
房屋的抗震性能如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判定:
场地与地基。坚实均匀、开阔平坦的基岩有利抗震。松软、淤泥、人工填土、古河道、旧池塘等地基易变形,高耸的山包、陡峭的山坡、半挖半填的地基等不利于抗震。
房屋结构。造型简单、规则、对称、整体性强、重心低,有利于抗震;相反, 地震时容易损坏或倒塌。
住房质量、新旧与损坏程度关系密切。承重墙体是整个房屋的骨架,要作为重点进行检查,“骨架”是否坚实,有无裂缝、酥松、倾斜,木柱有无腐蚀、虫蛀等现象。
根据住房损坏情况,可分别采用加拉杆,在墙外加支柱或附墙,修补更换腐蚀、破损的支柱,加扒钉、垫板、斜撑等办法,增强房盖的稳定性和屋盖与墙体连结的牢固性。
屋顶的烟囱、高门脸、女儿墙;阳台、雨篷、高背瓦等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部位,用处不大的可拆除,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或降低其高度。
3.了解住房的环境
所谓住房环境,是指地震时,你的住房周围有没有容易倒塌的建(构)筑物,或者你的住房是否地处岸边、陡坎或不稳定的边坡地带,因为这些地方,在地震时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滚石等次生灾害:
高楼、高烟囱、水塔、大型广告牌下的房屋,震时极易被坠落物体砸伤;
处在高压输电线、变压器等危险物下的房屋,震时电器容易短路,电线震断落地,容易引起火灾;
危险品生产的工厂或仓库附近,震时易引起爆炸或有毒气体泄漏;
陡峭的山崖下,不稳定的山坡,发生泥石流的冲沟口,不稳定的河、湖岸边,都属危险地段。
4.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
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把屋顶、墙上悬挂的物品取下或固定牢,使其不倾倒;家具顶部不要堆放重物,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在玻璃门、窗上粘贴防震胶带。
床的位置要避开外墙、窗口、房梁,选择室内坚固的内墙边安放;床的上方,不要悬挂金属和玻璃制品及其它重物;床和写字台等坚固、低矮的家具下面是避震的好空间,不要堆放杂物。
放置好家中的危险品,包括:易燃品(煤油、汽油、酒精、油漆等),易爆品(煤气罐、氧气包、氧气瓶等),有毒品(杀虫剂、农药等),这些物品极易引起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要妥善存放,做到防撞击、破碎、翻倒、泄漏、燃烧和爆炸。
5.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包括:水、食品、衣物、毛毯、塑料布、药品、电筒、干电池等,把这些东西集中放在“家庭防震包”或轻巧的小提箱里。个人必备的物品:电筒、衣物、塑料餐具、饮用水等,集中放在自用的防震包里。
6.进行一次家庭防震演练
一分钟紧急避险。假设地震突然发生,在家里怎样避震?设定地震发生时全家人在于什么?地震强度可设为一次破坏性地震;避震方式:是
室内避震,还是室外避震?根据每人平时正常生活环境,确定避震位置和方式。
演习结束后计算一下时间,是否达到紧急避震的时间要求,总结经验,修改行动方案后再做演练。
震后紧急撤离。假设地震停止后,如何从家中撤离到安全地段,撤离时要带上防震包,青年人负责照顾老年人和孩子,要注意关上水、电、气和熄灭炉火。
紧急救护演习。掌握伤口消毒、止血、包扎等知识,学习人工呼吸等急救技术,了解骨折等受伤肢体的固定,以及某些特殊伤员的运送、护理方法。
避难袋
(二)避震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
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对策。
室内
室外
平房或一楼
其他情况
现代高层建筑
就地躲避,防止坠物砸伤
就地躲避
“逃”
空旷地方
街上行走
远离高层建筑、墙壁、桥梁
开阔空地上躲避
避险抉择
学校避震
震后应由组织的撤离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和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家庭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根、墙角;
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小的地方。
影剧院、体育场馆等
公共场所避震
商场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户外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如高烟囱、水塔下、过街桥、立交桥等;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如危旧房屋、危墙、砖瓦堆放处等。
(三)震后自救与互救
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压在废墟下,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注意保护支撑物
首先要保护呼吸通畅,想尽一切的措施保护自己,如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他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持体力,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急躁和盲目行动,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如果受伤,尽所能避免流血过多。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周围的环境如果 存在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的作用。
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援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的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
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1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 58%。
救人的方法
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施救方法,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
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
使用的工具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 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入;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等,以维持生命。
施救和护理
首先将被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灰尘,以保证其呼吸通畅,对于受伤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埋压人员抬出废墟,切忌强性硬托。
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物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
思考
想一想,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或者在车上、在学校、在商店、在公共场所、在剧院、在体育场馆,你应该怎么做?
地震发生时,如果此时你恰好在家里,要么要视情况而定是躲还是逃。如果你家是平房或一楼,可迅速到达院内开阔地的话,则迅速跑到室外;如果你家是位于高层楼房,那么还是应该“伏而待定”,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注意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等地震过去后,迅速离开房间到达安全的开阔地;倘若无法离开,则积极地等待救援。
在行驶的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后再下车。
在学校,如果正在上课,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等地震平息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如果恰巧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在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在商店、书店、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物或悬挂物。
在影剧院、体育场馆、候车室内等处,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所处的条件,就地躲避,千万不要乱跑。如果距离应急口很近,可迅速夺门而出。如果不能快速离开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在大运动场内,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向运动场中央空旷处撤退,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时机撤离,但撤离时一定要避开人流,避免拥挤跌倒。总之,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不要乱喊乱叫,更不要乱挤乱拥。
(一)防洪准备
洪水前期准备
听汛期天气预报
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或探险
学习救生演习知识
学会游泳、划船
准备救生包,预备木制家具
训练爬高能力、快跑能力
二、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防洪准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关注汛期天气预报
准备逃生物资
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
(二)洪水应急
洪水发生时,不能惊慌失措,应该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如果洪水发生时不能逃脱:
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要让身体下沉;
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线杆上的电线的电击。
暴雨洪涝易引发泥石流、山洪,在沟谷内游玩时遇暴雨不要向低洼的山谷和险峻的山坡下躲避。发现山洪来时,不要顺着山沟往下跑,要向垂直方向的山坡爬,离开沟道、河谷地带。
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方法:抛救生圈、救生衣等或划船、游泳去救人。
抢救溺水人员
方法:科学地控水和进行人工呼吸
(三)洪水中的救助
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抢救落水者的控水办法
拉直喉管,做人工呼吸
三、其他灾害的自救与预防
龙卷风、台风中的自救
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大雾和沙暴灾害的预防
(一)龙卷风、台风中的自救
龙卷风和台风的共性是风力强劲,能摧毁建筑物并伤害人畜,统称为风灾。
风灾摧毁建筑物
龙卷风的自救防护
在家里,可适当将窗户留一些空隙,并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
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
(二)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在野外遇到滑坡、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其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头部。
(三)大雾和沙暴灾害的预防
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
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防震准备,避震要点,震后自救与互救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防洪准备,洪水应急,洪水发生时,不能惊慌失措,应该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洪水中的救助方法:抛救生圈、救生衣等或划船、游泳去救人,科学控水,人工呼吸。
课堂小结
3.其他自然灾害的 救助与预防
龙卷风、台风中的自救与预防;滑坡、泥石流的自救与预防
1、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回答1~2题。
1.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
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
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BD
针对练习
2.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
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AD
【解析】(1)海啸从成因上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形成的海啸、海底地质作用引起的地震海啸。印度洋海啸属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引发大地震形成的海啸。(2) 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沿海防护林体系等。此外,开展预防海啸灾害的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不容忽视。海啸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监测、预报预警、评估等工作外,还包括教育、立法、保险等措施,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协调行动。应采用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海啸防灾减灾的普及教育宣传,同时逐步制定与海啸防灾减灾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海啸严重地区进行海啸防灾减灾演习,减少海啸损失。
1.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D
巩固训练
2.下列洪水应急方法,错误的是( )
A.登上大树 B.爬到电线杆上
C.抓住木板等漂浮物 D.爬到房顶
3.关于洪水中的救助,做法错误的是( )
A.不论是否会游泳,都要下水救人
B.对落水者进行科学控水
C.拉直落水者喉管,做人工呼吸
D.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