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一章 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一章 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20 20:0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土地干涸干旱
导入新课
冰雪灾害
地震灾害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知识目标
1.掌握自然灾害的定义、内涵、形成条件,学会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来描述自然灾害;
2.掌握自然灾害带来的多方面的危害及其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结合实际,通过举例、归纳、总结,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并进一步思考人地相互作用的实质;
2.通过资料和图片的分析,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科学的自然灾害观念。
重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
2.自然灾害的内涵和各方面的危害;
3.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教学重难点
难点
1.自然灾害危害形成机制;
2.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3.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一、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1.定义
龙卷风
2.形成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社会失稳
资源破坏
事件
现象
自然异常变化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洪涝灾害
泥石流
病虫害
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
3.孕育灾害的环境
风暴潮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大气圈中
洪水发生在水圈
病虫害发生在生物圈
地震发生在岩石圈
4.自然灾害系统
(1)灾情
(2)孕灾环境——孕育灾害的环境
(3)致灾因子——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
(4)受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
灾情的形成是后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1)不属自然灾害。只发生了自然异变事件,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2)属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为诱因,还造成人员死亡的灾情。
(3)属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为诱因,还造瓦木等财产损失。
(4)不属自然灾害。虽然造成了人员伤亡,但不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而是人为原因产生的事故。
阅读课本P2—P3思考中的案例,并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判断自然灾害的标准
结论
(1)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
(2)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
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和受灾体的易损性,表现为异变的频率、能量大小等;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作为衡量灾情的标准。
②心理和精神伤害(恐慌、忧愁、痛苦等)
(1)伤害
1.人员伤亡
①生理伤害(死亡、伤残等)
(2)影响因素
①灾害的强度
②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
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人员伤亡不同
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易受自然灾害的损伤;
青壮年男性则是相对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



被洪水困住的人
地震受灾的人民
等待救援

注意: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
2.财产损失
(1)直接财产损失
(2)间接财产损失:
财产损毁
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方面等的损失
建筑物坍塌
农作物减产
电力崩溃
对船舶造成损害
道路无法通行
2005年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的财产损失
8月份发生在美国、墨西哥湾和巴哈马群岛的“卡特里娜”飓风共造成经济损失450亿美元。
9月份发生在美国、墨西哥湾和古巴的“丽塔”飓风共造成经济损失100亿美元。
10月份发生在美国、墨西哥、牙买加、海地和古巴的“威尔玛”飓风共造成经济损失80亿美元。
7月份发生在美国、加勒比海、古巴、海地和其他地方的“丹尼斯”飓风共造成经济损失20亿美元。
8月份发生在瑞士、德国和奥地利的大雨、洪灾和山体滑坡共造成经济损失19亿美元。
1月份发生在英国、丹麦、德国、挪威、瑞典和其他地方的暴风雪共造成经济损失15亿美元。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 属性 被破坏后情况
矿产资源等 非可再生 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水资源 可再生 —— 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大气
资源 可再生
生物
资源 可再生 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
土地
资源 可再生 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火灾毁林
干旱使草地退化
土地沙化
火山喷发后毁林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某种自然灾害
不同区域的灾害程度
不同区
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危害程度高
危害程度低



经济发展水平
防抗灾能力



















危害程度高

危害程度低






危害程度高的区域
危害程度低的区域






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灾害危害程度如何?
思考
一定灾强下,防灾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减少灾害损失;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单位面积上的经济密度大,那么灾害损失的绝对数量也大,但是还应该考虑到灾害损失与发达的经济相比较小,即灾情损失的相对数量小,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较快。所以,应该说,防灾抗灾能力强使得灾害危害程度低;一旦受灾,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而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且防灾抗灾能力弱的地区易受灾,受灾后经济损失绝对量小、相对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危害程度高。
提示
课堂小结
一、自然灾害
1.定义:
2.形成具备两个条件
3.孕育环境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1)生理、心理方面
(2)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
2.财产损失
(1)直接经济损失
(2)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1)社会发展水平对灾害危害程度的影响
(2)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巩固训练
1.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2006年2月2日,山西寺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3名矿工遇难,53人一氧化碳中毒
B.2006年1月31日,香港旅行团在埃及胡尔加达城市发生车祸,造成14人死亡
C.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至27日已死亡13人
D.某一地区发生连续性暴雨
C
2.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对人类心理、生理的损害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D.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
A
3.阅读下表,回答有关问题:
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 地震 水灾 热带风暴
死亡人数 0.72万 15.1万 17.3万 74.5万
1947-1970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表
(1)写出孕育表中各灾害的地球表层环境,火山爆发、地震 ______,水灾_____,热带风暴_______。
(2)表中四种灾害所造成的灾情不同,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热带风暴迁居死亡人数最多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热带风暴影响的地区多为人口稠密、经济含量高的中、低纬沿海地区,热带风暴发生频率高。
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致灾因子强度不同、受灾体的易损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