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20 21:5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河流干枯
导入新课
空气污染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利用多种资料,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辩证地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重点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教学重难点
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修建水库
人类建设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水土保持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稳定局部水循环
稳定局部地区的岩、土层
减轻旱涝灾害发生
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减少灾害发生频率













人类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植树造林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地点 时间 震级 危害 措施
智利 1985年 7.8 150人死亡 采用现代抗震技术
伊朗 1962年 7.6 一万多人 习惯修建厚墙泥砖房
智利与伊朗地震的比较
智利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想一想
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环境更不稳定
过量开采地下水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
环境恶化
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
水土流失、风蚀沙化
诱发地震和塌方
洪水和尘暴加剧
自然灾害频发













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就会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掠夺式开采”地下水诱发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现象。
新桂网-南国今报柳江讯(记者黎静)柳江县基隆村基隆中屯86号屋前供人行走的小道,6月8日晚突然塌陷,大坑将两名儿童陷入其中。经抢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该处地面、房屋外墙都不同程度出现裂痕。昨日,经柳州市地质专家“会诊”,初步认定是由于柳江县基隆水厂新开挖的抽水井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
——2005年06月10日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人自身的易损害程度
(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
灾害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2) 影响因素: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
九湾小学举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如何防止洪涝灾情
1.建议选用抗涝作物。
2.调整作物播种插栽时间,使作物生育的关键时期避开涝灾发生时期。
3.改平播为垄作,便于排水散墒,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性质,适时地中耕松土。
4.洪涝过后,要及时排水,同时要想方法扶植倒伏的农作物。
阅读课本中的案例1,想一想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1)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
(2)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
①住户清楚防灾紧急通道;
②易倒易碎品合理放置;
③家里没人时关闭煤气阀;
④每年举行抗震大演习;
(3)加固公共设施。
想一想
提示
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同是地震,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
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等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大;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洪水流量无大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水流量大小的区别,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3.工程措施影响易损程度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
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
日本神户地震引起木结构建筑在日本的流行
在日本神户和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木结构房屋或是稍有损伤而少有跨塌。即使在强大的地震力下,木结构房屋被整体推移或被抛离基础,仍能不散架。据日本消防厅报告:1995年1月17日5时46分日本神户发生7.3级大地震,震中深度16公里,毁坏房屋超过10万栋,受灾人口140万,但死亡人口仅为6 434人,重伤1.07万,轻伤3.31万人。由此证明了木结构房屋在地震力负荷条件下,其结构的抗震稳定性能和结构完整保持性能。日本政府在神户大地震后明令所有的民用住宅必需采用北美的轻型木结构建筑形式。同时在日本国实施了JAS的建筑标准。
日本木结构建筑
缩小
社会经济看

灾害环境看
区域特征:经济雄厚,政治稳定
人类活动: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建设防灾系统,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
区域特征:灾害高风险区
人类活动:迁出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放大
社会经济看


灾害环境看
区域特征:经济薄弱、政局动荡、人心失稳
人类活动:救灾不力
区域特征:灾害高风险区
人类活动:进入



海水污染造成的鱼死亡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
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
思考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的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提示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历史进程中的“灾变”
规模大: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海侵与海退、气候剧变、生物灭绝、陨石撞击等。
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强烈爆炸,大量沙土尘埃颗粒弥漫地球大气,造成恐龙销声匿迹。
陨石撞击地球
2.人类历史时期灾情的变化
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经济水平由低到高;灾害种类由少到多;减灾能力由弱到强。
生物大灭绝时间表
人类诞生以来特别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大大加速了生物的灭绝。美洲乳齿象等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可能与人类进入美洲有关。最近一二百年来生物灭绝的速度达到空前,并且是同时发生在动物界和植物界。北美的旅鸽从几十亿只到绝种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现在9000余种鸟中有将近1000种的生存状态受到严重威胁,有很多动物只剩下了几十或几百只。
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灾情 减灾能力
原始
社会 人口、财产密度低 人员伤亡 抗灾能力极弱
农业
社会 经济有所发展、人口相对集中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抗灾能力不高
工业
社会 人口、财产高度集中资产密度大 巨伤亡人口增多,普通灾害伤亡人口减少,财产损失巨大 抗灾能力提高
灾后恢复加快

……
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而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因而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思考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提示
课堂小结
生态建设
生态破坏
人口
社会经济
减灾工程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缩小灾情
放大灾情

























巩固训练
1.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D
2.从全球角度来看,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几十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的加剧,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展活动中不理智行为的报复,下列现象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B.臭氧层出现空洞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
C.日本群岛发生火山、地震
D.留民营村建设的生态农业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改善了环境
B
3.下列能够正确表述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是( )
A.由于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对自然的影响不断加大,所以目前自然灾害增多主要是人类活动不断加强导致的
B.各类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的频繁发生,实际上是自然对人类发展活动的报复
C.某些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分布范围不断加大、危害增强,实质上与人类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直接相关
D.某些自然灾害,如火山、地震、海啸等,发生剧烈,危害重大,对人类来说是难以避免和防治的
C
4.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下列事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
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加固长江、黄河大堤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A